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资产统一身份编码建设研究与应用

2021-12-31 06:39文江海
青海电力 2021年3期
关键词:盘点实物寿命

文江海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青海 西宁 810008)

0 引言

目前,电网企业各业务部门均有一套专业管理系统用以管理自身业务,跨专业跨部门间的业务衔接存在一定专业壁垒,久而久之,形成了资产分段管理模式,同一实物资产,不同部门有不同的统计口径,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业务信息在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中前后不贯通。比如在工程建设中WBS挂接的物料、物资采购阶段提报的物资采购申请以及移交设备时设备口径的管理颗粒度不一致,物料、设备、资产分类的不一致,物资部门关注招标批次、运检部门关注运维质量的管理关注点不一致等。

开展实物“ID”建设研究与应用,以实现电网资产全业务、全流程、全寿命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为目标,是实现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真正落地的开创性、基础性工作,对于规范电网资产数据管理、打破专业信息壁垒、实现资产全寿命过程的信息追溯和共享,促进数据中台建设应用,实现电网本质安全和效率效益水平双提升有着重大意义。

1 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由于各业务部门各自为政,在电网资产管理方面存在业务信息前后不贯通、管理颗粒度不一致的的情况,给设备资产管理带来以下问题:一是项目立项与退役计划无关联或关联不正确;二是项目验收清册与项目物资清册关联度弱,存在一对多、多对一现象;三是运检单位不易掌握设备采购价值信息;四是物资在不同项目间调配,容易出现帐实不符;五是领料与实物配送、现场安装不一致,项目验收清册与实物未一一对应;六是项目验收清册质量不高导致新建台帐准确性低。

通过实物“ID”建设,统一资产全寿命业务与技术架构,实现资产信息的全程贯通与全面调阅,使单纯追求运行安全性、可靠性或者运行成本的管理决策方式得到改善,并将资产业务与新兴技术全面融合,对现有业务流程及其信息系统进行整体优化与局部改造,通过资产全过程的编码信息融合,统一系统间业务交互方式,打通部门间业务与信息的传递瓶颈,及时收集、传递、分析公司各类资产运营管理情况。在提升资产管理数据准确性的同时,通过实物“ID”的建设实现资产全寿命过程的信息追溯和共享,实现资产全寿命价值流、实物流、信息流的全过程融合与贯通。

2 工作思路

国网青海电力以电网实物资产为核心,以提质增效为目标,以数据共联共享、业务全流程贯通为重点,针对当前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构建与企业发展和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要求相适应的管理机制,优化业务流程,强化协同管控,实施闭环管理。

一是加强基础管理提升。从账卡物精确对应到数据共享和追溯,为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基础数据贯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提升基础管理;二是推动各专业管理提升。以实物“ID”为纽带,强化实物“ID”在各专业上的应用,推动规划计划、物资采购、工程建设、运维检修、财务等各项管理精益化;三是提升公司整体资产管理水平。以数据追溯共享、大屏可视化及大数据技术等实现资产精准决策、电网安全提升、管理降本增效。

3 主要做法

以实物“ID”为纽带,整合电网设备从规划计划开始到设备退役报废的各阶段信息,获取项目信息、物资采购、设备运维等跨系统数据,跟踪管控实物“ID”在资产全寿命周期中应用情况,针对资产管理关键环节、关键指标等开展在线监测和辅助分析,深入挖掘数据关联关系和潜在价值,分析业务协同运转情况和跨专业管理存在问题,进一步提升设备业务链条管控能力。

3.1 存量设备数据追溯

以实物“ID”为主线,整合规划设计、物资采购、工程建设、运行维护、退役报废等环节业务,重点应用系统功能优化改造的便利性及准确性,高效开展存量设备数据追溯工作。实现线上数据追溯、成果数据回溯及采购订单增强展示实物“ID”信息等功能。

数据追溯工具开发的完成,将原有的线下追溯转为线上追溯,系统自动整合项目编码、WBS编码、物料编码、采购申请编码、采购订单编码,并通过前台对应方式实现设备编码、资产编码联动,大大减少实物保管部门与项目建设单位、物资管理部门的数据收集、交互及核对工作,提高数据对应的准确性。

3.2 基于实物“ID”的全景展现

基于数据追溯成果,在移动终端上开发高级展现功能,对于五码联动及其扩展数据进行移动端展示,实现实物“ID”一码贯穿整个项目全过程、资产全寿命,通过实物“ID”获取各业务环节的详细数据信息。

基于五码联动贯通成果,将发展、建设、物资、设备、财务等部门主要业务数据进行汇总展现,实现资产全寿命周期体系内所有主要数据的贯通及可视化展现,为后续各业务部门开展基于实物“ID”的深化扩展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3.3 运监大屏展示及监测

通过对实物“ID”各项业务应用情况及其数据生成情况的监测,分析出实物“ID”建设工作成果的真实运行情况,发挥运营监测(控)中心的预警和纠偏职能,引导各业务部门不断巩固、完善和提升实物“ID”建设工作成果。

充分继承运营监测(控)中心信息前期建设成果,优先利用现有系统软硬件设备、网络资源和数据,继承有价值的数据资源,整合各专业信息系统资源,进行综合利用,节约投资成本。同时,基于新的管理需求,在现有建设基础上进行完善提升,深化集成与应用,实现信息化持续提升。

一方面对项目建设整体成果进行展示,对项目建设总体情况包含各个地市公司对实物“ID”赋码情况、五码联动情况等进行整体展示;并对5个阶段分阶段展示,对5个环节的微应用以及监测成果进行展示:展示内容基于实物“ID”建设内容得出。

另一方面对实物“ID”建设进度开展监测。包含“增量设备的业务运行情况监测”和“存量设备的数据质量情况监测”两部分,增量部分监测通过对实物“ID”的各项业务应用情况及其数据生成情况的监测,分析出实物“ID”建设工作成果的真实运行情况。存量部分监测提取2012年之后投运的14类主网设备的设备编码,并以此为依据分别与实物“ID”编码、项目定义、WBS编码、物资编码和资产编码进行对比,分析监测范围内的设备是否与以上编码进行关联。

3.4 基于实物“ID”的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模型搭建

运用实物“ID”管理理念,构建业务分析框架,固化业务分析模型,提高信息关联效率,提升辅助决策水平。依托移动应用和物联网技术,利用实物“ID”建立财务协同纽带,实现单体设备运维、检修和抢修费用自动分摊与归集,固化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成果。

基于实物“ID”推广应用成果,开展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的归集及应用。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原则,全面考虑业务管理现状,深化实物“ID”在LCC归集分析中的应用,确定了资产不同阶段的成本归集方式,归集分析初始投入成本、运维成本、检修成本、故障成本和退役处置成本,建立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归集分析模型。选取试点变电站,基于业务方案完成了数据验证工作,检验分析模型的可行性和合理性。通过完成LCC分析模型研究工作,为成本管理精益高效、业财协同联动打下基础。基于研究成果,提出了国网青海省电力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深化应用建议,如基于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开展资产SEC综合绩效评价、规划方案比选、供应商LCC评价、LCC招标采购等应用。

3.5 基于实物“ID”的物资移动收发货

应用电子签章技术,实现内部单据全程在线五方(项目单位、供应商、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物资公司)签字和签章,逐步替代纸质单据,解决单据流转时间久、手续繁琐等问题。

物资移动收发货功能为不具备现场登录ERP以及接入内网条件的现场作业人员,提供及时、高效、准确的业务数据录入方式,实现项目现场业务数据与ERP系统、电子商务平台的有效对接,实现对物资管理全局业务的可视性。同时极大地缓解了仓储管理人员集中录入资料的工作强度,有助于提高仓储信息管理的准确性、实时性,将人力从简单的资料管理中解放出来,致力于更深层次的管理。解决了实物流和信息流无法实时同步及账实不一致现象。

3.6 基于实物“ID”的移动智能巡检

基于实物“ID”建设成果,扫码实现巡视记录录入、作业指导卡录入、缺陷登记、隐患登记,以及设备台账查询、设备履历查询等功能。实物“ID”移动巡检实现了实物资产管理单位基于设备贴标的实物“ID”编码现场扫码,将PMS2.0系统部分功能延伸至现场,填补运检业务对设备运行状况在线监测管控方面的空白,有效提高实物管理水平。

3.7 基于实物“ID”的资产智能盘点

结合实物“ID”现有条码识别和“RFID”技术应用成果,分别在ERP系统及移动终端上开发财务智能盘点功能,实现盘点计划编制、盘点任务下达、现场移动智能盘点、盘点结果管理,不断提升资产管理效率和效益。

结合实物“ID”现有条码识别技术应用成果,将实物“ID”引入到资产智能盘点管理中来,通过移动终端设备现场扫描二维码标签的方式快速获取盘点对象信息与盘点清单对比,自动出具盘点报告,为财务盘点账务处理提供强有力的依据。通过智能盘点功能的应用提升财务盘点效率,确保了盘点结果的准确、快速、有效,使盘点人员从繁重的人工盘点中解放出来,达到智能盘点的真正意义。

4 总结

国网青海电力通过实物“ID”建设研究和应用,逐步健全和完善制度标准、业务流程及管理机制,电网实物资产管理及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通过对实物资产“ID”监测大屏总体情况、增量设备情况、存量设备情况三大主题的分析,获得系统、全面和完整的数据,引导企业合理安排设备更新改造,实现了投资决策由业务主导向价值引领的转变,提升公司投资决策管理科学化、精益化水平,增强了辅助决策能力。二是有效提升业务融合度,实现实物“ID”各环节贯通。完成工程建设数据录入、存量设备盘点等移动应用部署,提高了现场作业效率。试验报告、调试报告等工程建设数据交接时间缩短约70%,存量设备盘点效率较人工盘点方式提高约65%。三是自动竣工决算流程优化融合工作中13项功能优化的完成,多维展示了实物“ID”信息,高效提升建设、运检、财务等部门现场资产移交效率。实物ID信息及其关联数据的获取效率提高60%,前端采购业务规范率由67%提升到92%,现场资产移交效率由一站3小时提高到一站1小时,提升约66%。四是数据追溯辅助工具的实现,有效推动数据追溯工作的自动化、精益化。数据追溯效率较人工核对提高了近15倍,数据对应准确率由78%提高到100%。

猜你喜欢
盘点实物寿命
人类寿命极限应在120~150岁之间
睁眼瞎盘点
睁眼瞎盘点
盘点各国网红猫
仓鼠的寿命知多少
马烈光养生之悟 自静其心延寿命
基于Arduino控制的半实物模拟驾驶系统
人类正常寿命为175岁
班主任进行实物分析的实践路径
建国以来新年献词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