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党的民主政治建设基本路径探析

2021-12-31 04:11曹均学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延安时期

曹均学,张 玉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我们党作为工人阶级的代表,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要求“中国政府必须实现民主改革”,[1](p373)民主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生命,民主政治是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内在要求。回顾党史,由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民主政治建设严重滞后,致使“左”倾错误泛滥,差点葬送了中国革命。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我们党十分重视民主政治建设,形成了与国统区完全不同的民主氛围,抗日根据地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根据地政权建设乃至建国后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依据和参考。

一、维护党中央的核心领导地位,保证民主集中制的稳步实施

延安时期,我们党力求建立一个民主集中制的政府。“改造成为一个有人民代表参加的统一战线的政府”。[1]p376但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属于共产国际的分支,历史角度上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会受到苏联共产党的支配,导致这一时期党内的民主与集中就如同砂砾一般,微乎其微。大革命时期,我们党的具体实践中极度缺乏民主,博古、王明等人坚持把列宁主义的城市暴动理论作为革命行动的指南,遵循共产国际的指令,甚至“搞一言堂”,排斥毛泽东等人的民主建议,最终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大革命惨重的失败告诉中国共产党,只有靠自己才能救中国,拯救中华民族的命运;只有把权力紧紧掌握在自己手中,在人民的支持维护下保证民主集中制的实施,中国革命才能赢得胜利。

我们党到达陕北延安之后,开始逐步完善党内的民主政治建设。陕甘宁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想要取得巨大成功,必须先把党内的民主思想统一,不能因为个别党员的个别违规现象致使党内民主在建设过程中受到阻碍。延安时期思想不“稳定”的党员同志往往受过知识文化教育,特别是党内一些留学苏联,极度马克思主义教条的共产党员,他们心中仍然留有“狭隘的关门主义和宗派主义”。[2]252在陕甘宁民主建设方面,他们主张个人主义,这部分同志在党内公然“闹独立”,拒绝服从党的领导,对党的民主集中制了解不透彻,在个人和党的关系之间,总是坚持“个人第一主义”。这些党员从内心深处便不尊重党,不把党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对民主更是随意挂在嘴边来调侃践踏,他们完全脱离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民主建设初衷,摒弃了一个共产党员该遵守的民主原则。

党内民主,党外更要强调民主。我们党在历史长河中、革命战争经验教训中积累起来的建党民主准则是“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局部服从全体,全党服从中央”[3]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也是我们党在延安时期坚持奉行的行动纲领。我们党不仅在党内坚持施行民主政治建设,对待其他政党人士也仍然采取民主又集中的方式。特别是随着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导致中日矛盾的日益加深,在这危难关头,中国共产党意识到建立一个多党合作的民主政府的重要性。只有在保证共产党的独立领导权之下,对政治机构进行民主改革,加强与各党派和爱国主义民众相配合,建立民主又集中的国防政府,我们才能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虽然党内有部分同志不同意与各党派民主合作,自始至终认为中国共产党应该听从苏联共产国际的指令办事,放弃我们党的独立领导权。但毛泽东等人意志坚定,针对国内的紧急局势,在《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上明确规定“共产党员应当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4]强调全党上下一致,团结一切爱国力量合作抗日,党内人员必须抛弃阶级成见,不论是资产阶级、地主阶级,还是广大普通民众,只要他们愿意投身战线,为中华民族而奋斗,我们党在坚持自身独立领导权的基础上,建立民主集中制的政府,把民主改革落到实处。随着各党派合作抗日的逐步展开,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在迷茫中积极前进。

二、以“三三制”政权为依托,不断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延安时期,我们党才真正开始建设适应中国现实国情的民主政权。对于民主政权的建设,1935年我们党的政权建设的核心理论是无产阶级在政治上具有唯一领导权,必须推翻其他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政党存在,而这也是列宁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理论的关键所在。这种民主理论思想完全就是照搬苏维埃政党理论,使得我们党对一些爱国非无产阶级产生排他性,民主政治建设得不到人员保障,从而导致无产阶级民主政权的建立始终处于“婴儿”状态。所以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对中国国情进行了细致分析,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建设必须以农村作为落脚点,远离城市,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在敌人势力薄弱的农村开展民主政治建设。

与此同时,面对着日本对中国的大肆入侵,中华民族危在旦夕。为了团结一切爱国力量合作抗日,毛泽东提出在陕甘宁边区的各根据地建立“民族统一战线”[1]741的抗日民主政权,并且在政权人员分配上规定了原则,即“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1]742形成了一个战斗力强大、包容性更强的政权组织。这种“三三制”的比例分配,不仅缓和了各党派之间的矛盾冲突,还大大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主政权中的领导地位,把党外进步分子联系的小资产阶级群众和中间派的开明绅士、中等资产阶级力量联合起来合作抗日,有助于扩大全民族统一战线。延安时期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更好地满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要求,大大促进了全国民主性,有助于我们党团结和巩固各阶层抗日力量,不再一味地排斥其他党派爱国人士,不仅壮大了抗日民族统一的群众力量,对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和巩固,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以人为本,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理念

人民群众是民主建设的重要基础,失去群众力量必然导致民主建设的崩塌。延安时期,我们党民主建设最明显的特征便是“以人为本”,坚持为人民服务。与国民党相比较,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是工人阶级,政党鲜明的阶级性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初到陕甘宁边区时,看到了边区人民的艰难穷苦,为了解放山区人民,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我们党开始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毛泽东提到:“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5]563所以我们党在人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上实行大改造,严厉打击大地主、大土豪,把收回的土地分发给农民,让农民自给自足。在土地租金问题上实行减租减息,不仅大力发展了生产力,与此同时也保证了战争期间官兵的生活物资。起初我们党不了解农民的现实情况,在征粮方面大大加重了农民的粮食负担,直到“雷公劈死毛泽东”的传言在民间议论纷纷,毛泽东听闻立即对党的民主政策和方针进行反思调整,并且在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通过“精兵简政”的民主决议,让党内官兵自己种植和生产,减轻农民的粮食负担。这一系列的举措保证了边区人民的生活得到全面改善,人民参与民主建设的积极性显著增强。

我们党在延安时期坚持的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不仅在物质上满足了人民,民主方面我们党也保障了老百姓的民主权力。我们党到延安之后党内人数锐减,为了扩大共产党实力,团结统一抗战,许多老百姓和爱国主义人士纷纷加入中国共产党。一时间,工人阶级和农民在党员人数中占了最大比重,中国共产党得到了边区人民的拥护,当地老百姓成为了我们党天然而稳固的同盟军。随着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的开展,民主也提上了议程,然而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坚定民主政治信念,我们党制定出《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保证了边区人民的各项民主权利。《条例》里写到,只要居住在陕甘宁边区,年满十六岁,无论男女老少、民族差异、文化层次等都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条例》的第二条还明确提出,边区“采取普通的直接的平等的无记名的选举制,保证实现彻底的民主”。[6]39人们的民主权利得到了满足,党的民主建设也开始在边区顺利开展。

我们党立志为人民服务,虽然使得边区人民拥有民主权利,但是由于边区人民每天“背朝大地面朝天”,勤奋耕作,再加上党员干部大多数文化水平较低,对于一些政治理论的宣传,政策的实施往往陷入僵局。所以,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接触最密切的时期,也是我们党民主建设最艰难、最具中国特色的时期。即使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也丝毫没有取消人民的各项民主权利,放弃边区的民主建设,毛泽东同志甚至《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上的演说》中明确强调:“全国人民都要有人身自由的权利,参与政治的权利和保护财产的权利。”[2]251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不搞民主。最终,我们党根据边区党员和群众普遍文化程度较低的现实条件,实行具体情况具体安排,推行“票举”“投豆”“举手”“香点”等惠民选举方式,方便人民大众广泛参与民主投票,让党员和群众的民主权利得到充分体现。

毛泽东在民主政治建设上面提出党群关系至关重要,就好比鱼儿和水,中国共产党必须自始至终站在农民的角度上考虑问题,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只有人民生活好了,才能成为民主建设的强大支持者,雄厚的后发力量。

四、开展延安整风运动,创新民主政治建设形式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建设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高标准。由于党内人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主观化,导致了陕甘宁边区的民主发展极度不平衡。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人为了让党内干部步调一致,矫正党内党员干部们的错误观念,让其明白中国的民主建设路径只有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去探寻的真理,1941年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主张开展延安整风运动,便于我们党整顿党内作风,对民主进行发展和完善。

延安整风运动的目的在于清除党内一直存在的错误思想和路线,亟需探求适合中国发展的民主新路径。延安整风运动发起之初,中国共产党的“左”右倾错误在党内多次出现,民主政治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特别是博古、瞿秋白、李立三、王明等人领导革命以来,脱离中国革命的现实发展情况,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论和思想路线上造成了严重的混乱,导致民主也跟随着苏联步伐,在陕甘宁边区建立了一个与苏联同名的苏维埃政权。而抗战初期,王明的回国再一次脱离中国国情在党内高度宣扬右倾主义思想,强调服从国际共产主义指令办事,放弃战争期间党的独立领导权,导致全党上下思想不一致,民主工作难以开展。种种迹象都表明,我们党有些党员在思想上、理论上有很严重的问题,就如毛泽东所说的,党内出现了“主观主义、宗派主义 、党八股”。[7]52我们必须在党内发动启蒙运动,号召全党参与三个“反对”,“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7]52肃清党内思想的各种不良风气。

中国共产党极其看重党的作风问题,作风不正,民主就得不到健全。延安时期,我们党所提倡的三个“反对”,就是为了给民主新路径扫清障碍。对于党员干部出现的学风、党风、文风不正的问题,我们党主张采取“团结批评团结”的态度,毛泽东在《整顿学风党风文风》一文中强调,我们必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7]70我们党要敢于揭露、批评错误,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谨防以后再犯。再者,对待犯错的同志不能“一刀切”,直接判处“极刑”,而是采取教育的方式,给他们悔过改正的权利。不论是对人还是对事,这都是一种与国统区完全相反的民主方式,让延安时期的民主建设有了新的发展风貌。

总的来说,三个“反对”,各有侧重点。但是通过延安整风运动,整体提高了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刻领悟,对全党民主建设有了进一步发展。

五、加强党员党性修养,形成廉洁严明的民主政治生态

“政治路线确定了,干部就是决定因素。”[1]526延安时期的民主建设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离不开当时党中央对党员干部的积极培养和严格要求。中国共产党到达陕北之后,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我们在贫困落后的陕甘宁边区开始政权建设,逐渐加大了对党员民主党性的提升培养。随着日本侵华的脚步加深,大批青年学生和爱国知识分子来到延安积极参与抗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于党员人数一下子增多,学生往往又带有自身傲气,全党的思想与纪律便有所松散。刘少奇针对党内出现的作风问题和修养问题,写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强调党性修养是我们党员立身处世的根本原则,共产党员必须无时无刻把党的利益放在首位。人是推动世界改变的决定因素,延安时期的民主建设离不开人的参与。我们党在延安时期民主建设之所以如此成熟,正是因为我们党看到民主建设的主体是党员干部,而严抓党员的党性则推进了民主的建设和发展。

延安时期,党内领导人高度重视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陈云的“六条标准”是当时发展党员干部的重要依据。1939年,刘力功事件让党内意识到党员纪律意识薄弱,无视党的命令问题的严肃性。刘力功1938年入党,一直在党内接受教育和培养。当时延安时期实现按劳分配原则,共产党安排他下基层服务工作,然而他不愿遵从党的指令安排,要求继续深造或回原籍工作,最后甚至以退党威胁党组织。陈云多次劝说无果,最终直接开除党籍,通报全党。在延安时期,这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非常恶劣的事件。民主建设自始至终需要的是对党忠诚,能够吃苦耐劳的党员,而在如此贫寒的陕甘宁边区,一些党员干部竟然忘却入党誓词,依旧我行我素,无组织无纪律。对此,陈云总结之前的革命经验,结合陕甘宁边区的现实发展情况,对党员的党性要求做了“六条标准”:“终身为共产主义奋斗;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遵守党的纪律,严守党的秘密;百折不挠的执行决议;群众模范;学习。”[8]这六条标准明确指出了党员的党性要求,以及加入中国共产党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清除了党内部分党员的不正之风,维护了党内清政严明的民主生态。

猜你喜欢
陕甘宁边区延安时期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陕甘宁边区政权治理经验探究
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开心一刻
一战时期蛰豪战(10)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从陕甘宁边区到解放前甘肃老区的扶贫工作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