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精神的新时代价值

2021-12-30 07:27张晓亮
关键词:大包干小岗村安徽

陈 俊,张晓亮

(1.安徽开放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1;2.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1)

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一条小船(红船)上,这条小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成为中国革命起始的重要标志;中国农村改革发端于一个小村庄,这个小村庄(小岗村)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标志。基于小船形成的革命精神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基于小岗村形成的改革精神取得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一、“大包干”及小岗精神的重要价值

“大包干”及其所蕴育的伟大精神,对中国改革的伟大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包干”是中国共产党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扬帆起航的重要标志。小岗“大包干”的历史贡献主要在于:首先,它突破了原有的生产关系、管理体制和分配方式,使广大农民可以进行农业生产和产品分配。在小岗农民的示范效应下,广大农村掀起了转换土地经营方式的热潮。其次,这场变革还促使“通向共产主义金桥”的乌托邦式的人民公社体制的最终解体,同时又孕育和催生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产要素全方位地流动与组合,打破了所有制界限和地域界限,出现了联营经济形式。”[1]最后,也正是从小岗人按手印的这一年开始,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顺应民意勇于改革。

每逢中国改革的关键节点,小岗村就成为关注焦点,党和国家领导人不断破除阻碍改革开放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表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的决心。党和政府大力支持家庭承包经营政策长期稳定不变,允许民众以不同形式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小岗村并感慨道:“当年乡亲们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天我们在这里重温改革,就是想告诉大家党的基本路线要坚持一百年不动摇,继续改革开放,续写更加辉煌的新篇章。”①

二、小岗精神的基本内涵

重温改革,就要重温改革精神。如何理解小岗精神?小岗村因为“大包干”而闻名,“大包干”是改革开放历程中的一件对全中国影响深远的事件。40多年前的“大包干”、“大包干”时代小岗的探索以及沈浩精神都是小岗精神的时代弘扬。需要明确的是,当时全国很多地方都搞起了不同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大包干”是当时各种生产责任制的统称,它包括“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包干到组、包干到户”等不同形式,小岗村的“大包干”专指“包干到户”。小岗村的“大包干”是当时中国农村改革的一个缩影,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岗精神不是小岗农民的独创,而是亿万中国农民的实践探索结晶,回顾小岗“大包干”是在回顾中国农村改革。那么,“大包干”的成功逻辑是什么,如何理解小岗精神成为分析重点。

(一)从小岗农民层面看,小岗精神主要体现为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改革勇气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刹(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②关于这段慷慨又悲壮的誓言,让人深刻认识到了穷则思变,对农民的变革作了最广泛动员的正是贫穷与饥饿;贫穷的原因主要是高度的计划体制不能按照个人的真实劳动量合理地分配收入,使农民的农业生产缺少自主权,缺乏内在动力;而签字盖章是因为他们的行为在当时涉及到了“是否与社会主义制度有根本性抵触”的敏感问题,“谈包色变”为改革起步设置了严重的政治、理论和思想障碍。小岗人在理论上讲不清旧体制的弊端,却有切身的深刻体会,他们在吃饱肚子的原始冲动下,以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改革勇气,借中国最古老的“赌咒发誓”的方式签字盖章、共担风险。

(二)从安徽地方党委政府层面看,小岗精神主要体现为务实创新、敢于担当的改革胆识

“只有做第一个吃螃蟹者的勇气还不足以让一个人真正地吃下螃蟹,必须有相应的吃下的技巧和胆识才行。”[2]小岗农民的行为受到了来自安徽省委一级的大力支持,体现了务实创新、敢于担当的改革胆识。时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万里通过深入调研认识到: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必须要调动起来才能改变农民生活困难的境况,必须用新的办法和政策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经过安徽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共同酝酿,《关于目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简称“省委六条”)正式出台,“六条”的很多内容突破了长期无人逾越的禁区,其基本思想是政策来自群众,依靠政策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落实政策。在《六条》的激发下,小岗人搞起了“大包干”。然而,就在“大包干”如火如荼地发展之际,《人民日报》刊发的张浩来信及编者按批判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是“大逆不道”,一些曾多次因包产到户受到批评的地区,不约而同地对安徽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批判。面对批判引起的恐慌,安徽各级领导干部直面质疑与压力,义无反顾地支持、保护群众的创造。凤阳县委书记陈庭元面对压力坚定地说:“我是王小二开猪圈,一心门朝南,坚决不改变”;[3]滁县地位书记王郁昭也做好了为了广大民众而被撤职的思想准备,万里四处奔走发表了一系列讲话,鼓励基层领导干部和群众“如果增产就是好办法,不增产,减产了,办法不好就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190在谈“包”色变的大环境下,敢于以地方一级政府的名义来试验并推广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敢于以各种变相的形式继续推行改革,需要的不仅仅是务实创新,更需要一种敢于为民担当与献身的精神。小岗村“大包干”的成功表现了安徽群众与政府之间上下联动、相互支持呼应的默契互动。

(三)从中央层面看,小岗精神主要体现为解放思想、敢试新路的改革智慧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这并不是说改革可以完全自发地产生,改革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大包干”的成功实践证明,没有党的正确领导,改革就无从谈起。在推行“大包干”的过程中,党中央对安徽的农村改革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支持。但很多地区的负责人认为包产到户姓“资”不姓“社”,又开始了对安徽改革的围攻。但是历史没有重演,邓小平就农村政策问题指出:“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4]这段话不仅极大鼓舞了广大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也为农村改革指明了方向;这段话充分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也是邓小平支持安徽农村改革的哲学逻辑。据此逻辑,他还在多个场合大力推介安徽的改革做法,从1982年到1986年连续5年,中央每年都首先发出指导农村改革的文件。党中央的这些政策,都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和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集中了群众的要求和智慧,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因而最能动员群众,使农村多年来积蓄的能量集中释放。这段改革史证明,“党领导了改革,改革也加强和改善了党的领导。”[5]

综上所述,群众、地方党委政府及中央三者间的有效互动所形成的合力使发端于小村庄的尝试拉开了整个国家改革的大幕。这种合力的基本精神特质就是敢闯敢干、敢为人先,务实创新、敢于担当,解放思想、敢试新路即敢闯、敢试、敢担当,这种精神特质是改革的勇气、胆识与智慧的生动注解。

三、小岗精神的新时代意义

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小岗村的“大包干”只是治穷灵丹,不是致富宝典,只是改革进程中的一场战役,不是贯穿全局的战略。但是,小岗精神永不过时,依然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动力。

(一)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仍需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勇气

40年前,为了不被饿死,干部、群众宁愿承担风险也要搞改革。现在有吃有穿了,还需要改革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人民群众的肚子饱了,但是钱袋子还不满,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但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凸显。改革不是一个阶段性的任务,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做好坚持长期改革的思想准备,并通过改革思路的创新来应对不断变化的形势。值得警醒的是,面对中央的改革决心、群众的改革呼声,一些领导干部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改革不力的情况,有的只是纸上写改革、嘴上谈改革,不见具体行动,这种改革不作为的根源在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心态,其危害不亚于腐败。改革是富强的唯一“通行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拿出当年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勇气用改革来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二)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仍需务实创新、敢于担当的胆识

改革进入深水区,党员领导干部是否担得起改革重任,关键在于其立场是否站在人民群众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这边。万里曾经多次强调:农村改革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除了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支持和广大农民积极拥护外,还有一条就是得到一批政治思想强,理论水平高,敢于讲真话,坚持真理,敢于为人民利益而斗争的领导干部、理论家、科学家、作家和新闻工作者的坚决支持。改革攻坚,迎难而上,必须要有这样一批敢于为党的事业、人民群众的利益担当的党员领导干部,以创业者的奋斗姿态推进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

(三)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仍需解放思想、敢试新路的智慧

改革的路走得再远、再光辉,也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不能忘记改革是怎么开始的,不能忘记40多年改革的艰辛历程,要以改革初始时“闯”、“冒”的精神状态继续推进改革,而解放思想、敢试新路是基本前提。我们的思想观念经过40多年的洗礼,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不仅注重经济增长的速度,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法治思维、绿色发展理念等深入人心,但是亟待解放的方面依然不少。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认为就连什么是社会主义都需要解放思想。当前,关于什么是改革也需要解放思想,而且是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改革就是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对自身进行刮骨疗毒,要敢于刀刃向内,要勇于自我革命。我们只有切实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深刻内涵,理解改革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重要意义,理解改革对于党长期执政的关键作用,才会真正的将改革推向纵深。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最需要思想解放的,不是民间老百姓,而是那些缺乏远见、更缺乏担当的党员领导干部。可以说,今天的思想解放和改革决心,比当年更加考验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和政治伦理。

四、小岗精神的新时代弘扬

新时代弘扬小岗精神,必须基于改革的主观、主体、主导三个视阀,切实地做到三个“必须”。

(一)基于改革的主观视阀,必须继续敢闯敢干,敢为人先

只有敢闯敢干,才能迈出改革的步伐,闯出发展的新路;敢为人先,就是要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不敢走的路。为什么中国农村改革的突破始于安徽呢?古往今来,安徽人民向来具有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精神。历史上的大泽乡起义,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第一次向封建政权发起挑战,揭开了数千年农民起义的序幕;建国初的农业“三改”奠定了农业发展的基础;60年代初的“责任田”奠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干群基础;改革开放初的“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随之而来的税费改革、医疗卫生改革、免除农业税、两个清单、林长制等,安徽都在全国先行先试,并且产生了示范性的影响。但是,昨天已经成为历史,时间的列车已经把我们带到了新的站点。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现在也处在了一个新的历史方位。在通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必须继续保持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精神状态,勇于改革,勇于对自身进行刮骨疗毒;敢于担当,为中国人民的幸福担当,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担当,为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担当。

(二)基于改革的主体视阀,必须继续尊重群众的创造

小岗村的“大包干”充分印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最大的动力和创造力在基层,在群众,在小岗村、华西村……,正是这一个个在全国地图上难以标出的“小地方”,将改革的潮头一次次推向新高。责任田、“大包干”,正是人民群众的创造推动了一次次制度创新。万里、王郁昭等农村改革先驱者非常尊重农民群众,他们认真倾听农民诉求、尊重民众意愿,“这种尊重不仅基于关爱和同情,更是基于对农民这个社会群体的深刻理解,对农民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特殊作用的自觉把握。”。[6]这是改革家们在改革的关键时刻,将农民作为主体来对待和尊重的体现,这种体现集中表现在尊重群众的创造。实践证明,基层民众的创新精神不仅是社会经济进步的动力源泉,而且是判断一个区域社会发展活力的重要依据。在未来的改革中尤其是“农村经济社会改革中,能否最大限度地激发基层民众的创新精神,最大程度地保护和推广基层民众的创新成果,将是这一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7]

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培育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思维,做到群众有所呼,改革有所应,而不能自觉不自觉地将“落后”、“自私”、“保守”、“目光短浅”作为农民的代名词。这就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继续“眼睛向下”、“善于汲取”、“海纳百川”,尊重群众的创造,把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汇聚起来,在群众的呼声中寻找改革的答案,用群众的智慧为群众谋福利。

(三)基于改革的主导视阀,必须继续发挥“关键少数”的引领作用

面对改革带来的巨大压力,邓小平、万里等同志都带头坚定地支持改革,推进改革;在基层,安徽凤阳县马湖公社书记詹绍周,抱定了宁犯错误也不回头的决心,积极推行包产到组;安徽肥西县山南区委书记汤茂林,顶住了被人质问“率领十万群众向何处去”的压力,积极推行包产到户;继小岗村“大包干”之后,安徽省财政厅沈浩同志以一心为民、任劳任怨、扎根基层、致富百姓的无私情怀带领小岗人实现了又一次新跨越。回顾40多年的改革历程,最深刻的体会就是:群众的首创是本源,中央的支持是保证,而干群的互动是关键,干群有效互动的关键在于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充分发挥了关键引领的作用。顺境逆境看胸襟,大事难事看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关键少数”的引领作用,他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身为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坚守初心、牢记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敢于担当、勇于开拓,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中国的希望在于改革,农村的希望也在于改革。不改革,就缺乏内在的活力,就少了自身发展的能力。所以,说到底,没有改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能是一句空话。没有改革,乡村也就无以振兴。新时代必须新作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以“敢闯、敢试、敢担当”为核心内涵的小岗精神的激励下,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注释:

(1)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口述。

(2)来源于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

猜你喜欢
大包干小岗村安徽
《安徽记事》
安徽:种子田去杂保纯促增收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互联网+大包干促进农民增收探讨
5.回声
小岗村:农村改革再争先
人民群众是开启改革不可忽视的力量
发扬农业“大包干”精神 培养新一代安徽农民
人民的好村官沈浩
水乡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