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策略

2022-01-08 20:14孙颖
商业2.0-市场与监管 2022年1期
关键词:国际传播策略

孙颖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但文化竞争力的提升与经济发展速度不成正比。中国记录片作为传播文化的重要形式,要积极制定发展战略,不断发掘新型的传播渠道,改变固有的表达方式,实现国际化传播。本文将从中国纪录片进行国际传播时所遭遇的困境以及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策略

1.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遭遇的困境

尽管中国的纪录片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已经推出许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好作品,但并未被大众所熟知和认可。国内纪录片市场和全球市场的不完善,阻碍了中国纪录片在国内和国际文化竞争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1.1宣传不够,纪录片的春天迟迟不来

中国纪录片在目前的市场中并不是非常受欢迎的,但是多年以来纪录片的受众却一直在增长,这其中大部分受众都是“喂养式”的,电视或者网络上面播放什么就看什么,导致纪录片质量的好坏通常用看与不看这种“无害”式的反馈来表达。当前国内纪录片的制作者与受众基本上是没有什么交流的,也正是这样的交流真空,让《话说长江》、《丝绸之路》、《乡村里的中国》等这些在国内外专业领域屡获奖项的纪录片,在受众市场上却少有人知。另一方面,纪录片因其相较于其他文化产品缺少博人眼球的宣传噱头,王婆卖瓜尚需自夸,更何况是在市场处于弱势的纪录片产品。一部纪录片要想在国际上大放异彩,就必须在受众市场上宣传自己,以在国内市场的影响力为工具,吸引外商,建立合作关系,确保在国际市场的传播和发展。但目前国内纪录片市场对宣传不重视,这阻碍了国际传播的发展进程[1]。

1.2表现方式、拍摄手法不为西方所认可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记录片在世界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国外受众对中国纪录片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英国的BBC、美国的国家地理频道、日本的 NHK 都对中国纪录片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他们希望通过纪录片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的生活。美国探索频道亚洲电视网制作总监维克兰·夏纳说:“世界在关注中国。”亚洲广播公司探索频道说:“过去我们制造的纪录片中有25%属于中国。”但尽管受到世界的关注,中国纪录片在国际化道路上仍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障碍。

优秀的纪录片应该追求用精美的画面诉说故事。然而,目前的中国纪录片侧重于情感的微妙表达,但故事性不强,叙事速度慢,可欣赏度弱,很难被国外受众所接受。Discovery的中国区高级经理说:“目前中国已有的纪录片中没有符合我需求的成片,我不得不选择一个外国人创作的中国主题纪录片。”这正是目前中国纪录片所面临的问题,如何把国内现有的题材转化成易于国际受眾所接受的选题,并将它完美的呈现,这是国内纪录片要思考的方面。例如,由中央电视台播出的12小时电视剧《故宫》,经英国影视制作公司制片人兼导演史蒂文·塞登伯格压缩后,变为两小时国际版并在英国地理频道播出,现已在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2小时压缩版的《故宫》直接展现了国外受众的喜好、审美特点,这无疑给我国纪录片的拍摄提供了学习的样板[2]。

2.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策略

2.1巧借新媒体,开拓传播新渠道

近来,观看中国纪录片最主要的方式是电视和网络,只有一小部分受众选择电影作为观看纪录片的首选。的确,纪录片很难与同时上映的商业电影竞争,并且少有纪录片能进入影院放映。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纪录片很难战胜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更不用说在全球市场中崭露头角了。

考虑到目前纪录片发展不畅的主要原因是宣传不到位。新媒体的出现恰恰弥补了这项不足。在纪录片宣传期间,出版商可以增加在各种媒体平台上的广告宣传,包括短信、视频客户端、社交媒体等。此外,还可联合多方服务终端,如电视、互联网,像《舌尖上的中国2》一样,将版权出售给咪咕视频、哔哩哔哩等视频网站进行播放,吸引受众注意力。但是,在选择传播平台时,需要注意的是要选择主流且接受度高的媒介,如外国本地电台公司和权威机构[3]。

2.2用表现性图像语言深化内涵

图像作为一种二维语言可以营造出特别深刻的含义,并表达出纪录片深化的内涵。例如,用象征性的色彩、灯光和色调来表达主人公的内在情感。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应该充分调动图像的色彩、光线等外化元素来表现内蕴的含义,让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通过图像体会中国纪录片中所展现的文化。纪录片的图像具有现实主义和客观性,可以真实的展现所记录的故事的真实性,同时可以升华故事背后的意义。但在图像呈现的时候要注意,意识形态和纪实之间有一条模糊的界限。如果暗示图像非常笼统,则纪录片图像的可靠性会降低,因此要求纪录片中使用的图像必须准确恰当,才能表达出准确的内涵。

此外,在纪录片中用到具有表现性画面用的精确、贴切,能形成具有超越画面表象内容的深层语言。表现性画面在纪录片中使用可以渲染纪录片的环境氛围、烘托纪录片中的情感气氛,同时唤起受众的同理心,使受众通过丰富的视觉效果进行充分的联想。例如《舌尖上的中国》讲的虽然是食物的故事,但受东方品味的启迪,使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期待着这场视觉盛宴,他们期待着具有他们母亲、祖先和这座城市的味道。虽然其中的每个故事都是独立的,看似没有直接的联系,却折射出对人们对故乡的强烈感情,以及对家人无尽的思念。

2.3叙事节奏的国际化转变

一部纪录片的声音、色彩不仅取决于录制的节奏,还取决于受众对故事反映出的内在情感的波动,要符合受众的审美要求和期望。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和价值观的差异,中外受众对不同类型的纪录片有着不同的审美要求和期待。中国纪录片若想快速进入并融入国际市场,需要转变叙事节奏,使其更符合国际化。

如何叙事才能符合受众的需要,故事冗长并不能促进受众的情感互动,而太短的故事又不能完整表达整个主题,其中节奏还需仔细斟酌和拿捏。纪录片中故事的节奏大致可以分为外节奏和内节奏。外部节奏通常是通过讲故事或相机编辑来创建的。内在韵律主要是由故事自身的魅力和跌宕起伏情节,以及受众内心的感受、体会所创造的。制作纪录片应以外在节奏为基础,与改变纪录片故事的内在节奏结合。叙事时不需要从头到尾流水账式叙事,而是要突出故事主题,着重叙述。英国著名纪录片导演迈克尔·艾普特拍摄的大型纪录片《人生七年》,他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14个7岁儿童,倾听他们的梦想和生活。《人生七年》采用视听元素通过每七年询问他们的生活状况来展示这些孩子的个性和发展环境的差异,并用大量的篇幅来叙述他们的生活环境,聚焦它们之间7年间的重大变化,以展现他们不一样的成长过程和生活经历[4]。

今天,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化正成为发展趋势,面对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大众审美不同需求,抓好纪录片叙事的节奏即是抓住受众的偏好。

3.结语

本文运用经验总结法探讨了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并且针对存在的困境提出了国际传播策略。当前,全球对中国的关注正在为中国纪录片实现国际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国纪录片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但要想在国际化的道路上长远发展,只有适应国际市场的生存规律、积极学习、与优秀的国际团队合作,才能跨越多重障碍,最终走向胜利。

参考文献:

[1]高峰.纪录片与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意义、策略与话语方式[A].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中国文化的世界价值——“第三极文化”论丛(2016)[C].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2018:7.

[2]张同道.西藏纪录片的国际传播——《八廓南街16号》《西藏一年》和《西藏民主改革50年》传播解析[A].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话语体系与文化形象——“第三极文化”论丛(2015)[C].: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2015:13.

[3]方彬.解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中国文化国际传播[A].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话语体系与文化形象——“第三极文化”论丛(2015)[C].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2015:9.

[4]卞祥彬.纪录片对传播内容真实性的美学追求——以纪录片《十八站》对鄂伦春民族形象传播为例[A].全球修辞学会、国家传播学会、安徽师范大学.首届国家传播学高层论坛摘要集[C].全球修辞学会、国家传播学会、安徽师范大学:全球修辞学会,2016:2.

猜你喜欢
国际传播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世界新格局下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方略研究
新时期长征精神国际传播要素分析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