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思想探究

2022-01-01 20:45
课外语文 2021年1期
关键词:语感文本思想

谷 欢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实验学校,四川 成都 610200)

在我国最早提出对话理论并作出系统阐述的是语文教育家王尚文先生。他的对话理论是一个经受住实践的检验仍然历久弥新的概念,其对话思想连接中外,立足实际,指导着无数老师的教育实践,打开了语文教育改革的一扇大门,为现代语文注入了生命力。因此,时至今日,王尚文先生的对话理论仍有巨大的研究价值。

一、王尚文语文教育对话论思想产生的背景

受早期“训诲—驯化”型和“传授—训练”型的语文教学影响,语文教学陷入了止步不前的泥淖。王尚文先生身先士卒,反思语言知识教学,九十年代提出了人文论的主张,认为语文是人的生命活动。而后,它又提出了“语感中心论”,认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语感。语文活动是语感培养的中介系统,连接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那么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王尚文先生表示不少语文教师片面或不当地吸收和理解唐代大家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一观点,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我授你受”。他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间这种活生生的人的关系体现为心灵与心灵的相互关系,是心灵对心灵的吸引、心灵和心灵的对话”。可见,对话论思想不仅与当时语文教育的现状密不可分,更是蕴藏在王尚文教授先前已有教育思想的襁褓之中,应运而生。

二、王尚文语文教育对话论思想内涵剖析

王尚文先生从巴赫金的对语理论中汲取营养,认为“语言必然是对话的语言,即使单方面陈述它也总是对话之链条中的一个环节”。除此之外,他继承了马丁·布伯“我—你”和“我—他”关系理论,认为“我—你”关系不存在像“我—他”关系之间的这种“利用”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我”和“你”的关系,在“我—你”关系中实现和谐对话,从哲学的角度阐明了人与自身以外的世界存在的关系。王尚文先生继承和发展了海德格尔的让学观点,认为“教学的本质就是让学”。让学,就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世界对语文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会主动质疑和探索。他把“让学”分为让热爱和让实践两个层次,其中让实践又有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和教给学生实践的方法两种含义。实践的途径是听说读写活动,这些活动中有多种对象的参与。新课标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蕴含着多种对话关系,每一种关系都应该是“我—你”的关系,才能使对话顺利进行,实现有效对话。

(一)对话论的基本维度

1.老师与学生

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主要的对话关系,它的生成首先要冲破封建教育思想的樊笼,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和老师在“质”上是相同的,都是独立存在、独立思考的个体。这就意味着教师不是向学生灌输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传授写作或答题的模式、套路,而是启发、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语文活动过程中的实践。实践不是被动消极的,而是主动积极的对话行为,是以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目标的。这种师与生之间的实践活动是师生对话关系的体现,正如董汀丰所说这“是一种生活化了的教与学的关系,是一种追求和谐的师生关系”。学习和生活两两相连,教师在生活化的状态中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状态中学习,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实现生命活动和价值追求,这恰恰也是王老师人文论所倡导追求的。横观东西,我们会发现这与杜威的民主教育思想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2.学生与文本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主要是通过学生的想象来实现的。文本是语言作品,是由语言文字创造的艺术作品,语言的不确定性就使文本呈现的世界具有非周全性,因此文学文本中留白之处就是学生想象腾飞的航空港。王尚文教授认为这种空白体现在声音语调、语义、叙述、意象、思想感情方面,学生是在这些通道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同样,学生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对文本的反馈具有个体差异性,这就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3.学生与他的听读者

学生的听读者,在语文教学中包括教师和其他学生。这个学生是发起对话的话语主体,老师是话语的接收者、倾听者、参与者,需要和上面所说的老师和学生的对话区分开来。课堂上每一个由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都至少会生成一组对话关系,话语主体可能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不断转换,这种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对话也就是我们语文课中经常说的“思维碰撞”“讨论交流”“各抒己见”。学生与他的听读者的交流实际上是以语言为手段的意图交流,是在对话过程中实现。

除此之外,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对话关系还包括教师和文本、学生与教材编写者、教师和教材编写者之间的对话。与上面不同的是,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需要不断地在文本之中和文本之外进进出出,因而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具有特殊性。同样地,教师与教材编写者、学生与教材编写者之间的对话也因为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不同而不同。笔者认为,笼统地说,前者基于研究者的角度,后者基于学习者的角度。

(二)对话论是对人文论、语感论的深化和发展

王尚文先生的语文思想是和人的生命活动、价值追求紧密相连的,是渗透着人文精神的,而人文精神则渗透于言语形式中,语文的最终目的是达到“立言以立人”。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并不是否定工具性,而是要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以语感为通道使学生获得语言能力,最终实现人的生命价值。可见语感论和人文论是相互联系的。人文的观照、语感的培养都离不开输入型和输出型的听说读写活动,听说读写活动本身就是对话的过程,对话一旦生成,其实就已经暗含了语言素质并逐渐趋向成熟。对话是教学的方式,是课堂学习的状态,学生在对话中实现语感的深度、广度、敏度等,在对话中成长和发展。

三、王尚文语文教育对话论思想对语文教学的正确指引

一些教师对王尚文老师的对话论思想理解存在误区,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有人片面地吸收对话论思想,认为语文教学就是纯粹的对话,教学活动中的对话缺乏知识性,学生侃侃而谈,说出来的东西是他们本身已经知道了的东西。学生知道的东西不用教,需要教的东西是学生不知道的或不清楚地知道的,教是为了不教。语文终归是一门课程,学生上语文课就必然涉及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不少老师的语文课堂上都有一个类似于“小组合作讨论”这样的环节,并给它冠一个冠冕堂皇的“对话”幌子,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甚至是自由性,学生各说各的,走马观花,好好的讨论活动变成了茶话会。这就是盲目对话,对话活动中如果没有一个明确而正确的指向,就容易导致收与放的失衡,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王教授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同时教师又必须是“平等中的首席”,语文教育不是全然对话,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组织。具有对话性的教学应该正确处理好对话和引导的关系,以爱为基石,以知识为桥梁,“教”“学”统一,教学生学会对话。

关于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王教授从四个方面作出了回答。第一,要树立正确的对话态度,对话是听和说的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倾听最为关键;第二,无规矩不成方圆,对话是有规则的;第三,对话的过程要渗透语文知识,知识是保证;第四,教师和学生要在平等中共享阅读成果。对话型教学注重学生的体验、动机、实践,是指向学生作为对话者的人,指向学生的对话人生。

四、总结

综上所述,“对话型”语文教学是平等的、共享的、渗透着教育性的,目的是让学生实践对话,教学生学会对话。王尚文老师的语文教育对话思想强调教师、学生、文本、教材编写者之间的多重对话,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实现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他的对话理论不仅具有巨大的学术价值,更具有广泛的实践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语感文本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