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幸福观及其学校教育对策

2022-01-07 09:57叶玲珠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幸福教育幸福观学校教育

叶玲珠

摘要:追求幸福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但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价值观。梳理高中生幸福观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形成原因,从学校层面提出几点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建议:夯实幸福教育的内容,丰富幸福教育的形式,强化幸福教育的效果,营造幸福教育的学校氛围,促成幸福教育的家庭氛围。

关键词:幸福观;幸福教育;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2)01-0071-04

幸福是人们的终极追求,是每个人学习、工作努力的方向,也是人类社会长久以来的共同话题,而幸福观主要指人们在什么是幸福、如何获得幸福等方面的认识与看法,是个人的三观在幸福领域的具体体现。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幸福观,而不同的幸福观又会引领个人不同的行为。因而,引导高中生群体树立科学合理的幸福观,对其个人的健康成长、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高中生幸福观的现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高中生幸福观的现状,对浙江省台州市宁溪中学不同年级的高中生进行了访谈,结果发现高中生的自评幸福感不高,多数认为自己幸福度一般,但在幸福观上还是呈现出了一定的积极性。

(1)对幸福的内涵的理解较为丰富。如关注自身某种目标的达成,不少学生表示幸福应该是“完成了一件想做的事”“考试取得好成绩”“拿到心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等;关注自身人际交往的状态,如“家庭和睦”“交到好朋友”“与好友一起出去游玩”“暗恋的人对自己微笑”等;关注自身的成长状态,如“快乐”“健康”等。这表明他们对幸福的看法还是较为丰富的。

(2)对幸福的追求方式较为合理。在“如何获得幸福上”,多数学生表示通过自身的努力,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也愿意积极面对、继续奋斗,与当前的“奋斗幸福观”的理念相吻合。

在调查中也发现,部分高中生在對幸福的理解以及如何创造幸福、获得幸福等方面陷入了一些误区。

(一)过于注重物质幸福,而忽略了精神幸福

“有钱”“购物”“旅游”“享受美食”“玩游戏”等物欲需求的满足成了幸福的高频代名词。不少高中生在行为上片面追求物质幸福,追求名牌消费,盲目攀比。崇尚金钱,多数学生认为幸福应该要有钱,特别是要有购物、美食等一些物质需求上的满足。当前的研究表明,金钱、权力、美食、游玩、消遣等需求的满足可以带来一定的快乐,但并不能持久地提升个人的幸福水平,一段时间之后这种幸福会降回原先水平。

尽管也有高中生认为幸福应该是人生能有清晰的目标,或者是对预期目标的达成,如考上好大学、取得好成绩等,但其中也不乏只是将目标视为追求物质幸福的一种手段的观点。很少有人能主动将自身拥有的一些美好品质、内心的一些美好追求或者一些精神需求,如助人等利他行为与幸福挂钩,体验幸福的层次较为浅薄。

(二)过于注重结果幸福,而忽略了过程幸福

大部分高中生都认为达到预期的目标,如完成一件想做的事、考试取得好成绩、考上好大学等才会获得较高的幸福感。现实生活中,这些结果的达成确实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幸福,但这些幸福却无法长久地维持,只有继续投入下一个目标并达成才会有再次的幸福,并且几乎很少有人能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到幸福。相反,不少学生认为日常能多放假、多玩游戏、多些时间消遣娱乐才是幸福的事,而真正为幸福奋斗的过程如课堂学习、完成作业都成了枯燥、令人厌烦的事,功利化思想较为严重。

(三)过于注重幸福的享受,而忽略了幸福的创造

尽管多数人愿意为幸福做出一定的努力,但也有部分学生表现出了对创造幸福的消极性。在学生对幸福的看法中,“有钱”“旅游”“享受美食”“尽情玩游戏”“学校多放假”“自由玩耍”占比较高。所有这些幸福的活动几乎都是一种现成的享受,是依靠他人或者外界的因素而非自身的努力、能力。哈佛大学幸福课主授教师泰勒·本-沙哈尔曾提出,一个幸福的人应该有一个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并且不管是愉悦或是困境,都会在这有意义的生活中享受它的点点滴滴。一味地追求舒适安逸的生活,却又期待不劳而获,对于奋斗、对于创造幸福则显得较为被动。

二、高中生幸福观出现偏差的原因

高中生的幸福观之所以出现一定的偏差,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一)学校教育缺乏科学幸福观教育的普及

学校教育本应更科学、更系统地解读幸福的内涵,引导学生充分、深入地探讨幸福的真谛并树立更为科学的幸福观,但当前高中学校教育在这一块呈现出一定的缺憾。

一方面,我国的传统文化比较注重追求未来的幸福,忽略了当下的幸福,或者有时候倡导为了未来的幸福而做出当下的牺牲,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等;另一方面,尽管我们一直在推进素质教育,但不可否认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学校教育仍以智育为首要目标,即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强化,忽略了学生幸福情感的培养及审美需要的满足,以分数论优秀与否,忽略学生“三观”的培养以及尊重需要的满足。

(二)家庭教育中缺少良好的氛围营造与示范

一方面,为了改善家庭经济条件,不少父母外出打工,造就了一批留守儿童,他们未能充分享受与体会幸福的家庭氛围;同时,出于对缺席孩子成长过程的愧疚,满足其各种物欲的需求成了家长们弥补孩子的重要手段,这也为学生幸福观的偏差埋下伏笔。

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发展,家庭物质条件不断改善,部分家长的文化素养却没能相应提高,家庭教养方式不科学:对于留守儿童而言,隔代的教养通常较为宠溺;而对于非留守儿童而言,因为独生子女或家中仅有不超过两个子女,他们承受着全家人的关注,家人对他们同样较为宠溺。当家长的都想把最好的给他们,久而久之,他们也就习惯了现成的享受。

(三)社会交往中存在不良舆情的错误引导

高中阶段是一个人三观探索和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体的幸福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这个阶段的学生个体身心迅猛发展却又未完全成熟,特别是思维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但又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片面性。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容易对他们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导致他们形成了不全面、不科学的幸福观。

三、高中生幸福观的学校教育对策

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三观”的重要场所,因而,学校教育应当成为学生幸福观教育的主要阵地和有效手段。

(一)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夯实幸福教育的内容

积极心理学是从积极角度开展相关幸福研究,它关注人类的美德与优势品质,认为这些美好的品质本身就是幸福的一部分;主张充分激发个体的内在品质,注重个体幸福能力的提升,旨在使每个人都能走向幸福;它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有着内在的契合,为我们当前的幸福观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里格曼曾提出幸福2.0理论——PERMA模型,认为幸福应该包含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成就以及意义五个因素。因而,学校教育可以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开发系列幸福课程。例如以PERMA模型为基础,从情绪的调适、人际能力的提升、目标的设置与管理、应对能力的提升等模块分别展开探讨,激活个体在PERMA模型这五因素的水平,从而提升学生的幸福体验,达成蓬勃发展的人生。

幸福不仅仅是最终登顶的那一刻,而应该是攀登过程中的各种经历和感受,而真正的幸福也不仅仅是个体的幸福,而应该延展到社会的幸福。因而,学校教育应利用当前的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将其与幸福教育课程结合起来,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开发相关的生涯幸福课程,既引导学生合理规划个人的生涯,也让学生能更好地享受个人生涯的点点滴滴,包括挫折与困境,体验更多的成就感、意义感、满足感及幸福感。

(二)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丰富幸福教育的形式

当前学校幸福观教育形式较为单一,往往以相关的德育课程如思想品德或思想政治课以及主题班会等为载体,教师的讲授居多,学生的主动学习较少,因而对幸福的认识较为浅薄,很难形成深入的理解、达成深刻的体验。

为此,学校教育可以开展系列专题活动,如主题宣传类的幸福相关讲座、幸福主题板报、手抄报评比等;公益类的志愿服务、爱心捐助等;也可以结合传统节日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如清明节到来之际,组织学生远足,旨在励志健身、缅怀烈士、赓续精神,体验爱国主义精神;如重阳节引导学生尊老敬老,关爱他人……丰富幸福教育的形式,让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對幸福,特别是创造幸福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另外,学校教育也可以以劳动教育课程为契机,将劳动教育与幸福观教育结合起来开展各类生产实践活动。目前,已有一些学校开展了校园菜地开垦、农作物栽培等活动。还可以结合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依托地方特色,开展一些手工艺品、小台灯等各类的小制作、小发明活动,让学生在劳动创造中体验满足感、快乐感,认识到幸福不是单纯的快乐,而是一种对有意义活动的享受,真正理解“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句话的真谛。

(三)以学校文化为载体,营造幸福的教育氛围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所在,它包括学校环境和人文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它还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教育要素: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对学生素养的提升具有塑造、规范等作用,它能激励学生不断努力、不断超越,直接影响其对幸福的追求。

创建优美的学校环境,如创建校园“景点”,赋予校园环境高雅的人文气息,让学生为“景点”起名,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再如学校文化长廊的创建,通过学校办学特点、校园文化形象、人文精神面貌等的展现,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除了物理环境,人文环境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学生是学校人文环境的主体,因而,学校应规范各项管理,让学生形成有序、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营造良好校风、学风,在学生中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当然,人文环境的创建也包括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应为教师构建一个民主的平台,增强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培育教师的乐观心态、积极进取精神。提高教师的主观幸福感,既是为学生提供了幸福的学习榜样,也是为学生营造了和谐、温暖的心理氛围,点燃了学生对幸福的渴望与追求。

(四)以自我教育为契机,深化幸福教育的效果

学校应指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注重自我的知识积累,多阅读,勤思考,不断拓宽个人的视野、丰富个人的精神世界。知识是人们打开更广阔世界的钥匙,知识面的拓展可以让人们克服自身思维的主观性、片面性,更客观地认知事物、看待世界,也更清晰地知晓人生的价值、意义,以精神幸福引导物质幸福,不断深化自身的幸福观。对此,学校教育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会、心得征文等活动,为学生创造增长知识、主动提升自我的机会。

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各类纪念馆、科技馆、文化馆等为载体,以各类传统节日、公益活动等为契机,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使之收获个人的满足感与快乐感。社会实践活动是个体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环节,人们可以以此来体验生活、逐步融入社会,探索与思考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由个人的幸福延展至社会的幸福,以幸福的创造加深幸福的享受,让自身的幸福观不断科学化、全面化。

注重提升学生的幸福能力,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特质。人的美好品德、美好品质不仅是个人获得幸福的手段,它本身也是幸福的一部分。例如,自信的态度有利于人们更积极地面对生活,乐观也有利于人们更客观、更积极地分析看待事物,特别是面对挫折与困境时,能促使人们更积极地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探索问题解决的途径,提升个体生活的主观幸福感。

(五)以家校合作为契机,构建良好的家庭幸福教育环境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健全人格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睦的家庭氛围,平等、民主的亲子相处方式,既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理解,满足其爱与尊重的需要,也能让他们从中获取安全感,形成积极健全的人格和科学健康的“三观”。同时,和睦的家庭氛围更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幸福的“模板”,让孩子更好地理解幸福的内涵,更乐于展开对幸福的追求。

家庭教育中,家长起着榜样作用,家长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在日常家庭互动中,家长的一言一行无不体现着个人的道德修养、文化素质,孩子也在这言传身教中受着无形的影响。家长积极向上的生活、处事方式能引导孩子形成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家长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以及在追求过程中的奋斗能引领孩子对自身理想的追求,家长在困境中的各种应对之法也能丰富孩子应对挫折的方式。

因而,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校互通等形式,引起家长对幸福观教育的重视。同时,也要开展如亲子沟通等技巧的指导,引导家长主动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当前,有些学校开办的家长学校也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既可以提升家长某方面的个人素养,也为他们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提供了一些方法,有助于引导孩子树立科学的幸福观。

参考文献

[1]马丁·塞里格曼.持续的幸福[M].赵昱鲲,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2]泰勒·本-沙哈尔.幸福的方法[M].汪冰,刘骏杰,译. 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3.

[3]郭颖.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中小学幸福观教育[J].教学与管理,2014(9):76-78.

[4]肖凌燕. 积极心理学幸福观下的学校教育误区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5(3):53-56.

编辑/卫 虹 终校/刘 芳

猜你喜欢
幸福教育幸福观学校教育
父亲不断更新的幸福观
退休老人经典感悟
幸福观及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述评
幸福教育理念下中职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幸福教育课程:儿童个性发展特需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如何创造幸福的教育
略谈资产阶级幸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