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业财融合下高校财务管理转型研究

2021-12-25 23:06李浩茹
科学与信息化 2021年14期
关键词:业财财务人员财务

李浩茹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 300387

引言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词被大家耳熟能详,信息化时代已然全面来临。伴随着信息化飞速发展的脚步,面对这样瞬息万变的时代变革,高校财务工作内容也必然要经历巨大的、颠覆性的改变。提升财务工作价值和管理水平,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高校财务工作要与时俱进的转变思维,顺应信息化大背景下业财融合的需求,在业务流程中融合管理会计的思想和方法,同时用管理会计的思维规范和指导业务流程,促进财务管理转型,从而推动高校事业内涵式发展。

1 高校推进业财融合的意义

1.1 有助于降低财务管理成本

业财融合使高校脱离传统的财务核算职能,逐渐转变为管理职能角色,财务管理效率大幅提升。财务审核前置,参与其他部门的业务范围更广、程度更高,意味着信息的有效沟通频率增大,业务办理更加透明化、规范化,不仅能简化业务管理工作流程,免除了很多环节的审批阻碍,还降低了管理人员的重复劳动和工作强度。

1.2 有助于提升核心竞争力

业财融合的发展基于信息化的革新,它体现了更精细化、更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对于高校来说,它能提供更有效、更科学的决策支撑。业财融合环境下的财务部门起到了协调起学校整体及各部门间的业务活动。业务流程和财务管理的有效衔接,满足了高校的各项经济活动的数据需求,业财融合所集成的数据信息能有效提供各项资金的轨迹和流向,对分析资金的经济效益、使用效益、活动周期大有裨益。推进业财融合,能够起到深化高校改革的纽带作用,能够提炼有价值的业务信息和财务信息并以此帮助高校做出正确、有效的决策,从而助力学校事业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

1.3 有助于完善内部控制防范风险

高校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业财融合,信息滞后将不再是发展阻碍,财务信息、业务信息将在平台系统上实时体现。事前管控代替了原有的事后审核,过于依赖的财务“最后一步”监督将被全过程监控所取代。以往的经验办事、随意无则将会通过规范、制度有效管控和约束。由此,可以形成事前计划、事中监督、事后问效的全方位一体化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以信息化系统为抓手,加强动态监管,约束经济业务行为,强调制度和流程,减少人为干预,分离管理各级人员职责权利,明晰经济责任与干部管理责任,全过程跟踪分析资金的使用情况。利用信息化平台还可以实现各类经济业务的表单化处理,清晰明了,要点俱全;强化岗位责任制,完善、督促岗位定期牵制、轮换、考核、交流等制度;发现内部控制的薄弱点,及时跟踪内外环境、政策变化和管理要求更新制度。通过业财融合的流程化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而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保障资金安全、防范风险,提高学校内部管理水平。

1.4 有助于财务人员能力建设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财务会计必然面临向管理会计转型的问题,改进传统老旧的管理方式,不断推进业财融合,才能有能力在预测、分析、决策等方面做出科学判断。在这种环境下,财务人员也要清楚地认识到,传统观念中的会计记账已经不满足新形势要求,而是要抓住时机向复合型的财务人才转变。一方面,信息手段的飞速发展,技术应用更新迭代,人工智能也逐渐参与到简单重复的工作环节中来。业财融合成熟后财务审核工作必然被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大规模取代,简单重复的劳动岗位将大幅减少,不论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选择,财务人员必须要提高自身能力水平以适应管理会计的工作需要。另一方面,高校业财融合的推进建设,就能为财务人员提供一个难得的平台和机遇,打破以往经验、技能的障碍,担负起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沟通协调的纽带桥梁作用,串联起业务发起到资金使用的全流程,从简单的会计审核参与到规划分析、会计监督、内部控制等工作中来[1]。

2 高校推进业财融合的难点

2.1 信息化建设投入水平不足

大力推进业财融合完成财务管理的转型,完整有效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其基础。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整合,不仅仅限于财务单据报销、审核记账或生成报表的报账平台,它的目标是有效结合其业务管理流程和财务管理模块,实现全业务的内部控制,让信息融汇互通,让业务人员从业务发起一刻就能清晰的明确自身权责边界,让管理层和财务人员随时掌握业务动向和数据变化,及时有效的提炼分析数据信息。目前,受发展情况、管理水平、重视程度和经费支持所限,多数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目前还处在建设更新查询、报账软件,基本没有综合性、智能化、管理向的信息化处理平台。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共享、更新,流程中的数据不兼容、不交互,单位协同效率无法提升、大打折扣。学校不能对预算、收支、合同、采购、资产、基本建设等业务全方位一体化管理,难以把握经济业务的全貌,实现全过程风险监督管控。

2.2 内部控制建设不完整

业财融合与内部控制相辅相成,各个高校应二者放在单位层面的高度来抓。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单位目前还将内部控制建设流于形式,而没有把握其实质,或者没有制定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或者仅限于文件、制度、规章的制定和整理,对制度的可行性及具体的业务流程实施、控制并不重视。部门之间的内部控制流程也是“各说各话”,做不到有效衔接,文件制度和业务实施两张皮、两条线,最后形成即使内部控制文件制度齐全,然而流程管控失效、实施情况不佳、整体建设不完整的局面。

2.3 重要性认识不足

高校有效推进业财融合,实现财务管理转型,需要三个层面的重视参与,然而实际情况却不甚乐观,呈现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局面。首先是管理层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实现业财融合,需要学校领导坚决、有力的支持,以此充分调动业务部门、财务部门在业财融合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破除部门间的局部利益和过去的保守观念,打通业务流程、规范财务管理。管理层的重视程度,是业财融合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石,决定了业务和财务之间的融合程度。其次,其他部门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高校部门、岗位设置复杂,不同部门之间的工作任务侧重不同,对同一业务考虑的出发点也不尽相同。对于经济活动往往只关心业务办理的便利程度和本部门的利益指标,一旦涉及财务流程、风险管控,就认为是工作障碍。第三是财务人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认清当前时代的发展革新,在自身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发展需求的情况下,还因循守旧不愿意学习新的业务技能,不愿意主动参与深入经济业务活动流程,忽视职业水平的建设和服务能力的提升[2]。

3 高校推进业财融合的策略探讨

3.1 提升业务技能,推动财务队伍建设

推进业财融合建设离不开复合型专业化的财务人才队伍,财务人员面临的挑战远大于传统会计记账时期。学校要为财务人员提供学习锻炼的平台,加强部门间的协同交流,打通信息交流过程中的屏障。财务部门要重新定位,加快向管理会计转型,站在学校的角度主动“走出去”,帮助各个部门梳理业务流程,在服务的基础上逐渐融合业务和财务。财务人员要充分抓住机遇付出精力,打开思路拓展能力,着力培养全局观,关注教学、科研、学生事务、资产采购等各项关键业务,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处理分析业务数据。最终要打造一支具备协作能力、专业判断与综合决策能力的专业、复合型财务人才队伍。

3.2 依托信息技术,建设信息管理平台

财务部门要以业财融合信息化建设的角色定位,推动构建业财一体化的信息服务平台,从而实现业务、财务、管控的融合。要优化原有各自为战的单个业务系统,通过数据接口或整合平台消除原系统间的信息壁垒,让信息数据真正流动起来,让原有系统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能力实现最大化。把经济业务活动集成到同一个平台环境中,形成口径统一、数据翔实的信息库,提升数据价值,实现数据共享,为管理、控制、决策提供强有力支撑[3]。

3.3 加强内部控制,全面深化风险防控

实现业财融合,内部控制建设是抓手。内部控制建设不仅是制度编写,而是标准化、表单化的流程管理,从起点规范日常经济活动,达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控制的目的。在加强建设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寻找业务风险点,据此设置风险管控审批岗位,审批职责和权限明确清晰,强化业务监督,实现风险防范和内部控制的有效结合。

猜你喜欢
业财财务人员财务
集团化企业财务人员外派必要性及建议
基于云ERP系统实现业财一体化战略研究
勘察设计企业业财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应对
党建与财务工作深融合双提升的思考
国有企业业财融合的问题及对策
基层发电企业业财融合预算管理模式探讨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财务人员的转型问题与对策
心理契约在企业财务人员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具体运用探讨
欲望不控制,财务不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