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价值旨归与实现路径探析

2022-01-08 07:29陈利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1期
关键词:职业规划思政马克思主义

陈利

[摘           要]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进行课程思政的改革中,还存在理解不到位、价值主线不明晰、思政元素挖掘不系统等问题,要进一步推进职业规划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应明确以人文本、忠于理想、服务社会的马克思主义职业价值观,对课程的价值目标进行全面的梳理,进行课程思政内容和资源的挖掘与建设,提升课程的实效。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价值旨归;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1-0049-03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使课程思政成为目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大热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以下简称职业规划课程)作为大学生公共必修课程,其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知自我和职业,树立科学的劳动观、职业观和择业观,在教育主体、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教育功能等方面与思政课程内容之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融合性。目前也有较多的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对职业规划课程的思政元素进行挖掘,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笔者认为目前这些改革仍然还不够系统和深入,离课程思政的目标还存在差距,有必要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根本原因进行梳理,以期更好地推动职业规划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一、职业规划课程课程思政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仍然存在不到位的情况

目前大部分教师对在职业规划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性和意义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但对如何在职业规划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改革,还比较茫然。从发展历程来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初由美国人弗兰克·帕森斯最先提出,逐步形成“人—职匹配”理论、职业生涯选择理论、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理论、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研究理论、职业锚理论等[1]。这些理论因为建立在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基础和价值理论基础之上,更多地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价值实现,难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等思想有不符甚至矛盾之处。因此,对职业规划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必须从其基本理论和价值基础进行改革,但目前仍然有不少教师在改革中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或者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由于本土职业规划理论和教师个人思政理论的缺乏,只能在现有西方职业规划理论基础上做一些细节的修补,进行个别案例的融入,导致隔靴搔痒,改革不彻底、不到位。

(二)对课程思政改革的价值主线不明晰

因为还没有从基本的价值理论角度对职业规划课程内容进行梳理和改造,必然导致在课程思政改革中出现主线不明晰、“两张皮”的现象。比如,在目前的生涯发展理论中,职业理想主要依据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和性格因素来确定,尽管也需要考虑职业的变迁和发展,但其价值主线仍然是鼓励学生自由地个性发展,满足自我需求多于鼓励学生从国家发展需求角度来发展自我。课程思政改革则要求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本指导。马克思主义虽然也认为“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青年择业的最高价值准则,但同时也强调个人在进行职业选择时,除了要考虑自身体质和能力外,也需要考虑所处的社会关系及家庭需求[2]。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青年的寄语中多次强调,当代青年要把自己的梦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之中。两条价值主线虽然都鼓励并尊重青年的职业选择,但基本的价值取向还是有所差异,目前的课程改革中,两者糅杂,看似相互补充,但由于价值主线不明,反而容易给学生造成困惑。

(三)对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不系统

由于理论支撑不足,价值主线不明,因此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对“思政元素”的挖掘难免显得零碎、不系统。一些教师在改革的过程中把课程内容与思政相关内容进行简单的相加,虽然在短期内是有效的,但从长期来看,却可能导致课程本身的理论说服力被冲淡,而生硬的“思政教育”又无法让学生认同,最后出现得不偿失的局面。

二、职业规划课程课程思政改革的价值旨归

职业规划课程课程思政改革的核心在于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现有课程理论进行创新,在课程中明确马克思主义的职业价值观。鉴于目前本土职业规划理论创新的不足,改革重点则应在现有职业规划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厘清蕴含其中的价值体系,让马克思主义的职业价值观成为课程的价值主线。

(一)“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馬克思200周年诞辰大会上的讲话中说“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不但把自己的价值理想定位为人类解放,而且把人类解放的价值理想确定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的‘一切人的自由发展’”[3]。但“个人的自由发展”并不是无条件的。马克思从人类历史发展角度,认为人类自身存在三大历史形态:与自然经济形态相适应的“人的依赖关系”、与市场经济形态相适应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以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4]。从人类存在的历史形态来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然是以一定的社会条件为前提的。

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首先,要鼓励学生全面、正确地进行自我探索。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提出,个人职业发展的基础在于体质和能力。青年应该选择自己的身体和能力能胜任的职业,否则就会受到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其次,要鼓励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职业。马克思认为青年应当选择使自己受到真正鼓舞的职业,并且要弄清楚鼓舞的来源。如果这种鼓舞是虚荣心和对名利的追逐,或者来自对职业的美好幻想和美化则会导致热情须臾而逝,从而给青年带来整个存在的崩塌[5]。在职业规划课程中要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职业的全貌,只有在学生了解到职业的本质和所面临的困难仍然能够对其充满热情并坚持的,才是其真正的职业兴趣和理想所在。最后,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职业兴趣、能力的提升也同样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基础之上。个人的职业发展要与经济走势、社会需求、时代背景等社会条件相联系,要主动将个人前途和社会发展、国家前景统一起来,只有这样,个人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决定性作用。

(二)“忠于理想”,指导学生选择建立在正确思想上的职业

马克思认为,职业选择对青年人而言非常重要,当青年“开始走上生活道路”时,对于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一事,一定要进行认真地考虑,否则可能会毁灭自己的一生,使自己陷于不幸[6]。青年人在进行职业选择时要从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进行理智、冷静的思索,要对职业的全部分量有所认识,预判从事这一职业有可能出现的种种困难,并深信这一职业的基础是建立在“正确的思想”之上,可以给自己带来尊严和崇高。

什么是“正确的思想”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但基本的原则其一是要符合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规律。其二是要有正确的政治立场,毛泽东就曾强调青年人不仅要时刻牢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还要有正确的政治观点,“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其三是要与国家和人民前途命运相关联,自觉地将个人的理想信念融入社会的共同理想之中,始终同祖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一旦确立职业选择,就要忠于自己的选择,克服一切困难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光有理想没有实际行动是不行的,还必须有为了理想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地奋斗以及敢于吃苦的精神,才能将理想转化为现实。

“忠于理想”就需要引导学生在职业决策时,确立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国家发展,有正确政治立场的职业理想和目标,并指导学生培养化理想为现实的精神品质、能力和方法。

(三)“服务社会”,帮助学生辩证理解个人价值,实现与促进他人和社会发展的统一

在职业发展过程中,马克思说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看似相互冲突、相互敌对,实际上两者绝非非黑即白、泾渭分明。相反,人类在成就他人时更能彰显自身的价值。人类自身达到完美是基于为同时代的人的幸福而去努力工作。恩格斯在《致大不列颠工人阶级》中就鼓励英国的工人要坚定、大胆,因为工人的革命事业不仅仅只是工人自己的事情,而是他和工人共同为之奋斗的事业、全人类的事业[7]。一个人如果目光狭隘,仅仅只是为自己劳动,琢磨自己利益,也不是不可能获得职业的耀眼头衔和辉煌成就,只是这样的职业格局是有限的,他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8]。

“服务社会”的职业价值观要求引导学生在实施自己的职业规划过程中更多地理解职业背后的意义,扩充学生对职业的理解,不仅仅是给自己带来利益,而是可以通过职业成就更多的人,为更多的人提供服务,谋求幸福。同时,还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分析、认同国家的发展目标、规划、政策,让学生养成自觉将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和实现路径与国家的发展规划、目标、路径相融合,引导学生在服务社会、成就他人中成就自我,达成人生的完美。

三、职业规划课程课程思政改革的实现路径

(一)对课程的价值目标体系进行全面梳理

用马克思主义的职业价值观对职业规划课程的价值目标体系进行全面的梳理。在生涯意识唤醒阶段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念,让学生正确认知个体与职业、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树立为更多人谋福利的职业价值观;在自我探索阶段,要在价值维度让学生正确认识个体特质,要重点引导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个人特质,突出能力在个人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向上、勇于追求、刚健有为的精神品质;在职业探索阶段,要引导学生养成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要用全面、发展、辩证的眼光全面认识职业本质,了解职业的发展,正确看待职业的价值以及职业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等;在职业决策阶段,要引导学生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动态地理解“人职匹配”,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坚定自己的职业选择,并为选择负责的态度;在职业规划实施及体验阶段,则要重点引导学生养成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形成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总之,职业规划课程价值目标梳理的第一原则应以马克思主义的职业价值观贯穿始终,让学生在课程的潜移默化中养成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润物细无声”中塑造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观。

(二)围绕课程的价值目标,进行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在课程目标体系确立基础上,针对课程内容进行思政元素的挖掘。这里思政元素的挖掘,一定不是从思政课程中挑出某一些看似跟课程类似的内容进行简单的相加,而是现有课程内容在育人维度的深化、丰富和拓展。比如“职业探索”阶段,引导学生做行业发展分析时,可以引导学生多了解国家的发展规划、职业发展政策,让学生明白国家未来发展的重点,从而将自己的规划与国家的发展自觉进行匹配,同时也可以适当引导学生从国内和国际的对比来对行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明确行业中目前的问题、瓶颈、提出解决思路等,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等;在工作环境选择时,让学生对典型企业的政治取向、价值理念等进行分析,从而让学生明白企业发展背后也是有政治理念背景的,引导学生更好地审视自身的政治立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在工作地域分析时,要结合国家乡村振兴等战略,让学生不仅看到环境对自身发展的便利性,还要鼓励学生利用自己所长,为更多的人创造便利性,担负新时代新青年的新使命;在家庭环境分析时,增加个体和家庭动态关系的探讨,让学生既看到家庭对个人职业成长的支持或制约,更要看到个体职业发展对家庭的改造与贡献,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坚定用自己的双手和才能去创造幸福家庭的使命和责任。总之,课程思政内容的挖掘一定是基于课程内容的自然生发和融合,而不是思政内容的简单嵌入。

(三)根據课程价值目标和内容进行相应的资源建设

课程思政目标的达成和内容的实现,需要相应课程资源的支撑,不同的内容点,资源类别、形式和要求各有不同。但总体来说课程思政的资源可以从以下几类进行搜集和积累:一是有关马克思主义职业价值观的相关理论、言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一定要在课程中及时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其中有关青年职业发展的相关论点和论述。二是要搜集反映国家最新的发展战略、规划,包括地方(省、市)的最新发展战略和规划、一些重点行业(特别是与学生主要就业领域相关行业)发展的重要事件等。三是要尽量搜集我国历史发展中一些民族英雄、模范人物、时代楷模等的职业发展案例,要用更多的本土、本国的正面人物案例取代以往教学资源中国外人物案例偏多的现象。四是要搜集反映有关青年职业发展及生活状态的时事热点人物、事件等,以便于及时掌握青年有关职业发展的思想动态,引导学生正确评判相关言论。

随着大家对课程思政这一理念理解的深入,马克思主义的职业价值观在职业规划课程中必将得到全面回归,而更多学者的加入也有利于职业规划相关理论的本土化创新,职业规划课程也必然在“育人”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晶.新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20:4-6.

[2][5][8]谢俭.青年马克思的择业观及对当代青年的价值启示[J].北京青年研究,2021(1):43-48.

[3][4]孙正聿.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6:25.

[6][7]王媛媛.马克思恩格斯青年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1:45.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职业规划思政马克思主义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浅谈大学职业规划教育的价值、问题及对策
论用职业规划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