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帕木竹巴时期的藏传佛教美术

2022-01-01 23:49徐景奕
参花(下) 2021年1期
关键词:顿珠唐卡藏族

◎徐景奕

一、帕木竹巴时期的历史背景

本文叙述的帕木竹巴时期是一个时间概念,是由帕竹首任第悉大司徒绛曲坚赞建立的帕竹地方政权,帕木竹巴时期存在于14世纪中期到17世纪初,一共为264年。

元朝和明朝对于西藏的政策没有太大的变化,明朝对管理西藏地方事务的办法都效仿元朝。明朝会对西藏的高僧进行封授,给予嘉赏,具体表现为赐给各个教派的有名望和成就的高僧名号、诏书、财物,封授官爵等。由于“帕竹地方政权统治时期,是西藏的经济和文化向上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帕竹的大司徒绛曲坚赞认真总结了历史上许多掌握过政权的统治者的执政经验,创造了自己的掌握第悉政权的新办法,并对行政制度做了一些改进。”可见大司徒绛曲坚赞励精图治,带来了西藏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在这样趋于稳定的社会环境中,文化也就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

二、帕木竹巴时期的藏族绘画

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长期发展的历史背景,西藏的艺术都离不开西藏宗教信仰的影响。要想了解西藏的文化,必然得去西藏的寺院,尤其是西藏美术的成就,其中包括壁画、唐卡、雕塑等等。

西藏壁画的发展,可以说是由两方面促成的。一方面,壁画由古时候的岩画发展而来,刚开始的时候,岩画的内容仅仅局限在人们所见到的以及劳动生产生活方面的一些事物,有家畜、狩猎场面,还有一些简单的宗教符号。后来,随着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变和藏传佛教的兴起,最初的岩画形式慢慢地发生了变化,岩画由裸露在外的石壁上、山洞中转移到房屋的墙壁上,形成壁画。另一方面,壁画的题材内容也发生了潜移默化地改变,由最初简单的人们日常可见的事物发展成为与佛教有关的题材内容。从藏传佛教寺院壁画的类型来说,最常见的有与佛教有关的人物传记、神话故事、历史脉络等等。由于墙壁的面积、材质、平整程度等占有巨大优势,壁画比岩画、唐卡等绘画类型更具有画面清晰、内容翔实等优点。

相比于其他的藏族美术类型,唐卡的内容与题材最为丰富,最为常见的还是关于藏传佛教的绘画内容。唐卡的题材类型一般概括为造像类唐卡、传记类唐卡、故事类唐卡以及曼荼罗唐卡等。唐卡的题材除了有关宗教外,还有知识型的唐卡,比如医药型唐卡、建筑型唐卡等。造像类唐卡最常见的包括佛祖、菩萨、度母、祖师、护法、高僧等;传记类唐卡主要以数幅连续来表现一个内容或主题,可以是佛祖、历代赞普、教派祖师等;故事类唐卡主要包括历史典籍或者神话故事等,如将藏族家喻户晓的格萨尔王的故事绘制而成的唐卡;曼荼罗唐卡俗称“坛城”,比起其他唐卡,它的图案性更强,一般表现为外圆内方,主要用于藏传佛教密宗的修行。

(一)江孜风格的绘画

这里的江孜风格,特指在西藏日喀则江孜地区形成的本土艺术风格。江孜白居寺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在许多有关藏文化著作中已经对江孜风格佛教绘画特点有非常细致的描写,特别是于小冬的著作《佛教绘画史》,作者在此不再叙述。值得一提的是白居寺中的吉祥多门塔,这个塔非常有名,被誉为塔中之王。除了其建筑形态独树一帜之外,塔中的壁画也是非常精美的,在藏族美术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门塔中的壁画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构图和人物造型上。总的来说,江孜风格时期,本土的艺术家都注重人物的神态刻画,头戴五叶冠,弓形眉,眼睛细长,菩萨、度母的头部微侧,面露笑容,看起来十分慈祥温和。但在人物形态和服装的表现上有略微夸张,人物形态宽膀细腰,体态婀娜,身上的配饰繁多,衣物的褶皱、飘带用变化的曲线来表现出繁复的特征。

(二)勉唐派和钦孜派的出现

15世纪50年代左右,在藏族美术史上出现了两位影响最大的艺术家,他们分别是勉唐派的创始人勉拉顿珠和钦孜派的创始人钦则钦莫。勉唐派与钦孜派的创始人师出同门,跟随的老师是当时绘画技法颇为高超的多巴·扎西杰波。后来,经过两个人的努力,成立了不同的派别。

勉拉顿珠,又被称为“勉唐巴”“勉唐钦母”“敦珠嘉措”等,由于是音译,所以在不同的书籍中会有不同的名字,现在最为人们认知的就是勉拉顿珠了。勉拉顿珠大约出生在15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之间,山南洛扎县勉唐人。据说,勉拉顿珠对自己的婚姻生活很不满意,所以他不想跟自己的妻子在一起,随后离家出走。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自己对绘画的天赋,于是拜师学艺。勉拉顿珠风格中最突出的特点为把汉地青绿色调风景融入自己绘画作品之中,改变了当时红橙色调的风格。勉拉顿珠的这种风格受到一世达赖喇嘛根敦主巴的赏识,他的传记中写道:“在扎什伦布寺的措钦大殿,勉拉顿珠及那一组画师一道完成了两幅主要壁画,一幅是八十大成就者环绕着金刚持的壁画。另一幅是十六罗汉环围着释迦牟尼的壁画。勉拉顿珠还绘制了《释迦牟尼十二宏化图》巨幅壁画的草图。”可见,勉拉顿珠的风格在15世纪中期就已经发展成熟。勉拉顿珠不仅在绘画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绘画理论上也有独到见解。他的著作有许多,最广为流传的是《如来造像度量论·如意宝珠》,这是一部有关论述造像度量的理论之书,也是一部有关佛教艺术的经典之作。

钦孜派的创始人为钦则钦莫,与勉拉顿珠一样,因为是音译,所以有很多的名字形式,如“青孜切莫”“钦泽巴·钦莫”等。钦则钦莫从小就具有绘画的天赋,后来和勉拉顿珠一样,师从扎西杰波。在经过不断的努力之后,终于创造了别具一格的钦孜画派。除了绘画之外,他在雕塑方面也颇有建树。钦则钦莫擅长画怒相神类,而勉拉顿珠擅长画静相神类。两个人虽然跟从一位大师,但是绘画技法却不相同。钦则钦莫的绘画也是博采众长,在尼泊尔风格的基础上吸收了汉地风格。他的真迹现存于贡嘎曲德寺的壁画、哲蚌寺米旺拉康的壁画中。从其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出印度和尼泊尔的样式,背光火焰跃入眼帘,给人一种动感的美。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在钦孜画派的笔下,人物的形象有写实的痕迹,人物具有透视感,这在当时的西藏绘画技法中是史无前例的。绘画背景中的青绿山水没有勉唐派应用得多,而是用传统的蓝色,整体呈红蓝色调,有自己的风格。

三、帕木竹巴时期的藏族雕塑

(一)藏族雕塑艺术的内容与题材

藏族的雕塑艺术内容种类有很多种,具体有摩崖石刻、寺院造像、木雕、石雕、酥油花艺术等。在题材的选取上与绘画相似,大部分与宗教文化有关,还有一些用于祈福、祭祀等。在雕塑的材质上,有金、银、铜、木头、象牙、泥、酥油等。

(二)藏族雕塑艺术的代表作品

当时的萨迦地方政权施行“万户长”制度来管理地方事务,由于这种制度具有世袭性,所以一时间导致各教派为了各自的利益离心离德、争权夺利。因为萨迦地方政权对西藏的治理不当以及元朝的没落,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帕木竹巴地方政权逐渐崛起,取代了萨迦地方政权对西藏的管理。这一时期社会基本稳定,百姓安居乐业,藏传佛教文化也得到了迅速发展,藏区各地兴建寺院,名人辈出。这个时期的藏族雕塑艺术,也逐渐摆脱了萨迦时期受尼泊尔艺术的影响,形成了本土风格。

同白居寺的绘画一样,白居寺的雕塑也标志着西藏本土风格的形成。江孜白居寺的造像数量和题材的丰富,技法的娴熟,令人叹为观止。其造像艺术风格特征为:佛的造像身材高大,五官棱角分明,下颌呈方形,衣褶自然流畅;佛母的脸部比较圆润,鼻梁挺直,造型严谨优美,装饰繁复华丽;护法神身材矮小,面部表情狰狞可怕,让人望而生畏。

明代的宫廷造像,又称“永宣造像”,这其实是明代两朝“永乐”和“宣德”的合称。因为在年代、风格上相似,故而并称。永宣时期的造像在其台座上都刻有“大明永乐年施”和“大明宣德年施”的字样,其材质为黄铜。其风格特征为额头低而方,脸部为“国”字形,头部有顶珠、小螺发,神态沉静。身体宽肩细腰,衣褶流畅,平泻于台座上。台座的样式多为束腰仰覆莲座,上下两层花瓣上有连珠装饰。有的佛像背后还有华丽的背屏,样式繁复,工艺精湛,给人一种奢华的视觉感受。

四、结语

首先,帕木竹巴时期取得的藏传佛教艺术成就离不开社会的稳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这为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其次,经过论证可以得出帕木竹巴时期已经摆脱了外来风格对藏区艺术家的影响,形成了本土的宗教艺术,其内容生动,题材丰富,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塑的风格,都对后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总之,帕木竹巴时期在西藏美术史上是一个重要环节,而藏传佛教艺术也取得了重大成就。无论是西藏绘画,还是雕塑艺术,都反映了藏族先民勤劳勇敢的品格和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我们要继续发扬这种精神,不但要保护好这些艺术精髓,也应该与时俱进,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一代的文化艺术。

猜你喜欢
顿珠唐卡藏族
扎西顿珠
占豫虹
The Light Inside
故宫藏弘历佛装像唐卡研究
两个老朋友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清代宫廷唐卡研究综述
浅谈唐卡文物的保护修复——以馆藏清代活佛像唐卡为例
清人绘六世班禅唐卡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