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研究

2021-12-31 20:41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探究

王 建

(内江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四川 内江 641100)

发展大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我国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新的着力方向。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通过学习才能够得以实现,而学习方式的选择和运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习的品质和结果。可以说,核心素养是大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基点,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又是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所谓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指“在一定的时代背景和要求下随着社会观念和物质条件的发展对原有的乃至传统的学习方式的更新和改革”[1]。那么,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诉求是什么?当前我国大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如何?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学生学习方式又该怎样变革?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诉求

(一)多维学习:大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基本要求

所谓多维学习,这里主要是指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多维学习作为基于核心素养大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单一的学习方式不可能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所以全面发展的人是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取向。仅仅用单一的学习方式是不可能实现这一发展目标的,也是不现实的,需要多种学习方式相互配合和补充,共同来实现这一目标。因为每一种学习方式都只具有特定的发展功能,没有一种学习方式具有实现全部发展的目标功能。第二,核心素养涉及领域和要求的多样性需要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2]。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涉及领域和要求的多样性的把握,大学生学习方式也应该是多样化的。第三,成为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需要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在信息化时代,为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能力、自我发展等素质的培养置于核心地位,以培养出新时代所需要的新型人才。为适应这种新的发展取向,大学生学习除了使用书本知识的学习以外,还要使用包括问题、探究、协同、自主等在内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总之,发展大学生的核心素养只能在多维学习活动中才能实现。

(二)学会学习:大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价值取向

所谓学会学习,是指“学会自主地选择学习目标,运用适宜的、科学的学习策略和方法,高效地进行学习,在获取更多知识的同时,习得获取知识的方法,并且能将获得的知识灵活地应用到实践中去”[3]。学会学习作为基于核心素养大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学会学习是发展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鉴于学会学习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六大素养之一,因而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必然要以学会学习为价值引领和目标指向。面向21世纪的学习,更多的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对于当今大学生学习而言,最重要的不是获得多少知识,而是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根据认知需要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一言以蔽之,就是学会学习。学会学习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重要。第二,学会学习对于大学生而言是终极生存技能,是现代社会超越其他一切技能的关键能力。大学所学习到的知识可能会过时,专业也可能会落后和淘汰,但学会如何学习则是终身有用的本领[4]。大学生一旦掌握了如何学习这一素养,那么他就能触类旁通,就可以学习任何事物。总之,促进大学生学会学习是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之源与归宿。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诉求就是对大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进行更新和改革,促使大学生建立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最终学会学习。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

基于不同的立场和视角,学者们对学习方式的内涵进行了不同的界定。有学者从教育学的视角出发,认为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知识和技能时所采用的途径、形式和手段”[5]。也有学者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认为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经常的或偏好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是学习连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6]。还有学者从教育技术学的视角出发,认为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所采用的手段、措施或策略,是学习活动的基本形式”[7]。本文中的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者在各种学习情境中,为完成学习任务而表现出来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指学习者在主动性、深度性、参与性、自主性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基本特征。通过对大学生真实学习活动的长期考察和文献分析发现,当前我国大学生学习方式表现出如下基本现状:

(一)主动性方面:被动多于能动,是“接受”意识下的学习

能动学习是一种区别于被动学习,以学生认真听讲、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基本特征,以加深学生对学习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为导向的学习方式[8]。受传统教育的影响,现在大多数大学生从小养成被动学习的习惯可谓是根深蒂固,几乎不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也很少主动与大家分享交流,所有过程都是由教师支配,学生只负责被动接受。“核心素养”的世界教育思潮表明,支撑“记忆者教育”的世界结构已经土崩瓦解,“记忆者教育”的历史使命已经终结了,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而产生的能动学习则适应了发展大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通过研究发现,很多大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知识点都是不加思考的接受和单纯的记忆,更多地“服从”教师和书本,始终处于被动学的地位,只有回答,没有发问;只有接收,没有思维;只有手动,没有脑动,由教师牵引进行,学的生硬,学的迁就,整个学习过程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典型的“接受”意识下的被动学习。这种学习完全丧失了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缺少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深度探究,不利于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也难以产生高品质的思维成果,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学习困难,最终甚至会沦为“学困生”。

(二)深度性方面:表层多于深层,是“非理解性”的学习

所谓深层学习,是指“大学生以理解知识、发展自身的能力为动机,通过关注知识背后的原理、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有效地监控和反思自身学习效果的一种学习方法”[9]。它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归纳和整理,充分挖掘知识背后的深层结构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内化和迁移,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意义和生命的意义。通过研究发现,很多大学生都将学习当作外在的任务,缺乏内在的兴趣和需要,以60分为学习目标追求,对学习表现出消极态度,迷恋于知识要点和考试重点,较少去挖掘和把握知识背后的深层意义。在学习过程中,大都采用机械训练和照搬照抄的方法,没有对学习内容进行审慎思考、深度加工和吸收内化,也没有经常性地反省和审视自己的学习状态,不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具体的问题,大都属于“非理解性”的表层学习。有研究者通过调查显示,“211”院校和普通院校中相当多数量的大学生采用记忆知识的表层学习方式,即便是在“985”院校,表层学习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10]。这种反复记忆、机械训练和照搬照抄的学习方式,缺乏理解、运用、综合等多种认知的参与,难以触发大学生深层的兴趣、意志和思维,致使学习的深度性仅仅局限于表面,因而难以形成有意义的知识结构,既不利于学习的迁移,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更不利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严重地阻碍了大学生的发展。

(三)参与性方面:独自多于合作,是“自我为中心”的学习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以小组为基本形式,以集体授课、学生个人学习为基础,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性的学习交往活动来完成个人和小组任务,并以小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的学习活动”[11]。实践证明,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可以促进大学生良好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合作学习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但是,通过研究发现,很多大学生并不重视合作学习,课堂中即使有合作学习也大多流于形式,学生本人习惯于采用个人独自学习的方式,不愿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分享。尽管有些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学习困难,会选择同其他人一起解决问题,但彼此之间缺乏共同的奋斗目标、明确的任务分配、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合作学习的自觉性等基本要素,在合作学习中也就表现出明显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独自学习。这种学习缺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与其他主体之间的交流和讨论,相互之间没有经验的贡献与分享,没有思维的碰撞与生成,没有智慧的合作与共享。如果大学生只是一味地独自学习,不与别人相互学习、相互研讨、相互切磋、相互合作,那么学习的视野将会受到限制,学习的效果也难以得到保证,进而可能会陷入《学记》中所说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地步。

(四)自主性方面:接受多于探究,是“惰性思维”下的学习

所谓探究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获得科学素养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所开展的学习活动”[12]。大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不仅有利于引发他们的活力和激发他们的思想,还有利于在探究体验中感悟到知识所蕴含的智慧和机理,促进问题的解决和能力的提升。但是,通过研究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很少,甚至是没有探究学习的经历和体验,更多的还是采用中学时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在课堂中习惯于被动接受教师所讲的内容,将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当作权威,对学习内容只会全部接受、不加思考、不去质疑也不会进一步去追问,不能自觉、有效地开发和使用知识信息,缺乏自主学习的品质。现在大多数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愿意选择简单的学习任务,更倾向于从网上或者相关资料中寻找答案,不愿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和思考,更多的是等待其他人或者教师给出现成的答案,是典型的“惰性思维”下的接受学习。这种学习只是通过大脑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去应用、验证或与其他新鲜事物有机地融合起来。如果这种学习越多,那么就越能腐蚀大学生的大脑和蒙蔽大学生的眼睛,也就越没有智慧。“历史上每一次引导人们走向伟大与崇高的知识革命,都是对惰性思维的强烈批判与抵制。”[13]所以,拘囿于“惰性思维”下的接受学习是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

通过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学习方式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还是以教师和书本为中心的单一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过度强调大学生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从而导致大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自主性的不断销蚀,结果使很多大学生表现出许多病态特征,例如社会适应能力差、自主学习能力欠缺、缺少创造力、迁移能力弱等[14]。很显然,这种学习方式已经滞后于发展大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大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势在必行。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学生学习方式变革路径

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并不是要否定传统学习方式对大学生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也不是要用新的学习方式去替代旧的学习方式,而是要在继承传统学习方式的基础上,由单一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向多样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以弥补传统学习方式的不足,做到相得益彰,促进大学生学会学习。大学生应积极采用自主学习、体验学习、协同学习、问题学习等学习方式,促使从被动的、表层的、独自的、接受的学习走向能动的、深层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以发展自身的核心素养,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采用自主学习方式,促使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被动”走向“能动”

“如果学生总是被告知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他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如此等等,他们就不能够发展判断力,不能发展独立性和责任感。”[15]因为学生不是单纯的学习参与者,而是他所学东西的创造者,别人永远不可能替代他去学。“最近一项研究成果指出,越是采用积极主动认知活动的学习方式,产生的学习效果越好。”[16]可以说,主动认知活动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得更为牢固,还可以让学生的理解更深入。作为当代大学生应积极地采取自主学习方式,促使从被动学习走向能动学习,以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发展自身的综合素养。那么,什么是自主学习呢?现代学习理论家则主张,如果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学习环境、学习的社会性等八个维度上均能由自己做出选择或控制,其学习就被认为是自主的[17]。大学生在采用自主学习方式时应把握以下几点:第一,自我计划。不管是完成作业还是学习新内容,都应当在学习活动开始前有一个较为周密的学习计划,尽可能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预估其有效性。第二,自我监控。根据学习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自己学习活动的结果与不足。第三,自我调节。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能够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并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及时修正和调整。第四,自我评价。大学生要按照一定的标准来判断自己的学习结果,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如果不符合又该怎样修改等。质言之,大学生自主学习特别强调大学生本人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要有计划,学习过程要有自我监控和调节,学习结束要有检查和评价,唯有如此,才能取得更好地学习效果。

(二)采用体验学习方式,促进大学生学习的深度性从“表层”走向“深层”

发展大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大学生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而是要转向自身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养成。传统的课堂学习可以满足大学生知识层面的需求,但是能力和品格还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养成。由此,大学生应积极地采取体验学习方式,促使从表层学习走向深层学习,以培养其理解能力、实践能力、反思能力和价值观念。那么,什么是体验学习呢?体验学习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把人们从自己的体验中获得学习结果视为最佳的学习方式,是学习者通过有意识的思考各种经验的基础上发展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是体现学习者内心价值和焕发生命活力的发展过程”[18]。它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个体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集个体行为、态度、情感、意志、思维为一体,有助于学习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构建个人知识体系,发展高阶思维,提高学习质量。大学生在进行体验学习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体验学习是为促进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整个学习过程都需要大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中,需要他们在参与、经历和体验中概括和总结,触及学生情感、人格及社会性的发展领域。第二,体验学习是一种“团队学习”。体验学习更多依靠团队来学习,大学生通过体验学习能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提升与人沟通和信息交流的能力,形成共浮沉的伙伴关系。第三,体验学习更加关注学生的自我反思。大学的学习仅仅靠行动是不够的,还应该时刻进行自我反思,通过对实践经验的自我反思和深度加工,才能将体验生成的意义与其他经验相整合,形成新观点、新认识,进而不断地深化和拓展所学的知识内容。概言之,大学生在进行体验学习时,应准确把握其内涵,并结合自身实际,防止体验学习应用的肤浅化和形式化,真正实现体验学习所蕴藏的价值和意义。

(三)采用协同学习方式,促使大学生学习的参与性从“独自”走向“合作”

“学习作为一种社会经验,需要与他人共同完成,以及通过与同伴和老师进行讨论及辩论的方式来实现”[19]。在交流与合作中,大家可以进行相互分享和思维碰撞,可以进行智慧共享和取长补短,共同解决学习中的困惑和问题,并在互助协作中形成团结合作、锐意进取的良性循环机制,最终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应积极采取协同学习方式,促使从独自学习走向合作学习,以发展其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协同学习”究竟是什么呢?借助多人的交互作用而相互学习,谓之“协同学习”[20]。在协同学习中,大学生的合作意识得以萌生、沟通能力得以发展、合作技巧得以掌握、合作精神得以养成。可见,协作学习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知识的掌握,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培育大学生的交往能力、合作能力以及社会参与能力等,推动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主体性发展。大学生在进行协同学习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立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形成了相互依赖、互惠的协作关系才能提升参与者的学习效果。第二,协作过程中开展面对面的交往活动。大学生之间面对面地展开交往活动,表达自己的见解、听取他人的意见、相互琢磨和补充对方建议,促进问题解决。第三,明确双重责任制。在协同学习中,大学生有个人责任,同时也要有小组责任。第四,一定的社交技能。具备成熟的社交技能是大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有效地开展协同学习的重要条件。第五,注重小组活动后的反馈与评价。目标实现到何种程度,形成的协作关系能否有效地解决问题,为实现目标如何改进等。大学生只有理解并掌握这些基本要求,才能够有效地开展协同学习,进而才能产生优质的学习效果。

(四)采用问题学习方式,促使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接受”走向“探究”

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应体现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之中。因为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大学生已有的知识获得了充分激活,认知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等获得了提升,个体所获得的学习经验或达到的学习结果历经问题解决过程之后进而体现为批判性思维、合作与交往能力以及公民必备品格等素养[21]。所以,大学生应积极地采用问题学习方式,促使从接受学习走向探究学习,以发展其知识技能和形成必备品格。那么,什么是问题学习呢?问题学习就是以课题为本位,通过直接同伙伴一起指向现实的问题解决,借以发展学习者各种素质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问题,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22]。大学生在进行问题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第一,自我决定问题。问题学习特别强调学生充分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把自己当作是学习的主人,因而在问题学习中的问题应有学生本人自己来决定。第二,能够探究问题。大学生应从多角度看待事物,了解事物的多样性,尽可能全面的了解事物的特性,不要只关注事物的表面,对事物要进行更加深层次的探究。第三,具有信息素养。要求大学生具备扎实的信息素养,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够利用身边的资源提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以便解决问题。第四,自己成为研究者。要求大学生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提问题并参与到问题解决过程之中,在参与和行动中锻炼自己的品格,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大学生应主动采取问题学习方式,通过问题解决,逐渐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不断发展自身的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探究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