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工程膨胀土基础沉降与抬升的原因分析及治理

2021-12-31 10:03李春华
水泥技术 2021年6期
关键词:子项堆场石灰石

李春华

1 前言

膨胀土(expansive soil)亦称“胀缩性土”,是一种高塑性黏土,一般承载力较高,但具有吸水膨胀、失水收缩和反复胀缩变形、浸水承载力衰减、干缩裂隙发育等特性,胀缩极不稳定。位于膨胀土之上的建筑物,常常产生不均匀的竖向或水平的胀缩变形,使建筑物发生位移、开裂、倾斜甚至破坏。

2 项目概况

非洲某水泥厂项目,由详勘资料可知,整个水泥厂场区均存在膨胀土,且为高膨胀性。受膨胀土影响较大的项目子项基础情况及设计处理方案如下:

石灰石预均化堆场、辅料预均化堆场、原煤预均化堆场三个子项的埋深均为-2.5m,采用独立基础;原料配料站、窑头、煤磨、原料磨四个子项埋深均为-5.1m,其中,原料配料站为整板基础,窑头为筏板基础加独立基础,煤磨为筏板基础,原料磨为独立基础。这七个子项,为防止因膨胀土导致的基础沉降,均设计了如下处理方案:基础底面采用1 400mm厚角砾土压实换填,压实系数为0.95,并做好防水处理。换填土下面为第3层粘土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250kPa。

3 现场基础沉降情况

3.1 雨季施工发生基础沉降的情况

该项目于2017年5月建成投产。在2015年10月~2016年4月,当地经历了漫长的雨季,连续降雨导致在这段时间内施工的石灰石预均化堆场网架基础、原料磨磨机基础、窑头篦冷机等多个车间的基础产生了不均匀的沉降或抬升。最大沉降发生在石灰石堆场车间,下沉量为-97mm;最大抬升发生在辅料堆场车间,抬升量为107mm。石灰石堆场产生沉降或抬升的基础情况见图1,石灰石堆场T7号基坑情况见图2。

图1 石灰石堆场产生沉降或抬升的基础

图2 石灰石堆场T7号基坑

3.2 雨季前完成回填的基础的沉降情况

雨季前,现场有数个子项已经完工,对这些完工的子项进行沉降观测记录,与前面介绍的雨季期间施工发生的基础沉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选取已经完工的行政办公楼、CPP油罐及总降压变电站三个子项进行沉降观测。其中,行政办公楼(设6个观测点)的基础最大抬升量为3mm,且仅有一处,另外三处为1mm,两处为0mm;CPP油罐(设4个观测点)基础最大沉降量为4mm,最大抬升量为5mm,其余均在两者之间;总降压变电站(设4个观测点)基础无明显沉降。这三个子项均在雨季来临前完成了基础回填,而且散水及其他排水措施做的比较好,有效防止了雨水对土壤的渗透。

由此可见,雨季期间施工的基础发生了严重的沉降,而雨季前完工的基础沉降轻微或者没有沉降,二者形成鲜明对比。

4 问题原因分析

通过工程测量、钻孔勘察、现场开挖三种方式,对多个子项的基础进行观测发现,雨季前完成回填且排水良好的基础均无沉降问题,而雨季施工及未及时回填的基础有严重沉降或抬升。由此得知,造成该项目基础沉降或抬升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这也是日后其他膨胀土区域建设项目需要特别注意的关键点。

(1)排水问题。泡水基坑没有及时排水或排水不彻底,导致雨水进入膨胀土层。

(2)回填问题。本项目基础施工时正值雨季,基础回填后,没有对地表采取有效防水抗渗措施。

(3)压实质量问题。多次检测发现,回填压实不合格,没有达到设计要求。

5 处理措施

因该项目涉及工期、成本、索赔等一系列问题,经过多方多次分析研判,比选了换土、土性改良、灰土桩、水泥桩加固及拆除重建等方案后,最终确定采用注浆方案进行基础加固处理。

该项目注浆技术执行中国标准,主要对基础基底泡水后的换填土层进行注浆加固处理。需要处理的子项包括石灰石预均化堆场、辅料预均化堆场、煤预均化堆场三个车间的网架柱独立基础及轨道基础,原料配料站的整板基础,原料磨辊磨以及黄料库库壁基础共六个子项基础。

就石灰石预均化堆场而言,堆场直径100m,均匀布置36个网架独立基础,共有15个基础发生沉降或抬升。这15个基础经过两次注浆后才达到稳定,其余车间基础均一次注浆后即达到稳定。下文将以石灰石预均化堆场T7号基础为例进行分析说明。

5.1 第一次注浆方案

(1)注浆平面布置。采用φ90mm的注浆孔,内插φ80mm钢套管,与水平面成45°的倾角注浆,每孔注浆量≮260L,注浆孔竖向间距为900mm。第一次注浆平面布置及注浆倾角示意分别见图3、图4。

图3 第一次注浆平面布置图(T7)

图4 注浆倾角示意图

(2)注浆参数。水泥浆液配比为W:C=1:1,注浆压力为0.4~0.6MPa。

(3)注浆量控制。当注浆量达到设计量,注浆压力满足约0.5MPa时,终止注浆。

(4)注浆顺序。先注外围,后注内部,以防浆液流失;为防止邻孔串浆,按隔孔注浆方式进行。

5.2 第二次注浆方案

第一次注浆后,除石灰石预均化堆场独立基础仍存在沉降或抬升外,其余车间基础的沉降或抬升都较小,达到稳定程度,不需再注浆加固。为此,石灰石预均化堆场独立基础需采用钢花管工艺进行第二次注浆。钢花管注浆施工工艺是目前注浆处理地基的一种常用方法,它集中了压(挤)密注浆法和渗入注浆法的优点,能进行定深、定量、分段、间歇注浆,适用于多种地质条件下的地基注浆加固,同样适用本项目。

(1)注浆平面布置。钢花管垂直于水平面注浆,每孔注浆量≮800L,注浆压强为0.1MPa,注浆孔间距为1 100mm。第二次注浆平面布置见图5。

图5 第二次注浆平面布置图(T7)

(2)灌注材料及配比。用P·O42.5R普通硅酸盐水泥作灌注主料,保证各种灌注材料的合理配比。在施工中使用的灌注材料配比(重量比)如下:

固管浆料为单液水泥浆,水:水泥配比为1:1.5。水玻璃或氯化钙作速凝剂。

在花管注浆的浆液中,水泥与水的配比为1~0.6:1,先稀浆后稠浆。

(3)施工工艺流程。将钢花管采用振动方式沉入待注浆地层→固管止浆、安装注浆软管→待凝→压力灌浆→终止灌浆→压力注浆监测。钢花管结构示意图见图6。

图6 振动沉入φ42mm钢花管示意图

钢花管施工的优点是,施工设备易采购,大面积施工设备来源多,不会因采购设备而影响施工进度;缺点是,在有地下障碍物时,钻进效率易受影响。本项目不存在地下障碍物,故采用此方式。

6 检测评价

以石灰石预均化堆场、辅料预均化堆场两个车间为例,对注浆加固效果进行评价分析。

6.1 SPT检测对比分析

注浆后的SPT检测值与地勘实验值的结果对比见表1。由表1可知,第一次注浆后,石灰石预均化堆场泡水后的换填土SPT值,由3.750提升至11.375,辅料预均化堆场泡水后的换填土SPT值,由5.875提升至9.625。经检测,石灰石预均化堆场独立基础自第二次注浆后,未发生明显抬升或下沉,满足网架安装要求。经注浆加固后的地基土,标贯值和地基承载力明显提升,满足设计要求,加固效果良好。

表1 注浆后SPT检测值与地勘实验值结果对比

6.2 地基承载力分析

两个网架基础设计承载力特征值fak要求分别为:石灰石预均化堆场fak=120kPa;辅料堆场fak=140kPa。根据SPT值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关系,通过对比分析SPT的设计值与注浆加固后的实测值可知,现场SPT实测值大于或接近设计值,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

6.3 注浆量分析

辅料预均化堆场B14基础试验结果表明,注浆率为10%,注浆量为2 570L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175kPa,满足设计要求。反推其他基础,注浆量=注浆率×换填土体积。

注浆加固的基础,多数出现抬升或地面冒浆的现象,证明这些基础基底浆液已经饱和。未出现抬升,也未出现地面冒浆的基础,注浆量和注浆率都已超过设计要求,为避免基础抬升,终止注浆。综上所述,两个堆棚网架基础的注浆量和注浆率基本超过设计要求。辅料堆场和石灰石预均化堆场设计注浆量与实际注浆量对比见表2。

表2 设计注浆量与实际注浆量对比

6.4 沉降观测分析

在注浆前需要进行加固的基础,在没有施加上部荷载时,均发生了沉降或抬升,相对于其他基础,这些基础的地基较为薄弱。沉降测量结果显示,这些基础进行注浆加固后,在已经施加了上部荷载的情况下,沉降量较小,满足规范要求。石灰石预均化堆场网架典型基础沉降观测记录见表3。

6.5 工期与费用

本项目注浆加固工作由非洲当地的一家中国公司承担,从2016年9月开始,到2017年初结束,共历时3个多月,完成全部注浆工作。

*表3石灰石预均化堆场网架典型的基础沉降观测记录

整个注浆加固工作的材料费、机械费、检测费等全部费用均控制在预算范围内,且少于桩基或其他加固方案的预算。从费用方面也证明了注浆加固方案的经济性和合理性。

7 结语

该水泥厂项目的基础沉降处理案例说明,注浆加固方案可以有效地解决膨胀土导致的基础下沉和抬升问题,这种方案具有显著的适用性、合理性和经济性,尤其在现场施工条件受限、机具种类有限的约束情况下,更具有施工简单易行、加固效果显著的优势,可供日后处理类似问题参考。

膨胀土是一种特殊土,常用的地基处理还有换土、土性改良、灰土桩加固、水泥桩加固等方法,在完成加固方案工程施工的基础上,还应做好地表的防渗与排水、保证回填土质量等工程措施,将膨胀土不利影响控制到最小程度。不管哪种处理方案,都应综合考虑现场的沉降情况、当地的机具条件、工期、费用、施工水平等,并通过多方案比选,最终确定出安全、合理、经济、适用的解决办法。

猜你喜欢
子项堆场石灰石
昆钢120t转炉石灰石造渣留渣操作工艺生产实践
共享堆场协议下海铁联运集装箱堆场分配优化
烧结烟气石灰石-石膏脱硫法三废治理研究
一种自制的简易进堆石灰石取样器
大地调色板
基于石灰石岩性的超近距管沟爆破试验研究
右击桌面就能控制系统
浅析划分子项不得相容与词语意义的模糊性
集装箱码头堆场布置形式比较
集装箱码头堆场作业系数优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