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资源研究

2022-01-08 07:29王心同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1期
关键词:素描思政课程

王心同

[摘           要]  在新课程教育理念下,课程思政作为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重要价值观导向支撑。以高职校艺术设计专业素描课程融入课程思政入手,对素描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内涵和资源进行分析,探讨和挖掘素描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资源。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素描;资源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1-0022-03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重要位置,点出了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强调了课程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明晰了相互作用后的协同效应以及进一步深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素描这门课程,作为高职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之一,具有极其鲜明的课程特点,也是训练造型技能的必修课之一。课程的主要内容有:研究素描对象的结构、明暗、体积感的规律,在深谙规律中践行素描的技法与能力,践行具象抑或抽象的写生与创作。课程内容所关联的感知美的熏陶以及价值导向的引导包含有历史脉络和当下政治意识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必要性

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首次强调了教育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重大转变,以此助力推进教育改革,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教育部把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作为首要政治任务。

在教育理念中,教育工作者只有更新自身的思想观念,使自己的思想保持先进性和创新意识,在上好思政课的同时,才能将课程思政向专业课程中自然而然渗透,“润物细无声”,情怀和温度兼备,知识与理论并行,这五个字是对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的诠释。在教育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石,思政元素的到位点拨,课程思政引出的专业理论与技能知识更饱含真情实感的呼应,树立起专业课的政治站位,使得课堂与思政内容真切结合,课堂也随之生动活泼,亦让学生从中获益匪浅,为他所用。

当前时代要求下,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是教育教学体系的应有之义,是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势的政治要求,是高瞻远瞩的理念指导,是语重心长的关切厚望。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的格局,课程思政有完整的正确价值导向作支撑,其本身与课程教学目标和宗旨契合,与当下的教育主旨同向同行。课程思政的过程需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在坚持整体性、稳定性和相对逻辑性的基础上,遵循课程的属性特征、教育功能等特点,科学联系起来,相辅相成,共同促进。课程思政的目的是全课程育人,是建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因此,研究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探索课程思政和专业课程联系的方式,实践课程思政和专业课程联系的任务,是教育本位的要求,是当下时代的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念的要求。

二、素描课程思政资源的挖掘

素描课程是高职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之一,将素描课程作为研究课程思政结合科目的对象,是将“立德树人”这一目标落到艺术设计专业建设上的有力基础,是针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结合的实干型的研究范例,是为既能培养基本技能优秀,又能拥有优良素养的优秀学生铺垫好基石的必经之路。

展开式对素描课程资源进行挖掘,从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入手,触目皆是因素结合的连接以及元素组成的片段,这些片段以素描课程的视角去关联、审视、援用、实践,在深刻理解和解决价值观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查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钻探,我们可以在丰富素描课程涉及的思政资源中厘清脉络,将其清晰明了地分为以下两类:历史脉络和当下政治意识。

(一)历史脉络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后,西方艺术教育思想包括当下占主导地位的素描技法在我国传入并传播,大批以艺术为表达方式的仁人志士作出反应,其中一部分人用素描的手段挥斥方遒,浪遏飞舟。例如,徐悲鸿的素描创作稿《徯我后》完成于1924年,是典型代表之一,该创作稿作品创作于1933年,后完成稿为油画版《徯我后》。《徯我后》取材于《书经》的“徯我后,后来其苏”一句,意为“带领和引领我们的人来了,我们就得救了”。作品绘制的是夏桀暴虐时期的人民坐于涂炭,水深火热,无以为生,渴求明君,此景与当时九一八事变之后民不聊生的中国现状遥相呼应,成为救国存亡的呼喊。《徯我后》根据中国历史题材,运用西方素描绘画技法进行创作,被誉为“中国美术复兴的第一声”,其画作中具备的高尚情怀和艺术表现力是巨幅历史题材代表作之一。再如,徐悲鸿在其又一代表《愚公移山》诞生之前,有很多的素描手稿。《愚公移山》广为人知,它取材于《列子·湯问》,叙述愚公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挪走两座大山的故事,古代神话中展现的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不畏艰险的民族精神。1940年,正值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徐悲鸿创作了多幅《愚公移山》以及相关的素描手稿,画面中注重人体肌肉骨骼动态和静态中的转折以及在光影下的变化。在存亡继绝的年代,徐悲鸿的作品不仅关照西学东渐,更在素描绘画风格中寻求中国传统特色基础上的中西合璧,寻求中国文化的价值源头,以此来激励国人坚持抗战之决心。除此之外,徐悲鸿的素描画作如《田横五百士》《负伤之狮》等,在成为继承和发扬传统视觉典范的同时,无不是对当时痛失家园的中国人士气的鼓舞和勉励,无不是对历史中西方列强压迫的抨击和反抗。1950年的土地改革运动在新解放区广泛开展,文化艺术整体活力蓬勃,赋予改革气质的素描作品层出不穷,奠定了我国素描基础教学的根基。王式廓在1959年完成的素描作品《血衣》中,通过一间具有仪式感的乡村公共空间,在此空间中有基本建筑包括高台、开放的空间、充满张力的人物。从素描作品《血衣》中可以清晰感受到画中正在进行时中人物的心理状态。这种气氛和心情在素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将土地改革事件视觉化,重返历史的现场。除此之外,后续王式廓的《南昌起义》、靳之林的《南泥湾》、侯一民的《刘少奇和安源矿工》等素描手稿,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除了以上展现历史事件的素描作品外,在静物素描的教学中,同样可以渗入课程思政的内容。比如,在教授陶瓷静物素描的课程中,对我国陶瓷历史文化价值的分析,其具有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精髓和道德精华的传播力量,可以有效增强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些伟大的承载历史事件和元素的素描作品具有共同的特点,即神的沉稳和气的鲜活,亦被刻上了历史印章,成为素描课程中典型的鉴赏作品。

这些取材于历史脉络中现实事件的优秀素描作品,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充满了民族自强和自信的立场。在吸收国外素描技法的基础上,历史中优秀的素描作品是头脑清晰的产物,在批判学习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不断升华递进为我国所用,携我国特色。这些历史轨迹中梳理出的素材在素描课程中进行引用,将作品创作时候的历史背景和深刻意义在课堂中引入,通过这些素描作品不但可以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从教学的本位角度切入,可以从光影明暗等内容上提高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感知和理解。因此,这些优秀的素描作品提供其作为素描范本的同时更是作为充分有效的思政资源自然渗入素描课程的教学中。在课程准备过程中,教师应保持思政意识对往期历史脉络上的代表作品进行梳理,及时关联与凝练,适时将传统素材更新,在素描专业技法技能知识的讲授中,诠释出历史中经历和展现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情感、人文主义价值观,引导学生对时代背景的理解,提升学生的主观辩证意识,提升正确的审美取向,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学生受到充分的感染和鼓舞。

(二)当下政治意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艺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文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新时代中国文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的陆续公布之后,从全局角度把控,在国家层面部署,国家对文化艺术发展高度重视,并细化到总体要求、具体实施、保障措施等细则。深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美术作品,带着开放、融合的态度层见叠出,遍地开花。这些揭示并明晰了当下中国文化艺术的前进方向,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资源宝库、文化自信的典型范例,更是高职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思政资源。

在处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过程中,从国家层面出发,协同育人作为工作的重点和中心。专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结合课程标准对素描资源进行梳理,不仅需要追求关于美与艺术知识与技能的讲解和传授,更要对党和国家的基本理论、基本方针政策等持续关注,有清晰站位,有正确认识,这样才能在授课过程中正确引领学生,在国家政策方针下,保持并向同行。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反思自身教育内容,在国内外意识形态斗争激烈的今天,在大国博弈全面升级的当下,确保本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每个阶段得到清醒并正确的思想教育,找到屬于自己正确的人生轨迹。同时,在当下政治意识的保障下,包括素描课程在内的艺术设计专业可以将课程思政的元素和思政课程相结合,处理好学科间的资源共享,实现知识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

比如,在述论陶瓷时提及的“工匠精神”,在素描静物课程中进行引入,对具有工匠精神的器物进行赏析,渗透古代艺术家的艺术智慧和哲学观,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器物的精致美感,延展出民族自豪感,凸显敬业精神的时代特征,这也是现代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美育与德育是具有内在关联与统一的,匠心、敬畏心、责任心,当下的工匠精神是素描课程以及所有专业课程中需要追求的价值取向之一,是重要的课程思政的参考理念之一,也是对学生就业的行业标准的阐释之一。再如,笔者在近期素描课程《头骨》章节的学习中,用袁隆平先生的素描头像进行新课导入。课件图片渐变的方式,从头骨到写实素描的过程,显示袁隆平先生的素描头像。艺术创作要有文化和内涵,要有精神眷顾,以袁隆平先生伟大的成就和贡献引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伟人逝矣,缅怀这位伟人的同时带着对伟人的崇敬,塑造伟人的心情,用专业学习的方式去纪念他,延伸出完成写实素描绘制必须从基础知识点入手。这种在当前视域下英雄伟人的例子在课堂上的运用,优化了课程思政资源,与素描课程的专业知识紧密联系,使得本课的引入与当下社会价值观结合,学生的理解和体会更立体化。这种课程思政的导入是反映现实社会意识形态课程思政的体现,是主流价值取向的融入,潜移默化将正确导向自发渗入学习和生活。再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让人心动。”笔者在素描课程中,不仅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知识汲取,更有意识让学生把部分时间倾注到课下的时间,在素描写生的时段,带领学生到身边司空见惯的环境中写生,在原本未有意去发现的周遭中感知静物素描的明暗关系、虚实效果、立体形象,去升华静物素描在心中的力量。把课堂地点暂且改至课外,学生在过程中知觉静物之美、素描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最后,诸如“一带一路”“建党100周年”等时事热点,皆是素描创作的文本,也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主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国家政策引领和文化导向指引下,课程思政不仅是大势所趋,更是专业建设中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特征的必经之路。作为艺术设计专业中的素描基础课程,在重点仍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前提下,融入课程思政的资源,学生对现实情况进行审视,用历史脉络的思政内容引导学生共情,用政治意识的思政内容引发学生共鸣,引导学生从表象进入本质的学习和探索。通过对思政资源的全面分析和梳理整合,挖掘素描课程蕴含的历史内涵和文化背景,在素描实践过程中注入国家倡导的主流价值,进而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牢固掌握素描技能与技法,还能润物无声地明晰正确的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正确的审美情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体会生活的美好,珍惜当下的幸福,读懂行业的专注,通晓时代的责任,为祖国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顾明明.高校美术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理性思考研究[J].戏剧之家,2019(15).

[2]余永永.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动画设计教育创新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0).

[3]李骏.公共艺术课程融入高校大思政教育创新体系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8(1):31.

[4]李鹏.《素描与色彩》课程思政建设:思政资源的挖掘、凝练与植入[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0,29(1):85-89.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素描思政课程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武汉素描
素描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跟踪导练(一)4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