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切花菊设施栽培技术要点

2021-12-28 01:04徐欢欢徐士才
南方农业 2021年12期
关键词:切花花蕾蚜虫

徐欢欢,徐士才

(新沂市农业农村局,江苏新沂 221400)

切花菊为世界四大切花之一,在切花消费领域占据非常大的比重,每年日本切花菊消费需求量达到25 亿枝。我国自20 世纪80 年代开始种植切花菊至今,切花菊逐步步入高效农业发展行列,切花菊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出口量也在不断增长,现如今我国已经成为切花菊主要出口国。尤其是步入21 世纪以来,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且随着祭祀观念的不断转变,国人在切花菊方面的需求量日益增长,为了满足人们在切花菊方面不断增长的需求,应当进一步扩大切花菊种植面积。但我国在切花菊方面的研究及生产种植起步时间相对较晚,在种植生产过程中还存在很大不足,设施生产水平不高,技术不成熟,对切花菊的产量和质量造成很大影响,同时影响了切花菊的出口率,对我国出口切花菊产业发展形成很大阻碍[1]。

江苏省新沂市位于黄淮海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热资源丰富,气候条件较为优越。鲜切花种植面积达到0.08 万公顷,形成了扦插育苗、田间管理、花期调控、病虫害防治、加工选级及保鲜贮运等一整套生产操作技术规范,常年出口量达6 500 万枝。基于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出口切花菊栽培技术水平,对出口切花菊设施栽培技术进行分析探讨,旨在为出口切花菊规模化生产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以推动出口切花菊产业快速实现现代产业化发展,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实现出口切花菊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出口切花菊大棚配套栽培技术

1.1 育苗

运用扦插繁殖法对切花菊进行育苗。

1.1.1 选留母本

扦插繁殖工作在4 月上旬开展,品种选留应根据1∶30 的比例选留纯正品种,母株要求生长健硕、无病虫害,同时提升管理水平,加强培育获得优质的插穗。

1.1.2 插穗

经过扩繁的脚芽生长到15 cm 时开展摘心工作,15天之后开展第二次摘心工作,摘心连续进行3 次,采穗之前5 d,利用杀菌剂与杀虫剂对植株进行喷施,将7~8 cm 的穗采下,用200 mg·kg-1NAA 溶液浸泡15 min[2]。

1.1.3 扦插

扦插时间选择6 月下旬,扦插基质选择青砂泥,青砂泥需保持良好的湿润条件,便可开展扦插工作,扦插过程中要确保插穗垂直,按照2 cm 的深度进行扦插,间距控制在4~5 cm。实践表明,基质选择青砂泥和黄砂相比,成本投入相对较低,可以使成本投入得到有效控制,且成活率高。

1.1.4 插后管理

为了进一步提升扦插效果,必须要在大棚中迁插菊花,达到避雨保湿防病的效果,高温条件下,应当合理设置遮阳网,以免过度蒸腾,导致幼苗死亡,通常扦插8~10 d 后,便能达到95%以上的生根率,根系生长至2 cm 后,便可开展定植工作[3]。

1.2 定植

1.2.1 定植前施肥、作畦

每大棚(400 m2,8 m×50 m)用45%复合肥20 kg、腐熟粪肥2 000 kg、尿素10 kg、0.5 kg 2.5%的敌百虫粉剂及0.5 kg 硫磺粉当作基肥,合理翻耕,设置成畦宽度与高度分别为l m、20 cm,并覆盖地膜,一个大棚设置小畦5 个,之后将菊网两头拉开,并通过竹竿进行固定。

1.2.2 分级移栽

分开大小苗,于7 月上旬移栽,每个网孔当中移栽一棵苗,完成之后,选择甲基托布津1∶500 倍液进行喷施,并将土压实。于第2 天清晨,补充水分,扶正幼苗。

1.3 定植后管理

1.3.1 光照管理

菊花属于短日照的植物品种,10~11 h 是临界日长,科学调控日照时间可有效协调营养和生殖生长,通过不断实践,7 月下旬移栽的秋菊应当合理补光,方可保证产品合格率,补光应当在8 月20 日之后开展,22:00 至第2 天2:00,进行3~4 h 的补光,菊花生长至45~50 cm时不再补光。

1.3.2 温度管理

对大棚温度进行调节,主要采用开棚、通风等方式,同时还应当合理遮阳,使棚内温度处于18~25 ℃,夜晚保持在15.5 ℃[4]。

1.3.3 水分管理

菊花生长过程中怕涝,喜湿,所以应当间隔5 d 左右进行一次浇水,于早晚进行,降雨天气下不必浇水。

1.3.4 施肥管理

完成定植之后,间隔14 d开展一次施肥,以l%尿素溶液为主,喷小苗,促使大小苗的平衡,孕蕾阶段选择0.2%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喷施,连续应用3 次,利于花蕾养分吸收。

1.3.5 调节剂处理

为了对切花菊株高进行控制,可以选择B9 生长调节剂,在孕蕾阶段进行喷施,并根据菊花生长实际,连续应用2~3 次便能达到理想的调控效果,花蕾达到黄豆大小时开展最后一次喷施工作,可以使花梗生长长度得到有效控制,并将侧芽抹除,增强切花品质。

1.3.6 病虫害综合防治

锈病、立枯病、白粉病、黑斑病是切花菊的主要病害,防治过程中应以预防为主,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用药。锈病对菊花的叶片为害较大,病情较重时,会对菊花的茎、花瓣部位造成伤害,而且该病传播速度较快,为害面积大,会引发严重的经济损失。锈病尤以春秋两季较多发,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会增加锈病发生率,所以应对温湿度条件科学控制,以控制和减少菊花锈病发生率。防治切花菊黑斑病、白粉病及立枯病时,可以选择25%的百菌清和50%可湿性甲基托布津联合应用,每7 d 喷施一次,连续应用2~3 次便能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5]。

蚜虫、斑潜叶蝇、斜纹夜蛾和烟粉虱等是切花菊的主要虫害,对切花菊设施栽培过程中蚜虫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一般切花菊在完成定植50 d 左右时,蚜虫防治具有很好的效果。蚜虫初发阶段,可通过闷棚法,让大棚当中的温度持续3 d 超过33 ℃,以控制和减少蚜虫发生面积。不同种类的药剂在防治设施栽培切花菊蚜虫方面也有着不同的效果,通过调查实践发现运用70%艾美乐防治蚜虫过程当中,配制成15 000 倍液效果最好。斜纹夜蛾及斑潜叶蝇防治过程中,选择天威一号按照1∶1 000 的比例进行配制,可提高防治效果。烟粉虱对于切花菊的为害,主要是以成虫、若虫在菊花下部叶片上群集,对叶片汁液进行吸取,导致叶片发生褪绿,逐步枯萎死亡,对于切花菊的生长影响极大,还严重影响其产量和品质,在防治过程当中,可以联合应用2.5%的溴氰菊酯及25%的扑虱灵按照1∶1 000 倍的比例进行配制,提高防治效果。

1.4 适时采收

按照标准要求进行适时采收,收购切花菊的主要标准为:枝长80~90 cm,中茎粗大于0.6 cm,叶片31 张,花直径2.5~3.0 cm,花长2.5~3.0 cm,枝重55 g 以上,顶叶往下10 cm 内的叶片逐渐增大,且无病斑虫卵残留。

切花菊收获之后,送上选花机,利用机械将下部位置上的叶片去掉,并依照长度要求切好,同时依照重量科学分类,菊花完成分类之后在硝酸银溶液中浸泡 10 min,拿出并晾干,每束设置成10 枝,5 束放置在箱底,并将U 型纸板放在其上,起到隔离作用,之后反向放置5 束菊花,封闭纸箱,送到1~4 ℃保鲜库存放。

2 温室周年供应技术

切花菊温室一年两茬,即夏菊、秋菊。

2.1 茬口安排

夏菊2—3 月定植,6 月底清花;秋(寒)菊7—8月定植,翌年1 月清花。

2.2 栽培技术

2.2.1 夏菊栽培技术

1)优选光周期不敏感耐寒的优质品种。

2)加强壮苗培育,通过扦插法进行繁育,苗龄10~12 d,叶片5~6 张,中茎粗0.3 cm,根长1.5~2.0 cm。

3)定植。3-4 月是定植的最佳时间,在每平方米地中施入有机肥5 kg、复合肥0.07 kg、过磷酸钙0.03 kg,设置畦,高度与宽度分别为0.15 m、l m,将定植网及滴管铺设好,每畦6~8 行进行定植,株距10 cm。

4)定植后管理。①提网抹侧芽。完成定植20 d 左右,菊花有5~6 片叶生长出后进行提网,避免菊花弯曲,并逐步增高,将侧芽及侧蕾全部抹除,增强切花品质。②肥水管理。定植后浇透水,之后根据土壤情况,合理补水,每7~10 d 滴灌1 次,遮光之后不必再进行浇水;科学施肥,形成花芽及花蕾阶段,使用0.2%的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喷施。③应用调节剂。夏菊最容易长出长的花梗,当有黄豆大小花蕾生出时,用B9调节剂700 倍液喷洒2 次,前后间隔10 d 左右。④遮光处理。菊花生长至50~60 cm 时,使用遮光膜开展遮光工作,在8:00—16:00 进行遮光,植株发芽之后,便不再进行遮光,同时对夜晚温度合理控制,达到15 ℃为最佳,白天棚温不高于30 ℃。⑤病虫害防治,和切花菊大棚栽植中病虫害防治方式类似。

2.2.2 秋菊栽培技术

秋菊栽培要选好品种,以扦插的方式繁殖,在11 月根据品种选育母株,将插条剪为8~10 cm 长,3~4 节扦插在基质中,注意洒水促其生根,扦插后约21 d 生根,待苗开始生长后,施于稀薄液肥。当苗高10~13 cm 时摘心,留下部4~6 片叶摘心,如需多留花头时,可再次摘心。当侧枝生出4~5 叶时,留2~3 叶摘心。当侧枝长15~20 cm 时进行定植。在生长期间,需经常追肥,可用豆饼水、复合肥料、化学肥料等,也可追施豆饼粉末(但要腐熟),随苗渐大相应地增加,幼苗时每7~10 d 施一次,立秋后5~6 d 一次,花蕾形成后每 4~5 d 一次。菊花浇水充足生长良好,花大色艳,尤以花蕾出现后需水更多,但怕雨涝,应注意排水。

猜你喜欢
切花花蕾蚜虫
蚜虫婆婆
出生十天就当“外婆”的蚜虫
出生十天就当“外婆”的蚜虫
爱吃蚜虫的“花大姐”
我来了
Paper blossoms
我来了
延长瓶插切花寿命的技巧
2008年荷兰国际园艺展览会切花新品种(三)
2008年荷兰国际园艺展览会切花新品种(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