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学院服装专业课堂的实践

2021-12-31 00:31吴雪梅
轻纺工业与技术 2021年9期
关键词:汉服服装设计服装

吴雪梅

(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

特殊教育是我国残疾人公共教育服务的一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殊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新课程改革将加速教育的发展。当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活动时,特殊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成为教育发展的焦点。将微课应用于特殊教育,是满足特殊教育创新运动和特殊学生学习需求的重要措施。

1 关于传统文化元素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精神文化积淀,代表着我们的语言、符号和国家。文化精髓、工艺和民族特色的融入[1],可以作为职业学院服装设计教育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服装设计课可以面向传统文化,找到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因此,在以符号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元素形成的地区,根据特定的标准提炼和改进传统文化尤为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变革和创新发展,是新时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象征传统文化元素在文化的创造性变革和创新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传统文化是很长一段时间发展起来的历史产物,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联系,它维系着国家的生存和人民的发展,对文化与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从现代人的审美取向到职业学院服装设计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传统文化元素必须得到整合和应用。

第一,它可以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和传播,是推动创造性变革的第一步[2],也是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第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含义和文化内涵不仅强烈支持着大学生的民族信任,还帮助现代大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理解,增强促进传统文化发展的理想信念;第三,通过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教育和生活,强调了传统文化的实用性,为创新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夯实基础。

2 听力障碍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困难心理原因分析

2.1 听力障碍学生的认知问题分析

语言和抽象思维发展缓慢,影响了听障学生这个群体正常的社会交往,使之缺乏社会经验。他们的思维过程中往往有以自我为中心的特质,不善于多角度说话。比如,教师在课堂上提问,学生的回答与问题无关,或者是简单的问题学生都不能完全理解问的是什么意思,也很难获得在系列内交换同义词和连接相似知识的能力,学生理解偏差很大。

2.2 听力障碍学生的情绪情感特点分析

情感反应是需要通过与生俱来的人类和动物共享的总结学习来建立的,但是情绪控制不一样,这种能力是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通过观察和倾听周围的信息,人们逐渐控制自己的情绪[3],并建立起知道在符合社会标准的特定环境中哪些情绪反应是合适的能力。因此,控制情绪的能力在人们的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复杂的理论知识研究中。视觉和听觉是获得这种功能的两种最重要的方式。有听力障碍的学生主要依靠视觉观察来识别情绪,缺乏对语音信息的获得。因此,有听力障碍的学生理解复杂微妙的情感比较困难,表达错误是很常见的。

2.3 听力障碍学生意志行为特点分析

意志与认知不一样,但对学习过程,尤其是对于复杂的理论知识研究有显著的影响。没有诚信品质的支撑,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由于听障学生情绪控制能力较弱,因此更容易出现冲动行为,缺乏工作前必要的思维思考,显得鲁莽,缺乏自制力。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缺乏韧性的特点。面对挫折和激情,可能缺乏耐心和毅力,很容易放弃。比如很多学生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对课程的内容特别感兴趣,但是这种激情过几节课就很快消失了,很难长期维持。有些学生因学习困难或挫折而放弃,但这无助于他们学习知识。

3 听障学生服装设计教学的困境

3.1 无法认识美

正常人可以通过听觉、视觉和触觉感受到世界上的一切,但是听障学生很难做到,很难认识到外界事物,体验不到和很难理解生活的美好。

3.2 无法创造美与反映美

听觉功能的丧失使聋哑和重听学生难以很好地参与美的创造,主要原因是听障学生与他人交流困难,所以听障学生在创造和反映美的时候,相对于普通人而言,不能够用其他方法识别和反映美。

3.3 无法鉴赏美

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听障学生无法倾听外界,只能通过手势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在欣赏美好的事物时,他们要表达审美体验是很难的,也是很困惑的。可见,听障学生难以提高审美情趣。

3.4 无法进行审美教育

服装教育是围绕审美展开的,通过活动来培养审美观。在这个过程中,听障学生因无法在正常行为中表达自己的美感,也难以听到他人的审美观点,因此在服装专业教育过程中难以提高审美教育质量。

4 传统文化元素在职业学院服装设计教学中的表现方法

职业学院服装设计专业要培养服装设计、服装配色、服装纸样应用和结构设计等多种技能的专业人才,鉴于实际的情况不同,学院服装设计教育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的方式有很多。

4.1 技艺再现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技艺大多是手工制作的,如染色、竹编和剪纸等。通过研究这些传统工艺,可以应用到服装设计的教学中。例如,可以使用竹编技术一个接一个地完成服装的面料质量修改和色彩层次的塑造,以完成服装面料的设计。染色技术和方法可以用于服装图案的设计,不同风格的图案可以让服装设计更具有特征。以现代设计为基础,运用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结合的表现手法,达到将传统文化元素与服装设计有机融合的目的。

4.2 符号表现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意义应用广泛,这些文化符号经过提炼,形成了川剧脸谱、青花瓷等代表性符号。符号的提取和表达也可以强调传统文化元素的实用性,图腾崇拜是民族文化的一种特色,这些符号提取不仅形成了传统文化的图腾,而且完成了色彩、线条和造型等各个方面的重构,通过服装造型和轮廓的创新,最终成为符号表达的载体。此外,这些表达方式各不相同,相同的传统文化元素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5 服装设计教学的解决思路

5.1 知行合一解决认识问题

加深师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吸收和传达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深入地感受汉服之美,了解汉服的好处,体验服装设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以在教学之前表现出来:“你可以穿我国服装,学习我国礼仪。”要成为我国优秀传统的继承人,体会传统之美。汉服是我国人民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民间服饰,是一种最能反映我国人民特征和信仰的服装,是我国礼仪文化中的必备之物。学习和了解汉服,不仅能对我国的历史传统有更全面准确的了解,更能体现组织纪律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习我国古代的礼仪和崇拜,深刻理解汉语“礼仪”中“意识”一词的真正含义,并进行研究和实践。让学生知道:获得我国礼仪,受人尊重,多交朋友,和谐共生。还能让学生逐渐形成健康的人格以及提高与他人沟通的工作能力。

5.2 教学互动解决课堂问题

课堂教学互动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交谈和促进的一种教育形式。中等专业服装教师在上服装设计课时,可以讲述一些历史故事,其中多渗透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设计风格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学教结合,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团体。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个性和创造力,师生之间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充分交流。通过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最终形成了优势,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习成果。

5.3 学用相长解决实践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大。在我国,各种大型戏剧都很活跃,汉服是舞台的“宠儿”之一,几乎每年都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服装专业的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技能后,可以设计创作出符合时代美感的汉服作为舞台表演使用。为了解决实践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学与用相互促进,激发学生后续的学习兴趣,使日后的工作能够获得满意的效果。

6 结语

听障学生的服装设计教育刚刚起步,许多问题正在探索中,改革创新必须不断深入。应当不断地探索教学大纲、课程和课时安排,针对听障学生服装设计高等教育的特点,加强学习与实践的结合,就一定可以找到满足听障学生的服装设计教学方法。

猜你喜欢
汉服服装设计服装
几何思维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服装设计中的“国潮”思维
汉服新“江湖”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道具服装
上台说汉服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基于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改革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
汉服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