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视域下来华留学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路径研究

2022-01-06 12:37魏玮陈永瑞
高教学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双一流培养模式

魏玮 陈永瑞

摘  要:在“双一流”建设的新格局中,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推动高校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提升综合国力、实施国家战略的重要途径。留学研究生教育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进入“提质增效”“协同创新”“规范管理”时期。通过对留学研究生协同创新的培养路径进行研究,提出留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留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统筹推进留学生教育改革发展。

关键词:留学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1-0023-04

Abstract: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n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way for the country to enhanc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nd competitiveness, and implement national strategies. The international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China turns from scale expansion to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It has entered upon a new period of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efficiency enhancement",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standardized administr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rnational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China, and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to construct the collaborative and innovative training path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 education in China.

Keywords: international student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raining model

在經济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全球各国应对人才、科技、地缘政治等领域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和发展战略。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推动高校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加强文化交流、提升综合国力、实施国家战略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加速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来华留学生教育进入了快速增长期,不论是在规模、层次,还是在学科范围、生源国分布以及培养机构数量等方面均发展迅速。如今我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留学目的地国家,正逐步登上世界人才流动的金字塔顶部。2018年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指出我国留学教育应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教育,吸引海外顶尖人才来华留学,培养世界精英。教育部发布《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要求“提高来华留学生培养能力和管理水平”“完善留学生培养目标与培养体系”。研究生教育是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承担着“科学技术创新”和 “高端人才供给”的重要使命。研究生培养质量关系到整个来华留学生的教育质量。2018年,来华留学研究生达到了8.5万余人,留学研究生教育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进入“提质增效”“协同创新”“规范管理”时期。

在新时期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新格局中,如何抓住“一带一路”倡议、“双一流”建设发展机遇,如何提升和评估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质量,如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创新型精英人才,推动我国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促进留学生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亟须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一、来华留学研究生发展现状

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之一便是高水平的国际化教育。21世纪以来,来华留学生教育经历了从单纯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向普通高校扩展,到如今的职业学校也参与招收培养留学生的发展历程。来华留学生的生源国不断增长,学科专业不断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逐年增加,生源主要来自非洲、亚洲和欧洲。2018年,我国来华留学生人数已达到492185人,分别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1004所高等院校学习,其中研究生人数达85062人,较上一年增长12.28%。来华留学生中,59.95%的留学生来自亚洲,共295043人;16.57%的留学生来自非洲,共81562人;14.96%的留学生来自欧洲,共73618人;7.26%的留学生来自美洲,共35733人;1.27%的留学生来自大洋洲,共6229人。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来自沿线国家的留学生人数快速增长。2019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增幅巨大,高于各国平均增速,访学人数增速显著也明显高于各国平均增速。很多来华留学生本科毕业后选择继续留在中国攻读研究生,完成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专业需求也不尽相同,我国国际教育在学科发展上也呈现出新态势,由国际教育发展初期单一地以汉语学习为主,转向理工、社科等多学科综合学习。因此,如何发挥优势资源,完善国际化课程体系,创新留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升研究生国际教育质量,不断推进国际化进程,成为国际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使命。

二、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逐步走向纵深发展,高校国际教育在“双一流”建设的新时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国际教育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显露出来。

(一)来华留学研究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文化背景差异性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快速发展,来华留学研究生不仅在数量、生源国(或地区)数方面大幅增长外,在培养高校的数量方面也在稳步增长。2013年以来,来华留学研究生来自全球六大洲的180余个国家和地区,访学人数超过100人的生源国和地区数量保持着每年快速增长的趋势。与之相对应的是,国内培养来华留学研究生的高校数量增长率达到了20%,由2013年的363所高校增至2017年的436所高校。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不仅与中国学生文化背景有差异,还与留学生同学之间有较大的文化背景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行为、思维方式、宗教及传统风俗等方面,直接影响留学研究生的学习。另外,由于个人的汉语水平有所差别,每个留学生对课程的接受程度也因人而异。在趋同化培养的环境下,留学研究生培养计划中的大部分课程是与中国学生同班授课,高校未针对留学研究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开设专门的课程。同班中文授课的情况下,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专业知识难度和深度较大的课程,学习时存在一定困难,加之阅读专业文献时的语言障碍,容易导致部分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目前,提倡开设国际化课程是高校国际教育的趋势,实施双语授课或全英文授课,对具备英文授课能力的研究生导师也提出了能力要求和需求。因此,我国留学研究生教育在全球高等教育环境中竞争力仍欠佳,往往数量优于质量。虽然留学研究生培养质量受多重因素影响,但招生质量决定着培养质量的基础水准,是起点质量,对培养质量起决定性作用。研究生招生质量,包含了生源质量、选拔质量和管理质量等方面。招生质量问题往往是我国留学研究生培养中诸多问题的源头。

(二)国际化课程较单一,优势专业有待建设

近10年以来,来华留学研究生深造专业主要集中在工科、经济、管理这三大类学科,50%以上的留学生选择了这三类专业。时下,许多高校依然存在直接照搬国内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留学研究生培养,除了加开汉语言课程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外,多数课程设置与国内学生相同,并且国际通用教材使用不多。学校对留学研究生的培养缺乏针对性,没有基于需求及时调整培养模式,更未与国际高等学校实施联合培养,并形成规模。“双一流”背景下,国际教育应为培养“五通”建设人才服务,但是目前留学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才需求。

发达国家高校中,课程国际化是实现研究生国际教育、提升教学科研水平以及培养高端人才的基本途径。在当前国际环境下,英语为主流沟通交流语言,且国际化课程设置单一,这样的内外因素直接限制了我国高校在国际教育环境中的竞争力。我国多数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方案按照一级学科编制,留学研究生的专项课程并没有设置或很少设置,专业课程的国际化程度不高,尤其是一些专业理论性强的课程,留学研究生有一定学习难度。全英文授课的课程投入建设力量不足,实际开设并能进行正常教学的数量极为有限,不能满足留学研究生的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此外,目前多数高校开设的全英文授课专业仍主要停留在基础学科专业,而且高校间开设的专业也差别较大,特色及优势专业的全英文课程仍有待开发。即使是一些采取英文授课的课程,由于师资和资源有限,留学生需要课后再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自行补充学习和提升。因此,应丰富研究生课程资源,除了设置必修的基础专业课以外,还应开设多种选修课,多维度提升留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国际化程度较低

我国高等国际教育课程国际化程度不高,课程体系建设仍有待完善,尚无法完全适应教育国际化的要求。课程教学仍存在教学前瞻性内容少,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等现象。课程国际化的重要特征便是教学内容具有前沿性,有相当部分的留学研究生,尤其是理工科类学生认为其所修专业课前沿性知识较少。教学方法的国际化能够提升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积极主动性,而我国高校国际教育中,教师讲授仍占据主导地位,小组讨论、研讨式教学等方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较少,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四)教育资源的国际化水平仍有待提高

部分高校教育资源的国际化水平不高,一方面是吸收应用国际资源能力较弱,缺乏有效争取各种国际性组织、国外资本等教育经费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未能充分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国际化。应吸取发达国家大学的成功经验,与其他高校积极结成培养联盟,共同合作开发国际研究生教育项目,积极开展线上课程和电子图书馆建设等,逐步缩小知识和信息共享等方面与发达国家高校之间的差距。

(五)导师对留学研究生的指导经验欠缺,对学生针对性、个性化的指导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师资国际化水平参差不齐。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制,仍有相当一部分导师指导留学研究生的积极性不高,存在学校管理部门和学院指派留学研究生培养名额的情况。即使有导师愿意指导留学研究生,但是在制定留学研究生的培养计划时,并未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在具体培养过程中,当留学研究生遇到问题时,导师只是安排中国学生对其进行帮助,而对于留学研究生来说,他们则更希望导师能够制订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培养计划。由于导师对留学研究生与中国学生实施的是同一化培养,往往忽略了留学生自身的因素,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科研指导,最终导致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不匹配。

三、来华留学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路径

来华留学研究生的人才培养,应当从生源质量提升、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管理制度等方面实施科学有效的培养模式,培养拔尖创新应用型国际人才。

(一)提质增效,切实提升生源质量

当前,中国因国际教育的快速发展,已成长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留学目的国,因此高校不仅要深刻认识,更要牢牢把握全球留学的趋势,在激烈的国际留学市场竞争中,提前做好需求研判,掌握全球国际教育的主动权,最终实现中国国际教育“走出去”,优秀学子“引进来”。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战略实施过程具有长期性、高层次国际人才需求具有多样性、各国文化具有差异性,这就要求各高校在招生宣传时要全面细致,同时深入調研和了解生源国在社会现状、经济基础、教育制度、文化环境等方面的情况,在保证规模的前提下更要注重质量。积极寻求相关国际组织、生源国政府等机构共同开展招生合作,科学严谨把关生源选择,稳步提升生源质量。

(二)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

对标留学研究生培养提质增效的需求及与“双一流”建设相匹配的人才需求,协同创新来华留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

1. 实施有针对性和个性化、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大力推进双语课堂建设,设计中英双语互动研讨式国际化教学。培养方案中的必修课,可以面向全校留学研究生开设提升汉语水平的课程,提升留学研究生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潜移默化地培养留学研究生知华、援华、友华、爱华的认同感;培养方案中的选修课,针对学生知识储备基础不同的情况开设相关课程,进行知识拓展和补充。

2. 注重培养科研能力。中外学生实行小组共同学习,一方面提高中国学生的外文文献研读能力,另一方面提升留学研究生汉语水平以及科研能力。积极鼓励和指导研究生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拓展国际视野和知识结构,提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积极打造卓有成效的导师和学生科研团队,树立良好的科学研究氛围和团队精神,促进留学研究生与中国学生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良性提升机制。

3. 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设之中不乏我国的优秀企业参与其中,高校可以同这些企业积极寻求合作,联合培养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充分考虑和采纳企业专家的建议,邀请企业专家进行授课、举办讲座。实行校内导师及企业导师双导师制,依托企业实习实践平台,企业导师从实践经验上给予专业指导,理论结合实践,从而实现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三)优化学业评价方式

学业评价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主学习成效,调动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也是检查人才培养、教学方式方法应用成效的重要途径。首先,从单一笔试考察转变为全面评价。通过建立多维度的学业评价体系,强化教学过程考核,全面、准确地评价留学研究生的学业水平。对留学研究生自主探究、课堂讨论、分组交流、评价反思等教学活动综合进行考核评价。其次,改进评价方式,优化组合不同的测评工具。采用闭卷和开卷等正式化考试与口头作答、实践考察等非正式化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注重对留学研究生实践能力的考察,可使用课堂讨论、成果展示、实际操作等方法。

(四)瞄准国家战略,系统规划培养方案,完善国际化课程体系

高校应瞄准国家战略,对标国际,依托优势学科,整合资源,明确“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培养定位,系统规划培养方案和质量保障体系。培养方案应体现“宽基础、强实践、重应用”的培养目标,课程设计、团队实践、论文研究等环节均有侧重。根据“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培养定位,要在学科设置、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紧跟国际发展前沿,切实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根据国际人才需求开设交叉学科课程,注重留学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式,借鉴国际高水平高校的优质教学模式,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从“特色基础-专业-应用-前沿”四个层次设计课程内容,开设特色基础课程。积极搭建教学平台,加强课程教材建设,与国内优质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注重课堂互动、小组讨论等,促使留学研究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参与互动,形成特色留学研究生课程体系。

(五)中外学生协同创新,相互促进提升

科研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在培养过程中,导师应当鼓励留学研究生与国内研究生共同承担科研任务,充分发挥语言优势,合作协同创新,协作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与国内研究生相互切磋、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时建立互信与友谊。高校应加强研究生的学术竞技平台建设,促进中外研究生在研学中进行思想碰撞、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六)加强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提高师资质量

师资水平是国际化人才培养中教学环节保证质量的关键。承担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授课教师应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优秀专业知识。鼓励组建国际化的教学团队,由教学团队而不是个人负责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共享教育资源,交流教学管理经验。优化指导来华留学研究生的师资结构,积极吸纳具有世界一流大学的学习和工作经历的教师,整体提高导师团队质量,促进师资结构的国际化。注重本土青年教师的国际化培养,积极扶持出国访学等人才交流项目,搭建跨文化交流培训平台,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研究生导师的综合素质应包括:优良的师德,完备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科研能力,良好的个性特征,跨文化交际能力,熟练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

(七)健全科学合理的留学生制度保障体系

要做好来华留学研究生的管理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健全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完善保障机制体系。首先,学院领导及管理人员实施听课制度,记录和发现课堂教学的典型案例和存在问题。其次,教学督导工作人员通过听课,对留学生课程教学提出科学有效的指导意见或建议,有效监督留学研究生教学工作。再次,制定学生评教机制。通过让留学研究生评教,帮助任课教师及时地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及时改进和提高。最后,高校应建立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的机制,及时收集和采纳培养过程的问题和建议,更好地提高留学研究生的教学效果,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创新管理方法,全面提高留学研究生教学管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程伟华,张海滨,董维春.从“规模扩张”到“提质增效”:新时代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转型与制度重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9):32-38.

[2]程伟华,张海滨.新时代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发展机遇、挑战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4):27-33.

[3]王璐瑶,王晓阳,刘进.面向“一带一路”的研究生教育供给侧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9):49-53.

[4]谭清美,王军华.来华留学研究生与国内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的研究[J].學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12):45-49.

[5]任友群.“双一流”战略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未来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6(6):15-17.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双一流培养模式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