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探析

2021-12-31 23:53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1年17期
关键词:科研项目项目管理评价

朱 敏

(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江苏 南京210000)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科学技术研究获得了国家和人民的高度重视,科学研究所带来的科学成果越来越多,因此,科研项目支持力度和投入随之增大。近年来,随着事业单位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在自身转型发展的同时,对科研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科技研究领域逐渐扩大,这些项目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地区发展,但与此同时,事业单位如何掌握战略主动,突破国外对我国的技术封锁,正确选择科研项目,如何处理好内部管理与项目管理之间的冲突?如何在项目管理中有所收获,切实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水平,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1 科研项目管理的特点

从理论层面来看,科研项目管理是基于特定的条件下,通过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来实现质量、成本以及进度的全面优化。科研项目管理是一项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的工作,不仅对管理技术和能力要求较高,同时还要求管理工作必须要与科研项目的各项属性相符合,需要立足于健全、完整的管理建设,多方协作、统筹规划。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科研项目的社会效应、经济效益以及技术效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科研项目管理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管理对象的特殊性。对于科研项目而言,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大多具有高学历,是时代所需的知识型人才,这类人员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项目管理方法要与一般员工有所区别,需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制定管理模式。二是信息管理的特殊性。当前,科研项目的管理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需要信息的大力支持,但是由于项目本身就具有特殊性,因此导致其信息复杂多变,极易出现信息不对称、掌握不全面等问题。三是项目管理的特殊性。目前,科研项目主要有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以及试验性研究三种形式,彼此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存在较大的关联。

开展科研项目管理必须要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方法,划分不同的侧重点,着重对重点环节进行管理。具体来看,我国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主要涉及立项、实施以及验收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立项和验收阶段的管理更为明确,其管理成效将直接影响项目的中标率。而对于实施阶段而言,管理工作相对比较复杂,管理成效始终得不到有效提升,因此这一阶段是最重要的管理阶段。

2 科研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项目立项随意性强

科研项目管理普遍存在意识不足、经费预算不科学的情况,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项目申报指南、资金支持方向以及申报条件等阅读不仔细,从而导致项目预算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编制说明不精细,虽然有具体的预算数据,但是项目经费科目与项目目标之间所存在的关联性没有进行详细说明,预算的计算过程较为粗糙。二是由于科研项目并没有较为集中化的立项渠道,因此时常发生同一项目多头申报的情况,如申报基本公益科研项目后,一些科研单位只是对项目名称进行修改,又继续申报攻关类科研项目,所以重复立项情况非常普遍,也就导致科研项目经费重复下达,导致资源浪费和分配不公。

2.2 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科技计划体系较为复杂,各个环节相互交叉,管理部门较多,各自为政情况较为明显,同时在项目安排上,“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非常普遍,使得科技资源相对分散,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多数采用的是专项经费管理法,主要是根据《国家技术职称技术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试行办法》等科研项目专项管理办法执行。与此同时,在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动下,近年来横向科研经费所占比重不断增加,而横向科研经费的投入,一定程度上优化了科研经费的结构,在调动科研积极性上具有促进作用。但是由于没有健全的横向经费追踪机制,加之管理相对轻松,极易出现随意开支的情况,虚构名目列支其他费用等现象时有发生。

2.3 科研项目评价不合理

合理科学的评审能有效调动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好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推动社会科学化发展。但在科研项目评价工作中,依旧存在诸多问题有待改进:一是评价目标设定不合理。评价目标是开展评审工作的重点,将直接影响评价的质量。但当前科研项目评价呈现出“为评价而评价”的态势,更关注评价是否合理、规范,从而忽略了评价作为管理工具的作用。一些科研人员为顺利通过考核,没有根据科研的实际需求和发展规划进行目标设定,而是根据更易达成的研究成果而定,从而使得目标与结果倒挂。二是评价指标缺乏科学性。通常情况下,科研项目评价指标多从项目的经济性、效益性以及效率性三个方面开展,但是这些数据的获取难度较大,因此在评价时多以项目的直接成果作为评价指标,而不是以最终形成的科研成果来进行评价。

2.4 项目质量没有实现动态化监控

质量是科研项目管理的核心,在科研项目中,尽管课题任务书中有详实的质量指标,但是这些指标大多与实际情况不符,缺乏可操作性,后期在评价指标完成时无法得出明确的结论。此外,项目质量管理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多存在于后期验收环节,主要通过上级职能部门根据课题所需进行检验。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科研项目课题本身没有具体的量化考核体系,相关职能部门并没有积极参与到项目监管中,从而导致一些项目前期就偏离预期轨道,无法及时进行纠正,到了验收阶段又盲目进行整改,后期需要对偏差进行溯源时,无法找到问题所在,而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动态化的监管体系。

3 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水平的策略

3.1 明确项目论证流程

项目论证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包括问题的提出、制定目标、拟定方案、分析评价、最后从多种可行的方案中选出一种比较理想的最佳方案。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步骤来开展工作:一是明确项目范围和项目目标。通过与单位主管领导、部门主管领导沟通,与基层具体工作的实施者进行交流,明确了解本项工作的具体内容,希望能够达成的确切目标;二是收集并分析相关资料。通过实地调查、技术研究和经济研究,分析和判断项目开展的可行性;三是拟定可行性方案和替代预案,开展多方案分析、比较,选择最优方案进一步详细分析和全面论证;四是编制项目论证报告、可行性报告、资金预算和项目实施进度计划。项目组结合科研当年规划和自身需求,开展项目初步可行性研究。本阶段是一个中间阶段,是在项目意向确定后的初步分析和论证,其目的在于审核科研项目内容是否符合《立项指南》中的相关要求,评估所申报的科研项目是否具有实施意义。项目组在经过文献研究、案例研究,综合说明项目的可行性后,提出可行性方案和至少一种替代预案,通过项目组内分工,对多个方案从进度、成本、质量三个维度综合分析和比较,形成论证报告和可行性报告,提出项目初步的进度计划和人员经费情况。

3.2 健全科研经费管理的体制

一方面,围绕制度建设,完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机制,构建健全的管理体系,确保现行的财务制度与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相匹配。从管理层面来看,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是一项政策性工作,在实际管理中,相关部门必须要结合国家法律法规来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经费管理办法,确保经费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另一方面,制定完善的经费管理组织保障机制,构建“经费、预算以及验收”于一体的科研费用管理模式。通过科研项目管理人员与财务人员对接,彼此相互配合,提高项目经费管理的实效性。例如,可以让专业的财务顾问参与到科研项目全过程中,从而确保科研项目与经费管理无缝对接,有效融合。在科研预算编制、经费保障及项目结题审计过程中,财务顾问全程参与,有效提高了科研预算编制的合理性,使得预算执行更加规范,结题审计合规性越发增强,进一步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创新。

3.3 构建完善高效的业务保障系统

在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中,事业单位应积极搭建与政府科技项目管理信息平台对接的子系统,突破管理系统间存在的壁垒,有效整合各系统中的相关信息,构建共享互通的数据库。在出现新增科研项目时,直接由项目负责人在系统中进行统一填报,确保信息对接一次到位,实现“一次填报,多头调用”的目的,尽可能减少填报工作对科研项目开展的干扰。同时,数据库应设有查询入口,方便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及审核人员等主体对科研项目的进展、成果进行实时查询。此外,还可建立科研项目评估动态监管系统,积极对接第三方评估机构,掌握评估内容、熟悉评估流程,从而为自身科研项目的评估提供有效的先期指导,有助于科研项目人员自查自纠。在评估监控系统的构建过程中,还应注重长期思维、分类思维的引进。立足科研项目特点,依据科研所要达到的具体目的,科学合理设置评价目标,有效分解、细化评价指标,对不符合要求的指标要进行灵活调整。构建健全的评价指标体系,为真实反映出科研项目所取得的成果,评价指标应包含成果转化效益、发展能力等指标,以此来促进科研与市场无缝对接,激励科研成果转化;将科研人员能力、队伍整体水平等均纳入评价体系中,分类进行评价,针对科研项目负责人的评估应重点在申报、立项、进度把控、经费管理等方面。

3.4 建立全过程风险防范体系

为进一步做好科研项目质量管理工作,就必须要在项目管理流程中进行明确规定,设立专门的质量监管小组,对科研项目进行动态监管,制定完善的项目研发定期通报机制和基础资料管理机制。首先,在项目运行过程中要不断总结问题和经验,并在每个周期内向相关部门递交项目报告,上报科研项目进度;还要加快信息化建设,推动科研项目管向智能化、信息化发展。其次,加强科研过程质量验收,明确项目质管的时间。考虑到科研项目作为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程,质量抽查不宜过于频繁,建议以每季度定期检查为主并及时对抽查结果进行反馈。当发现项目质量指标出现问题时,质管小组可以要求研发部门对项目过程进行核对,严重时还可停止项目进程。再者,制定符合科研项目特点的质量控制指标,建立科学的验收机制,通过先进的检验方法对科研产品的性能进行测试,也可与第三方机构合作,确保科研成果对社会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此外,科研项目管理人员必须要发挥自身职能,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转变思维观念,严控科研产品质量,加强动态监管,切实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成效。

4 对科研项目管理的展望

在新时代背景下,科研项目管理模式也将面临诸多变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围绕改革这一主线,激发创新创业活力。随着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必须要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使得科技项目计划体系更简单,减轻科研工作者的工作负担,使其从繁重的表格填写工作中解脱出来。立足市场需求,采取资源配置优化的方式,改变支持手段,逐渐从直接资助向投资引导、后补助等多种支持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转变;以绩效为指引,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机制,梳理出经费使用未达标清单,在降低科研经费使用门槛的同时,激发科研工作人员积极性,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摸索,构建良好的科研氛围。二是发挥地区示范项目引领作用,推进科研项目之间的互惠互利,切实发挥各项目优势,共同助力地区发展。三是聚焦行业发展,立足重点领域,加大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创新力的科研项目的培育力度。四是深化顶层设计,建立专门的科研项目管理小组,统筹协调,强化纵深联动,及时解决科研项目工作中存在的各种疑难问题;加强对重点科研项目的考核评价,细化考核指标、分解考核任务,切实发挥出考核评价的方向性引导作用,推动科研项目有序开展,提高科研项目质量。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事业单位开展科研项目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科研计划顺利完成,推动科研项目制度化、规范化开展。因此,项目管理人员要结合社会的经济和政策形势,不断创新项目管理模式,针对当前项目管理所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策略,加强科研团队管理,构建动态的产品质量验收体系,同时,项目管理人员还应积极与相关部门协作沟通,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切实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与质量。

猜你喜欢
科研项目项目管理评价
装配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
Therapeutic efficacy and safety rating of Tui-Pushing chest-back manipulation for children with cough variant asthma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集合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软件技术的应用
项目管理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围绕科研项目建立定密管理框架的探讨
航天科研项目评审工作的思考与探索实践
科研项目需求变更与风险管理
未来如何更高效地进行工程项目管理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