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角下重庆市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探究

2021-12-28 01:04胡帮勇
南方农业 2021年12期
关键词:流通重庆市重庆

胡帮勇,王 瑛

(重庆三峡学院,重庆 404120)

201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我国要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促进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举措,加之互联网技术环境的逐步优化,使得“互联网+农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农业要依托“互联网+”环境实现跨越式发展,其中核心环节之一是构建高效的农产品流通体系[1]。重庆市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集大城市、大山区、大农村于一体,尽管目前已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但与农业经济发达区域还有较大的差距,信息化应用程度依然较低。重庆必须因地制宜,融入“互联网+农产品流通”思维,从流通主体、产品、渠道、服务和安全保障等多角度创新农产品流通体系。

1 “互联网+”环境对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的主要影响

1.1 农产品流通体系参与主体的市场行为发生深刻变化

农产品流通体系始于生产者而终于消费者,参与主体主要包括农产品生产者、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物流企业、农产品批发商和农产品消费者等。互联网与农业的结合,是一场深远的、全面的、立体化和系统化的变革。在“互联网+”背景下,流通主体获取信息更为便捷,流通渠道更为畅通,流通体系更为高效,各参与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对农产品流通体系参与主体的市场行为产生深远影响。流通体系中的各参与主体都要调整步伐适应新的流通模式,协同发展,否则在未来的竞争中就会淘汰出局。

1.2 降低流通成本,提升流通效率

传统的农产品生产与销售模式最大的问题是难以解决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随着“互联网+农业”模式的发展,农产品的价格信息、供求信息和产地信息等都可以在信息平台实现共享,所有信息对农产品市场参与主体公开、公正且透明。目前,重庆市已建立重庆农产品批发平台、重庆优质农产品网和农产品信息网等农产品信息共享平台。以重庆农产品批发平台为例,平台共享信息包括农产品供求、价格行情、产品展示、展会信息、推荐企业和政策法规等。平台网页设置了搜索功能,可以按照产品类别、原产地等各种方式进行查询,能够轻松搜寻到农产品的生产商、联系方式、价格信息、数量信息、品种、质地和上市下市时间等详尽信息。“互联网+农业”模式的应用,有效地缓解了农产品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了供求双方的交易成本,促使供求双方以最快的速度达成交易,大大提升了农产品流通效率。

1.3 有效整合农产品产业链,优化农产品流通渠道

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大致为:农产品生产者→传统的流通中介组织→农产品消费者。传统的流通中介组织主要包括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商、农产品物流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等,组织层级多,流通速度慢,效率低。由于农产品存在较长的生产周期,农产品生产者在应对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息反馈上,处理效率也较为低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从农产品初始段的生产者到末端的消费者,各个环节都在“互联网+”环境下被有机的整合在了一起,形成新的产业链。“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农产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联系更加直接和高效,渠道信息流通是双向的,生产者更容易知道消费者的真实需求,而需求者也更直观的熟知农产品信息,传统的农产品固有流通环节逐渐弱化甚至消失,同时新兴的电商中介开始崛起。

1.4 流通安全更有保障

我国食品安全长期受到关注,保障食品安全也一直是政府努力的方向。“互联网+农业”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开发设计农产品检测共享管理系统,农产品的消费者、生产者、流通中介和监管机构等可以通过管理系统查询农产品检测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大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互联网技术也能建立完善的追溯系统,消费者通过打电话、扫码和登录网站等多种方式查询农产品原产地、生产者、产品日期、运输中介和运输周期等各种信息,实现信息的全程追踪。一旦农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很容易找到直接责任人,避免相互推诿。

2 “互联网+”视角下重庆市农产品流通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流通主体培育不足

在人均耕地多的国家,农场主是农产品流通的主体,且其农业特征为机械化、规模化和市场化,很容易形成生产、物流和销售一体化的农业企业。亚洲的日本、韩国等人均耕地不多的国家,农户生产规模尽管不大,但其农户在农民协会的帮助下,也迅速提升了农产品流通水平和能力。重庆农产品流通主体众多,农户、专业合作社、企业、农贸市场、批发市场和超市都是流通主体,但各自为营,导致流通环节多、流通速度慢、流通管理难度加大且农产品损耗高[2]。调查表明,重庆农产品流通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4 个方面。1)个体经营户和中小流通企业成为重庆农产品流通的主力军。2)分散化的流通主体使得流通资源难易形成有机整体,专业化水平低,各流通主体抗风险能力弱,规模效应不显著。3)重庆农产品流通的龙头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且没有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对农户致富的带动和辐射能力较弱。4)农民经纪人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农民经纪人文化程度较低,接受新知识、新技能和新观念的能力差,电商应用能力、互联网信息技术掌握不够,信息收集、加工和处理的知识有限,在农产品流通服务上层次低,服务功能不健全。

2.2 流通客体同质化趋势明显

重庆市农村地区地势复杂,既有以山地为主的三峡库区和武陵山区,也有以平缓丘陵为主的渝西地区,多元化的地势特征导致重庆农产品品种较为丰富。尽管也培育出了“涪陵榨菜”等少数特色鲜明的知名品牌,但总体来看,重庆农产品与全国其他地区农产品同质化趋势比较严重,特色性不足。例如,重庆奉节是全国四大脐橙生产基地之一,但是奉节脐橙的知名度远不如江西赣州脐橙,甚至市场占有率低于湖北秭归脐橙,奉节脐橙种植户的收益有限;黔江区被誉为“烤烟之乡”,但是全国种植烟叶的省市太多,黔江区要做出特色烟叶面临不少挑战。

2.3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流通效率低下

欧美国家和地区由于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与经营,加上先进的冷链物流体系,农产品物流成本低,农产品损耗少,流通效率高[3]。重庆市农产品流通体系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依然存在一些差距,具体体现在以下4 个方面。1)仓储设施简陋,仓储能力不足,冷链物流体系滞后。调研发现,重庆市现有的仓储恒温库、保鲜库还不能足以支撑重庆3 000 万人口的需要。据调查的数据测算,目前重庆市农产品物流以常温和自然物流为主,很多初级农产品未经任何包装或保护直接运输或销售,大宗农产品中蔬菜、肉类和水产品的冷藏运输率仅为16%、32%和43%,冷链流通率仅为5%、13%和25%,损坏率分别为25%、13%和18%,而发达国家农产品的平均损耗率仅为2%。2)重庆市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缓慢,运力不足,影响农产品发运。重庆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表明,重庆市区域内,在乡镇地域范围内有火车站的乡镇占全市乡镇的5.9%,有码头的占13.9%,有高速公路出入口的占20.7%。通村主要道路路面是水泥路面的村占76.6%,是柏油路面的村占21.7%,是沙石路面的村占1.7%。重庆虽然实现了100%通村路,但多数只是通到村委会,村委会到最远居民定居点距离在5 km 以内的村占74.1%,在6~10 km 的村占22.0%,在11~20 km 的村占3.5%,在20 km 以上的村占0.4%。3)重庆山区较多,修路成本高昂,尤其是三峡库区和武陵山区的农产品运输成本较高。4)物流体系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较低。虽然近几年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成为新潮,但由于地形或经济原因,重庆市还有不少农村,特别是偏远农村没有通网络,4G 网络覆盖率不高,采用5G 网络的更是寥寥无几,网络交易率偏低。

2.4 农产品流通体系政府参与度较低,制度保障滞后

我国农产品流通市场化程度较高,但政府参与度较低。从农产品的源头上,农民“靠天吃饭”的现象依然普遍,国家除了对粮食等重要经济作物实施了价格稳定机制外,大多农产品价格波动幅度仍较大[4]。在农产品流通环节,批发市场、冷链物流和电商平台等也主要由企业投资营运。总的来看,政府在农产品全流通链上的参与度较低,控制力较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发展。在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制度保障上也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流通监管滞后。现有的流通监管,更多的是只限于监测农产品农药超标、农产品变质等少数几项,对长期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的有毒物质监测不力。畜牧、检疫、质检、工商和卫计等部门对农产品流通的环节都有一定的监管权,且界限不清,存在过度监管或监管的真空地带。重庆很多区县,农产品游贩、地摊和马路市场等现象长期存在,很难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2)网络交易相关法律法规存在漏洞[5]。

3 “互联网+”背景下重庆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创新对策建议

3.1 培育壮大农产品流通市场主体

培育包括农户、农民经纪人、专业合作社企业、农贸市场、批发市场、超市和农业企业等在内的高素质、专业化和规范化的流通主体。农村着力培育规模化的农产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为流通主体,城区对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大型超市和社区农产品直销店进行互联网、数字化升级改造,开展社区配送、送货上门和店铺自取等业务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要构建农产品农村流通主体和城市流通主体的直接对接机制,实现良性互动,增强物流服务功能。对于农户、农业经纪人和中小企业等微型流通主体,可充分利用当地电大、夜大、高职院校和培训机构等,通过“线上授课+线下指导”的方式,针对他们进行以下两个方面的培训:1)农产品生产、包装和销售等方面知识的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保障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稳步提高;2)开展网络检索、网络交易、网络支付和网络安全等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提升其信息化素质。此外,要注意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退伍军人和返乡青年等农村精英的积极作用,引导更多高素质人才服务于基层。

3.2 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实现农产品流通客体差异化

近年来,重庆市多举措加大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培育,目前全市共有351 个产品进入《全国地域特色农产品普查备案名录》。拥有农业农村部登记的农产品地理标志(AGI)51 个产品,年产量达到近420 万吨,覆盖全市的22 个区县,共38 个证书持有人,如江津花椒、彭水苏麻、石柱莼菜、渝北梨橙、奉节脐橙和梁平柚子等均有较大的知名度。此外,重庆市还有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可以积极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1)要积极扶持像涪陵榨菜这样的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规模优势,培育优秀农产品品牌。2)注重发挥比较优势,走高效农业之路。重庆市山区多,可以利用高海拔地区的昼夜温差大、日光周期长等自然优势培育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可以种植晚季水果、蔬菜等,错峰销售,增加农民收益。3)通过互联网、电视、手机等多途径全方位的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推荐重庆市名优特色农产品。4)要积极组团参加各种形式的展销会,邀请行业知名专家举办主题讲座或报告会,让更多的重庆特色农产品走出重庆,家喻户晓。

3.3 加大农产品流通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1)加大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农村道路联系着农业生产者、物流企业、电商平台和终端消费者等,是关系着农产品流通是否顺利的重要因素。重庆市山区多,弯多路陡,农村公路修建成本高,应多方筹集资金,对乡村道路进行拓宽、硬化和黑化,完善路网结构,提升流通效率。2)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多建基站,扩大网络覆盖率,提升网络信号,降低宽带费率,稳步推进5G 网络在农村的逐步普及,加大“互联网+”对农民的增收致富力度。3)加快建设农产品流通领域新基建。围绕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建设预冷库、洗选分拣中心和预处理中心,从源头保障农产品品质。在重庆市各大区域中心,重点建设保障农产品流通的集散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包装库房、冷库、仓储、自动化分拣线和电商孵化基地等。在农产品集中需求区域,重点建设公共服务型农产品智能云仓,用于满足从产地整车而来的农产品的集中冷藏需求,同时为城市的生鲜、商超和直销店等的配送提供公共服务。在农产品需求的终端,大力推进社区产品流通的O2O 模式。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在社区建设一批农产品终端智能快递自提柜,缓解农产品流通“最后一公里”难题。

3.4 强化政府引导作用,完善农产品流通法律法规

1)由政府主导建设农产品流通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农产品信息的实时更新及各流通主体的信息共享,增强市场透明度。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对数据进行统计、分类和处理,发布农产品市场行情调研报告,供各流通主体参考,提升风险防范意识。2)利用信息手段,实现农产品可追溯的全程监管。从农产品生产环节开始,利用信息技术给农产品编写履历表,建立从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批发和零售的全程实时跟踪体系,确保农产品流通安全。3)与周边省市合作,建立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等运输协调机制,根据农产品成熟季节和周期,及时掌握大宗鲜活农产品产销状况,畅通农产品运输渠道。4)完善农产品流通法律法规。尽快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包装标准和配送标准等地方性法规。尽快出台网络交易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网络售假、侵犯隐私和虚假“刷信用”等恶意行为,确保农产品线上销售的公开、公平和公正。5)在金融、财税、土地等政策方面,加大对各类农业龙头企业的政策优惠力度,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猜你喜欢
流通重庆市重庆
重庆客APP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美国的蔬菜流通
视觉重庆
在这里看重庆
国务院决定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
The Japanese keiretsu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