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陈氏大宗祠及其谱系建构

2021-12-31 10:46
关键词:祖训云霄宗祠

刘 涛

陈祖训是漳州府海澄县六都圳尾旧厝(今漳州市龙海区东园镇过田村旧厝自然村)人,为陈政后裔总祠云霄陈氏大宗祠作序,推崇陈政,并将其所在的俊美陈氏宗族开基祖、陈闰明户始祖陈均惠的神主牌位供奉到云霄陈氏大宗祠。

目前,学术界对唐初陈政、陈元光谱系已有关注,如杨际平、谢重光《陈元光“光州固始说”证伪——以相关陈氏族谱世系造假为据》一文发现陈元光谱系存在伪造,但未述及云霄陈氏大宗祠。[1]笔者《陈元光文化重要符号云霄燕翼宫历史地位考》一文揭示云霄陈氏大宗祠是清初粮户归宗运动的产物,却未深入考察大宗祠的谱系建构。[2]

为此,本文将搜集正史、登科录、地方志、族谱等史料,通过解读陈祖训《云霄建大宗祠序》,还原陈祖训谱系的书写过程,为大宗祠谱系研究提供新的路径。

一、陈祖训《云霄建大宗祠序》解读

陈祖训,康熙四十九年到五十四年(1710~1715 年)任漳州镇标中营游击。乾隆《漳州府志》记载:“陈祖训,海澄人,(康熙)四十九年任。何百禄,五十四年任。”[3]

陈祖训《云霄建大宗祠序》记载:

漳之族,吾宗为大子姓,遍于十邑,而云霄为多。盖自归德将军讳政,出镇作宅,兹土漳水,因以得名。嗣是而龙湖始建州治,遂为清漳陈氏鼻祖。再传而讳珦公,三传而讳酆公,四传而讳谟公、咏公、吁公,皆载郡邑各志,班班可考。而珦公、酆公、谟公又皆世守漳州,父子祖孙合计五世,德厚者必昌。自唐历今千余年,本支日茂,衍于无穷尽矣。建州后再移治李澳川,再移治龙溪,虽建置非一,然沂流穷源,源实肇基云霄,则谓为云漳鼻祖可也。

归德公茔域在镇城西北隅将军山,云霄之子姓岁合众扫除肆祀。既将建大宗祠于云,佥属言于云孙祖训为倡,祖训谓:龙湖公有功德于漳,漳之人皆户户司土者春秋享祀,而归德公缺焉于祭,海先河之义或未合也。珦公、酆公、谟公绳武于漳,有惠政,而岁时缺焉。于崇德报功之义未尽也。今兹之举,由龙湖公上溯归德公,次合珦公、酆公、谟公,而咏公、訏公,皆支派在云霄,亦合而祀焉。

为一大宗补祀之缺焉,为子孙者报本追远,庶几无所憾乎?抑古者亲尽则祧,故庙制有限,而士庶人之祀,正及其高曾近世之,士庶人皆将合祀,其远祖则兹举也。礼以义起,致孝于慈孙之诚。敦本睦族,于是乎在所谓礼合而情顺者矣。祖训且试目观成,而肃拜焉。

时清康熙癸巳夏月既生丑,云孙祖训拜题。[4]

“漳”指漳州府,“族”指陈政后裔。“吾宗”,漳州陈姓除了陈元光后裔外,还有陈邕、陈雍等同姓不同宗的支派。“大子姓”指陈政后裔在陈姓中,“遍于十邑”指陈政后裔分布在时属漳州府的龙溪、海澄、漳浦、诏安、长泰、南靖、平和、龙岩、漳平、宁洋等十县。“云霄”指云霄镇,陈政后裔人数最多。

“归德将军讳政”指归德将军陈政。“嗣是而龙湖始建州治,遂为清漳陈氏鼻祖。再传而讳珦公,三传而讳酆公,四传而讳谟公、咏公、吁公”,此“龙湖”指陈元光,“号龙湖”[5],奏请武则天设置漳州,“清漳”是漳州雅称,陈元光被尊为清漳陈氏鼻祖。“珦公”指陈元光之子陈珦。“酆公”指陈元光之孙陈酆。“谟公、咏公、吁公”指陈元光曾孙陈谟、陈咏、陈吁。所谓“皆载郡邑各志,班班可考”,实则迟至康熙《漳浦县志》始载陈酆、陈谟担任漳州刺史。[6]

“而珦公、酆公、谟公又皆世守漳州,父子祖孙合计五世”,指相传担任漳州刺史的陈珦、陈酆、陈谟,加上陈政、陈元光父子,合计五代人。

“自唐历今千余年,本支日茂,衍于无穷尽矣”,从陈政“总章己巳”“戍闽”[7],即总章二年(669 年)到康熙癸巳(1713 年),历经千余载。

“建州后再移治李澳川,再移治龙溪,虽建置非一,然沂流穷源,源实肇基云霄,则谓为云漳鼻祖可也”,述及陈元光奏请设置漳州后,漳州州治先后迁往李澳川、龙溪县,可追根溯源到携带陈元光入闽的陈政,陈政可称为“云霄、漳州”陈氏鼻祖。

“归德公茔域在镇城西北隅将军山,云霄之子姓岁合众扫除肆祀”,“归德公”即陈政,因任归德将军而得名。“镇城”指云霄镇城,陈政墓在将军山。

“既将建大宗祠于云,佥属言于云孙祖训为倡”,此“大宗祠”指陈政后裔宗祠,“云”指云霄,“云孙”与序文落款的“云孙”均指云霄陈氏鼻祖陈政后裔。“云霄之子姓”指陈政在云霄的后裔。“岁合众扫除肆祀”指云霄陈政后裔每年前往将军山祭扫陈政墓。

“龙湖公有功德于漳,漳之人皆户户司土者春秋享祀,而归德公缺焉于祭”,“龙湖公”指陈元光,号龙湖。陈元光有功于漳州源于其面对“蛮贼复啸聚,公讨之,战殁,因庙食于漳。”[8]陈元光在南宋获封灵著王,明代降封昭烈侯,仍列漳州府祀典。[9]陈政仅在南宋获封,明代以降未再获封。“珦公、酆公、谟公绳武于漳,有惠政,而岁时缺焉”,指陈珦、陈酆、陈谟相继担任漳州刺史,均有惠政,却未获得每年祭祀的资格。

“今兹之举,由龙湖公上溯归德公,次合珦公、酆公、谟公,而咏公、訏公,皆支派在云霄,亦合而祀焉”,指陈祖训要在陈元光基础上,往上追溯到陈元光之父陈政,向下延伸到陈元光之子陈珦、孙陈酆、曾孙陈谟、陈咏、陈吁,陈咏、陈吁后裔在云霄均有分布。“为一大宗补祀之缺焉”,此“大宗”指云霄陈氏大宗祠。“补祀”指增加祭祀陈政、陈珦、陈酆、陈谟、陈咏、陈吁等人。

“抑古者亲尽则祧,故庙制有限,而士庶人之祀,正及其高曾近世之,士庶人皆将合祀,其远祖则兹举也”,指古时受到规制限定,庶民只能祭祀其曾祖、高祖等近代祖先。福建自康熙二十九年(1690 年)开始进行粮户归宗改革[10],“同姓合为一户”、“小者或三两姓为一户”[11],此“户”指宗族户籍,由于谱系建构,导致需要追溯到遥远的祖先。

“礼以义起”,有别于古代大小宗法的观念,即大宗无子嗣必须立后,小宗无子嗣也应该立后。“于是乎在所谓礼合而情顺者矣”指合乎礼制,通情达理。“试目”应作“拭目”,即拭目以待。“时清康熙癸巳”,即康熙五十二年癸巳(1713 年)。

陈祖训如何认祖归宗到陈政?这就要从陈祖训的谱系说起。

二、陈祖训谱系的内容

陈祖训的祖源存在两种不同说法:其一、陈政、陈元光后裔;其二、陈邕后裔。

首先来看陈政、陈元光后裔谱系,该谱系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陈政到陈均惠谱系,有二十五世:

开漳一世祖:政,字一民……夫人司空氏,封厚庆启佑夫人。(生男一:元光)

二世祖:开漳圣王陈元光,政之子,字廷炬,号龙湖……夫人钟(种)氏,(生男一:珦);二夫人宁氏,三夫人(宋氏)。

三世祖:讳珦……字朝佩,号迂斋……夫人欧氏,(生男一:酆)。

四世祖:讳酆……字有屹,号文甲,又号强斋……夫人郑氏睦官……生男三:咏、谟、訏。

五世祖:谟,酆次子,字以忠,号毅夫,又号月溪,谥武肃……夫人翟氏,二夫人郑氏……生男三:则、刚、形。

六世祖:则,谋(谟)长子,又名则学,字子漳(章),号南岳,谥忠惠……夫人何氏……生男二:烫(荡)、珏。

七世祖:汤,则长子,字汝玉,号慎斋,谥文毅……夫人江氏……生男四:江、淮、河、汉。

八世祖:江,汤长子,字可济……谥忠毅,夫人颜氏……生男四:鹃、鸣、鸿、雕。

九世祖:鹃,江长子,字春翔,号梅溪……夫人杨氏……生男四:田、园、圃、囿。

十世祖:田,鹃长子,字立产,号守素……夫人田氏,生男二:通;达,嗣于园。

十一世祖:通,田长子,字宗学,号松轩……夫人黄氏,生男二:天福、次天寿。

十二世祖:天福,通长子,号愧孝……夫人黄氏……嗣子伯绂。天寿,通次子,号慎斋……生男二,绂,给嗣于天福;寿。

十三世祖:绂,天福之子,字梦麟,号字义,谥选斋……夫人吴氏……生男三:舀、杏、曙。

十四世祖:舀公,绂长子,字昌明,号勤斋……夫人许氏……生男二:援、骥。

十五世祖:援,舀长子,为北溪发祥祖,字器之,号逊斋……夫人朱氏……生男五:大谋、大讷、大诏、大诰、五大终。

十六世祖:大谋,援长子,居北溪,字禹庸,号希晦……夫人赵氏……生男二:舟、车。

十七世祖:舟,大谋长子,字王俞,号希先……夫人蔡氏……生男二:慢(谩)、行。

十八世祖:谩,舟之长子,字孝简,名尚德,号东溪……夫人杨氏……生男三:元甫、和甫、后甫。

十九世祖:元甫,谩长子,字格斋,名怀忠……夫人戴氏……生男五:渥、济、淳、洙、泗。

二十世祖:淳,元甫之三子,字安卿,号北溪……夫人李氏……生男四:植、渠(榘)、架、枢。

二十一世祖:渠,淳之次子,生男六:太燮、太爝、太炼、太烛、太光、太燧。

二十二世祖:太燮,渠之长子,生男一:子珏。

二十三世祖:子珏,太燮之子,居北溪路边,生男一:世玉。[12]

二十四世祖:世玉,子钰(珏)之子,居北溪路边,生男二:均茂,均惠。[13]

二十五世祖:均惠,世于次子,因避元朝征调,避居于峨(峩)山之阳俊美……为开基俊美发祥祖。[14]

“俊美”古名“圳尾”。上述谱系在传抄过程中又有不同写法:

七世祖:荡,原讳密,字汝玉。

八世祖:江,字可清,号守真。

十二世祖:天福,字洪桢,号曰魏斋。天寿,字洪¨,号恒斋,生男一:梦麟。

十三世祖:梦麟,原讳绂,字以行,谥恪轩。

十四世祖:舀,字昌明,号勒有。

十五世祖:援,字履迁,号器之。

十六世祖:大谟,字禹甫,号希晦……生男二:玉俞、车。

十七世祖:玉俞,字以行,号希先……生男一:尚德。

十八世祖:尚德,号东溪。

十九世祖:先甫,字怀忠,号恪斋,又曰伯逸……生男九:渥、济、淳、洙、泗、清,七曰润,八曰派,九曰洄。

二十世祖:淳……生男二:梁、渠(榘)。

二十一世祖:讳渠,生子六:燮、爝、炼、烛、光、燧。

二十二世祖:讳燮,字世杰……生子一:班。

二十三世祖:讳班,字荣夫,号淳隐,生男一:玉。

二十四世祖:讳玉,字珍明,号石鼓,生男二:均茂、均惠。

二十五世祖:讳均惠,字文通,谥仁轩。[15]

第二部分是陈均惠到陈祖训谱系,有十四世:

俊美始祖:讳均惠,号仁轩,谥文通,生于宋理宗宝佑(祐)二年岁次甲寅……妣何氏,生四子:一郎、二郎、三郎、四郎。[16]

二世:四郎,字瑞显,谥醉翁……生于二月初五日辰时,卒于正月十四日。妣吴氏,谥懿庆……生四子:惟实、惟美、惟忠、惟政。

三世:惟实,谥诚意……妣何氏,谥敏惠……生三子:一观、二观、七观。[17]

四世:振淳,字一观,开基崎路社发祥祖……建小宗祠……妣何氏,谥柔淑……生三子:盛容、盛隐(允)、盛阮。[18]

五世:盛隐,谥古直。妣卜氏,谥裕闌。建小宗祠在旧厝,号曰余庆堂,坐癸向丁……生二子:茂宁、茂章。

六世:茂宁,谥静叟。妣何氏,谥肃勤。生五子:朝灿、朝顺、朝思、朝明、朝坤。

七世:朝灿,生一子玄嵩。

八世:玄嵩,字轩,生二子:大鹏、大贯。

九世:大贯,生二子:泰阳、三阳。

十世:泰阳,生四子:炳淳、炳享、炳仔、炳澄。

十一世:炳澄,生四子:国球、国番、国碘(琠)、国基。

十二世:国碘(琠),生二子:谦、复。

十三世:谦,生五子:宏都、祖法、祖仪、祖德、祖训。

十四世:祖训。[19]

“四郎”实则数字郎名,曾被改作“四农”。[20]

陈祖训是陈政第三十八世孙,陈淳第十九世孙。

陈祖训的祖先是陈邕的说法始载陈徽猷《峩山按修隽美大宗谱序》:

而族人又索余以始祖之先者,余应之曰汉恢公谱云自北溪公来,迩有谓自浯州店前来,谓我均惠公系第三房,出祖著隽美之族焉。今其谱系不明,即欲渡苇往而观,然力未逮也……天启七年丁卯岁季冬,第十世孙徽猷顿首拜书。[21]

“峩山”即“峨山”。“隽美”即“俊美”。“汉恢公”指陈汉恢,俊美陈氏七世孙,“始著俊美陈氏族谱”[22],时为“岁次甲子大明弘治十七年”[23],即弘治十七年(1504 年)。“北溪公”指陈淳。“第十世孙”指俊美陈氏十世孙。陈徽猷天启七年(1627 年)续修族谱时述及陈均惠来自浯州店前第三房的说法。

“店前三房”指陈邕后裔,陈邕族谱记载:

一世:忠,生子:邕。

二世:邕……卒谥忠顺王,建像南院,夫人高氏……大宗祠在南院……生四子:夷则、夷锡、夷行、夷实。

三世:夷则,生子:俦。

四世:俦,生三子:茹、闻、嘉。

五世:闻,生子丞。

六世:丞,生二子:喜、恭。

七世:喜,生三子:仲弼、仲志、仲寓。

八世:仲寓,生四子:元通、元达、元道、元远。

九世:元达,生子:征。[24]

十世:征,大宗祠在洗马坑,后在浦源,生子蠲。

十一世:蠲,生三子:俊乂、匡乂、洪乂。

十二世:匡乂,生二子:弘锐、弘信。

十三世:弘锐,生五子:拱、宝、颙、善、隆。

十四世:宝,生二子:继周、从周。[25]

十五世:继周,从父分店前,生五子:行、候、解、信、珪。

十六世:珪,生三子:汝义、汝贤、汝能。

十七世:汝能,生四子:宋卿、俊卿、才卿、月卿。

十八世:俊卿……绍兴八年兴化府莆田县状元,生子:伯容。

十九世:伯容,生子仲昌。

二十世:仲昌,生二子:应瑞、应垓。

廿一世:应垓,自店前居港口,生三子:文显、文通、细英。[26]

廿二世:文通,字均惠,分浚尾,生四子:一郎、二郎、三郎、四郎。

廿三世:一郎,生子为齐。

廿四世:为齐,生三子:佛祖、佛才、佛养。[27]

“南院”即漳州南山寺,“浚尾”即“圳尾”。“为齐”即陈一郎家谱所载“惟齐”,其长子:佛祖。[28]陈一郎后裔认陈邕为祖先,根据长子为尊,陈一郎观点具有代表性。

陈祖训祖父陈国琠见载陈邕族谱[29],陈祖训深知俊美陈氏祖源之争。二者孰是孰非?这就要从陈祖训谱系由来说起。

三、陈祖训谱系的建构及其运用

陈祖训谱系建构始于弘治十七年(1504 年)。

首先,是陈汉恢《俊美陈氏谱序》:

迥迨唐总章二年玉玲(钤)卫将军忠肃公帅师入闽,启我漳土,此吾陈氏之鼻祖也。延及宋奎星兆瑞,有北溪真儒淳公回出乎其间,五传及我祖,均惠公自以为大贤苗裔累世受恩,不事二姓。元承(丞)相达鲁赤徽召迫之,逃之于加屿岛后转峨(峩)山之阳……先考忧焉。始建大宗立祠奉祀序,昭穆之典诚盛举也。惟未及修谱而卒,令恢继其事。夫旧谱自玉玲卫将以下二十五世已备载,详明远近亲疏一报阅而惟知……岁次甲子大明弘治十七年……仲春之月,俊美七世孙汉恢志。[30]

“忠肃公”,俊美陈氏认为是陈政“谥忠肃”。[31]“淳公”即陈淳。“大贤苗裔”指陈淳后裔。“先考”指陈汉恢之父陈廷耀,“始建大宗祠,春秋配享。”[32]陈廷耀创建俊美陈氏大宗祠,尚无族谱。陈汉恢宣称陈政到陈均惠的二十五世谱系见载“旧谱”,俊美陈氏族谱实则陈汉恢创修,二十五世谱系出自陈汉恢之手。一下子出现二十五世,为证明其可靠性,陈汉恢声称有“旧谱”为据。俊美陈氏宗族成员以四个兄弟房头相称,各自追溯到陈均惠四子,继而追溯到共同的祖先陈均惠。

其次,是陈汉恢《俊美陈氏大宗谱序》:

迨唐高宗总章间,玉玲(钤)卫将军陈元光始创入闽来据于漳,吾之本源实启于此矣!延及宋朝奎星兆瑞,真儒北溪淳公回出乎其间,吾之鼻祖实孕于此矣!迨至始祖均惠公……惟典谱未建,尚无名目以见我祖考于地下。余于是忧之,继志述事,遂修谱牒,制图作序,俾后世之子孙了如指掌。[33]

该序将“陈元光”取代“忠肃”。

陈均惠是否是陈淳后裔?陈宓为陈淳所撰《有宋北溪先生主簿陈公墓志铭》述及陈淳子孙仅云:“子榘”[34],墓志铭撰写之际,即“嘉定十六年四月一日,北溪先生卒。后四年”[35],陈淳在嘉定十六年(1223 年)去世,四年后的宝庆三年(1227 年),陈淳子孙仅其子陈榘一人。生于宝祐二年(1254 年)的陈均惠并非陈淳六世孙。

陈淳是否是陈元光后裔?首先,陈淳墓志铭仅追溯到陈淳的“曾大父宥”[36];其次,陈淳文集未载其与陈元光谱系,陈淳并非陈元光后裔。

陈汉恢如何关注到陈淳?究其原因有二:其一,陈淳在漳州获建专祠。北溪陈先生祠“在府城西北……弘治五年……奉圣旨,礼部知道……札付布政司转行本府每年愍忌之日……本府官自行如仪致祭。”[37]陈淳祠正式建于弘治五年(1490 年),由漳州府负责祭祀,此前漳州文公祠、“龙溪县学”均有配祀。[38]其二,陈淳文集“最早刻本,乃明弘治三年抚州守周梁石所刻”[39],“周梁石”即周瑛,“字梁石”[40],周瑛在弘治三年(1490 年)始刻陈淳文集。弘治初年,陈淳获建专祠、刊刻陈淳著作,激发了陈汉恢对陈淳的兴趣。

陈汉恢为何认陈元光、陈淳作祖先?这就要从陈汉恢的户籍出身说起。陈汉恢之孙陈石卿,《万历八年进士登科录玉音》记载其“贯漳州府海澄县军籍”“曾祖廷耀,祖汉恢”[41],陈石卿是军籍进士,陈汉恢出身明代卫所军户。陈元光在明代列入漳州府祀典,周瑛所纂正德《大明漳州府志》据此最早为陈元光立传。[42]周瑛,《明成化五年进士题名碑录(己丑科)》记载其是“福建镇海卫人,兴化府莆田县军籍”[43]与陈汉恢同样出身明代卫所军户,周瑛此举引起陈汉恢的关注,促成陈汉恢认陈元光为祖先。明代卫所军户的社会地位较低,军户子弟通过参加科举考试改变命运,朱熹著作在明代成为科举考试教材,加上周瑛刊刻陈淳著作,促使陈汉恢认朱熹高足陈淳作祖先。

陈均惠的真实身份,就要从陈汉恢谱序所载“忠肃公”说起。陈政与“忠肃”有关的说法出自“许天正撰”《开漳始祖行状》:“号忠肃,谥号武烈”。[44]但许天正迟至万历元年(1573 年)见载地方志,所据“《许氏家谱》”[45],不足信,许天正所撰行状不可信。最早为陈政立传的康熙《漳浦县志》仅载其名[46],康熙《漳州府志》增载其“字一民”[47],均未载“忠肃”,“忠肃”实与陈政无关。“忠肃”实则陈文龙谥号。《宋史》记载:“(景炎元年)八月,漳州乱,命陈文龙为闽广宣抚使以讨之。”[48]陈文龙在景炎元年(1276 年)奉命前往漳州平乱,陈均惠时年二十三岁,参与此事。

陈政、陈元光谱系源自《宋会要》,据《宋会要稿》记载:

《宋会要》:陈元光祠,在漳州漳浦县……政和三年十月,赐庙额威惠……(绍兴)十六年七月,进封灵著王……王父政,母吐万氏,绍兴二十年六月,封父曰助昌侯,母曰厚德夫人。王妻种氏,建炎四年八月封恭懿夫人,绍兴二十年六月加封肃雍二字。王子珦,绍兴二十七年四月封昭贶侯。灵著顺应昭烈王,孝宗乾道四年九月加封灵著顺应昭烈广济。王考胙昌侯,加封胙昌开祐侯。妣厚德夫人,加封厚德流庆夫人。妻恭懿肃雍夫人,加封恭懿肃雍善护夫人。子昭贶侯,加封昭贶通感侯。曾孙咏封昭仁侯:谟封昭义侯:吁,封昭信侯。[49]

漳浦威惠庙建构陈政、陈元光最早的谱系,却未载陈元光之孙陈酆。从陈政之妻“吐万氏”的封号来看,族谱所载陈政之妻“司空氏”本是“吐万氏”。

陈汉恢与陈祖训在俊美陈氏三世时分开,即俊美陈氏二世四郎的次子惟美——八观——志谦——廷耀——汉恢。[50]陈祖训的祖父陈国琠,乾隆《海澄县志》记载其是“六都人,镇海卫学”[51],陈国琠求学于福建镇海卫儒学。清初粮户归宗运动中,陈均惠成为俊美陈氏宗族的总户,即“文通公,总户名:陈闰明,圳尾保陆(六)都四图”[52]。“陈闰明”本是明代卫所军户的户名,陈均惠四子后裔在清初自称“子户”,归宗合户到“总户”“陈闰明”名下。“陈闰明”户代表俊美陈氏宗族成员,陈祖训据此将“陈闰明”户始祖陈均惠的神主牌位供奉到云霄陈氏大宗祠,作为证明陈政后裔的依据。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归纳为以下三点结论:

第一、陈祖训宗族俊美陈氏在弘治十七年(1504 年)成为陈元光后裔,最初与明代卫所军户世袭的需要有关。其宗族“户籍祖”陈均惠供奉到云霄陈氏大宗祠,实则清初粮户归宗运动的产物。

第二、陈祖训宗族认陈元光、陈淳为祖先,实则与陈元光、陈淳在明代获得地方祀典有关,反映了明代卫所军户参与地方社会资源竞争。

第三、嘉靖十五年(1536 年)允许庶民祭祀始祖,导致“民籍”群体根据明代里甲户籍名称建构谱系。又有“海澄县民籍”进士陈映与军籍进士陈石卿因“同年”而以“兄弟”相称。[53]陈祖训宗族的四郎、一郎兄弟房头各取所需,将陈均惠分别收录到陈元光、陈邕族谱,供奉到陈元光、陈邕祠堂。

注释:

[1]杨际平、谢重光:《陈元光“光州固始说”证伪——以相关陈氏族谱世系造假为据》,《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年第3 期。

[2]刘涛:《陈元光文化重要符号云霄燕翼宫历史地位考》,台北《宗教哲学》总第91 期,2020 年3 月25 日出版,第89-118页。

[3](清)李维钰修:乾隆《漳州府志》卷24,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索取号:地310.87/134,清嘉庆十一年(1806 年)刻本,第4 页b。按,该志为刻本,故标注卷数及页码。

[4]云霄县陈氏宗亲联谊会编:《颍川开漳陈氏云霄族谱》,漳州:政协漳州市委员会海峡文史资料馆藏,编号:云霄7002,2005年,第411-412。

[5][7][45](明)罗青霄修、陈叔侗点校、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万历元年《漳州府志》,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上册,第143、1340、145 页。

[6][46](清)陈汝咸修:康熙《漳浦县志》卷14,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索取号:地310.93/32,清康熙四十七(1708 年)刻本,第5 页a-6 页a、第1 页b。

[8](宋)王象之编:《舆地纪胜》卷131,天津:天津图书馆藏,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 年)刻本,第28 册,第7 页b。

[9][37][38][42](明)陈洪谟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漳州市委员会整理:正德《大明漳州府志》,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 年,上册,第688、692-693、690-692、754-756 页。

[10]参见刘永华、郑榕:《清初中国东南地区的粮户归宗改革——来自闽南的例证》,《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 年第4 期。

[11](清)李维钰修:乾隆《漳州府志》卷40,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索取号:地310.87/134,清嘉庆十一年(1806 年)刻本,第22 页b。

[12][13][14][16][17][18][19][22][23][30][32][33][50]俊美陈氏整编族谱委员会编:《陈氏族谱(龙海俊美)》,漳州:政协漳州市委员会海峡文史资料馆藏,编号:龙海9001,1994 年,第16-25、25、41、26、15、106、107、131、49、161、50、173 页。

[15][31][52](民国)陈魁垣重抄:《俊美二房陈氏族谱》,漳州:政协漳州市委员会海峡文史资料馆藏,编号:陈01,民国三十七年(1948 年)抄本。

[20](清)陈炯宏修:《陈氏霞寮世系渊源》,漳州:政协漳州市委员会海峡文史资料馆藏,编号:龙海9003,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 年)抄本复印件,第5 页。

[21](清)佚名修:《俊美陈氏族谱》,光绪五年己卯(1879 年)重抄本。

[24][25][26][27](清)陈有文编辑:《颍川陈氏族谱集成》,陈支平主编:《台湾文献汇刊》第3 辑第3 册,北京:九州出版社,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104-105、131-132、134-135、136 页。

[28]石室堂陈氏宗亲理事会编:《漳州海澄圳尾陈氏大宗长房家谱》,漳州:政协漳州市委员会海峡文史资料馆藏,编号:龙海9002,2000 年据清宣统二年(1910 年)重抄复印件,第1 页。

[29](清)佚名修:《鉴湖(大坑)陈氏族谱》,漳州:政协漳州市委员会海峡文史资料馆藏,编号:漳浦9069,清同治七年(1868年)抄本复印件,第53 页。

[34][35][36][39]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编:《北溪先生大全文集》,《宋集珍本丛刊》第70 册,北京:线装书局,2004 年,第291、290 页。

[40](明)罗青霄修纂、陈叔侗点校、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万历元年《漳州府志》,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年,下册,第1340 页。

[41][53]屈万里主编:《明代登科录汇编》,第19 册,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9 年,第10296、10347 页。

[43]《明清历科进士题名碑录》第1 册,台北: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69 年,第232 页。

[44]云霄县陈氏宗亲联谊会编:《颍川开漳陈氏云霄族谱》,漳州:政协漳州市委员会海峡文史资料馆藏,编号:云霄7002,2005 年,第400 页。

[47](清)魏荔彤修:康熙《漳州府志》卷19,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索取号:索取号:地310.87/132,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刻本,第1 页b。

[48](元)托克托修:《宋史》卷47,《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卷五千六百七十五(史部),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 年)抄本,第29 页a。

[49](清)徐松辑、国立北平图书馆宋会要编印委员会编辑:《宋会要稿·礼二十(下)》,北京:国立北平图书馆,民国二十五年(1936 年),第20 册,第142 页b-143 页a。

[51](清)陈锳修、上海书店出版社编:乾隆《海澄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第30 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年,第497 页。

猜你喜欢
祖训云霄宗祠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祖训,一件最有价值的传家宝
祖训:理念与实践
祖训家规重传承
飞上云霄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大爱之花铺就芬芳路
——记全国先进军队离退休干部李祖训
观 潮
福建古田杉洋宗祠遗产调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