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软实力”的提升:东南亚华侨华人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022-01-01 13:41暨南大学申青青
区域治理 2021年21期
关键词:软实力华侨东南亚

暨南大学 申青青

为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东盟的战略伙伴关系,国家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其中“一路”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倡议在东南亚地区的响应有赖于域内国家的沟通与合作,因此,东南亚华侨华人将是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力量。华侨华人作为中国在海外提升“软实力”得天独厚的资源,通过积极的侨务政策引导和谐的华侨华人社会,使得他们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理论与概念

(一)从“软权力”到“软实力”

1990年,约瑟夫·奈提出“软权力”这一概念,“软权力”包括三方面的要素,一是指西方自由、民主和人权的价值标准;二是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三是文化等西方文明。显然,提出之初,约瑟夫·奈是希望美国能够意识到世界权力的变化,尽早拥有“软实力”的优势,即以合作之名求优势之实。“软权力”引入中国学界后发生了概念的泛化,多采用“软实力”这一概念,它既包括社会制度和文化思想意识,还包括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以及参与国际事务的程度。中国学者将“软权力”中国化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软权力”是两极对立思维的延续,无法反映当今国际社会的特点;二是“软权力”是美国学者为美国的“文化帝国主义”作出的解释,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并推动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三是“权力”二字在中文语境中具有支配性,继续使用只会加深国际社会的误解。随着中国的崛起,“软实力”也成了地区大国竞争的一个方面。

当今全球约有华侨华人5000万人,东南亚为华侨华人的集中聚居地,占全球华人总数的73%左右,可见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华人的重要性。当前,中国正在弥补海上力量的不足,难以避免与有领土争端的南海周边国家发生冲突,不益于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以及与其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因此,争取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将提升中国的“软实力”,从而有利于东南亚国家对中国和平崛起的理解与接受。

(二)从东南亚华侨华人“软实力”到中国“软实力”

汤锋旺对华侨华人“软实力”与中国“软实力”的关系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华侨华人“软实力”转换成中国“软实力”是否存在可能性,二是华侨华人“软实力”与中国“软实力”是否等同还是需要一定条件。本文认为华侨华人“软实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部分转换成中国“软实力”,且存在可能性,但并非等同,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一方面是中国的侨务政策,另一方面是当地的华侨华人社会。

从华侨华人历史角度分析,这一移民群体可以在三方面提升中国“软实力”,一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这是最经典和最直接的推动作用。许多长期侨居海外的华人仍然保持着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母族语言的传承。二是对中国外交政策与外交行为的理解和认可,这在处理南海问题上尤为关键,也有助于未来中国在南海的维权行为。三是对中国发展模式和先进经验的介绍和推广。华侨华人社团可以架起沟通的桥梁,成为政府间往来和民间交流的友好使者。

从国际移民角度分析,华侨华人问题一直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变量,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华侨华人作用的两面性。华侨华人问题涉及三个主体,分别是所在国、中国与华侨华人自身。国际和地区背景以及国家自身发展导致中国的侨务政策及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华侨华人身份认同的转变。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华侨本质上是中国人,有责任和义务维护中国国家利益,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是华人已经是居住国的法定公民,其政治认同应该是居住国。如果将“华侨”与“华人”混为一谈,不加以区别对待,甚至将他们都视为中国海外利益的代理人,那必然会引起东南亚各国政府的警觉以及国际社会的不安。

二、东南亚华侨华人与海上丝绸之路

(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现状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延续古代海上贸易通道路线,分别从东海和南海出发,主要以南海为中心。这一倡议的提出一方面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积极推进与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另一方面是中国为突破美国的“岛屿链”围堵、进一步确保周边海域制海权的深层考量。

当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正加快在东南亚地区的落地,一些国家正在与中国展开大到国家战略小到具体项目的对接,例如中缅经济走廊建设正从概念规划转入实质建设;而一些国家的国内民众仍然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甚了解,如印度尼西亚人民把“一带一路”倡议的英文缩写当成印尼人民银行。郑永年曾表示,中国现在面临的国际秩序,基本决定了中国在“走出去”过程中出现的三种态度,既得利益者反对,美、日属于此类;发展中国家需要资本,十分支持;还有中间力量或迫于美国压力持怀疑态度。在对接过程中,中国既需看到东南亚国家自身发展的需求,也需意识到在当地可能会面临的种种挑战。

(二)东南亚华侨华人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建

华侨华人的文化理念和人数优势使其成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潜在力量。近年来,有两个方面对华侨华人参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起到推动作用。

一是华侨华人的社会地位提升。东南亚华商在其居住国的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其所在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早期华侨华人参政受限,迫使他们下海经商,最终积累了足够的资本,并以血缘纽带形成了华商网络。经济地位的提高促使华侨华人开始参政议政,政治话语权逐渐增强,华侨华人的社会地位提升。

二是华侨华人社会三大法宝的充分发展。“华社三宝”又称“华社三支柱”,即华人社团、华文学校和华文媒体。近年来,华人社团无论在数量、规模和功能等方面均已发生了明显扩大和优化,甚至利用各种资源参与所在国的外事活动,如中马经贸关系的发展就离不开华人社团的参与和支持。东南亚地区的华文教育是华侨华人社会自愿延续中华文化传统的“留根工程”,旨在让更多的海外华裔保留和传承中华文化。媒体作为“第四权力”监督着公众舆论,华文媒体在传播中国政府的政策和执政理念以及破除偏见与误解方面发出了重要的声音。面对抹黑中国的不实言论,海外华文媒体客观报道,消弭外界对中国发展的疑虑和误解,在塑造中国良好国家形象方面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提升了中国的“声誉资本”。

三、启示与思考

华侨华人在助推中国“软实力”的过程中,关键在于其身份认同的构建。但中国无论是从自身发展需要出发,还是从与东盟关系深化的角度考虑,都应站在东南亚华侨华人在当地生存和发展的立场思考问题。

首先,明确华侨与华人的区别,有针对性地涵养力量。国内语境下往往不太区分华侨与华人,造成了华侨华人在中国外交事务中的绝大多数问题。华侨华人的存在并非或狭隘或膨胀的民族主义的表现,而是基于血缘与文化的一种认同。二者国籍的不同使得他们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华侨是中国公民,国外民众透过其言行举止形成对中国的初印象,同时他们也肩负着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而华人是所在国的公民,他们要兼顾历史和现实,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间发挥桥梁的作用。

其次,明确华侨华人在公共外交中的位置,注意层次性。公共外交涉及很多方面,以国外民众为对象,强调主体与受众的合作关系。对于华侨来说,他们是宣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理念的主体;而对于华人来讲,他们在发挥间接主体作用之前应该首先是公共外交要实现的对象。在这一过程中,考虑到华侨华人问题的复杂性,中国需要保持不干涉内政的立场,有层次地推进公共外交,将华侨华人“软实力”转换为中国“软实力”,从而加快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

最后,明确华侨华人的利益诉求,做好侨务工作。历史上,我国的侨务政策曾出现重大失误,最终造成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破裂。当今时代下为了利用好华侨华人这一优势资源,中国更应该吸取经验和教训,从战略高度重视华侨华人的力量。具体来讲,在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其他国家对接过程中,契合发展与争端升级并存,后存者地出现在极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华侨华人在当地的生活。因此完善争端解决机制可以排除华侨华人的后顾之忧,为国家间实现全方位的沟通与交流做好保障。

注释

①方长平,侯捷.华侨华人与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建设[J].东南亚研究,2017(2):136-152。

②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397-398。

③皮书数据库:《东南亚华人中华传统文化认知现状调查报告》https://www.pishu.com.cn/skwx_ps/databasedetail?contentType=literature&subLibID=&type=&SiteID=14&contentId=10439289&wordIndex=1#。

④郑永年:《“一带一路”战略起步不易》,载《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data/85606.html。

猜你喜欢
软实力华侨东南亚
我的华侨老师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闽菜“太平肉燕”飘香东南亚
奇幻迷香 寻味东南亚
美俄聚焦东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