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革命新趋势下社会治理的挑战及路径

2021-12-28 12:18白亚南杜笑天常远牛中盈
重庆行政 2021年6期
关键词:智能化科技智能

白亚南 杜笑天 常远 牛中盈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既是基于我国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形成的科学研判,更是对主动把握新科技革命带来的重大战略机遇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

一、科技革命新趋势下社会治理机遇

(一)科技革命呈现高速化特征,推动社会高速变革

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着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组织管理方式的高速变革[1]。新技术发展使得信息的传输和处理更加高效。4G网络相对于2G和3G是一个大的进步,显著提升了用户体验。而5G时代会让我们的生活娱乐更便捷。量子计算带来了经典计算无法比拟的巨大信息携带和超强并行处理能力[2]。新技术革新速度不断加快,呈现出指数级增长趋势。信息通信技术从3G发展4G,用了12年的时间,而4G到5G的发展仅用了7年时间。新药研发借助于DNA编码化合物库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药的研发周期只需要9~12个月,比此前传统的方式快20倍[3]。新技术新应用蓬勃发展。移动支付、滴滴打车、网络购物、订餐服务、共享单车等互联网经济时代下的新业态给普通民众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二)科技革命呈现智能化特征,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变革

科技革命使劳动结构由体力型向智力型演变,使生产工具由自动化逐步向智能化过渡,推动生产力构成要素发生质的变化,带动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得益于并行计算和并行处理带来的算力提升,人工智能在深度上,从计算智能,到感知智能,再到认知智能,体现在精准分析、智能推荐等更自然的人机交互和深层关系推理领域;在广度上,出现了远超过单个个体能力的群体智能,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物理时空限制,促成了基于互联网的群体智能发展。自发形成的互联网群体智能现象证明了基于群体智能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性[4]。在各行业的智能化发展进程中,得益于智能终端、智能网络、智能系统等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传统行业智能化升级和转型。智能化的升级和转型对整个传统行业产生的影响将是颠覆性的,将重塑整个行业的形态,革新传统行业的各个关键环节[5]。

(三)科技革命呈现全息化特征,促进虚实空间融合发展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空间迅速演进,呈现“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全息化特征。在虚实融合的时间空间中,基于互联网和数字化的特性,可以通过全息投影来连接和控制整个虚实融合的世界。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创造人类生活新空间。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沉浸式技术的发展促进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互相交融、互相镶嵌。新时代城市模式是通过构建与物理城市一一对应、协同交互、智能操作的复杂巨系统,即数字城市。通过网络空间与物理空间的交织运行,实现虚拟服务现实、数据驱动治理、智能定义一切[6]。未来是智能定义硬件、定义运行,实现城市全要素的数字化和虚拟化,实现城市全状态的实时化和可视化,城市管理协同化、智能化,从而达到实体世界和虚拟世界共生共存的状态。

(四)科技革命呈现普惠化特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在数字化和智能化成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共识后,数据正在成为驱动数字化世界运行和前进的新能源,与此前的科技革命相比,数字技术革命具有普及门槛低、低成本、非竞争性等特征。科技革命的普惠化,降低了“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门槛,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数字化共识的形成已经使得数据技术及相关应用进入大规模普及阶段,云技术加速了这一数字化进程。云计算作为新的信息技术供给形式,以其廉价、高效的供应,使得企业或者个人可以在任何位置,使用任何终端接入网络服务来获取他们所需要的数字化能力。在大数据和不断增强的算力支撑下,人工智能技术在理论、技术和应用层面加速迈向成熟,从摄像头到无人机、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地图导航、自动驾驶等各类技术与应用已深入到人们实际生活场景中,只要拥有智能终端,就有机会享用人工智能带来的普惠价值。

二、科技革命新趋势对社会治理带来的新挑战

(一)对网络空间安全带来了新挑战

随着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不断发展和应用,网络用户个人数据安全、网络文化环境安全、网络金融环境安全等形势不容乐观。

互联网革命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公众社交、消费、医疗、教育、娱乐体验的重要环境和空间。在数据安全方面,国家、企业、个人的重要数据信息面临被盗用、篡改、滥用等威胁。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得公众的个人信息、公司的商业信息等重要信息成为价值获取的重要来源。当前,网络爬虫技术、人物肖像刻画、个人行为分析等技术不断迅猛发展,个人在网络空间的行为纷纷被企业利用,进行分析和预测,暴露了对他人隐私滥用和过度使用的弊端。在网络文化方面,不法網络大V打着“法律和舆论监督”名义和公平正义的幌子,以网络为犯罪平台,大肆炮制各类负面舆情,严重扰乱网络管理秩序和网络环境。在网络金融方面,以天秤币为代表的加密货币技术,可能被用于洗钱或者非法交易而无法被监管机构追踪,一旦被用于购买国外金融资产,将显著削弱国家金融项目管制的有效性,对国家金融市场稳定造成了冲击,甚至影响国家货币主权安全。此外,网络P2P爆雷事件频发,给社会信用、个人财产等都造成了严重损失。

(二)新技术反运用滋生新型犯罪,影响社会稳定

技术变革在提升社会治理效率和智能化水平的同时,也给人们传统的道德理念、生活方式造成强烈冲击,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巨大。历史证明,社会变革滞后于技术变革必然会引发治理危机。若不能妥善应对技术变革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必将给社会稳定带来灾难性后果。新技术的反运用,使得一些领域新老问题交织叠加、聚集滋事势头上升,组织性、暴力性、对抗性、破坏性增强。影响群众安全的问题依然频发,传统犯罪加快向网上蔓延变异、电信网络诈骗等新型犯罪大量滋生,跨国跨区域有组织犯罪日益突出,境内境外勾连、网上网下呼应的特点凸显,给社会治安工作带来了新挑战。

網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信息的收集、传播和管理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信息的收集和利用变得更加便捷。近年来我国信息犯罪不断增多,国家重大信息基础设施及国防信息系统泄密、窃密和遭非法入侵的犯罪屡有发生;网络色情、网络诽谤、网络恐吓、网络诈骗等信息犯罪上升幅度更大。更有甚者,以深伪为代表的制假技术,已经因其越来越低的使用门槛,越来越逼真的效果,造成越来越大的影响。深伪所冲击的,将不仅仅是个人名誉、调查取证,更会造成严重的信任危机,冲击社会和谐稳定。

(三)新技术普惠化更易混淆视听,干扰司法公正审理

随着网络、算力、技术、应用和智能设备的普惠化,深度伪造电子证据、网络舆情危机,通过技术手段,影响司法公正的成本越来越低,对构建公正、公平的司法环境带来了严峻挑战。开源技术的高速发展,在不具备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等理论背景,甚至都不需要高超的编程技术,从开源社区拿到代码和数据就可以自行搭建人工智能框架和训练模型,人工智能造假的门槛越来越低。

网络的开放和互动,决定了网络舆论具有诉求表达直接、热点事件易突发等特征。网络传播的虚拟性和难于监控,也导致网络舆论在某些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偏差。一桩刑事案件在网络上曝光后,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遥相呼应,网民对事实和法律进行倾向性评论,对被告人进行网络审判,影响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也会对司法公正形成负面影响。

三、科技革命新趋势下优化社会治理的措施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已处于高度共振的历史机遇期,社会治理现代化跃升对科技支撑提出了新需求。各种智能应用如电子监控、物联网安保、人脸识别、智能交通等已广泛渗入人们的生产生活。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颠覆性技术引发的“伦理困境”及“人类未来走向何方”等问题更成为困扰人类的难题。基于新一代科学技术,打通社会治理各个领域之内和之间各种有形无形阻隔,构建涵盖顶层架构设计,以及理论、模型、关键指标、技术、产品和标准体系的社会治理科技支撑体系,支持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顺畅运行,提升现代化社会治理能力,从而将制度优势充分转化为治理效能,实现更高的治理效率,更低的治理成本,更好的公共服务,更优的社会福祉。

社会治理迫切需要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方法定性、定量地刻画社会问题,站在战略高度,精准描述、准确表征社会智能体的感知、测量、执行、控制、反馈、管理等机理,形成集中系统资源、整合系统要素、调整系统结构、协调系统功能的科学方略和思路,促生自上而下层层衔接、环环相扣的合力。社会治理迫切需要开展防范新技术反向应用研究,加强对新技术潜在风险的研判防范,以技术对技术,以技术管技术,形成攻防兼备的技术能力,建立新技术“双刃剑”效应风险应对机制,确保新技术安全、可靠、可控。

围绕社会治理面临的系列挑战,需要从全局出发,采用跨学科、跨领域的方法开展体系设计,打造适应智能化时代的社会治理新模式。一是体系化开展科技支撑社会治理顶层设计。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技术改进社会治理,需要依托系统理论方法,开展周全的顶层规划和科学的整体设计,着力构建一系列多维度、多层次和具有协同性的社会治理实现机制,创造体系化的科技应用条件。二是构建社会治理效能评估体系。建立社会治理能力体系和能力状态的描述体系,对社会治理体系的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制度、治理方法、治理运行机制,进行指标表征与效能评估,实现物理的、逻辑的研究对象在数字空间的形式化表述,明确能力发展趋向,明确治理能力现代化能够达到的状态,描述治理能力现代化能够达到的治理效果,在统一逻辑下形成与事实相一致的评价结论。三是建立一体化的社会治理。通过“管理数字化、数据体系化、分析智能化、决策可视化”建设,搭建涵盖社会风险感知、预警、决策、处置环节的社会治理闭环工作体系,通过舆情监测、态势分析、风险预警,聚焦社会治理时下热点、发展态势,反映治理现状核心指标,为决策者和管理者发现问题、指挥调度、落实推进社会治理工作提供有效依据。四是构建建制化的社会治理科技创新基础支撑能力。面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大需求,亟须统筹资源,推动形成基础设施完备、技术体系健全的社会治理科技创新基础支持能力,探索建立科技研发与实战需求高度融合的创新机制,贯通产学研用全链条,为政法工作现代化打造新引擎。

基金项目:2018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智慧司法智能化认知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8YFC0832100)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周汉华,刘灿华.社会治理智能化的法治路径[J].法学杂志,2020,41(09):1-12+149.

[2]张辉,李蕾,窦猛汉,方圆.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J].自然杂志,2020,42(04):321-330.

[3]吴昊,林铭,孙懿.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的新药研发[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9,35(07):889-893.

[4]申博,张伟,赵海燕,金芝,吴艳红.基于互联网群体智能的拼图问题求解[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21,51(02):206-230.

[5]肖仰华.知识图谱与认知智能[J].张江科技评论,2019(4):30-33.

[6]梅宏.软件定义的未来世界[J].卫星与网络,2018,(06):28-33.

作者单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航天科工网络信息发展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钟学丽

猜你喜欢
智能化科技智能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