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地区朝鲜族村落景观基因识别与保护

2022-01-08 07:30金石柱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延边朝鲜族民居

黄 琴, 张 芮, 金石柱

(延边大学 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2)

延边地区的朝鲜族村落景观是移居过程中不断与自然人文环境相适应的结果,具有鲜明民族的特征和浓厚的地域特色,承载着当地人们的乡愁记忆,记录着朝鲜族社会的发展轨迹。随着乡村旅游开发、美丽乡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1]。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传统村落及其蕴藏的文化正在逐渐的消失。对此,学者们从传统村落的识别、保护和传承等角度展开了大量的研究。

刘沛林等(2003)从内在特质、外在表现形式和传承特点等方面研究传统聚落景观[2],提出了景观基因识别的4个原则[3],总结了少数民族聚落景观的特征[4]。胡最等(2012)结合市镇形态理论和生物基因理论,阐述了景观基因的基本概念[5]。姚晓洁等(2018)提炼了皖北地区乡村景观的要素和格局特征,并围绕“山、水、田、林”提出了保护和发展该地区乡村景观的对策[6]。刘华斌等(2018)探究了村落选址、布局和水系规划等方面蕴含的水生态哲学,为解决村落的水问题提供了若干建议[7]。徐学哲(2014)从文化生态的角度提出了几点传承与保护传统村落的对策[8]。彭劲等(2019)从多学科角度分析了影响村落变迁的的自然人文原因[9]。萨仁图雅(2019)通过梳理文献资料分析了科尔沁农耕村落的形成原因[10]。

朝鲜族村落是适应环境变迁过程中形成的聚落景观,极具民族和地域特色。金日学等(2016)通过走访调研朝鲜族的传统民居,发现朝鲜族村落建筑特色主要受其传统民俗文化的影响,并总结了朝鲜族传统民居的特征及其构成要素[11]。许文芳等(2017)阐述了目前图们江区域朝鲜族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面临的困境[12]。韦宝畏等(2019)以延边州图们市白龙村和水南村为研究对象,总结了传统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文化特征,建立了朝鲜族传统村落遗产的评价体系[13]。张芮(2019)从景观基因理论的视角出发,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2个方面总结朝鲜族传统村落形成与分布的影响因素,并构建朝鲜族传统村落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14]。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主要从建筑学、民俗学和历史学角度探究朝鲜族村落的形成、空间形态、民居的建筑特征和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缺少整体上对朝鲜族村落的环境特征、建筑特征、布局特征和文化特征等方面内在特征和外在表现的研究。该研究从地理学视角出发,借鉴刘沛林(2003)提出的景观基因法[2]和景观基因识别体系[3],结合建筑学、历史学和民俗学等学科知识,提取朝鲜族村落蕴含的景观基因,探讨这些景观基因如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期为延边地区朝鲜族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建议。

1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对象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延边地区)位于吉林省的东部,与朝鲜隔图们江相望,地势由西南、西北、东北3面向东南倾斜,中温带湿润季风气候。从17世纪末开始图们江对岸的朝鲜人因频繁的自然灾害和暴政陆续的迁移到延边地区,形成了许多朝鲜族村落,成为生活在这里的主要民族。他们孜孜不倦、开拓进取,培育和发展水稻,使延边地区成为东北最早种植水稻的地方,其衍生出来的水稻文化也成为该地区璀璨的明珠,为推动延边地区文明演化做出了杰出贡献。总的来说,跨境迁移到延边地区的朝鲜人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与周围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朝鲜族村落景观,已成为延边地区区别于中国其他地域文化的重要标志。

截止目前为止,延边地区有3个朝鲜族村落入选为“中国传统村落”,24个朝鲜族村落入选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其中,图们市石岘镇的水南村和月晴镇的白龙村既入选为“我国传统村落”,也入选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故该研究以这25个朝鲜族村落为代表,研究朝鲜族村落的景观基因特征(图1)。

1.2 研究方法

1.2.1 景观基因法

景观基因法是刘沛林(2003)研究古村落文化时创造性提出的理论,即某种文化因子世代传承且区别于其他文化景观,它对该文化景观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因此,景观基因识别的过程也是分析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过程。该研究从村落的空间结构、元素、装饰、文化含义等方面提取延边地区朝鲜族村落的景观基因。

1.2.2 实地调查法

于2020年10月—2021年5月多次前往水南村、密江村、明东村和光东村等朝鲜族村落进行实地调查,利用手机定位、拍照和走访等获取第一手资料,同时完善和检验收集的文献资料。

1.2.3 ArcGIS空间分析法

该研究通过地理空间数据云下载DEM影像、行政边界和河流等数据,结合地理坐标拾取系统获得村落的坐标信息。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获得村落的高程、坡度、坡向和河流等相关数据。

2 朝鲜族传统村落景观基因识别

2.1 指标体系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卫星影像、文献分析和景观基因识别等方法获取图文资料。参照胡最、刘沛林等人(2003)关于景观基因识别方法,从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2个方面构建延边地区朝鲜族村落景观基因识别体系。其中,物质文化景观涵盖环境特征、布局特征和民居特征等4个方面,非物质文化景观围绕传统舞蹈、音乐、民俗和技艺等展开,具体内容详见表1。

表1 延边地区朝鲜族村落景观基因识别的指标体系

2.2 识别流程

根据2.1部分构建的指标体系,借鉴翟洲燕等人(2017)在识别陕西省传统村落景观基因时提出的提取流程,建立该研究景观基因的提取流程(图2)[15]。

1) 结合刘沛林(2003)提出的景观基因识别4大原则,即内在唯一性、外在唯一性、局部唯一性和总体优势性的原则[2],对朝鲜族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内在特征和外在表现进行分析。

2) 结合延边地区朝鲜族村落的文化景观特征,采用结构提取(如村落的选址、空间形态和传统民居的平面结构等进行提取分析)、图案提取(如提取传统民居装饰图案和能代表朝鲜族文化特征的图案等)、元素提取(如民居建筑类型、建筑材料、屋顶造型和院落布局等)、感知提取(如传统音乐、民俗和语言等通过感知方式剖析)、地域提取(提炼与延边州地域文化相关的文化基因)等方法,深层次分析朝鲜族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特征。

3 朝鲜族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特征

村落是人类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与自然人文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其景观特征会随着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变化而衍生出新的景观特征。延边地区的朝鲜族村落既保留着迁出地的特征,也形成了独具延边地区的文化基因。

3.1 环境特征中蕴含的景观基因

“天人合一”和风水学的哲学思想起源于我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深深的影响着我国周边国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如朝鲜、日本、韩国和东南亚一带等国家和地区。朝鲜族传统村落的选址灵活的利用周围的自然山水,遵循着依山而建、临水而居的理念。

3.1.1 水文分析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儿女”,水文因素是影响村落选址的重要因素之一。河流可以为人们提供生产生活用水以及生活资料,临近河流的地方,也具有更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延边地区境内的河流主要有图们江、海兰江、布尔哈通河、嘎呀河、红旗河、大汪清河和密江河等。根据Arc GIS对河流进行缓冲区分析(图3),有22个村落分布在距河流2 km的距离内,占总数的88%,表明临水而居是朝鲜族村落选址比较的普遍现象。

3.1.2 坡度分析

坡度也是影响村落选址的重要因素,利用ArcGIS坡度分析工具,提取村落的坡度,并采用国际地理学会地貌调查与制图委员会提议使用的坡度分级划分方案[16],对朝鲜族村落进行坡度划分(表2)。统计数据表明,朝鲜族村落集中分布在0°~15°的坡度范围内。其中,分布在缓斜坡(2°~5°)的比例最大,占64%;次之为陡坡(5°~15°)和平原至微斜坡(0°~2°),分别占20%和16%。这是由于延边地区多山地丘陵,平地相对较少。另外,也受风水地理学背山面水的村落选址理念的影响,所以缓坡地带就成了村落的最佳选址。

表2 延边地区朝鲜族村落坡度统计表

3.2 布局特征中蕴含的景观基因

村落空间布局形态是该村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重要体现,地形、河流、气候和交通等外在因素从宏观上影响村落的布局形态,不同宗教信仰和历史文化等内在因素从微观上影响村落布局形态和路网体系。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谷歌地球影像将25个朝鲜族村落的布局类型划分为团块状和条带状。划分结果如下:1) 团块状村落数量最多,有15个,占60%,整个村落形似圆形或方形,展现了移居在此的人们团结一致的生活理念。这些村落因分布在平原、山间盆地等水源和土地充足的地带,村落的整体规模较大,如珲春市的密江村(图4)。2) 有10个村落的布局形态呈条带状,它们主要沿河流或山谷方向延伸,如延吉市河龙村(图5)。它们既突破了地理环境对村落发展的限制,也没有因为发展而破坏整体的山水格局,这是生活在此的朝鲜族人们与自然环境适应的结果。

3.3 建筑特征中蕴含的景观基因

根据资料显示,延边地区的朝鲜族居民主要从朝鲜半岛北部地区的咸境道迁移而来。民居建筑在适应延边地区自然人文条件的过程中,对移居之前的民居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形成了独具延边特色的朝鲜族民居。

3.3.1 平面结构

民居以“目”字型和“田”字型布局为主(图6,7)。“田”字型的房屋结构也称为双筒子屋,与“目”字型的房屋相比面积更大,房间更多,并且磨房、仓库、等均设置在室内。“田”字型为代表的双排式民居布局是延边地区区别于与朝鲜半岛最大的不同。原因是延边地区冬季气候比较寒冷,为了生活的方便,所以把生活空间集中在室内。

3.3.2 屋顶造型

朝鲜族的屋顶以歇山顶、庑殿顶为主(图8~9)。屋顶造型受建筑材料的影响很大,瓦房主要采用歇山顶,庑殿顶的房屋主要是茅草房。庑殿顶屋顶有1条正脊,两侧各有2条斜脊,正脊与斜脊形成4个坡面,所以又称为四坡顶[17]。歇山顶屋顶共有9条脊,中间的1条正脊、两侧各有的2条依脊和2条垂脊,所以歇山顶又名九脊顶。根据我国古代士大夫等级制度,从屋顶的等级可以看出房屋主人身份的高低,重檐庑殿顶是最高等级,象征着身份的尊贵,一般出现在皇宫的主殿;平常百姓的房屋主要以硬山顶为主。朝鲜半岛的屋顶文化与中国不同,首先,重檐歇山顶为最高等级;其次,只要在经济允许的条件下,普通居民修建房屋时也可以修建歇山顶房屋。

3.3.3 建筑装饰

朝鲜族民居装饰讲究简单、实用和朴素。面瓦是朝鲜族传统民居屋顶常见的装饰品,其图案主要从大自然中获取,例如:木槿花纹、太极纹、莲花纹和回纹等(图10)。

素雅的面瓦配上花纹,既朴素又典雅,体现着朝鲜族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理念。其次,朝鲜族民居的门窗也极具特色,窗就是门,门也是窗,门窗的制作一般取材于周围山上的松木和桦树,门窗狭长,从视觉上使民居看起来挺拔。朝鲜族崇尚白色,在民居的外墙上会刷上白灰(图11)。青瓦、白墙、狭长的门窗,使得朝鲜族民居极具辨识度,远远看去便能一眼认出是朝鲜族民居。

3.4 文化特征中蕴含的景观基因

冯骥才曾说:“村落实际上是农耕时代的一个基本社会单元,也是一个文化容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18]。延边州朝鲜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朝鲜族传统舞蹈、音乐、技艺、跳板与秋千、服饰、民俗和婚礼等17项入选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表3)。其内容都是以围绕朝鲜族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展开,是朝鲜族传统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被誉为“洞箫之乡”的密江村,传承洞箫演奏的历史已有90多年,每逢节日或乡村婚嫁寿诞典礼,村里老少都会穿上民族传统服装表演洞箫。密江村作为典型的朝鲜族村落,除洞箫文化外,在村民日常的1日3餐、婚丧嫁娶、生日聚会、节庆活动等都时刻展现着朝鲜族特有的民俗风情和文化礼仪。

表3 延边地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 朝鲜族村落景观基因的保护与发展

朝鲜族作为跨境迁移民族,其村落的形成没有悠久的历史,但它却是朝鲜族移居、生存和发展的历史见证,是我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弘扬和保护朝鲜族村落既是对朝鲜族文化的延续,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为此,该研究就延边地区朝鲜族村落景观的保护与传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 重点保护村落传统民居建筑,传承建筑工艺价值

传统民居建筑既是建筑工艺和文化的载体,也是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根据实地走访调查研究发现,延边州现存的朝鲜族传统民居仅剩10余栋,且一些已经常年无人居住,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对于这种稀有且荒废的民居进行重点保护,可以由政府和村委会出面保护起来,并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参与民居的修缮。居住者是传统民居建筑保护和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于有人居住的传统民居,需发挥居住者的主体作用。因此,需要提高居住者文化水平,增强他们的自觉保护传统民居的意识。

4.2 整体保护村落布局生态格局,传承生态文化价值

朝鲜族村落的选址、空间布局和民居建筑等方面无一不体现最初移居到此的朝鲜族先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强化村落“山、水、田、林、村”的整体风貌,既有利于保护传统地域风貌,也有利于给村民营造良好的移居环境,还有利于增强村民对家乡的自豪感。因此,应加强村落周边自然风貌的保护,如:保持山体、河流和植被等塑造的自然风貌和禁止在水稻田上进行建设开发等,维持传统村落布局的生态格局。

4.3 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精神文化价值

长鼓舞、洞箫、伽倻琴艺术和朝鲜族民族乐器制作技艺等充分展现了朝鲜族人民的创造力,也是朝鲜族民俗传承、文脉赓续的重要体现,还是朝鲜族人民面对困境生生不息、开拓进取的不竭动力。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等多方努力。1) 逐渐形成政府提供资金、村民委员会组织保护、个人积极参加和专家学者指导的4方合作保护体系。2) 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传承人的培养体系。增强青少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认知,可以采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形式,如:地方课程、地方教材、课外活动和校园氛围等。3) 结合微博、微信和抖音等新媒体,摸索出富有时代特色的发展模式。

4.4 创新传统村落经济发展模式,发挥产业经济价值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无论是民居建筑、村落布局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资金的来源不能仅仅依赖于政府的补贴或社会资助。传统村落及其所蕴含文化发挥其经济效益是推动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的根本动力。乡村旅游作为全域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朝鲜族传统村落和特色村寨与旅游结合起来,助力乡村经济发展。其次,在有条件发展加工产业的村落发展加工产业,如朝鲜族民族乐器的制作和泡菜的研制。合理的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发展经济,利于增加就业和减少劳动人口的流失,也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增强朝鲜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还可以为推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不竭动力。

5 结论

延边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与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朝鲜族村落,较为缓慢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和相对闭塞的丘陵地形又使得诸多的朝鲜族村落得以完好地保存至今。它们既是宝贵的历史文化化石,也是延边朝鲜族重要的文化载体。该研究以25个朝鲜族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景观基因法,开展了如下具有理论意义和社会实践价值的研究工作:

1) 结合景观基因理论建立了包括环境特征、建筑特征、文化特征等的延边地区朝鲜族村落景观基因指标体系,据此进行了延边地区朝鲜族村落的景观基因识别,研究结果对于建立延边地区的朝鲜族村落景观基因数据库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2) 采用景观基因理论中现有的景观基因识别方法,创建了延边地区朝鲜族村落景观基因识别的技术流程,为进一步研究工作中结合ArcGIS建立延边地区朝鲜族村落景观基因数据库和景观基因图谱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也为其他地区开展村落景观基因研究提供了借鉴。

3) 根据识别结果,聚落选址和布局、建筑的特征要素、非物质文化遗产3类具有重要意义的景观基因,分析了延边地区朝鲜族村落景观基因的空间特征,这对开展保护性的朝鲜族村落资源普查,挖掘延边地区朝鲜族村落的科学研究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社会经济价值等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6 讨论

景观基因的理论自提出至今,其理论与方法本身需不断的扩展和完善。该文在研究过程中结合了现有的景观基因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成果,但是仍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探究。

1) 该文的研究对象多限于官方公布的中国传统村落和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因此还有许多的朝鲜族村落没有囊括在该研究中,所以朝鲜族村落景观基因识别体系的因子和指标还需要继续完善,下一步将采取深度访谈的方式、收集相关资料等方式,完善和丰富指标体系。

2) 景观基因理论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理论,充分借鉴其它学科成熟的技术方法与理论体系;朝鲜族村落是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民族融合互相重叠的复合体,具有多种学科交叉研究的意义,这也是值得深入的课题。

3) 朝鲜族村落的景观基因是跨境迁移后与移居地的自然人文环境相互适应的产物,目前朝鲜村落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和辽宁3个省份,接下来也将进一步探讨移居到其他地区的朝鲜族所建立的村落景观基因存在那些异同点。

猜你喜欢
延边朝鲜族民居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传统的重建:现行朝鲜族婚礼的人类学解读
延边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作品
延边大学美术学院绘画作品
中韩学界对跨国朝鲜族女性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KORE A TOWN
韩语近义动词的意义关系分析
——以捆绑动词‘’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