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十四五”建设发展思考
——基于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比较研究

2022-01-04 07:45韩昶昶韩效锋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科技 2021年12期
关键词:张江怀柔科学城

文/韩昶昶 韩效锋(.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科技领域竞争的重要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代表国家水平,体现国家意志,承载国家使命。我国现设立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分别是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一、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情况

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第一个获批建设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于2016 年2 月正式启动建设,聚焦生命、材料、环境、能源等交叉前沿领域,推动实现重大原创性突破。它以张江科学城为空间载体,按照“1+2+1”布局,建设一个光子大设施群,面向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生命科学两大领域和类脑智能方向,目标是成为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引领型、突破型的科技创新基地。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第二个获批建设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于2017 年1 月正式启动建设,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四大领域,形成由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和产业创新平台、“双一流”大学和学科组成的多类型、多层次、动态调整的创新体系。它以合肥滨湖科学城为核心载体,按照“两核、两带、多组团”空间布局,打造高质量发展新高地、科技创新新高地、现代城市建设新高地、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第三个获批建设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于2017 年5 月正式启动建设,围绕物质科学、信息与智能科学、空间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系统科学等五大方向,构建综合应用型设施与专用型设施、科技设施与交叉平台、研究实验平台与企业研发平台高效协同的支撑格局。它以怀柔科学城为核心载体,形成“一心一核三片、一带一轴一网”的空间布局。

此后,广东、重庆、杭州、南京、武汉等纷纷提出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019 年8 月18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020 年7 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批复同意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方案,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片区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主体,围绕信息、材料、生命科学与技术领域,推进“9+9+2+2”建设体系,即9 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9 个重大研究平台、2 个广东省实验室、2 所研究型高校,打造“一心两区,绿环萦绕”的空间布局。

二、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对比分析

1.管理机制方面

四大科学中心均重视顶层设计,搭建了较完善的组织架构。上海市成立了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理事会,由国务院分管副总理担任理事长,同时重组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加挂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办公室、张江高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张江科学城建设管理办公室等多块牌子,承担理事会日常工作。

北京市成立了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理事会,理事长由北京市长与中国科学院院长共同担任。市编办在北京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下设怀柔科学城专项办,统筹协调怀柔科学城建设,并批复设立怀柔科学城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科学城建设工作。

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光明科学城先行启动区由深圳市级层面设立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规划建设领导小组,统筹负责重大事项,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协调解决光明科学城规划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光明区政府成立了建设指挥部,推进光明科学城建设事宜。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立了由安徽省、中国科学院主要负责同志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分管负责同志任理事长的理事会,安徽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国家科学中心办公室主任,理事会和办公室日常事务均由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合肥市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主体,组建了“领导小组- 专职工作机构- 专项工作推进小组”的工作体系,由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日常事务。为同步推动滨湖科学城建设,安徽省设立了滨湖科学城管理委员会,明确其为“省属市管”的正厅级单位,由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担任主任,下设多个正处级部门,负责滨湖科学城建设。

综上,北京怀柔、上海张江、深圳先行启动区职责明确,省(市)级层面负责规划布局、要素保障、资源调配,市(区)级层面做好配合协调、建设调度等具体工作,并且国家科学中心与科学城建设内涵与目标高度统一。

2.要素保障方面

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由上海市和浦东新区共同出资设立了张江科学城建设专项资金(区级资金不低于50%),采用直接投入、股权投资项目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进行支持。同时,规划建设面积95 平方千米(“十四五”时期将扩展至220 平方千米),采用土地无偿划拨方式,项目建成后产权也无偿划归项目单位。

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市级资金为主导,其中市级资金至少配套20%用于大科学装置建设,并设立100 亿元的科技项目和成果转化基金。同时,怀柔科学城规划面积约100.9 平方千米,对纳入科学城建设的重点项目,均以土地无偿划拨的方式大力支持。

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光明科学城先行启动区主要以深圳市级资金投入为主,区级做好配套保障工作。规划总面积99 平方千米的光明科学城,对纳入科学城建设的重大装置,均以土地无偿划拨的方式大力支持。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针对重点项目科研设施经费,由省市按1∶2 比例予以配套专项资金,物理空间原则上由合肥市负责保障。同时,规划建设总面积约19.2 平方千米的大科学装置集中区,重点项目省级优先提供土地指标。

综上,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均以市级投资为主,并主导国家科学中心和科学城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目前资金投入以合肥市为主,决策主要由省级主导。

3.项目推进方面

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进“五个一批”项目建设(一批大科学设施、一批创新转化平台、一批城市功能项目、一批设施生态项目、一批产业提升项目)。截至2021 年10月,首轮73 个项目,除硬X 射线项目外,均已完工。第2 轮82 个项目全部开工,正积极谋划第3 轮项目,初步遴选80 多个重大项目。

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积极推进大科学装置、交叉研究平台和科教基础设施的“5+13+11”项目体系建设。截至2021 年10 月,5 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部开工建设(已建成2 个),5 个交叉研究平台完成竣工验收,进入科研设备安装调试阶段;11 个科教基础设施和第二批8 个交叉研究平台正在加快建设。预计到2025 年,29 个设施平台将陆续建成投入使用,怀柔科学城的城市框架也将基本形成,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光明科学城先行启动区正积极推进“9+9+2+2”体系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研究平台等项目均已启动,其中深圳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已正式揭牌投入使用,深圳市神经科学研究院开始运行,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正式启用。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力推进以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和产业创新转化平台等为核心的创新体系建设。截至2021 年10 月,全国首个国家实验室正式挂牌,大科学装置集中区规划面积19.2 平方千米,已建成全超导托卡马克等3 个大装置,正在建设聚变堆主机等4 个大装置,组建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研究院。

综上,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项目存量较大,项目类型及数量都较为丰富,科学城建设相对成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项目相对较少,部分项目尚未正式启动建设,项目遴选机制尚未形成。

三、对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启示

一是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作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上海张江、北京怀柔、大湾区均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载体,持续探索体制机制创新,不断集聚全球顶尖科技创新资源,推动先进理念、创新举措、成功做法先行先试,打造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试验田。

二是始终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放在首位。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坚持科技自立自强,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国之重器”为抓手,全面增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力量,不断推进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建设,积极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三是大力推动“科创+产业”深度融合。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均坚持走“科创+产业”发展道路,大力实施科技产业协同创新工程,贯通科技供给与产业需求,强化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布局,努力以产业链升级牵引核心技术攻关,以科技创新的突破带动产业颠覆性变革,不断塑造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产业。

四是持续营造科技创新蓬勃发展的良好生态。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均注重打造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政策链“多链合一”的政务服务发展生态,坚持用市场的逻辑谋划创新,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坚持用资本的力量撬动创新,紧扣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发展创投风投,完善科技金融服务;坚持用平台的思维集聚创新,充分利用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长三角、京津冀、大湾区一体化建设等国家战略,加速汇聚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人才、创新技术,形成了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

四、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十四五”发展建议

2021 年5 月2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要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或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使之成为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全球科技创新要素的汇聚地”,这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十四五”建设指明了方向。

1.不断强化顶层设计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要聚焦中长期建设发展目标,强化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等国家有关部委和中国科学院联系,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编制,提出更多具有含金量的政策举措,编制一套站位高、内容实、可操作、可落地的方案。

2.持续完善管理体制

优化整合省、市管理机构职能,建议转移至滨湖科学城管理委员会,形成“理事会—科学中心办公室—滨湖科学城管委会”的扁平化组织架构,授予滨湖科学城管理委员会高度自主权。部分前沿领域事项可委托专业团队,以市场化方式推进。建立市场化、具有竞争力的多元绩效薪酬管理体系,实行末位淘汰机制,每年设定考核指标,根据指标完成情况给予相应奖惩,充分激发干事创业活力。强化与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加强与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对接联系,在组织管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领域开展协同创新。

3.精深组织基础研究

建立健全国家实验室服务保障机制,最大限度支持国家实验室开展基础研究,催生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化发展。落实合肥大科学装置集中区专项规划,按照“谋划一批、预研一批、建设一批、提升一批”的思路,加快建设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力争到“十四五”末,合肥大科学装置集中区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大科学装置最为集中的区域,同步推动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打造“最美科研圣地”。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等相关政策,进一步赋予科研工作者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努力消除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充分利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智力资源”,聚焦战略科技发展前沿,抢占科技洼地,促成基础研究领域产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代表国家水平的重大原始创新成果。

4.优化提升创新平台

对标国家实验室,打造人工智能、能源、大健康、环境、未来技术等五大综合性研究院,谋划出台支持研究院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高校院所争创一批“国字号”创新平台。推动已建成的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产出一批新技术、新成果、新模式,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联系,力争引入更多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建设“科大硅谷”“量子中心”等重点项目。出台相关建设实施方案,打造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先发地区的优势政策均可在“科大硅谷”“量子中心”先行先试,力争到“十四五”末,成为未来产业的重要萌发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5.做大做强科技产业

首先,高效畅通科技成果转化。强化安徽创新馆成果展示、转化交易、孵化服务功能,加快建设中国(合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激发科技工作者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愿意转、转得快、转得好”的良好环境,推动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其次,坚持“科创+产业”发展道路。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创新作用,引导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深度对接,建立良性双向交流循环,共同打造创新联合体。同时,聚焦前沿领域、尖端技术和高端产品,超前布局量子信息、第三代半导体、超导技术应用等重点领域,推进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有序衔接,加速市场应用、产业链构建协同推进,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第三,谋划发展配套服务产业。聚焦科技研发和产业转化的中间环节,深度开发附加服务,支持创新创业团队依托大科学装置、交叉前沿研究平台,提供科学仪器研制、维护检修、高端仪器定制等服务。发展会展经济,支持高校院所聚焦优势资源,牵头举办国际化会展、论坛等,充分发挥顶尖科学家互动交流的溢出效应,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会都”;探索发展科技文旅产业,引导鼓励科创文化公司与高校院所对接,以大科学装置、高能级创新平台为核心,面向全社会推出研学游、科创周边、讲解服务等一批个性化、定制化文旅服务和产品。

6.创新资金投入机制

一是高效率实施财政支持。强化科技投入体制改革,设立人才发展资金,发展壮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专项基金,放宽资金使用范围,简化管理程序。突出财政预期管理、跨周期管理和逆周期管理,重点项目可考虑“一事一议”财政补贴,并在项目最需要资金的建设期、发展期给予专项政策支持。二是高水平提供金融服务。持续健全金融支持创新体系,构建银行、保险、信托、基金等业态集聚、层次丰富的金融矩阵,综合运用银行贷款、市场发债、股权融资等手段,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金融解决方案,推出定制化金融贷款服务产品。

7.广聚天下创新英才

第一,集成创新一套管用政策。梳理国家、省、市现行人才政策,科学归类、不断创新,确保每一位人才都能找到对应的支持政策。第二,聚力办好一个品牌活动。持续打造“智汇合肥高校行”等招才品牌,每年固定时间到全国各大知名高校院所招人引才,助力大学生就业创业。第三,精心设计一张服务图表。汇聚人才服务的各个环节、事项,将服务事项、服务部门、服务人员简洁明了地向社会各界公布,为各类人才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便捷服务。第四,抓紧成立一家人才公司。建立一支专业化的人才服务团队,运用市场化思维和手段引才聚才,面向国内外征集高层次人才团队,打造人才储备池。

猜你喜欢
张江怀柔科学城
提升组织工作整体效能 助力怀柔展翅腾飞
南沙未来15年最重要规划出炉!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
张江:不断迭代升级的科创之城
南京科学城(欧洲)海外协同创新中心落户浦口
怀柔科学城公司竞得陈各庄共有产权房地块
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广州科学城
神秘的科学城
怀柔新城08街区A地块土地一级开发项目
起马转中炮对屏风马布局探秘
张江高科:负重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