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追问,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

2021-12-28 23:55蓝玉文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21年9期

○蓝玉文

课堂教学是动态的过程,追问的时机转瞬即逝。因此,教师应具备丰富的课堂机智,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适时追问,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让探究更深入。

一、借生活情境,捋计算之理

教师应认真解读教材,可结合生活情境,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相机提出一些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说”数学,悟道理。

例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出示:“四(1)班有52人,每人发13本练习本,一共要发多少本练习本?”教师及时追问:“第一步用个位上的2乘13表示的意义是什么?第二步用十位上的5乘13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十位上的5和13相乘,积的末尾为什么要和十位对齐呢?”……这看似简单的乘法竖式所隐藏的算理,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从中理解了算理、内化了算法。

二、抓关键字眼,寻解题之源

习题中的每一个字、词,有其特定的含义。因此,阅读时要以关键词为抓手,仔细推敲,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速度、时间、路程”复习课时,出示:“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已知甲车速度为65千米/时,乙车速度为56千米/时,两车在距中点18千米处相遇,A、B两地有多少千米?”大部分学生挠头不解,教师提示学生画图试试。学生受了启发,列式如下:18÷(65-56)=2(小时),65×2+56×2=242(千米);虽说有点儿进步,但仍没能理解“两车在距中点18千米处相遇”的意思,教师又提醒:“甲车比乙车多行了18千米吗?”追问,让学生厘清了解题的思路。

三、展思维过程,纠错误之处

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教师应极力将错误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梳理思维过程,找到错误的症结所在,为顺利解答铺桥搭路。

例如,解答习题“小明有2.6元,小白有1.8元,小明要给小白多少钱后,两人的钱数会一样多”时,学生极易认为给0.8元。教师先不急于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紧接着追问:“小明给了小白0.8元后,小明和小白现在各有多少钱?”通过回顾与反思,学生结合画线段图,明确了之前错误的根源。

四、破课堂僵局,捕精彩之机

教师虽精心预设教学方案,可课堂上却不可能按照我们的预设进行。教师应巧妙追问,精彩定会如期而至。

如学习完“平均数”时,出示了一道题:“已知2021年1~4月份某城市平均房价分别为13346元、13098元、13240元、13300元。2021年3月,李莉想用60万购买一套面积为40平方米的住房,可能吗?说明你的理由。”

生1:用乘法计算:13240×40=529600(元),小于60万元,可以;生2:用估算:13240×40≈13000×40=520000(元),小于60万元,可以。教师让学生思考:平均数是什么数?生3受启发,说:“我不赞成生1、生2的观点,因为平均数是虚拟数,应求单价600000÷40=15000(元),当单价高于15000元时,则无法购买,低于或等于15000元时,才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