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与旅游功能区重构
——以大连市为例

2022-01-08 06:53郝金连孙凡凯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旅游区大连市景区

郝金连,王 利,孙凡凯

(1.山西大同大学云冈学学院,中国 大同 037009;2.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中国 大连 116029;3.陕西省地理空间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 西安 710054)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载体和现实基础,分析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是旅游区划和旅游空间管理的前提与依据[1]。作为区域旅游竞争力关键所在,旅游资源禀赋优劣、协同发展能力决定着旅游业发展潜力和方向。学术界对旅游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4方面:一是旅游资源评价,其内容涉及理论框架、资源条件、类型划分、开发价值等[2-6]。我国旅游资源评价经历了“要素评价—综合评价—社会评价”的过程[7]。二是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时空特征及形成机制[1,8-11],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交通、政府行为、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成为旅游资源空间集聚的主因。三是探讨旅游资源开发模式[12-14]。廖启鹏等提出湖北省矿业遗迹旅游资源恢复型、初级型和深度型3种开发模式[13]。曹庆荣等提出渗透式、延伸式、拓展式3种乡村休闲体育旅游开发模式[14]。可见,开发模式的选择均以旅游资源评价为基础。四是旅游资源优化开发与旅游空间功能区划研究[15-20]。

从研究尺度来看,全国、城市群、省级尺度成果较为多见,在较大尺度上对旅游产业集聚水平进行衡量所得出的结果比在更小空间尺度(如市域、区县)上进行衡量显得分散。市域是承载省域和县域旅游业发展关键环节,组成市域的乡镇街道是国民经济发展微观单元,同时又是区域旅游业集散中心和交通中转点,乡镇街道旅游发展分区问题理应得到足够重现。

从旅游功能区划分角度来看,大多数学者[16,17]将A级旅游景区等单一要素富集度作为区划依据,而基于多类型旅游资源数据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少数学者以区域经济、客源市场或交通等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某一个方面作为区划切入点[21,22]。然而,旅游业是涉及国民经济诸多领域的综合性产业,仅关注旅游资源、经济等单一要素分布情况,忽略旅游业相关要素空间相互作用会降低区划理论的科学性和对实践的指导性。目前,也有少数学者综合考虑地理环境、经济社会、生态等诸多要素,在定量分析基础上进行旅游区划[23]。但这类研究对旅游区内连接路径、旅游产品开发方向以及客源市场定位等问题极少深入探究,且多以景点论景点,未综合考虑景点依托乡镇、城市并最终形成的功能分区是点集合,而不是完整连续的域面,即缺乏全域旅游整体思维,这与旅游区内涵是相违背的。从区域面状角度出发,综合分析各要素,进行旅游空间功能区划是旅游区划研究的方向,也是旅游业发展科学决策的依据。

大连市作为全国首批最佳旅游城市之一,也是国内著名的城市旅游目的地,目前旅游业发展进入成熟期。随着休闲度假需求的增长,景点旅游发展模式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休闲旅游产品供给不足、线路设计不合理、旅游产业发展不均衡等问题突显。因此,本文跳出以A级旅游景区论旅游业的发展思路,基于全域旅游视角,深度挖掘大连市旅游资源种类与数量,分析旅游资源集聚状态;以微观尺度乡镇街道为具体研究单元,综合分析旅游产业发展与旅游资源、交通走向、依托城镇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在三者有机结合基础上重构旅游功能区,完善旅游产品体系,优化旅游资源配置,提升旅游资源利用效率,延长旅游地生命周期,以期为大连市以及同类型城市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协调发展及空间管理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本文研究区域为大连市,具体研究范围包括市内4区(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旅顺口区、金州区、普兰店区、庄河市、瓦房店市以及长海县共10个行政单元。大连市是全国首批最佳旅游城市,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禀赋优越,类型多样,拥有滨海度假、军港观光、历史遗迹、农业采摘等资源储备,经过近40年的发展,旅游市场活跃,旅游产业发展基础较好。2018年旅游收入为1 440亿元,占辽宁省旅游收入的比重为26.82%,占东北三省旅游收入的比重为12.18%。2010—2018年间,大连市旅游总收入由550.1亿元增加至1 44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2.78%,旅游业地位显著。

1.2 研究方法

1.2.1 平均最近邻指数法 利用最近邻点指数反映点状对象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而判断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类型以及空间结构是否均衡。最近邻指数为实际最邻近距离与理论最邻近距离之比为

R=da/de,

(1)

(2)

式中:da为要素质心与其最近邻要素质心位置间的观测平均距离,de为要素间的期望平均距离,n代表要素数量,A为研究区域面积。若R=1,则点状要素随机分布;若R>1,则点状要素趋于均匀分布;若R<1,则点状要素凝聚分布。

1.2.2 核密度估计法 密度分析是对所输入的数据进行研究区域集聚状况分析,核密度分析是通过离散点数据进行内插的过程。搜索区的数值点根据搜索中心的距离被赋予不同权重,越靠近值越大,反之值越小。

1.2.3 GIS 缓冲区分析法 以 ArcGIS 10.2软件为分析工具,将3A级以上景区、主要交通干线作为主体,旅游资源作为客体(邻近对象),在周边建立缓冲区以分析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1.3 数据来源

采用《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17)[24]中对旅游资源的定义,结合实地调研与自然资源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公布的基础资料,选择具有国内统一入选标准并充分考虑大连市旅游资源特色,对数据进行检验,依据其主导功能、属性、所含项目进行归纳,保留重复数据中级别高者,剔除体量过小或明确不符合旅游资源的数据,最终确定有效样本22类指标、626项数据作为旅游资源数理分析与空间分析的基础数据。22类旅游资源分别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风景名胜区、水利风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特色小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业旅游示范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温泉、文化广场、代表性公园、宗教建筑、纪念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俗文化镇(村)。

通过百度地图坐标拾取系统获取大连市旅游资源经纬度坐标,建立旅游资源属性数据库,利用ArcGIS 10.2绘制大连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矢量图。

2 大连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2.1 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现状

各区资源数量差异较大。依据前述旅游资源选取原则,大连市旅游资源共有626个单体,单体数量在各区市县的分布依次是中山区(49个)、西岗区(24个)、沙河口区(23个)、甘井子区(95个)、旅顺口区(69个)、金州区(145个)、普兰店区(65个)、瓦房店市(87个)、庄河市(48个)、长海县(21个)。其中,市内4区共有191个旅游资源单体,近郊区(旅顺口区、金州区)有214个旅游资源单体,远郊区(其余区、市、县)共221个旅游资源单体。

2.2 旅游资源空间关联特征分析

2.2.1 旅游资源空间集聚类型 以前述建立的大连市旅游资源数据库为数据源,利用ArcGIS 10.2空间统计模块中最近邻距离法计算得到实际最近邻距离为1 006.64,理论最近邻距离为2 955.43,最近邻指数R为0.340 607,Z得分为-34.91,P值为0.00,通过检验,可见大连市旅游资源呈凝聚分布状态。

2.2.2 旅游资源空间分布集聚区分析 利用ArcGIS 10.2核密度分析法测度旅游资源空间集聚分布态势,并度量极核点的空间位置。经多次试验,生成旅游资源核密度空间分布格局(图1),形成1个一级密集区、2个二级密集区、4个三级密集区,呈“整体分散布局,局部集中连片”特征。一级密集区分布在市内主城区,该区域中山区、沙河口区、西岗区城市风光及建筑设施数量较多,旅游资源储量在大连市居于前三位,旅游资源储量占绝对优势,资源基础较为丰厚,赋存优势较为突出,呈现旅游资源富集区,该区域旅游资源分布状态对大连市旅游资源整体集聚程度贡献最大。二级密集区位于旅顺口区中南部和普兰店区北部,该区域遗址遗迹、人文活动和水域风光储量大。其中,普兰店区在22类旅游资源中分布有14类,旅游资源多样化指数较高,旅游活动内容丰裕性及市场供给能力较强。三级密集区集中于大连市北部地区,具体分布在庄河市中南部、普兰店区西部、瓦房店市中南部和金州区北部。

图1 旅游资源分布核密度Fig. 1 Nuclear density of tourist resources distribution

在旅游资源储量方面,各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中心城区以建筑设施为主体资源;远郊北三市和长海县地文景观资源储量较大,其中瓦房店市、长海县和庄河市的水域风光资源储量相当丰富,而遗址遗迹在瓦房店市、普兰店区和金普新区的资源储量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近郊的区市除建筑设施储量较大以外,其他资源类型储量较大的有:旅顺口区的遗址遗迹、人文活动和水域风光、甘井子区水域风光和遗址遗迹、开发区和金普新区地文景观。从中心城区到近郊区,再到远郊区建筑设施类资源储量不断降低,重要性逐渐减弱,而地文景观资源储量不断增多,重要性稳步提升。

2.3 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指向分析

2.3.1 基于高等级旅游资源的缓冲区分析 高等级旅游资源在区域旅游产业中具有极大影响力,大连市拥有2个5A级景区、31个4A级景区以及15个3A级景区,高等级旅游景区数量众多,引领大连市旅游业的发展。利用ArcGIS 10.2缓冲区分析,将大连市3A级以上景区作为分析的点要素对象,以10 km为最大缓冲区,分析旅游资源分布态势(图 2)。可见3A级以上景区覆盖了62%的旅游景区(点),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具有高等级旅游资源指向性。

图2 基于3A级以上景区的缓冲区分析图Fig. 2 Buffer analysis diagram based on scenic spots above 3A level

在中小尺度上,旅游资源圈层分布在旅游中心城镇或风景区,其中,城市内部、城郊结合部、近郊、远郊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旅游业态,与此相关,旅游产业呈圈层分布。旅游资源吸引力程度不同,等级不同,导致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具有等级层次性。

中山区老虎滩海洋公园旅游区、金州区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作为大连市5A级景区,是大连市最具代表性的一级核心旅游资源。沙河口区圣亚海洋世界,旅顺七彩南山景区、白玉山景区,庄河市城山古城旅游区、冰峪省级旅游度假区,瓦房店市将军石旅游景区、香洲田园城,西岗区森林动物园,普兰店区世外俭汤旅游景区、安波旅游景区,广鹿岛老铁山风景区,甘井子区西郊国家森林公园等4A级旅游景区是次级核心旅游资源。高等级旅游景区对较低等级旅游景区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优势旅游资源所产生的旅游经济龙头效应带动周边区域旅游资源开发,进而引领郊县旅游业快速发展。除去行政因素,大连市旅游资源呈现地理空间上的“增长极”现象,围绕高等级旅游景区形成极值,与前文最近邻距离计算所得旅游资源凝聚分布结果一致。

2.3.2 基于公路缓冲区的旅游资源空间结构 旅游资源空间结构是旅游决策和空间行为选择的基础。分析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是旅游规划、管理的依据,对资源优化配置与合理布局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交通体系不断完善促进旅游资源进一步开发,同时,休闲旅游时代自驾出行日益普及化,旅游者倾向于选择可达性高的旅游景区,导致交通节点区域旅游资源增长幅度较大,带动旅游资源向交通干线集聚呈带状分布的空间特征。为识别大连市旅游资源交通干线指向,选择G201,G202和G305串联主要中心城镇的3条交通干线作为分析的线状要素对象,以10 km为半径,对交通干线两侧作缓冲区分析,探讨大连市旅游资源交通指向及其空间差异状况(图3)。3条交通干线10 km缓冲区内集聚了432个旅游景区(点),旅游资源拥有量占据大连市总量的69%,沿线旅游资源相对密集,呈“簇状”分布于交通干线两侧,旅游资源“带状”格局基本形成。

图3 基于国道的缓冲区分析图Fig. 3 Buffer analysis diagram based on the national highway

交通干线是旅游资源成长的重要空间依托,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等集散区域。交通轴带集聚和扩散等点轴开发效应为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重要外部动力,形成旅游资源高度集聚区,旅游资源开拓程度远远高于其他干线,使其成为大连市旅游资源禀赋的“隆起带”,这对于开辟旅游专线、打造旅游产业发展轴、培育区域旅游中心城镇等具有重要意义。

2.4 基于旅游景区(点)的旅游交通网络结构分析

旅游交通空间结构合理程度影响旅游景区点开发利用、旅游线路组织。以大连市目前主要开发利用的1~5A级景区(点)为节点,以与景区相连通的国道、省道、县道、乡镇村道等公路以及水路为交通线路,交通线路连接各个节点形成的空间网络,三者交织成旅游交通空间结构。绘制大连市A级旅游景区与交通线路空间分布图,在此基础上抽象构建平面拓扑关系图,采用拓扑指数与连接度指标,计算α,β和γ指数来测定各级旅游景区之间的连接程度,刻画大连市旅游交通网络的发育程度。

大连市旅游交通网络空间平面拓扑结果显示,E=99,V=51,G=1,计算得出,α=0.51,大连市旅游交通网络回路性一般,线路组织不够合理,旅游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旅行时间和交通费用成本较高;β=1.94>1,网络连接较好,各景区间交通比较便捷;γ=0.67,旅游交通网络连通度较高,但仍需改善。

3 大连市旅游功能区重构与功能定位

以区域旅游业发展内外条件和资源优势划定旅游功能区,通过旅游功能区规划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带动产业结构、空间形态转型升级,打造区域竞争力。从理论价值来看,旅游功能区是产业集群的具体表现,是旅游创新的集中体现,是研究旅游产业空间组织、旅游业发展方式、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等问题的重要素材。从现实意义来看,旅游功能区是全域旅游发展方式的实践形式,是旅游综合改革新载体以及区域旅游创新发展新路径。应充分考虑区域旅游资源、交通网络、旅游线路的布局与组合,通过资源整合与创新驱动,实现旅游功能区空间布局科学化,突出旅游功能区在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休闲旅游目的地建设不仅要考虑自身资源优势和发展要素,还要具有全局意识进行整体设计。针对当前大连市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对大连市旅游资源特色和发展战略进行总体规划,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催生旅游经济空间重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旅游交通网络连通度,依据主题突出、空间连续、形象鲜明和要素综合的旅游资源功能分区原则,结合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交通走向及城镇布局状况,以大连市乡镇街道为具体划分单元,打破行政区划的制约,重构旅游产业功能区,最终确定中心城区旅游区、旅顺口旅游区、金州旅游区、瓦房店-普兰店-长海旅游区、庄河旅游区5个旅游主区以及旅游主区范围涵盖的17个旅游亚区共22个旅游功能区(表1)。

表1 大连市旅游功能区与功能定位Tab. 1 Dalian city’s tourism functional districts and functional positioning

中心城区旅游区旅游资源类型较为齐全,拥有知名度较高的老虎滩海洋公园、海之韵公园、棒棰岛风景区等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完备,交通通达度高,旅游产业发展较为成熟,依托老虎滩、白山路、机场街道,对外通过华东路、黄河路、胜利路等交通线与外部连接,旅游区内通过虹港路、迎客路等旅游通道联通,是大连市旅游业发展的一级热点区域与核心区。

旅顺口旅游区依托水师营、营城子街道,以“一个旅顺口,半部近代史”的军事观光、优美的海岸风光、农业采摘为主要吸引物,外部通道为华北路、胜利路等交通线,区内连接路径主要有营城西路、旅顺北路等旅游通道,形成大连市旅游业发展的次级热点区。

金州旅游区以金石滩、光明、大魏家街道为节点,发挥金石滩风景名胜区、发现王国主题公园等品牌景区的影响力,借助金渤海岸蚂蚁岛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的有序推进,对外通过旅顺北路、振兴路等交通线与其他旅游区连通,内部通过东北大街、五一路、海明路等交通线连通,建成大连市次级旅游热点区。

瓦房店-普兰店-长海旅游区、庄河旅游区以北部乡镇街道为依托,高知名度旅游景区(点)较少,且位于郊区,景点分布较为稀疏,交通连通性较差,是大连市旅游业发展的洼地,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较大。近年来,借助世外俭汤旅游景区、香洲田园城旅游度假区、冰峪旅游度假区的发展趋势,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逐步塑造滨海度假、温泉疗养、宗教旅游、森林养身、休闲农业等旅游功能相关联的区域形象。

中心城区旅游区以都市观光、休闲度假、宗教旅游为主,旅顺口旅游区以文化旅游、军事观光、农业采摘为主,金州旅游区以休闲度假、温泉疗养、地质旅游为主,瓦房店-普兰店-长海旅游区以休闲度假、温泉疗养、农业采摘为主,庄河旅游区以休闲度假、森林生态、地质旅游为主,各区域旅游规划或依据景观要素,或突出文化特点,构建为协调统一的休闲旅游信息链。

4 结论与启示

4.1 结论

研究突破A级景区限制,结合旅游交通和城镇等旅游产业要素,基于乡镇街道尺度对大连市全域旅游资源空间结构进行了刻画,以626项多类型旅游资源数据为基础,探讨旅游资源分布特征与有效利用问题,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大连市旅游资源呈凝聚分布状态,但局部空间集散特征差异较大,总体来看,基本形成1个一级密集区、2个二级密集区、4个三级密集区,南部地区为热点区,北部地区为冷点区,中部地区为过渡区,密集程度遵循距离衰减规律圈层向外扩散。大连市旅游交通网络回路性一般,线路组织不够合理。以上结论与刘康[11]、王恒[17]研究结论一致。第二,由缓冲区分析可知,3A级以上景区覆盖了62%的旅游景区(点),去除行政区域面积因素,甘井子区、旅顺口区、金州区、普兰店区、瓦房店市成为旅游资源数量最多的区县,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具有高等级旅游资源指向性。G201线、G202线、G305线3条交通干线10 km缓冲区内集聚了69%旅游景区(点),交通干线沿线旅游资源相对密集,旅游资源“带状”格局基本形成,区域旅游开发基础良好。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具有等级层次性,高等级旅游资源所产生的旅游经济龙头效应带动周边低等级旅游资源开发,进而引领区域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受高等级旅游资源和交通条件的影响,反映了旅游业发展的资源基础性和交通依赖性。以上结论进一步验证了杨友宝[1]、李莉[8]、唐承财[9]、刘康[11]等学者的观点,并在乡镇街道尺度进行了拓展。第三,旅游资源分区是制定旅游开发规划和旅游产业合理布局的科学依据与重要基础。充分考虑区域旅游资源本底相似性、差异性、互补性和完整性,旅游产业发展依托城镇以及旅游线路的布局与组合,以大连市乡镇街道为具体研究单元,对旅游资源所属地域进行归并和划分,最终确定5个一级旅游区和17个二级旅游区共22个旅游功能区,依据不同旅游区自身资源优势进行功能定位。通过资源整合与创新驱动,形成区域内相似性和互补性较强的旅游资源区以及区域外差异性和互代性较大的旅游资源区,实现旅游功能区空间布局科学化,与闫玮[16]研究思路相吻合,并在乡镇街道层面进行了更加微观、细致的探讨。

大连市旅游资源丰裕且品质高,在市域尺度上富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其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对市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可为城市旅游目的地微观尺度旅游业发展空间管理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4.2 管理启示

4.2.1 发挥龙头效应,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 结合大连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研究结果以及科学分析旅游资源通达性、连接度等指标,整合旅游资源,以旅游资源“核心区-廊道-节点”为基本空间构架,打造不同规模、不同品位、不同空间形态有机组合的旅游空间体系,推动大连市旅游业全域发展联动。应发挥核心区龙头效应,合理打造旅游业发展节点,构建多级旅游圈,形成以中心城区为主要范围的核心圈,以旅顺口区和金州区为主要范围的延伸圈,瓦房店-普兰店-长海旅游区以及庄河旅游区为主要范围的辐射圈,发挥国道、省道和海岸线等廊道作用,以旅游区依托城镇为节点,以旅游功能区为工作重点,强化旅游区内部合作,形成区内协同、区外联动、区域统筹、产业协同、产品互补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实现大连市旅游一体化发展。

4.2.2 构架特色产品体系,合理定位旅游市场 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状态与特色是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和前提。各功能分区的发展定位决定了旅游产品开发方向,客源市场定位则使旅游产品开发方向更具针对性。要充分发挥旅游功能区辐射扩散作用,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统筹旅游功能区内和区外的资源与市场,在项目建设、功能实现方式等方面最大限度地避免与周边区域的竞争,实现与周边区域的协调发展。

区域旅游合作、资源互补、保持旅游竞争优势的基础是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大连市地文景观、水域风光、建筑设施、人文活动等旅游资源丰富,随着旅游需求的转变,需要转型升级,结合旅游功能区定位以及老虎滩海洋公园、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横山北普陀主题文化公园、冰峪旅游度假区、铭湖温泉滑雪度假区、世外俭汤旅游景区、香洲田园城等区域内高等级旅游景区的规划内容与市场定位,挖掘特色资源,针对客源市场偏好构架特色鲜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体系,实现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化旅游产品开发和设计,形成产业分工,并与旅游交通线串联,打造精品线路,做好旅游产品的精准市场营销,以期为国内其他同类目的地提供借鉴和参考(表2)。

表2 大连市旅游产品与市场定位Tab. 2 Dalian tourism products and market positioning

4.2.3 加强区域合作,拓展国内外客源市场 国外客源市场方面,大连市与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地缘相近且有历史渊源,温泉旅游、滨海旅游、乡村休闲、历史文化等旅游项目对俄罗斯游客有很强的吸引力,入境旅游者以日本、韩国和俄罗斯游客为主。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横向比较,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以及国外旅游者的需求,大连最有可能在近期加速拓展的是俄罗斯市场。同时,还借助日韩客源强大发展势头,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紧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依托中蒙俄经济走廊,借助东北地区航空枢纽,形成与俄罗斯、蒙古旅游合作空中走廊,加快融入“一带一路”战略[25],构建东北亚旅游中心城市,打造国际滨海旅游名城,拓展国际市场。

国内客源市场方面,采用ArcGIS 10.2软件构建具有拓扑关系的高速公路网络数据集并计算客源地到大连市的最短交通距离,利用修正引力模型,测度大连市与国内旅游客源地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以及旅游者空间流动程度,依据大连市与国内省市地理区域分布以及地缘关系远近,以大连市为中心点,构建旅游市场圈,优化大连市旅游产业空间组织外部格局。吉林、黑龙江、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与大连市地域邻近,海陆文化差异大,资源互补,社会经济联系较强,可划定为一级旅游市场圈。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南、湖北9个省份经济较为发达,与大连市商贸联系较多,南北地域差异较大,划定为二级旅游市场圈,以省会城市为节点,发挥其旅游辐射和游客集散作用。将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宁夏6省份划定为三级旅游市场圈,广东、广西、海南3省区划定为四级旅游市场圈,西藏、新疆、青海、甘肃4省区划定为五级旅游市场圈。

4.3 研究展望

本研究考虑城市旅游目的地休闲旅游业发展及其与其他依托要素的联系,不断优化旅游空间形态,增强城市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处于成熟期的城市旅游目的地旅游空间管理可借鉴大连市旅游功能区规划经验,建立试验性发展区。

基于旅游资源评价并获得结论,确定资源开发方向与功能定位,为大连市旅游城乡差异化发展提供参考。为了提供更加全面科学的旅游资源优化配置依据,还需做进一步的研究:长期考察和动态调控旅游区划,以保证区划有效性与实时性。探索综合集成的旅游功能区划方法,思考旅游区形成及驱动机制,加强多尺度典型案例区研究。

猜你喜欢
旅游区大连市景区
大连市第六十九中学
朱俊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摘牌』
我的好朋友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family culture
Study on the autonomous learning of English listeningusing American TV series
“摘牌”
某景区留念
黄陵旅游区开发对目的地的综合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