抢抓“双区”驱动机遇再创新辉煌

2021-12-24 19:05麦婉华
小康 2021年35期
关键词:双区粤港澳大湾

麦婉华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按照《纲要》,粤港澳大湾区不仅要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还要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同时,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8月18日全文公布。《意见》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支持深圳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除此以外,2020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还对外发布《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了2020年~2025年三个阶段的主要目标。

中山大學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毛艳华表示,“双区”建设是继续支持广东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方面走在全国前面,发挥好引领作用。广东在改革开放40年之后,更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就是要靠“双区”建设,更好地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两大国家战略,关乎广东长远发展,为广东在新时代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提供了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

大湾区不断丰富“一国两制”内涵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这就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现状。这样背景下的湾区建设,在全世界都未有先例。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人口达8000多万。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创造经济总量超过11万亿元,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如今,《纲要》发布已两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正不断加快硬、软联通,不断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新路径,不断向制度创新和改革开放新高地迈进,不断丰富“一国两制”内涵。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9月5日和9月6日分别印发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新的更大进展、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作出重要部署。

其中,建设横琴新区的初心就是为澳门产业多元发展创造条件。新形势下做好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开发开放,是深入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是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重大部署,是为澳门长远发展注入的重要动力,有利于推动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双区”建设关乎广东长远发展,为广东在新时代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提供了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图为深圳前海。

而开发建设前海合作区则是支持香港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粤港澳合作水平、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举措。到2035年,前海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营商环境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建立健全与港澳产业协同联动、市场互联互通、创新驱动支撑的发展模式,建成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强、创新策源能力强、协同发展带动能力强的高质量发展引擎,改革创新经验得到广泛推广。这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增强香港同胞对祖国的向心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陈耀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要强调一体化发展,四个核心城市引领,其他城市和周边地区协同,最终实现共同发展。大湾区建设要吸引各方力量参与进来,带动和辐射扩散两种效应结合起来。

这种周边地区的协同首先体现在交通的便利上。9月7日,广东召开交通强省建设大会。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李静表示,到2035年,“12312”出行交通圈和“123”快货物流圈全面实现。其中,“12312”出行交通圈中的“1”指的就是以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为核心的1小时交通圈。

伴随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标志性工程建成通车,如今从香港驾车到珠海、澳门仅需30分钟,香港往来广州缩短至1小时以内。正在建设的深中通道等一批重大工程,也将进一步让粤港澳大湾区联系更密切。

路通,人才更通!粤港澳大湾区各地的人员流动顺畅正逐渐体现。以澳门到横琴创业的青年蔡渊博为例,他告诉记者,从澳门家中出发到横琴的办公室,如果路况好的话,只需要半个小时。香港青年郭玮强则在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创业。他表示,自己从香港家里通过深圳湾口岸到前海也只需要大概1小时。“地缘上的便利,让更多香港青年愿意到大湾区的内地城市尝试就业、创业。”

作为香港青年创新创业协会副会长、前海青年梦工场创业联盟副会长,郭玮强经常参加深港两地举办的创业活动、论坛等,把自己在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发展情况,包括在大湾区发展的优势、政策扶持等内容分享给香港青年。

除了商业行为,政府部门也在积极努力,促进人才交流和发展。2019年以来,广东已多批次定向港澳人士(学生)招录公务员,延揽港澳优秀人才,为港澳人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搭台搭梯。在2020年公务员招考中,深圳首次放出5个工作岗位,定向港澳选拔,共吸引446名港澳籍人士报名。

“我认为在粤港澳大湾区内,9个内地城市和港澳两个特区之间的合作前景非常广阔。”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特别行政区前任行政长官梁振英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的合作不会局限于已有领域,而是会进一步拓展。

深圳社会主义示范区的创新发展

除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外,“双区”驱动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便是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近日,《小康》记者来到深圳前海石公园,只见一块镌刻着“前海”二字的巍峨巨石,伫立于前湾片区桂湾河畔,成为前海具有代表性的标志物。一拨又一拨的游客陆续来到公园,他们直奔前海石而去,轮流与这块石头合影。除了前海石外,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前海国际会议中心等标志性建筑的崛起都展示着前海、深圳的快速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考察深圳,发出了“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号召,要求深圳“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粤港澳大湾区要强调一体化发展,四个核心城市引领,其他城市和周边地区协同,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深圳经济特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绩,已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意见》指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支持深圳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有利于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有利于更好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丰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有利于率先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路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10月14日,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发表署名文章《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指出了推动综合改革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深圳坚持和加强党对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的领导,构建“市委深改委—改革办—各涉改单位”工作架构,建立包括1个实施方案、1个分工方案、若干专项方案的“1+1+N”落实体系。深圳市委对重点改革事項逐项研究,形成了一项改革事项对应一个方案、一套操作规范、一批应用场景和一套评估体系的“四个一”工作机制,坚持台账式管理、项目式实施、节点式推进。截至目前,40个首批授权事项中,10个已落地见效,12个取得实质性进展。

同时,深圳的改革举措众多。过去40多年,深圳首创1000多项改革举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创造了数百项改革举措。比如,实施综合改革试点,为推动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注入强大动力。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深市主板与中小板合并、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跨境资金池等一批制度性改革落地见效,出台数据条例、科技创新条例、个人破产条例等一批全国首创的地方性法规,率先开展数字人民币内部封闭试点测试,完成首单保税燃料油加注业务,获批3单国家级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项目数量居全国首位。

如今,深圳的改革路径更加清晰。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突破“一时一地一事一议”传统模式,是“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等改革方法论的全新实践。中央和国家部委悉心指导,推动建立周例会、“双周报”台账等机制,出台系列支持政策。广东省委、省政府把103项省级行政职权事项委托下放给深圳实施,出台6个方面22项具体支持举措。实施“百名干部破百题”行动,设立“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突出贡献奖”,营造浓厚的改革氛围。国家发展改革委在今年7月专门发文向全国推广深圳5方面47条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深圳改革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

“深圳的综合改革试点,实际上是在可控的情况下,中央大胆放权让深圳去做一些事情,我觉得应该是一个全面系统的思考和顶层设计。回到先行示范区的概念,用制度体系、规则体制、市场化法制化的方式,在地方可以集聚国际国内的各种要素资源,实现创新和突破。粤港大湾区的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侧重点是产业创新、技术创新,更多的是以市场化的方式,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它的着重点是‘1到N的变化。”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张玉阁对《小康》记者说。

因此,示范区除了改革路径更加清晰外,如何进一步创新发展也是非常重要。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曾坚朋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市着力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发展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截至2020年底,深圳已组建4家省实验室、12家基础研究机构和11家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载体达2693家。清华、北理莫斯科、哈工大、中大等国内外名校近年迅速集结深圳。各类创新主体协同发力,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保持全国城市首位,自2010年以来,斩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等国家科技奖项135项。

广深合作

抢抓“双区驱动”重大机遇

《纲要》和《意见》已发布两年多,广东重大城市如何抢抓发展机遇落子布局?其中,广州和深圳作为中心城市通过实施好“双区”战略,“双城”强强联手,深化战略合作,有利于全方位推动产业、科技、教育、医疗、金融、基础设施等领域对接协作,成为带动全省协调发展的主动力源,共同探索超大城市协同联动、互利合作的新路径,为全国全省探索经验、引领示范。

广深合作聚焦在哪几个方面?又将如何全省“一盘棋”部署?记者从深圳市委政策研究室获悉,广深联动从5个聚焦着手。首先是聚焦强化整体效应。按照全省“一盘棋”部署,坚持“核”“带”“区”分工不分家、分区不分割,增强“核”引擎功能,推动形成广州与湛江、深圳与汕头深度协作的“双核+双副中心”动力机制,共同发力提升广东城市群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其次,广深联动聚焦强化集聚效应。加强要素市场化配置、优化营商环境等重大改革联动,共同吸引全球范围内顶尖人才、科技、企业、资本等高端要素,提高经济总体效率和城市发展能级。再之,聚焦强化协同效应。加强空间规划对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链供应链分工配合、生态环境共治、民生设施共建共享等,推动由广州深圳“双城联动”逐步扩展到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双圈联动”。

广深联动聚焦强化战略效应,加强南沙自贸片区、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和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重大战略平台的对接合作,充分发挥其支撑和牵引作用。

最后,广深联动聚焦强化辐射引领带动效应,进一步加强贸易和投资合作,支持两市企业通过“总部+基地”“研发+生产”“总装+配套”“前端+后台”等方式开展跨区域合作,不仅“一马当先”,更带动“万马奔腾”,共同打造全球城市版图中的璀璨明珠。

猜你喜欢
双区粤港澳大湾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双高计划”视域下广东高等职业教育扩容提质研究
服务“双区”背景下清远市物流产业发展路径的探索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