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音美结合教学与审美能力的关系研究

2022-01-01 16:25冯荣荣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音美美术音乐

冯荣荣

(天津美术学院 天津 300141)

1 高等院校音美结合教育教学的现状

1.1 音美结合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1.1 音美结合教学的可行性

首先,从艺术风格的角度看,音乐与美术具有共通性。比如,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旋律富有表现力,在细节上有相当多的装饰音和模进音型,复调织体占主要地位,在乐章之内保持特定的基本情绪;而这个时期的美术作品强调激情、运动感和戏剧性,追求光线和色彩的表现,宏伟壮观,充满动感,同时借鉴了文学、历史、歌剧等领域的因素和丰富的想象空间。其次,从创作元素的角度看,音乐与美术也具有共通性。音乐中的节奏,是音符的长短和强弱;美术的节奏,可以是构图的轻重缓急。音乐中的线条好似人们说话的断句;美术中的线条是构图的基础。音乐有色彩,大调如暖色调,小调如冷色调;美术的色彩表现各种事物的质感。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时间的艺术;美术是视觉的艺术,空间的艺术。音乐使用声音表现人的主观情感;美术运用形体、色彩、线条表达客观事物。

1.1.2 音美结合教学的必要性

音乐和美术看似是两个存在差异的学科,实则从不同侧面反映着人类文明的历史和发展趋势。它们诉诸于听觉与视觉,源自于感觉又归之于感觉,因此它们具有同源性和对应性。音乐与美术的结合能够使音乐形象化,使画面情感化,二者的和谐统一不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学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启蒙和情感培养。高校教师需要不断探索丰富的教学方法,在学科之间灵活转换,启发学生深度思考与联想,找到音乐情感与美术思维相互碰撞的空间。

1.2 音美结合教学的现状及制约因素

1.2.1 素质教育改革不彻底

大学生在告别了紧张的高考后面临的便是毕业之后的就业问题,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除了要求毕业生的毕业证和学位证之外,就是出示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普通话考试证书、教师资格证等等。在通过资格筛选后,毕业生还要进行专业知识的笔试和面试,而这些考试中无一需要考核音体美方面的素质(当然,除了艺术类考生应聘音体美专业性工作),更不会出现考核审美能力的考题。这就意味着社会需要的人才依旧是专业技术型的,而非全面发展素质综合的毕业生。

1.2.2 高校教学环境和条件缺失

多年来,高校已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而多媒体教学通常指的是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是通过计算机实现的多种媒体组合,并不能将美术与音乐教学相统一。因为美术教学需要画材,而音乐教学需要乐器,这些教学条件都是高校不可能同时达到的,也几乎没有哪一所高校会兼顾音乐和美术两个学科的对学生的培养。因此,想要音美结合教学在高校中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1.2.3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尚不完善

高校教师依然习惯将自己的本专业摆在第一位,缺乏全面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建设,只能从自己学科的理论和知识点出发,而不能将多学科融会贯通地传授给学生。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课程设置形式单一,教学方法毫无新意,忽视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有些教师甚至排斥学生参加学生会和社团活动,严重制约了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热情,也影响了大学生在三观树立的关键时期对自身的正确认识和判断。

1.2.4 大学生自身审美意识薄弱

我国多年来推行素质教育改革,突出强调了音体美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倡导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而这每年仅有一次的活动完全不能调动起大学生对于音体美教育的兴趣。如今的大学生业余时间里或许参加社团活动,或许参加社会实践,或许窝在宿舍里追剧、玩游戏、聊八卦,而怎样从音乐和美术中获得人生的乐趣,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则完全不在他们的思考范围内。

2 当今社会对高校师生审美问题的思考

2.1 日常生活中审美能力存在的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形象气质能够彰显出一个人的品味,审美能力体现着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美国有调查研究表明:同等工作能力的人,穿着得体的比穿着邋遢的收入普遍高出20%。我们坚持把事情做得美一点,事情最终的呈现就会完美一些。在电影《蒂芙尼的早餐》中,奥黛丽赫本举止优雅,梳妆精致,坐在蒂芙尼的橱窗前,温柔从容地享用早餐,她让手中的可颂面包与热咖啡形同盛宴,把简单的一顿早餐演出成为一幅让人美得窒息的画。仪式感需要高级的审美,因为它庄重且意义非凡,它足够将腐朽化为神奇,让平凡散发光芒。

2.2 高校教育中审美能力存在的价值

审美能力作为一种具有复杂变量的教育,在如今这个时代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师生作为时代文化和精神力量的发声者,更是新时代对审美态度的掌舵手。高校教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要通过系统学习来获得,还可以在课堂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比如,课堂上教师的板书就能体现出审美能力的高低:审美能力强的老师会合理规划板书的结构和书写的位置,运用凝练准确的文字和符号让学生充分理解讲解内容,并且能够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知识脉络图;而不追求审美的老师则会随意在空白处写上知识点,下课后学生很难理清知识脉络,可能连教师本人也摸不着头脑。再比如,学生在课上做课件展示时,有些学生完全不会注意标点符号、英文字母大小写、段落前的空格、“的、地、得”的使用等。这时任课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告知学生注意这些错误,引起学生对行文规范上的高度重视。

3 开展音美结合教学与提升审美能力的关系及对策

3.1 音美结合教学与审美能力的和谐统一关系

音乐与美术的表达规律和感情特征是相互贯通的。虽然现实中音乐不占物质空间,但它展示了客观现实世界婀娜多姿的画面;虽然美术没有音符标记,但它生动地表现了抽象和富有情感的乐章。音美结合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了解音乐与美术在古今文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构建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审美能力是一项综合素质,是人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品质。它的萌芽存在于每一天每一刻,它的体现来源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它的提升来自于厚积薄发。只有通过对音乐美术的融会贯通才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找到提升审美能力的窗户。因此,音美结合教学和审美能力有着密不可分且和谐统一的关系。

3.2 高校音美鉴赏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

3.2.1 了解艺术欣赏的本质和原则

艺术欣赏的本质之一就是审美实践活动。艺术欣赏是艺术实践的最终目的,也是艺术家的出发点。欣赏艺术的人们能够为一个时代创造不同层次的欣赏环境。高水平的欣赏环境能够造就杰出的艺术家,低水平的欣赏环境则会摧毁艺术细胞。因此,他们是推动时代艺术发展的主要力量,担负着一个时代艺术发展的重要责任。同时,学会正确的艺术欣赏要秉持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理想与感性相统一的原则,即享受艺术的同时批判艺术、感受艺术美感时分析审美价值。只有先正确了解艺术欣赏的本质和原则,才能正确开启培养艺术鉴赏力和审美力的大门。

3.2.2 开设音乐美术结合欣赏选修课

学习美术时,教师可以通过演奏或多媒体方式选择契合绘画内容主题的音乐,让学生在被动欣赏背景音乐的同时,理解绘画作品,创作带有自身情感的作品;学习音乐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通过“联觉”找到浮现在头脑中的画面,联想想象出以往接触到的美术作品。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引导学生们用不同的音乐元素激发他们的设计灵感,深入体会音乐与美术相融合的奇妙之处,在音乐中找到更多的情感交汇,创作出更加生动、富于内涵的美术作品。

3.2.3 提高教师自身音乐美术综合素养

新时代对教师提出了转型的新要求,这是实现教师教育振兴、建设一流教师教育的必由之路。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已成为科研创新的新趋势,对于教师教育来说无疑也应如此。教师不仅要强化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还应该在文理交叉综合上进行新的探索。对同一学科而言,不仅要强化基础,也应更多涉猎前沿科学。音乐和美术作为艺术的两种形式,具有密不可分的互通形式。不论是美术专业还是音乐专业的教师都应在传授自己学科知识的同时,更多地了解和联系两个学科之间的异同之处,从不同艺术时期找到艺术作品的共通性,把相同时期不同领域杰出的人物特征做以对比分析等,从而在丰富自身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艺术综合素养。

3.2.4 培养大学生艺术品味和审美意识

合理的教学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在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成为大学生的快乐驿站,让他们尽情沉浸在艺术的世界。例如,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雕塑作品的价值,实现理解彼时艺术成就的教学目的,可以向学生讲解各种关于文艺复兴时期音乐题材的作品,让学生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无论是“圣经”故事的壁画,还是希腊神话英雄形象的雕塑,这些艺术作品的本质都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都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感官更加立体,更加专注于课堂,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加文艺展演比赛、欣赏音乐会、参加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4 结语

高等院校中将音乐与美术教学进行有效结合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探索,有利于课堂生态的丰富性和学科的交互性。这种融合能够将音乐和美术共同融入到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也会对一个人审美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音乐和美术作为人类文化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创造了一个美好的精神世界,也体现了一个人的审美情趣。没有了音乐或美术,我们是不可能生存下去的;没有审美的地方,我们的生活将变得黯然失色。高校教师应当要求学生时刻启发自己的思考与联想,找到音乐与美术思维中相互激荡的空间,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并将这种能力体现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触类旁通,相得益彰,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猜你喜欢
音美美术音乐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