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思考
——以甘肃省B村为例

2021-12-28 03:05张力嘉
农村.农业.农民 2021年13期
关键词:村庄农村经济

张力嘉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主要目的是在推进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的同时,形成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乡村文化建设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起到了精神支柱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持续推进,农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形势下,如何保持乡土文化的生命力,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现代化的建设,如何将乡土文化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合,形成新的文化推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实践题。本文希望通过对西部地区某自然村落乡土文化的实践分析,为这一问题提供实践模型。

一、B村落的基本情况

B村坐落在我国西北地区的甘肃省,地处黄土高原,属于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年均降水量300毫米左右,春季风沙较大,植被覆盖率不高。其优势是日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对于农作物来说,糖分容易形成,比较适宜西瓜、枸杞、苹果等农作物的生长。因此B村以种植土豆、枸杞、西瓜、玉米等农作物为主,形成了地方产业特色。同时,在农村产业合作社的推动下,基于国家政策的支持,B村将5000亩旱地流转,建立了甘肃高原宏现代生态农场,主要种植全天然无污染的绿色产品,如枸杞、玫瑰、松树、苹果树、枣树,并与德国签署了绿色无污染枸杞培育合作协议,使家乡的枸杞走向了世界。

B村近年来虽然培养出了不少大学生,但是毕业后大多选择了定居城市。同时,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留下了老人和小孩,形成了“空心村”,限制了村庄的发展。土地流转政策实施以来,由于B村绿色产业园的形成,村里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农场上班,增加了收入,但这些人口的年龄普遍在50岁左右,人才和劳动力的持续供给出现了断层现象。

二、B村落的文化发展现状

(一)乡村互助文化

乡村互助文化主要体现在婚丧嫁娶、农村建房、农业互助等方面。我国乡村社会是一个以宗族制为核心、逐渐向外拓展的同心圆结构,在传统的家族制中,婚丧嫁娶是一个家族的重要事情。当某家要建房子时,这个家族里的每一户人家都会出一个劳动力帮助其建房,这是互助行为。如果哪家拒绝帮忙,那么就会受到家族其他人的谴责,或以后当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其他人会拒绝提供帮助。但是,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这种互助关系被打破了,社会互动形式发生了变化。“人情关系”不再是第一位的互助因素,逐渐让位于理性的市场经济关系,人们更加注重经济效益,而不是人情往来。比如,建房子都是承包给工程队,亲朋好友的祝贺主要体现在房子建成后的聚集庆祝。

(二)教育文化

以前,受经济因素影响,辍学率比较高,导致农村整体教育水平落后。家长会因难以负担教育费用而让孩子辍学,让孩子尽早进入社会打工补贴家用。在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下,女孩子辍学率更高。后来,在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下,整体入学率上升,适龄儿童辍学在家的情况已极少出现。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生育率下降,家庭生育子女数量降低,重男轻女思想有所改善;随着家庭收入的提高,对于子女受教育,家长普遍比较重视,教育成为很多家庭积极参与的重要事务。重视教育已是全民共识,改变了乡村人口结构,“走出乡村”成为一种时尚之举。

(三)娱乐休闲文化

乡村社会的娱乐休闲活动主要在农闲时间开展。村里建立了休闲娱乐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村民们茶余饭后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促进交流。每年定期举行村庄篮球比赛、足球比赛、广场舞比赛等活动,成为村庄文化建设的亮点。村民自发组织了舞蹈队,逢年过节和嫁娶喜事时进行表演,增加收入。这些娱乐活动既满足了村民对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又满足了他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价值需求。

三、以B村落为例,对西北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思考

一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村庄的同质性变弱、异质性增强,集体意识弱化。在现代文明的背景下,乡村文化往往被认为是落后的象征,村庄经济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外出务工,寻求更高的经济收入,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是人们普遍的追求。正是这个过程,原本都一样靠种地谋生的农民被经济大潮分割成了不同板块。一部分农民通过勤劳致富,成了村里致富带头人;一部分踏实努力的农民家庭经济收入有了一定保障,过着普通人的安稳生活;而另外一部分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和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人成了村里的弱势群体。传统的价值观受到挑战,再加上社会发展和分工的不同,村庄的社会分化日益严重,集体意识逐渐走向衰落,村庄文化异质性特征越来越明显,削弱了村庄的凝聚力,给村庄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所以,振兴乡村文化,丰富村庄精神文明内涵,凝聚人心,是乡村振兴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二是经济变迁带来了乡村文化的变迁。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有三方面,即农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建设中当地商业经济的发展和青壮年外出务工。农业经济主要是以种植和销售当地的农产品为主,鼓励因地制宜种植符合当地发展特色的经济作物,并形成一定的产业链,是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型。外出务工人员带来了新思想新技术,但同时在经济发展浪潮的冲击下,注重经济效益而轻视农村长久以来形成的重义轻利、人心向善、诚实守信、守家忠孝、勤俭节约的美好品德成为普遍现象;取而代之的见利忘义、集体观念被个人利己主义渗透的现象层出不穷。在此背景下,重拾乡村文化精华,使之融入现代经济发展的浪潮,重塑村庄文化的精神内核,让其为村庄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是乡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三是留住人才,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冲击不仅是农村异质性增强、集体意识的减弱、乡村原始文化的衰落,随之出现的还有人才的大量流失。教育的普及化让农村的教育水平大幅提高,但通过各种渠道走出乡村的青年却不愿意再回到从前的生活状态。经济发达地区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聚集,丰厚的经济回报、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和优质的教育资源都吸引着优秀人才安家城市。这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人才缺失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一大困境。如何利用乡村环境优美、发展潜力巨大的优势吸引优秀人才回乡创业,是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一道实践难题。

四是提升文化自信,将变迁中的乡村文化整合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文化与经济发展的耦合。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产业,就要挖掘本地优秀文化资源,立足于当地的文化特色,依托当地历史名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俗礼仪、传统手工艺等,打造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精品工程。增强创新意识,避免和其他文化产业产生同质化。注重自身品牌建设,带动当地居民就业,走出文化带动产业发展的道路。深入挖掘传统优秀文化思想,建设山清水秀、富强文明的新农村,让新思想、新文化成为支持乡村经济发展的精神支柱。保护生态环境,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文化生态效益的关系,实现和谐开发,绿色发展。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结 语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之一,乡村文化振兴担负着思想前行助推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乡村文化的振兴需要中央政府的顶层设计,更需要基层政府组织、乡村文化自治组织、居民和全社会成员的支持和参与。积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推动乡村文化的重塑,为美丽乡村建设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村庄农村经济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我的小村庄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村庄,你好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村庄在哪里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