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及发展措施分析*

2021-12-27 15:55车丹丹
南方农机 2021年2期
关键词:冷链山西省运输

车丹丹,刘 慧

(运城职业技术大学,山西 运城 044000)

山西省是我国历史传承悠久且农作物总产量在各省联合排名中相对靠前的农业种植大省,在农业生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当地政府部门在城市经济发展规划方面,精确捕捉到了山西省具备的客观性、良好地域位置特点。在妥善利用后,使农业产品类别多样、资源丰富这一显著优势被不断放大。此外,农业优势在政府部门运用于现代化农业种植战略目标中积极拓展市场规模,以及辅助搭配地区市场监管体系的优化、完善等方面后,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政府部门在农作物生产、加工领域的有力支持与专业指导的落实迅速下,有效推动了山西省农产品市场供给秩序的有序发展。但因山西省辖区内地形结构的高复杂性,使地区交通基建任务完成滞后,间接制约了当地物流行业的进步,而这也成为限制山西省农产品冷链物流运输事业长远发展的因素[1]。

1 山西省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

1.1 专业物流人才培养不足

纵观山西省各高校目前物流学科教学现况,其中不乏优秀、一线院校纷纷搭建起健全、完整的物流专业人才培育架构体系,每到毕业季均会为市场、社会、国家输送大量素质、能力俱佳的物流人才。然而,因一些高校开设的冷链物流专业学科未顺应时代发展浪潮,仍沿用枯燥、单一的不当教育措施,直接对冷链物流人才的大规模培养闭塞了有效性教学道路,致使山西地区冷链物流领域发展困难,导致山西省农产品冷链运输领域进步缓慢。

山西省高质冷链物流教育教学的严重匮乏,可从侧面印证出山西省政府部门、教育系统、农民群体集体忽视了“冷链物流”在新时期中的现实意义。地区农业产品冷链运输的上游生产加工参与方、中游物流运输企业、下游产品销售终端等市场主体组合形成的“生态圈”,仅对其进行了片面认知。例如,农民种植群体未正确意识到冷链运输可对农产品起到的保鲜功效、销售效益增收等积极作用;速递物流企业过度关注引进冷链运输后需配套增设的专业业务办理步骤的烦琐性,出于效益最大化考虑,物流企业偏执地认为推行冷链物流需消耗大量不必要的成本资金,继而导致山西冷省链运输事业发展止步不前;农产品消费群体思想固化明显,对农产品保鲜期的丰富营养价值缺乏认识,也致使专属于农业产品运输的冷链物流事业发展困难[2]。

1.2 制冷事业能力素养欠缺

因山西省在我国境内的地理位置使然,让山西人民个性性格中的朴实勤奋特征尤为突出。但其中也存在一些保守特点,在无形中牵绊了前沿性制冷行业在山西省内的发展步伐。并且,山西省制冷领域人才、资金等各类硬件资源的短缺,当地本土制冷品牌受发展战略部署缺乏合理性、相关政策机制落实执行力不足等各项负面因素的影响,使其难以跻身全国一线制冷市场而逐渐衰败、没落。针对创新性科技深度运用这一问题,山西省制冷专业人才凋零,导致投身制冷行业的工作人员对先进工艺的纯熟掌握具有高难度、充分吸收技术操作要点困难等,均是山西省制冷企业发展驱动不强的基本原因。此外,对比邻近省份如河南省,其特有的冰熊等国民度高的品牌型冷藏车,在全国制冷市场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差距易见。

2 山西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措施

2.1 规划冷链运输产业基本格局

优化山西省农业产品冷链运输,应将完善地区基础设施定为落脚点。

1)改良道路交通环境。对山西省农产品产地,尤其是辖区边缘偏远区域的农产品产地,需加大运输路网的改造力度,改善道路交通条件。

2)增设冷链装置。可在地级市开设能够大范围覆盖市区的统一冷链物流基地,担负起农产品的冷链式运输任务,并对上级省会冷链运输中心设计实施农业物资的集中周转与调度任务。同时,应购进等级、型号、规格、数量、标准均契合当地冷链运输业务的前沿机械设置,如冰熊等口碑较好的国产型冷藏车设备等,深化冷链运输服务水准。

3)提高地区通信设施。虽山西省已在辖区内广泛打通了基础通信渠道,但依然存在一些地处偏僻片区的农业产品产地未得到信息通信硬件装置的有力架设。信息平台作为全面重建山西省冷链运输新格局的基础辅助设施,其关键性不容小觑。因此,需加大全省冷链物流基地业务、服务等方面的推广力度,对现有覆盖全省的信息架构进行增设多功能、实用性板块的改良。通过搭建完善的信息平台的方式,保障冷链运输信息的连贯性,增强冷链物流实效性[3]。

2.2 宣传冷链知识、培育制冷人才

构建现代化、先进性冷链运输应将培养、锻炼制冷人才与大规模宣扬冷链运输益处设为基本点。

首先,大力宣传冷链知识。作为农产品种植、生产的主体,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不高,无法深刻地认知到冷链运输形式的物流速运会为农产品带来积极的保值、增值作用、价值。鉴于此,可通过在全省张贴宣传标语、悬挂横幅、本地电视台播报、报刊登报、公众号推送等媒介渠道宣传教育冷链知识,促使山西省优秀的农产品可真正迈出省市、迈出国门。

其次,应提升制冷人才培育质量。制冷人才可根据功能性划分为冷链运输人才与冷链装置研发人才两种,即使当地各高校已在校园内部开设了物流学科专业,但受各方面的影响,并未向当地输送大批冷链人才,使山西省冷链设施创新制造、冷链运输领域业务素养等方面的发展不尽如人意,人才资源缺乏。对此,应由政府部门牵头,对高校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规划,实现“需求指导供给”任务,促使当地高校重新重视冷链专业的教育教学。

最后,政府部门与企业集团应以支付丰厚福利待遇的方式引进制冷领域的复合人才,促使其成为山西省冷链运输与冷链设施行业发展的有力驱动。

2.3 规划发展方向、推动三方成长

为保证山西省可快速完成农产品运输格局在全省范围内的优化任务,需专项发展农业协作机构、三方冷链运输企业,让“上游”“下游”各主体均实现协同进步。山西省可在省内开设农业专用协作机构,即农民专业合作社。政府部门需大力支持通过此途径,能促进农业产品冷链运输蓬勃发展的行为、活动。但也应正确意识到此机构的实质为农民群体组建的“弱者联盟”,欠缺资本支撑,因此不能单一化确保其权威性、话语权,这样将无法高效加强其市场营销能力[4]。本土龙头企业集团作为特殊参与方,需参与该机构的经营运作,促进农业协作机构的效益增收。同时,应推动三方运输企业的快速成长,在当地带头培育三方专业冷链运输企业,要求其以协同配合、协作发展的合作关系、运行模式,共同助力山西省农产品的销售发展。

2.4 完善政策法规、彰显政府职能

为完善山西省农业产品冷链运输架构,政府监管作用需贯穿全程。政府部门可制定合理的规章办法,推行高效的行政措施,促使处于农业产品冷链运输链中的各大市场主体融合发展。

上游应重视维护农业生产民群农体的根本合法权益,以及农业协作机构在市场领域中的权威法律地位。中游应注重制定市场主体准入冷链运输行业的硬性标准门槛,促进财政、人力资源扶持省内冷链运输基地的规范成立、有序运作;还应开通绿色政策渠道,对农民群体、投身冷链运输的企业团体给予优惠政策,如税收比例、土地面积等,保障围绕农产品运输冷链服务能够在三晋大地顺利展开[5]。下游应关注农产品消费群体,构建农产品大型连锁超市以及“农超对接”等形式的营销格局,并对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运营体系附以条例、规章约束,避免缺斤短两等不良问题的发生,维护消费者权益[6]。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快山西省推动农产品运输冷链化的发展升级、更新进程,可满足各地区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采购需求,缓解食品安全紧张压力,增加农民群体劳动收入所得,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实现全面转型,重塑农产品经销市场新格局。冷链领域应与时俱进地深度解读时下国家、地方政府部门提出的最新农产品物流政策规章,武装自身城市发展规划的科学思想。根据农产品销售运输、现有资源、市场结构、消费群关注点等,就其中突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改良优化。同时,完善农产品物流运输形式,大力推广、普及使用冷链物流完成农产品的各地区运输作业,解决消费者接收购置农产品滞后、农民群体“增产不增收”等不良问题,这对山西省偏远地区农业种植收入低下群体“脱贫摘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影响,可为盘活地区经济良性循环助力,推动山西省经济大幅增收。

猜你喜欢
冷链山西省运输
冷链十年,市场规模突破4500亿元大关
考虑碳排放的冷链物流多温共配路径优化研究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重庆市冷链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的研究
重庆市冷链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的研究
山西省文联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活动
劲达电装联手开发冷链物流市场
受阻——快递运输“快”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