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纺织品在服饰安全防护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2022-01-09 13:06刘雪妍
轻纺工业与技术 2021年12期
关键词:情感化纺织品服饰

刘雪妍,李 喆

(北京服装学院中国生活方式设计研究院,北京 100029)

1 智能纺织面料研究综述

1.1 智能纺织品研究现状

智能纺织品是一类包含感知单元、反馈单元、响应单元体系并保留纺织材料及纺织品风格的新型纺织品,能够主动或被动地对外部环境变化及内部变化进行感知并通过反馈单元实时产生响应。智能纺织品的获得主要包含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智能纤维材料为原料进行智能纺织品制造;另一种则是通过引入非纤维状智能服装材料如柔性传感器、微电子技术来实现服装智能化。智能纺织品的发展历程共划分为3 个阶段,分别为消极(被动)智能纺织品、积极(主动)智能纺织品和高级智能纺织品[1]。

1.2 智能纤维材料的分类及应用

智能纤维为纤维状智能服装材料[2],是通过对纤维进行加工及改性为其赋予特性,并经过纺纱、织造最终成为智能纺织品。当前较为常见的智能纤维材料的分类及应用如表1 所示。

表1 常见智能纤维材料的分类及应用

1.3 非纤维状智能服装材料的分类及应用

智能纺织品中对于非纤维状智能服装材料的应用主要指将柔性传感器、微电子设备等电子类智能设备以附加设备形式与织物相结合。电子智能纺织品的研究与发展至今共分为两个阶段,如表2 所示,现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疗、安全防护、军事等高性能服装领域。

表2 电子智能纺织品的发展阶段

2 智能纺织品在安全防护服饰应用中的趋势分析

2.1 趋向结合网络与信息数据以实现智能安全防护精确化方向发展

智能纺织品作为电子信息技术、纺织品设计等多学科的交叉产物,随着信息科技及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其逐渐朝向更加精确化的智能防护领域延伸。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高品质生活方式的追求,用户对于智能服装的需求也逐渐转向注重体验、情感、交互。电子信息类智能服装是未来实现网络与信息数据更为精确化的防护服装。

2.2 趋向功能化及高性能化的发展方向

对于服饰安全防护领域的产品而言,提升功能性为其首要目标,产品设计需根据特定人群的具体需求对其功能性进行升级与完善。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传感技术、通讯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将会进一步与纺织技术相结合,从穿着舒适度、性能持久性、功能模块丰富化、数据处理速度提升等方向来优化产品的功能性,使服饰安全防护领域的智能服装达到更高的性能。

2.3 趋向商业化及美观化方向

当前对于智能纺织品的研发还处于探索阶段,且产品的性能还较为单一,市场上的产品种类及数量十分有限。根据全球时尚资讯网(WGSN)的分析,智能纺织品在设计生产当中过多地强调产品的功能性而忽略产品的设计美学性,是市场中该类产品及相关产品发展较缓慢的一个原因。因而,对于服饰安全防护领域的智能服饰而言,产品的商业化及美观化发展是其主要的方向之一。

3 智能纺织品在服饰安全防护领域中的应用

3.1 智能纺织品导入安全防护服饰设计的路径

服饰安全防护领域的产品所针对的消费人群主要集中为老人、儿童、残障人士及特殊工作人群(如军事领域及医学领域的从业人士),对于该类消费人群,情感化设计的意义更为凸显。因此,产品的设计应当兼顾功能性、时尚性及情感化设计,从多维度对产品进行设计与完善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由此本研究提出将智能纺织品结合情感化设计理念导入安全防护服饰设计的路径,如图1 所示。

图1 智能纺织品导入服饰安全防护领域产品路径

3.1.1 本能层

本能层侧重于对智能纺织品的物理属性进行设计,进而再将智能纺织品运用在服饰安全防护领域当中。对于智能纺织品当前存在的产品外观同质化这一问题,通过对本能层进行情感化设计能够有效地改善这一弊端。通过针对不同的定位人群的需求特点及用户喜好对智能纺织品进行设计,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3.1.2 行为层

行为层的设计注重对智能纺织品的产品安全防护性能、使用感受、交互体验等方面的设计。对于服饰安全防护领域的产品而言,安全防护功能是其产品的首要需求,通过分析不同层级的安全防护需求从而对服饰功能性进行分层设计,以满足用户需求。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安全防护类服饰的产品需求扩大,将智能纺织品的交互性设计导入安全防护类服饰能够使用户及用户家属实时掌控其安全数据信息,以更有效的方式对用户进行安全防护。在此类产品中融入情感化的功能性设计及交互性设计,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实用需求及情感需求。

3.1.3 反思层

反思层的设计是在智能纺织品的设计过程当中,将文化、精神的核心要素注入产品之中,并使用户与之形成共鸣。例如在智能纺织品设计当中根据用户的特性将丰富的民族文化、品牌文化、情感元素注入在设计之中,使用户在产品体验的过程当中能够挖掘到丰富的情感体验及情感价值,并从而产生对产品及品牌的消费粘性。

这3 个路径设计分别是通过对产品的物质外观属性、功能交互属性、精神文化属性三个层面将智能纺织品导入服饰安全防护领域的设计当中。智能纺织品作为纺织品的分支,不仅需要注重功能性的设计与研发,同时应当注重产品的时尚性、人性化、情感化的设计,使服饰安全防护领域的产品更好地实现科技与时尚的融合。

3.2 智能安全防护服饰设计模型建立

智能安全防护服饰是以智能纺织材料为物质载体的具有安全防护性能的智能纺织品,安全防护性为该类服饰的主要设计出发点。随着消费层级的递升,用户对该类产品的时尚性、舒适性及情感化需求也不断上升。在智能安全防护服饰设计流程当中首先需要对用户人群进行定位,其次针对用户需求对产品的功能性进行选择,最终对于产品的款式、色彩等方面进行设计,由此构成智能安全防护服饰设计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智能安全防护服饰设计模型

3.3 智能纺织品导入安全防护设计的策略

3.3.1 智能纺织品导入大众安全防护服饰设计的策略

大众安全防护类服饰的目标用户群体主要为老年人及儿童,因此本研究以老年人与儿童为例,阐述智能纺织品导入大众安全防护服饰设计的路径与应用策略。

针对老年人群体而言,其智能服装功能属性的需求主要集中为健康监测、保健治疗、防走失等,其智能服装物理属性的需求主要集中为款式注重舒适性,色彩偏向于稳重、端庄,可运用酒红色、驼色、藏青色等;针对儿童群体而言,其智能服装的功能属性需求主要集中为智能监测、智能交互,其智能服装的物理属性需求主要集中为款式注重耐用性、安全性及时尚性,材质的选择需要注重抗菌及舒适,色彩的选取注重使用暖色调具有活力、童真的色彩,如红色、橙色、绿色等。

3.3.2 智能纺织品导入特殊安全防护服饰设计的策略

特殊安全防护服饰在人群定位阶段可划分为军事安全防护需求及医疗安全防护需求的用户群体。在该范畴内需要综合智能纺织品主动防护与被动防护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安全防护需求。

针对军事安全防护类智能服装使用者而言,其智能服装功能属性应涵盖健康监测、伤害探测、及时简易治疗等方面,其智能服装物理属性应注重款式的便捷性、贴身及舒适性。在色彩设计上可将智能纤维与纺织品相结合,设计服装伪装变色及敌我识别色彩系统。针对医疗安全防护类智能服装使用者,其智能服装的功能属性可涵盖健康检测、数据信息与电子设备相连接实时掌控生理状态等,以减小危险发生的概率。在智能服装物理属性中,其款式设计可结合情感化元素达到舒适、自然,在色彩设计当中可运用浅色系,如米白色、浅黄色等。

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进行调研,进而从多维度去探索如何将智能纺织品的科技性、时尚性更好地融合,以更好地契合消费者的需求。这能够使服饰安全防护领域的智能产品更好地满足不同需求的消费者。

4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以及纺织行业不断地更新升级,智能纺织品的研发与应用也从探索阶段不断走向成熟。人们安全防护意识的提升也使得在未来服饰安全防护领域的产品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在未来,智能纺织品将在安全防护领域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并向高性能、时尚化、商业化的方向逐步发展。

猜你喜欢
情感化纺织品服饰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纺织品定性定量分析上的应用
儿童玩具的情感化设计研究
乡村儿童玩教具情感化设计研究
基于情感化设计理念的艺术玩具设计方法研究
《纺织品织物折痕回复角的测定》正式发布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时代感·形象性·情感化——周克芹给予中国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的启示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ISPO2018春夏功能性纺织品流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