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名将陈祖训《云霄建大宗祠序》考

2021-12-28 23:57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祖训云霄宗祠

刘 涛

(龙岩学院 闽台客家研究院,福建 龙岩 364012)

陈祖训,福建镇海卫(今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隆教畲族乡镇海村)人,清康熙、雍正年间名将。明末清初名士陈国琠之孙、海澄公黄梧的外孙,早年经康熙批准,承父荫,历任卫所千总、福建漳州镇标中营游击、广东抚标右营游击、大鹏营游击、虎门协副将、福建汀州总兵官、广东南澳总兵官、福建金门总兵官等职,多有宦绩,心系桑梓。其事迹散见《清实录》《世宗宪皇帝硃批谕旨》等,雍称之为“原系朕记名好官”,却未获史志立传。陈祖训在康熙五十二年癸巳(1713年),以陈政、陈元光后裔的身份为云霄(今漳州市云霄县)陈氏大宗祠撰写《云霄建大宗祠序》,针对此前仅陈元光获祀宗祠的情况,提出将陈元光之父及其子、孙、曾孙五代人一同祭祀在宗祠,影响深远。

目前,学术界关于陈祖训生平与家世未有研究,陈祖训所撰《云霄建大宗祠序》也未获得应有的关注,仅笔者《陈元光重要文化符号燕翼宫历史地位考》一文述及云霄陈氏大宗祠是清初福建粮户归宗改革的产物,却未从陈祖训生平与家世出发,分析陈祖训提出在大宗祠合祀陈政祖孙五代人的原因,仍有深入探讨的空间[1]。

对陈祖训《云霄建大宗祠序》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入考察陈政、陈元光谱系,改变以往就族谱论族谱的现象。如杨际平、谢重光在《陈元光“光州固始说”证伪——以相关陈氏族谱世系造假为据》一文中认为陈元光谱系存在造假问题[2],却未发现陈元光谱系实际上是祖先叙事,陈政在漳州长期以来仅有墓祭而未获宗祠祭祀,直到陈祖训提出在大宗祠合祀。为此,本文广泛搜集《清实录》和一统志、地方志、文集、族谱等史料,通过考察陈祖训家世与生平,结合地方社会历史变迁,解读文献。

一、陈祖训家世与生平

(一)祖父陈国琠与父亲陈谦

1.祖父陈国琠

陈祖训的祖父陈国琠的功名存在不同的记载。其一,康熙《漳浦县志》记载:崇祯六年举人有“陈国琠,见进士,镇海人。”[3]卷12,43崇祯十六年进士“陈国琠,未殿试。”[3]卷12,15其二,康熙《漳州府志》记载:“陈国琠,海澄人,癸未进士”[4]卷14,47,“陈国琠,海澄人,未殿试,隐居著述。”[4]卷14,15其三,乾隆《福建通志》:“镇海卫:陈国琠,癸未进士,未殿试。”[5](卷38,73)其四,乾隆《海澄县志》记载:“陈国琠,未殿试,有传。”[6]卷8,12“陈国琠,六都人,镇海卫学,癸未进士。”[6]卷8,20

陈国琠既未参加殿试,如何成为进士?陈国琠应是福建镇海卫儒学生员,在崇祯六年癸酉(1633年)考中举人,崇祯十六年癸未(1643年)参加会试,但未参加殿试,未中进士。

陈国琠籍贯有两种说法:一为漳浦县二十三都人;二是海澄县六都人。陈国琠是福建镇海卫儒学生员,应是福建镇海卫人,因福建镇海卫所在地行政区划变迁而被认为是漳浦人、海澄人。光绪《漳州府志》记载:“镇海卫城(今隶海澄),在漳浦县二十三都太武山之南,鸿江之上。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筑,以备倭。……国朝顺治十八年迁界,城在界外,遂废。康熙二十年复修,为汛防城。康熙五十六年,水陆分界,防守官兵隶海澄陆路。五十七年,漳浦知县汪奉宪檄添筑炮台四座。雍正十三年,卫城户籍改隶海澄。”[7]福建镇海卫城在洪武二十年(1387年)建于漳浦县二十三都,顺治十八年(1661)毁于“迁界”,康熙五十年(1711年)由清军海澄陆路戍守,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由漳浦知县添筑炮台,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隶海澄县。由于陈国琠是历史名人,漳浦、海澄两县争相援引为乡贤。

乾隆《福建通志》始为陈国琠立传:

陈国琠,海澄人,崇祯癸未进士,未殿试归。顺治戊子岁荒,倾资赈济。澄文庙为海寇所毁,捐百金倡建,当事屡荐,以亲老辞[5]卷49,43。

顺治五年戊子(1648年),漳州府饥荒,陈国琠倾其家产助清政府赈灾。其时,郑成功与清军拉锯战,陈国琠的义举备受清朝漳州地方官府称道。海澄县文庙遭到毁坏,陈国琠捐资一百两白银倡以重建。陈国琠德高望重,漳州地方官府多次举荐出仕,陈国琠以赡养老人为由婉拒。

乾隆《海澄县志》又云:

陈国琠,字非石,六都人。登崇祯癸未进士,未殿试,归隐漳上苍园,足迹不践城闉。戊子岁荒,倾家资赈。时两台以地方人才举,屡以亲老辞。澄文庙为海寇所毁,先捐百金倡建。励气节自持,服御多用古,著有《易启微》及《史宗直指》。表其门曰:“清风高节”[6]卷12,13。

陈国琠虽然家居不出,但遇到家乡岁荒、文庙遭毁时,仍挺身而出,因此多次获得清朝地方官府旌表,有“清风高节”之称。陈国琠是著名学者,著述丰富,对《易经》、史学均有深入研究。

2.父亲陈谦

乾隆《漳州府志》记载:“陈祖训,谦五子,金门镇总兵。”[8]卷20,74“谦”即陈谦,陈祖训是陈谦的第五子。陈谦的生平事迹始载康熙《漳州府志》:

漳城既陷,一时将士殉难,长泰戴鏻、海澄陈谦,谦,梧婿也。为前进士国琠子,少补弟子员。性豪迈,梧于诸婿中最爱之。城将困,倾资佐军将数百人守东门,伺贼方晏,辄开门击之,城陷被执。……诸人俱不屈死,事闻,朝廷各赠荫有差[4]卷24,13-14。

“漳城”指漳州府城。“梧”指黄梧,漳州府平和县人,“国琠”指陈国琠。陈谦为人性情豪迈,是黄梧最疼爱的女婿。

乾隆《福建通志·陈国琠传》附载:“子太学生谦,康熙十四年从海澄公黄芳度守漳州,城陷不屈死之。”[5]卷49,43黄芳度是陈谦的妻舅。“太学生”即国子监生,那么陈谦实为监生,并非秀才。

可见,陈祖训出生在闽南名门望族,文武兼备。

(二)陈祖训生平

康熙《漳州府志》记载:“国朝武任子”有“陈祖训,以父谦殉难,荫卫千总,现任漳州镇标中营。”[4]卷16,48陈祖训经康熙批准承父荫。《圣祖实录》记载:

(康熙十五年丙辰三月癸未朔)谕兵部:海澄公黄芳度自逆贼变乱以来,矢志忠贞,保守孤城,剿杀逆贼,屡建大功。及叛将吴淑勾引逆贼,潜献城池。海澄公遂督兵血战,率领阖家殉难,以报国恩,以尽臣节,忠勇可嘉。其优赠王爵,赐忠勇。照多罗郡王例,遣大臣致祭,令黄芳世仍袭海澄公爵。黄芳泰给以拜他喇布勒哈番。其同时殉难副将蔡隆、赠右都督。游击朱武赠都督佥事。各致祭一次。荫子弟一人以守备用。外委官张琼、陈谦、戴鏻等、俱赠都司佥书。荫子弟一人以千总用[9]778。

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谕兵部:陈谦因追随海澄公黄芳度在郑经攻打漳州城时殉职,其子承荫千总。陈祖训虽非陈谦长子,却得以承父荫,出任卫所千总。

康熙《漳州府志》记载:镇标中营游击“陈祖训,海澄人,(康熙)四十九年任。”[4]卷18,28乾隆《漳州府志》又云:陈祖训的继任“何百禄,(康熙)五十四年任。”[8]卷24,4陈祖训自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到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担任漳州镇标中营游击。陈祖训撰写《云霄建大宗祠序》时,任漳州镇标中营游击,因此在序文落款“漳中军”[10](411),是漳州镇标中营游击的简称。

乾隆《广东通志》记载:抚标右营游击“陈祖训,福建人,(康熙)五十八年任”[11]卷30,27,其继任许禧“(康熙)六十一年任”[11]卷30,27;大鹏营击“陈祖训,福建人,六十年任”[11]卷30,35其继任王得功“雍正元年任”[11]卷30,35;虎门协副将“陈祖训,福建人,雍正二年任”[11]卷30,14,其继任吴启相“(雍正)四年任”[11]卷30,14;南澳镇总兵“陈祖训,福建人,(雍正)五年,以难荫”,[11]卷30,12其继任许良彬“(雍正)六年任”[11]卷30,12。另据《世宗实录》记载:“(雍正三年乙巳十二月辛未)升广东虎头门副将陈祖训为福建汀州总兵官。”[12]567“(雍正五年丁未五月甲子)调福建汀州总兵官陈祖训为广东南澳总兵官。”[13]869“(雍正六年戊申五月丁卯,调)福建南澳总兵官陈祖训为福建金门总兵官。”[12]69“此“虎头门”应作“虎门”,“福建南澳总兵”即“广东南澳总兵”。道光《金门志》又云:金门总兵“陈祖训,海澄人,并(雍正)六年任”[13]20,其继任孙起云“(雍正)七年任。”[13]20从中可知,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陈祖训任广东抚标右营游击,康熙六十年(1721年)任广东大鹏营游击;雍正二年(1724年)任广东虎门协副将,雍正三年十二月(1726年初)任福建汀州总兵,雍正五年(1727年)五月任广东南澳总兵,雍正六年(1728年)五月到雍正七年(1729年)任福建金门总兵。乾隆《福建通志》记载:的“陈祖训,以父谦,难,荫,见武功。”[5]卷42,24“陈祖训,海澄人,南澳总兵。”[5]卷42,23认为陈祖训官至南澳总兵有误,应作“金门总兵”。

《颍川开漳陈氏云霄族谱》中备注陈祖训是“崇祯壬午科举人、天津总兵”[10]411,康熙《漳州府志》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年)举人名单未载陈祖训,[4]卷14,49该谱误将陈国琠的功名认为是陈祖训的功名。光绪《重修天津府志》未记载陈祖训担任天津总兵[14]2-4,该谱所载陈祖训官职“天津总兵”有误。

陈国琠是福建镇海卫军户,由于明代卫所军户社会地位较低,军户子弟只能通过参加科举考试改变命运,陈国琠刻苦攻读,对陈谦、陈祖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即使从戎,也是一代儒将。

二、陈祖训首创五代祖先合祀大宗祠的祭祀仪式

(一)陈祖训《云霄建大宗祠序》解读

陈祖训《云霄建大宗祠序》记载:

漳之族,吾宗为大子姓,遍于十邑,而云霄为多。盖自归德将军讳政,出镇作宅,兹土漳水,因以得名。嗣是而龙湖,始建州治,遂为清漳陈氏鼻祖。再传而讳珦公,三传而讳酆公,四传而讳谟公、咏公、公,皆载郡邑各志,班班可考。而珦公、酆公、谟公又皆世守漳州,父子祖孙合计五世。德厚者必昌,自唐历今千余年,本支日茂,衍于无穷尽矣!建州后再移治李澳川,再移治龙溪,虽建置非一,然沂流穷源,源实肇基云霄,则谓为云漳鼻祖可也。

归德公茔域在镇城西北隅将军山,云霄之子姓岁合众扫除肆祀。既将建大宗祠于云,佥属言于云孙祖训为倡,祖训谓:龙湖公有功德于漳,漳之人皆户户司土者春秋享祀,而归德公缺焉于祭,海先河之义或未合也!珦公、酆公、谟公绳武于漳,有惠政,而岁时缺焉。于崇德报功之义未尽也。今兹之举,由龙湖公上溯归德公,次合珦公、酆公、谟公,而咏公、訏公,皆支派在云霄,亦合而祀焉。

为一大宗补祀之缺焉,为子孙者报本追远,庶几无所憾乎?抑古者亲尽则祧,故庙制有限,而士庶人之祀,正及其高曾近世之,士庶人皆将合祀,其远祖则兹举也。礼以义起,致孝于慈孙之诚。敦本睦族,于是乎在所谓礼合而情顺者矣!祖训且试目观成,而肃拜焉。

时清康熙癸巳夏月既生丑,云孙祖训拜题[10]411-412。

此“云霄”指云霄镇。“漳之族”指漳州府陈姓宗族。“吾宗为大子姓”指陈元光后裔是漳州陈姓的主要宗族。“遍于十邑”根据其时为康熙癸巳(1713年),漳州府有龙溪、漳浦、龙岩、长泰、南靖、漳平、平和、诏安、海澄、宁洋等十个属县[4]卷1,4-8,陈元光后裔遍布其中。“归德将军讳政”指陈政——陈元光之父。“出镇作宅,兹土漳水,因以得名”,指陈政在云霄屯兵。“龙湖”指陈元光,万历元年《漳州府志》始载其“号龙湖”[15]卷4,143,有家谱《龙湖谱》、诗文集《龙湖集》等。“始建州治”,指陈元光在垂拱二年(686年)向武则天奏请设置漳州,“清漳”是漳州古称,陈元光被尊称为清漳陈氏的鼻祖。

“归德公”陈政墓在“镇城西北隅将军山”,即云霄镇城西北处将军山,《寰宇通志》记载:“将军墓,在漳浦县西南,唐诸卫将军陈政领兵戍闽,卒葬于此。政,元光父也。”[18]2《5大明一统志》云:陈政墓“在南靖县南新安里”“俗名将军墓。”[19]18-1《9八闽通志》则称:“陈政墓在县将军山之麓”“俗名将军墓。其墓有祭田,至今佃人岁时祭扫。按郡志,元光初葬其父母于邑之云霄,后因术士谓其有王者气,亟改葬南靖新安里北溪社大峰山以避之。后元光战殁,庙食兹土,累封王爵。俗谓其役使鬼物,仍迁其柩葬于云霄山之故处。其言甚不经,然今二县皆有所谓将军墓者,意其初葬南靖,后迁漳浦,郡人神之,故以为是说也。”[20]1241此“旧郡志”指南宋淳祐《清漳志》,《八闽通志》援引该志记载认为陈政墓初葬云霄山。康熙癸巳(1713年)之前,陈政在漳州仅有墓祭,未获宗祠祭祀。

陈祖训认为陈元光“有功德于漳,漳之人皆户户司土者春秋享祀”,所谓“功德于漳”,指《舆地纪胜》引朱翌《威惠庙记》记载:陈元光“后以战殁,漳人哭之恸,立祠于径山。”[21]7陈元光为保卫漳州而战死,由此获建祠庙,却独缺祭“归德公”,从“海先河之义”出发,根据陈珦、陈酆、陈谟“绳武于漳,有惠政”,即先后担任漳州刺史,却“而岁时缺焉”,理应还原其历史地位,首创陈政、陈元光、陈珦、陈酆、陈谟、陈咏、陈五代合祀的宗祠祭祀形式,达到“为一大宗补祀之缺”。

(二)陈祖训倡议祖孙五代合祀的目的与意义

陈祖训在《云霄建大宗祠序》中提出陈政是“云漳陈氏鼻祖”,而陈元光也被尊称为“清漳陈氏鼻祖”,出现父子同称“鼻祖”的现象要从陈政、陈元光的历史地位说起。

《宋会要稿》记载:“王父政,母吐万氏,绍兴二十年六月,封父曰助昌侯。”“灵著顺应昭烈王,孝宗乾道四年九月加封灵著顺应昭烈广济。王考胙昌侯,加封胙昌开祐侯。”[22]142-143此“王”指“(绍兴)十六年七月,进封灵著王”的陈元光。[22]142“王父”“王考”指陈元光之父陈政。陈政在绍兴二十年(1150年)父以子贵获封侯爵,乾道四年(1168年)再次因陈元光加封。陈元光在明代被降为侯,正德《大明漳州府志》记载:陈元光“国朝正祀典,改昭烈侯。”[16]688陈政庙额分享自陈元光庙。《仙溪志》记载:“威惠灵著王庙,二,在风亭市之南北,按漳浦《威惠庙集》云:陈政仕唐副诸卫上将,武后朝戍闽,遂家于温陵之北,曰风亭,灵著王乃其子也。今风亭二庙旧传乃其故居。”[23]8310《宋会要稿》记载:“陈元光祠,在漳州漳浦县,……政和三年十月,赐庙额威惠。”[22]142直至康熙癸巳(1713年),《漳州府志》尚未为陈政立传。

陈祖训推崇陈政,究其原因有三:其一,与粮户归宗运动有关。粮户归宗改革自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开始,在福建全省范围内推行,直至清末完成,“同姓合为一户”[8]卷40,22,即同一姓氏合并到一个宗族户籍。陈政作为陈元光之父,自然可以成为陈氏后裔追溯的祖先。其二,与政治原因有关。南宋时,陈政因陈元光的缘故获封,历史地位远不如陈元光。明代,陈元光虽遭降封,仍有封号,陈政则无封号,依旧不如陈元光。陈祖训的祖父陈国琠从支持明朝转而支持清王朝,陈祖训之父陈谦又为清政府殉节,陈祖训的外祖父黄梧背叛郑成功投降清朝,导致陈祖训必然要与明朝划分界限。其三,与地方社会有关。“陈元光将卒”成为明末清代漳州操闽南语汉人的族群代称。万历癸丑《漳州府志》始载:“徭人”“俗呼畲客”“常称城邑人为‘河老’,谓自河南迁来,畏之,由陈元光将卒始也。”[24]2582-2583“徭人”“畲客”指畲民。“城邑人”指编户齐民的漳州操闽南语汉人,即闽南人,由于先祖是陈元光的将卒,追随陈元光从“河南”故里迁入漳州繁衍生息。此“河南”应是该志所载陈元光“后家于光州之固始,遂为固始人。”[16]878即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汝宁府光州固始县人。陈政在仙游有故居与庙宇、衣冠冢及其后裔。福建镇海卫“皆莆人戍守,故作莆语”[16]1733,此卫所军户士兵大多来自福建兴化府莆田县,与仙游县同属福建六大民系之一的兴化人,与闽南人不同。福建镇海卫军户后裔的陈祖训对此深有感触,促使云霄陈氏大宗祠成为陈政宗族总户所在地,从而超越闽南人与兴化人族群之分,有助于明代卫所军户后裔在明清易代后更好地融入地方社会。

综上所述,可归纳为以下三点。第一,陈祖训推崇陈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万历癸丑《漳州府志》中陈元光传记载:

《浦志》云:政以从政攻,拜玉铃卫左郎将、归德将军。总章二年,泉潮间蛮獠啸乱,居民苦之,佥乞镇帅以靖边方,朝廷敕政统岭南行军总管事,出镇绥安,以众寡不敌,退保于九龙山,及奏得援兵五十八姓,乃进屯梁山外之云霄镇,建宅于火田村。仪凤二年四月卒,元光代领其众,仍袭玉铃卫左郎将。[24]879

《浦志》指明代所修的《漳浦县志》,“陈元光将卒”源于陈政率领的“五十八姓”,其后裔是“河老”族群“,五十八姓”名单迟至康熙《漳州府志》出现[4]卷17,11-13。陈祖训推崇陈政之举,对康熙《漳州府志》最早为陈政立传多有裨益,[4]卷19,1-2有利于“陈元光将卒”为主体的“河老”族群(闽南人)的发展。第二,陈祖训提出合祀陈政五代祖先的原因。陈祖训根据其时福建已从里甲社会成为宗族社会,通过陈政、陈元光后裔的身份,打破以往陈元光一“祖”独大的局面,对“陈元光将卒”后裔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三,陈祖训改革大宗祠祭祀仪式的启示。陈祖训与时俱进,勇于革新,他凭借在漳州掌握兵权,在其父祖的荣光下,依靠外祖父黄梧的势力,推动陈政宗族参与粮户归宗运动。陈祖训此举促进了族群融合,推动了闽南地方社会聚落形态转型,有利于维护地方社会秩序与国家安定。

猜你喜欢
祖训云霄宗祠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祖训,一件最有价值的传家宝
祖训:理念与实践
祖训家规重传承
飞上云霄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大爱之花铺就芬芳路
——记全国先进军队离退休干部李祖训
观 潮
福建古田杉洋宗祠遗产调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