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茶道文化中“和”思想比较研究及启示

2021-12-31 11:39马一木乔宇飞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茶道日本思想

马一木,乔宇飞

(北方民族大学 外国语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出现文化断层的国家,正是因为“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协和万邦”等“和”思想让中华文明的凝聚力和包容性不断增强。中日两国茶道文化虽有不同,各具特色,却都以“和”作为重要的思想核心。由此可见,针对中日两国茶道文化中“和”思想的探索比较研究十分必要。

一、茶道文化发展历程

源起中国的茶,与咖啡、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不含酒精饮品,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当它传播到日本后,不断融合日本文化,同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

(一)中国茶道文化的发展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据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秦汉以前,茶主要应用于药用领域。到了唐代,茶文化进入鼎盛时期,“茶圣”陆羽更是一生嗜茶,精通茶道,对茶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总结,著书《茶经》,将茶全面展示。从这个时候开始,饮茶的精神层面得到了极大提升,茶文化也演变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到了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畅通繁荣,中国的茶叶和茶道文化也随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时至今日茶道文化更为国人所重视,奉为国饮。

(二)日本茶道文化的发展

古代日本并无原生茶树,茶道的发展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日本对于中国茶道文化的引入时期。公元7世纪的日本奈良时期,中国正处盛唐,大批的日本遣唐使来华学习,茶道正是在这时传播到了日本。遣唐使最澄回到日本后,创立天台宗,在京都比睿山播下第一颗茶籽。此后,又经过众多高僧对于茶树的引进和照料,日本的茶叶产量得以提高。当饮茶之风得到了日本皇室的认可后,品茶的习惯逐渐在上层人士中流行开来。

第二阶段是独具特色茶文化的形成时期。公元15世纪时,奈良高僧村田珠光将日本茶道文化发扬光大,在茶道中成功融入了日本独有的审美情趣。后来,其第三代弟子千利休对茶道又进行了进一步改良,加以完善,总结出日本茶道四规“和、敬、清、寂”,大力弘扬“茶禅一味”“一期一会”等思想,成为日本茶道真正的集大成者,也奠定了日本茶道文化的基本形态。

二、茶道文化中“和”思想的体现

“和”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本意是指音乐和谐、音声相和。“和”思想最初在文献中的体现是西周史伯所提出的“和实生物”(出自《国语·郑语》),其意为实现和谐,万物即可正常生长发育。这一中国人最早的价值追求,深刻影响着后世儒释道三家的思想观念,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也为日本文化留下了“和”的思想影迹。

(一)中国茶道文化中“和”思想的体现

儒家追求和谐,主张“人和”与“中庸之道”,在人际交往中放低自己,尊重对方,以礼待人。这一点在中国的敬茶礼俗中有很好的表现。“客来敬茶”作为人们日常社交和家庭生活中的重要交往礼仪,主客双方都应遵从“和”的思想。首先,主人在奉茶时应注意:茶水不可太满,八分为宜;水温不宜过热,以免访客烫伤。上茶时,以右手端茶,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从客人右方奉上,方便客人自行取用。同时,客人也应以礼还礼,双手接过,点头致谢。

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在《道德经》中这样阐述“和”的思想:“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其意为世间万物都有阴阳二气,通过二者的交互作用达到和谐状态。由此可见,道家主张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和”思想。这一点,在中国茶道文化中的茶具上有着直观体现,人们饮茶时常用到的盖碗又称“三才杯”,其中盖为天、碗为人、托为地,暗合天地人和,天人合一的“和”思想。

佛教历来重视与世间万物的和谐相处,息心静坐,体悟大道。而茶本身就是“性至寒,为饮,最易精行俭德之人”(出自陆羽《茶经》),宁静却能致远,淡泊却可明志的特性,也让它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不断地茶道实践中,佛教与茶道之间发现了越来越多思想内涵上的共通之处,并以此为基础,佛教文化与茶道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二)日本茶道文化中“和”思想的体现

日本茶道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与禅宗文化的融合,历经数代的茶道改革,最终形成了“茶禅一味”“和、敬、清、寂”的精神追求。茶道“四规”以“和”为首,进一步凸显其在整个茶道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在铃木大拙先生的《禅与日本文化》一书中,他认为“和”字意为内心情感的和悦,茶道的整体氛围就是在周围营造出和悦之“和”。

茶具之“和”。日本茶具中的茶碗大多看似形状歪斜、上釉不均、外观粗糙,但却蕴含着日本人独有的审美情趣。茶碗往往色彩单一,釉色以黑为主,内敛敦厚,给人低调朴素之感,歪斜的形状同样体现着一种非对称性的美感。这些都反映出日本茶道文化中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茶禅一味”的禅宗思想。

茶室之“和”。日本茶室以其静谧素雅的审美情趣闻名于世。通过茶室拉门和窗户的布局设计,投射入室内的光线总是柔和安详,使人进入冥想状态。当风掠过窗外树木的枝叶,与炉上沸腾翻滚之水声相和,这般情景正如泽庵禅师《茶亭之记》中所记述的“享天地间和气之乐,乃茶道之道。”这样的茶室顿时便可让人返璞归真,在清新的茶香和悠然中体悟人与自然的趣味。

茶人之“和”。在四张半榻榻米大小的茶室内,所有人都会得到平等的款待。无论身份贵贱,将所有人只能膝行入内的小入口设计与日本茶道文化中的跪坐礼仪相结合,成为日本的基本茶礼。从进入茶室的第一步起,便体现了众生平等的“和”思想。在这里,平民与贵族可以促膝而谈,抛却世间的诸种羁绊,敞开心扉,倾心交流。

三、中日两国茶道文化中“和”思想的差异

饮茶之所以发展为“道”,是因为与作为休闲方式的其他饮品不同,它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思想为引领,不断丰富自身思想内涵,始终保持着先进性和活力,使得饮茶之风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而中日两国在茶道文化发展过程中,结合本国文化传统,也逐渐体现出对“和”思想不同的追求。

中国作为有着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各个层面都有着不可比拟的博大和包容力,在茶道文化中注重“融会贯通之和”。而日本则更加重视单一层面的极致追求,但并不排斥多种流派并存,可以称之为“求同存异之和”。

从形式上看,中国茶道文化更加丰富。既有宫廷贵族、风雅之士的茶宴茶会,也有街头巷尾的茶摊茶馆,与说书曲艺等多种娱乐活动结合,使社会大众同样对茶有着浓厚感情。相比之下,日本茶道茶室考究,程序严谨一丝不苟,注重过程中的仪式感,追求极致的同一性,这样较高的门槛,自然导致日本茶道的受众面有所局限。

从流派上看,中日两国有着最为显著的差别。中国茶道文化历史悠久,形式多样,虽然因饮茶群体的阶级差异,有着不同的饮茶习惯和方式,但在传承过程中并未形成多样流派,而是注重统一,相互借鉴,最终融会贯通,展现出中国茶道文化的博大胸怀。日本茶道流派众多,它们分别以各自的家主为中心,使自家的传统得以继承,各家各派从茶会的组织到茶道礼法各有特点,形成了对于自家流派中的茶道程序追求极致同一,对于其他派别尊重保留的独特日本茶道文化。

四、茶道文化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各种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极端天气频发,给世界各国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也极大影响了全人类的正常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更显现出了重要意义。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发,当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范围大肆蔓延之时,中国及时将疫情防控的“中国方案”“中国经验”与世界各国分享,大批新冠病毒疫苗、医疗队伍、防疫物资援助被送到了世界各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当危险不分国籍、不分地域、不分种族向全人类袭来之时,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无论东方智慧,还是西方理论,面对这些灾难都不会选择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而是应当真正做到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从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到如今的“一带一路”,茶穿越数千年的历史,远渡重洋向世界各国传播,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这既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同时也是世界人民友好往来的重要见证。因此,通过传播中国茶道文化中的“和”思想,不仅可以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还可以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友谊,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构建。

五、结语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中国茶道文化恰如有源之水,深刻影响着日本茶道文化。同时让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机遇之下,运用“和”思想,迎接新挑战,提出新方案。饮中国之茶,行茶道之礼。历经千年风雨洗礼,中国茶道文化早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我们的文化自信铸就了强大的精神支撑,打下了深厚的历史根基。为进一步使茶道文化滋养民族生命力,激发民族创造力,熔铸民族凝聚力,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研究茶道文化,探究茶道思想尤为重要。

中国茶道文化博大精深,数千年来的演变发展,以“融会贯通之和”使得饮茶本身及其精神内核不断丰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思想,也以茶为载体,东渡日本,引领着日本茶道文化不断融合本土特色,以“求同存异之和”形成其程式过程一丝不苟,但流派众多各有千秋的特性。

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月18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提到“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之久而长盛不衰,以“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和文化自信,包容世界各国文明,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从而历久弥新,传承赓续。“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中国大国担当与天下情怀的真切证明。茶叶作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流通商品,以茶为媒介,传播中日茶道文化中的“和”思想,对增强各国文化交流对世界和平的贡献,更好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茶道日本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思想与“剑”
寻迹万里茶道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黄金时代》日本版
茶道不能光说不做
从一次茶会看当今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