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亮德:班级生命教育的优选视角

2021-12-27 05:32管亚玲卢旭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23期

管亚玲 卢旭

[摘要]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学生现实问题反映出学校德育中生命教育的缺失。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班主任须肩负起在班级德育中渗透生命教育,让每个学生的生命闪耀美好德性光芒的使命。在准确把握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两者关系的前提下,转变教育意识,从内容、方式、方法等多方面入手,在班级中展开生命教育,实现“生命亮德”的目标。

[关键词] 生命亮德;班级生命教育;优选视角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人类的生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它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极大地冲击了学校教育,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学校德育、班级德育中生命教育的缺失。如何立足于班级开展有效的生命教育,是每一位班主任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弘扬班级生命教育亮德的核心价值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全世界无数人感染病毒,成千上万人失去生命,生命的脆弱性赤裸裸地展现在人们眼前,人们的情感和理智都受到了巨大冲击。同时,反思与危机相伴,疫情也引发了人们对生命及其意义的重新思考,“生命教育”及其重要性被再次提及和热议。突发的疫情为开展生命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情境,疫情的持续也为实施生命教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对身心发展尚处于生命初期阶段、对生命内涵和意义认识不足、尚未形成正确稳定生命观的青少年而言,开展生命教育更是刻不容缓。近年来,青少年学生虐待动物、霸凌同学、自残自杀以及伤害他人的事件频频发生。现象背后折射出青少年对于自然生命的轻视、对自身生命的忽视和对他人生命的漠视,也反映出学校德育的片面与不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首次提出了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明确了生命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并将其与安全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并列起来,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如何将生命教育融入学校德育中,让每个学生的生命都闪耀起来,让学校德育彰显“生命的光彩”。班主任作为学校德育的主力军、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更是责无旁贷。

二、丰富班级生命教育亮德的关键内涵

生命教育,可以简单理解为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建构生命、升华生命的教育。它以学生为生命主体,基于学生生命本质,激发学生生命活力,凸显学生生命特征,提升学生生命质量,促进学生与自我、他人、社会、自然、宇宙间所有生命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生命教育这一概念,起初是针对西方社会中存在的暴力、自杀、吸毒等现实问题提出的,随着研究的深入,其内涵不断深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生命教育的价值取向存在差异,具体内容更加丰富。概括来说,生命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教人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意义、实现生命价值这几个方面。具体的生命教育活动涉及生理、心理、精神以及人的社会性等各个方面,如生存安全、身心健康、人际和谐、观念建构、价值提升等。

从生命的性质来看,人的生命具有双重性。一个是进行新陈代谢的自然生命,体现在本能方面;一个是追求意义和价值的超自然生命,体现在精神和意识方面。道德,从本质上说属于后者,是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反映在教育中,生命教育和道德教育具体内容必然存在交叉。道德教育中,涉及品格和价值观形成的内容,处于生命教育中探索和欣赏生命的层次上。生命教育中,关于保护生命、珍爱生命的内容,则是培养良好品德、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意识和精神基础。反过来,道德教育中关于人生意义和价值追求的内容又会更好地推动个体去认识、保护、珍爱生命。生命教育和道德教育两者虽各有内容体系,但存在着多种层面和维度的交叉、重叠和整合。生命教育和道德教育需要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生命教育和道德教育的融合具有现实可能,这种现实可能就是生命和道德天然融合和相互渗透这一深层逻辑的反映。

我国道德教育中有着丰厚的生命教育传统。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孟子也主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众多先贤都强调爱护生命,合理利用资源,与自然和谐相处。当下,在与新冠肺炎疫情的斗爭中诞生了伟大的“抗疫精神”: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已经成为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利用这些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把握良好的生命教育时机,班主任可以在班级德育中展开生动的生命教育实践。

三、践行班级生命教育亮德的有效策略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班级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班主任在班级德育中展开生命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观念决定行为,正确的生命观是生命教育的灵魂。首先,班主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人为本,首要的就是以人的生命为本,要教育学生直面生命、珍惜生命,为提高生命的质量、丰富生命的价值而努力奋斗,追求成为一个具有完整丰满生命意义的个体,并融入社会进步的伟大生命洪流之中。在班级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将学生的培育放在工作的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以人本关怀,这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的前提。其次,要转变狭隘的生命观。班主任自身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不仅包括人的生命,也包括动植物的生命;不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生命的意义不仅在于生存,更在于生活,在于幸福地生活;不仅要关注生命的物质质量,更要重视生命的精神质量。这些决定了生命教育活动的宽度和深度。最后,要建立整体生命教育观。生命教育内涵的复杂性、正式的生命课程的缺失、学生学业负担沉重等,使得生命教育很难以独立的形态展开。因此,班主任需要开辟新的途径,将生命教育融合渗透到班级德育的各个部分和环节中去。

2.设计丰富的内容

内容是教育的依托,生命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生命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有所考量。首先,生命教育的内容要兼具广度和深度。生命教育的内容以主体的自我生命为核心,逐渐向外拓展,涉及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他人生命、社会生命等关系,以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生命性关联,如气候变化对生命的影响等。同时,在每个内容维度上,既要让学生认识到各种生命的基础特性和存在方式,学会保护生命的知识和技能,又要不断追求欣赏生命之美,探寻生命意义的新高度。其次,要兼顾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做到年级不同,内容层次不同。低年级的学生要侧重对生命的基本认识,如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学会爱护花草动物等。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则要引导他们逐渐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最后,要联系其他教育内容,不断拓展生命教育的领域。性教育、死亡教育、挫折教育等相关主题的教育都是生命教育可以拓展和融合的领域。

3.采取多样化的途径

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途径的多样性,途径的多样性是丰富的内容得以实现的保障。首先,以学科教学为根本。教师可根据各个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渗透不同层次的生命教育。例如,在生物课上,让学生认识人体构造和动植物结构,激发其对生命自然美的欣赏之情;体育课上,加强锻炼,传授保健知识,使学生树立维护生命健康的意识;品德课上,法律和道德知识的学习,能够促进学生敬畏生命、尊重生命,深思生命的意义。其次,将班级活动作为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可以在班会或少先队活动中开展相关的主题教育,如保护生态环境、防范自然灾害、远离毒品与暴力等,在其中渗透适当的生命教育内容,让学生时时处处都能够感受生命、思考生命、珍惜生命。最后,创设生活化的教育情境,生命在生活中显现,经生活而成长,因生活而富有意义。教师要挖掘学生班级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自然生活中的生命教育素材,创设生活化的教育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与他人、其他生命相处,尊重他人和各种生命。

4.选择灵活恰当的方法

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途径,还需结合具体适当的方法才能最大化地实现生命教育的目的。认知方面,通过阅读,体会文学作品中的人性光辉、生命伟大;通过讨论,分享生命中的欣喜与感动、活力与激情;通过叙事或写作,总结成长中的经验、体会与感悟。活动方面,通过参观、劳动或角色扮演,深入感受各种生命生长发育的过程,把握各类生命角色与地位,体验各个层次生命的存在意义与价值。在方法的选择上,班主任要主动学习并尝试各种方法,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育内容和时空等因素灵活运用。例如,对于低年段的学生尽量采用亲身体验、角色扮演等直观的方法。高年段的学生则可采用生命叙事这类有利于学生在深层次自我反思和建构生命意义的方法。另外,对于日常生活中一些突发的、蕴含生命教育意义的事件,教师应该抓住时机,利用这些偶发事件展开教育。理论联系实际,学生的接受程度也能更高。有些内容难以一步到位,教师则可采取优化环境、选择榜样、符号暗示等更为隐性的方法,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06(21).

[2]冯建军.走向道德的生命教育[J].教育研究,20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