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三教”改革的模具智能制造人才培养要素研究

2022-01-08 07:29邢勤宫晓峰于仁萍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1期
关键词:模具教学资源思政

邢勤 宫晓峰 于仁萍

[摘           要]  针对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如何实现模具智能制造人才的精准培养,提出了基于“智慧教师”“智慧教材”“智慧教法”的新“三教”改革。实施立体化分层进阶工程和个性化分类培育工程,构建全程化、立体化、进阶式教师职业发展培养体系,打造四类专兼结合的智慧教师团队。校企“双元”开发教学资源,建设富层次、立体化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实施基于成果导向的模块化教学改革,打造智慧课堂。

[关    键   词]  新“三教”改革;新旧动能转换;模具智能制造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1-0034-03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山东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做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创建国家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决策部署,出台了《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提出到2028年基本完成这一轮新旧动能转换,到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强省。智能制造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融“四新”为一体,是促进“四化”和实现“四提”的关键,发展智能制造是实现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有机结合的最佳途径,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现代化强省的必然选择[1]。

模具工业是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础,模具行业的发展对制造产业配套能力的提升和促进制造产业聚集优势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模具产业的智能化建设能够有效带动传统制造业的升级改造,解决传统制造业生产成本高、生产周期长、生产效率低、生产方式低端等问题。模具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需要高职院校培养能够运用物联网、MES、人工智能等技术,从事模具产业链数字化设计、精密加工测量、智能控制、智能化管理等岗位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1-2]。

智能制造涉及的学科比较多,所需专业知识分散在不同专业中,培养适应模具智能制造生产模式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对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研究如何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智能制造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精准培养成为当前高职院校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模具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随着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工作的全面展开,传统模具企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对掌握智能制造技术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职业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已经跟不上市场需求的步伐,一些职业院校纷纷开始增设新专业,然而,新专业在内涵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教师应对新技术的能力不足、教学资源与岗位需求脱节、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智能制造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一)专业教学团队水平与“智能车间”技术快速发展的新需求存在差距,具体表现为工程实践能力、新型高端设备应用能力不足

当前模具智能制造领域的师资力量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特别是欠缺有良好理论与实际操作素养的教师。现有的师资力量重点依靠自学的方式掌握专业素养,欠缺培训、教学资源学习以及校企合作等因素,显著影响了教师的后续进修与成长;欠缺配套的资格认证以及评审体系,造成现有人才的专业状况很难有效判断;教师实际素养会因校内外实训场景的局限性,难以实现理想的提高效果等,实际操作课程存在显著的缺位问题。

(二)模具企业智能化差异明显给开发满足企业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资源带来困难

在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推动下,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但由于模具企業规模普遍不大,部分企业投入资金跟不上,导致企业之间的智能化程度差异明显,转型升级周期较长,导致教学资源开发既要统筹产业转型升级新技术,确保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又要兼顾企业传统生产技术,确保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适应性[3-4]。

(三)新形态活页式教材编写方面没有立足企业岗位需求实现突破

尽管高职院校部分课程已经开展新型活页教材的编写,但都是以学校教师为主编写的,由于学校教师大多都是学科体系培养出来的,对知识、学科体系比较熟悉,但对行动体系下的技术技能教学缺乏实践,导致所编写教材仅形式上为活页式,内容上与企业需求对接不够,未能充分体现以“企业岗位任职要求、职业标准、工作过程、产品”为主的新形态教材开发要求。

(四)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没有真正实现突破

没有搭建起智慧化教学环境,没有打破传统课程知识孤立、武断划分的藩篱,无法真正实现“跨课程,项目化”进阶式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和思维方法。

三、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基于“三教”改革的模具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策略研究

以产教融合为突破,以“双向双融通”为主要途径,校企双方师资互兼互聘、互融共生,发挥企业产业优势,以学校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和科学研究方面的优势,有效聚集创新要素和培训资源,培养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构建“功能整合、结构合理、任务明确”的结构化师资团队。对接模具制造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紧扣模具智造领域关键技术,基于“四有”标准,引进培养专家型、领军式的高层次专业带头人,建设一支由校企双带头人引领的善教学、精技能、通行业、能科研的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满足模具智能制造领域教育教学对师资规模、结构、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要求[2-4]。

(一)实施立体化分层进阶工程,构建全程化、立体化、进阶式教师职业发展培养体系

1.实施新教师“青椒工程”

实施青年教师校企“双导师制”培养。制订新入职教师为期1年的教育见习与每年累计2个月的企业实践制度。通过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双导师培养、企业实践、在职研修等途径,全方位提升新教师素质。

2.实施双师型教师“工匠工程”

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山东省教学名师、青年技能名师及企业能工巧匠为师傅,双师型教师、青年教师与师傅结成师徒对子,准确定位徒弟培养方向,实施精准化培养,提升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

3.实施骨干教师“拔尖工程”

以教学名师和技能名师为导师,依托名师工作室和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建立骨干教师专业发展成长档案。选拔优秀骨干教师赴国内外参加专项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名师后备人才,积蓄团队长足发展能力。

4.实施专业带头人“名师工程”

发挥行业领军人才和名师名匠的辐射带动作用,邀请高水平院校专家到校制订名师打造计划和方案,安排专业带头人到国内外名校跟岗访学,全面培养教科研能力、专业教学能力、重点项目实施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

5.实施专业领军人才“领雁工程”

通过资金支持、项目引导,帮助团队带头人申报国家级领军人才,带领团队成员参加行业企业技术研发,提升行业影响力。参与行业标准制订、重大项目论证、专家智库指导咨询等活动,打造行业权威,发挥领军人才“领雁”作用。

(二)实施个性化分类培育工程,打造四类专兼结合的智慧教师团队

1.以教学名师为核心打造模块化教学团队

依托中德、中韩等合作项目,组织教师出国(境)培训研修,提升团队模块化教学设计和课程标准开发能力,推进“智慧课堂”教学改革。依托省级教学团队和职教名师工作室,组织教法改革研讨会,参加校际联合公开课,促进教师成长为“教学名师”。

2.以技能名师和技能大师为核心打造“工匠之师”团队

建立校企人员双向流动相互兼职常态运行机制,实施“轮训制度”。开展1+X证书培训,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引聘技能大师,共建“大师工作室”。依托省级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大比武活动,培养教师成长为技术能手、首席技师和1+X证书培训师。

3.以博士为核心打造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团队

发挥职业教育优质协同创新中心和模具技术研究所具有的“产教学研”功能,以博士为核心,组织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创新,开展技术推广;开展精密模具、智能制造相关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推动科研成果反哺教学,促使教师成长为研发服务工程师。

4.以创新创业导师为核心打造创新创业团队

通过创新创业培训项目、国内外院校创新创业经验学习、创新创业大赛等,构建“创意、创新、创业”的“三创”教育体系,将创造力教学成果与产业结合,培养创新创业团队。依托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项目,促进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高发明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三)校企“双元”开发教学资源,建设富层次、立体化的专业教学资源库

面向模具设计、模具智能制造的职业岗位,组建专业教学资源开发团队,建设一批具有“双元”特色的省级、国家级规划教材,开发新型活页式教材并建设配套信息化资源。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面向装备制造产业智能化升级需求,加大优质教学资源和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开发比例,建设多层次、多类型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一批融合思政教育的模具专业MOOC和在线开放课程,提高专业科技创新、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能力[5-6]。

1.校企“双元”开发创新性特色教材

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市场需求为基础,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围绕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产业链,引入企业新设备、新成果、新岗位职能和新职业资格标准,校企“双元”开发符合区域经济建设要求的特色教材,融入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典型企业案例,深入思政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职教本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的需要。引入VR/AR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发适用于线上线下学习的模具智能制造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新技术领域课程和系列化活页式教材。

2.开发富层次、立体化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库

专业教学资源库的资源建设分为企业信息类资源、专业教学资源、培训就业信息类资源三大类。开发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库,根据职教专业资源库一体化设计、结构化课程、颗粒化资源的建构逻辑,通过系统设计、外引内建、开放式管理、持续更新的形式,完成专业资源库建设,满足“能学、辅教、助训、促服”的需求。加大校、企、行共建开放资源的数量和比例,引入企業案例项目、企业素材等,提升资源库面向社会服务内容的实用性和体验度,使专业教学资源库满足教师、学生、企业员工和社会需求者的需求。

3.建设专业化的思政育人教学资源体系

通过专业知识延伸出思政要素和跨专业领域引入思政要素两条途径,深挖思政元素,建设故事型、图文型、音视频型、动画型等多形态的思政资源,搭建思政教学案例。整合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资源,联合组建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设团队,研究创新思政教学案例建设模式,形成课程思政资源审查自检机制,保证建设高质量专业课程。及时更新思政资源,实现思政教学资源的与时俱进、常用常新,发挥立德树人的效能[5]。

(四)实施基于成果导向的模块化教学改革,打造智慧课堂

1.推动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创建高效优质课堂

借助信息化技术平台和智慧教室,构建“课堂教学+虚拟仿真+实操训练”一体化的全时域、全空域智慧教学环境。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不同阶段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学习能力,实施线上线下和课内课外混合式教学、移动式泛在学习、翻转课堂、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模式“颠覆性”变革,创设师生互动和企业深度参与的课堂、现场、在线三向智慧教学模式。构建工程技术环境和载体,增加工程实践创新项目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提升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实施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创建高效优质课堂[6]。

2.建立基于信息化教学的智慧教学评价系统

设计基于信息化教学的智慧教学评价系统,包括思政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对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进行全方位考核。评价内容注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评价环节多重化,实现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评价主体多元化,实现教师、企业与社会评价结合,学生自评、互评结合。评价方法科学化实现定性与定量评价结合,分析评价结果雷达图对教学策略进行完善和提升。依托“1+X”职业技能等级认证标准进行考核,考核题库由行业、企业专家团队和教学团队共同制订完成,并由行业、企业专家进行考核评定。

四、结语

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新时代智慧教师、智慧教材、智慧教法的新“三教”改革,规范模具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加快培养模具智能制造领域的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提升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的新“三教”改革为模具智能制造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马绪鹏,赵慧,周京,等.京津冀模具行业智能制造转型升级高职人才需求调研分析[J].模具工业,2020(8):76-80.

[2]陈叶娣,许朝山.高职产教深度融合平台建设路径选择与运行管理机制的研究:以常州科教城模具智能制造基地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9-11.

[3]杨素华.智能制造背景下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模具制造,2021(3):89-92.

[4]梁克东,王亚南.基于“三教改革”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评价改革创新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8):28-34,41.

[5]王莉.試论“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在高职院校“三教改革”中的实践路径[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6):18-21.

[6]赵慧敏.“双融合”新教学形态下三教改革研究与实践[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1(1):8-10.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模具教学资源思政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开发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模具部
核燃料环形芯体压烧模具的设计
核燃料环形芯体压烧模具的设计
新型教学资源在综合课程中的应用
新型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