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图书对外传播策略探讨

2022-01-09 06:04范伟
传播与版权 2022年1期
关键词:对外传播挑战一带一路

[摘要]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我们通过建设“一带一路”,主动地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本文基于“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分析中国图书对外传播的现状及其在传播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探讨中国图书对外传播的策略。

[关键词] “一带一路”;中国图书;对外传播;挑战;策略

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提升到新的高度,为中国文化的输出提供了保障。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图书的对外传播必然存在着机遇与挑战。图书作为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重要载体,在我国的文化输出中占主体地位[1]。近年来,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加快推进中国图书对外传播的进程,以提升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

一、中国图书传播的时代背景

(一)中国图书的内容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伴随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迎来了新一轮的提升。在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中,中国图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个方面,以中文及其他国家文字等多种形式出版,向世界各国彰显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

(二)中国图书的传播现状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加快,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交流途径也开始向多元化发展。为推进中国图书在海外的传播,我国开始构建中国图书对外传播相关的战略布局,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20世紀末,国家开展了中华文化典籍外译出版工程,推出了“熊猫丛书”系列的出版品牌。2004年,国家正式启动“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2009年,国家全面实施“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中国图书的对外传播发展到新的阶段。伴随着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影响不断扩展,中国图书对外传播速度持续加快。根据近几年的产业数据分析,中国向国外的版权输出态势发展迅猛,并一直维持在高速增长的状态。

2019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一带一路”国际出版合作发展报告》中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已经与“一带一路”相关的83个国家开展了图书版权贸易,包含纸质图书、电子图书、网络文学等[2]。在国家各项政策的全力支持下,出版机构在中国图书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11年,在宁夏国际穆斯林出版机构版权贸易洽谈会上,“阿语十年千部经典著作翻译出版工程”“中阿双百经典图书互译出版工程”同时启动。2016年,五洲传播出版社正式启动“中国书架”项目,经过四五年的实践,其已经打造成为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新品牌,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注入鲜活的生命力。2017年,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发起,来自世界29个国家和地区的92家出版商、学术机构和专业团体共同成立“一带一路”学术出版联盟,以“传播优秀文化,弘扬丝路文明”为宗旨。

在中国文化的对外加速传播进程中,中国图书的对外传播内容基本以历史典籍和传统文化为主。在进一步地深入传播后,中国图书的传播内容开始向多元化、深层次转变,即转变原有的单一传播形式,针对传播地区的实际情况,图书翻译转化为当地人民容易接受的内容。目前,中国图书在对外的传播过程中,以中国当代优秀文学、儿童文学、政治类刊物、学术类刊物等作品和内容广受好评,向海外更好地表达了中国声音,传播了中国文化和中华智慧。

二、中国图书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外传播的必要性

(一)加深文化认同

基于“一带一路”的发展背景,文化认同在对外贸易和区域合作中发挥着基础作用。文化方面的认同不仅可以助推区域内部的贸易增长,而且可以大大降低区域合作的投入成本。在一般情况下,区域跨度较大的经济贸易合作受文化背景不同的影响,在双方的贸易合作中常出现语言交流障碍、文件内容理解偏差、区域结构目标认知不同等状况,双方想要顺利开展贸易合作,只能加大投资成本。投资人需要引入助推贸易合作的专业人士,或者选择没有文化差异的合作伙伴,从而降低自身企业的经营成本和投资风险。而中国图书的对外传播,可以凭借文化典籍,使中国文化“走出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外贸易中,降低文化差异,增进文化理解,构建文化多元的贸易共同体。

(二)促进经济贸易

相关数据资料显示,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贸易总额一直呈现持续增长趋势。其中,出版物出口贸易总额比例增长最为迅速。“一带一路”建设直接加快了中国图书对外的传播进度,让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了更深层次的经济贸易。

(三)提高版权输出率

“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让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日益提升,为中国图书版权输出提供了有力支持。2015年,由刘慈欣创作的科幻小说《三体》获得了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为中国图书的版权输出发挥了标杆作用。按照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相关数据,中国图书的版权输出比例呈翻倍式上升[3]。由此可见,中国图书的对外传播意义重大,不仅能够促进区域贸易的合作发展,而且可以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加快,继而扩大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图书传播面临的挑战

(一)文化差异大

西汉时期的“丝绸之路”作为当时的贸易桥梁,不仅带动了瓷器、丝绸、香料、茶叶等物质文化的传播,而且带动了精神文化的传输。受文化背景不同的影响,同一产品会包含不同的价值意义,导致在观念和取向上的差异增加,进而阻碍文化传播的步伐。基于“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越来越紧密。中国图书作为中国文化对外输出的物质载体,在对外的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当地文化的冲击,如当地民众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文化理解等。再加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较多,国家间文化就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这给中国文化在获取其他国家认同上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如果中国图书不能构建好文化认同,就很难达到预期传播效果。

(二)语言文字差异

国家“图书版权输出奖励计划”的相关信息显示,中国图书版权输出的文种十分复杂。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中国图书传播主要依赖于文字和语言。为更好地开展中国图书的对外传播,书籍中的文字一般会采用中文和其他国家文字相结合的方式,有些地方甚至需要采用小语种文字。“一带一路”建设发展得越好,中国图书传播过程对语言和文字的要求也就越高,且要尽可能地保证当地民众能够顺利地理解文化上的差异。因此,中国图书想要有更好的传播空间,获取海外民众的认同,就必须解决语言和文字的差异问题。我国虽然不缺乏具备翻译多种语言的专业人员,但是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和文字的翻译人才仍有需求。在中国图书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国家需要发展和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翻译人员,为中国文化的传播提供保障。

(三)传播渠道单一

目前,中国图书对外的传播渠道主要为国家、政府等官方途径,交流形式主要有国家政府的外交洽谈、图书交流项目、举办文化交流年和读书交友会等,并通过博览会进行图书推荐。大部分出版社启动的中国图书对外传播工程也是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开展。这种形式的传播渠道单一,久而久之会造成其他国家只了解中国的部分文化,对民众了解较少的情况。如果图书传播的过程只存在于国家、政府,无法切实深入至当地民众,图书便无法吸引普通民众的目光。而缺乏针对性的传播也会给中国图书的传播带来一定阻碍。在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下,构建跨境数字化传播平台是拓宽中国图书传播的渠道之一,也是实现中国数字出版物深度推广的重要举措。中国图书对外传播对出版机构的自身实力具有较高要求,因此,一些普通出版机构参与度不高。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当地图书传播数据的缺失,对市场无法精准把控,进而影响中国图书在海外市场的传播布局。同时,我国出版机构对新兴的信息化平台的应用仍在尝试,相关技术人员缺乏,导致实体图书的传播与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无法匹配。

(四)营销推广效果较弱

目前,中国圖书想要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对外传播,还面临不少基础性问题。如出版合同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使用范围并不清晰,国内出版社将作品输出海外市场,无法掌控外文版的信息网络传播权,而国内市场也会失去大量可运营的数字资产。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不少民营图书企业开始打造自己的专属平台,如中国电子书库。该平台在上线后为数百个国家和地区提供电子阅读服务,并与国内出版社合作出版了几十万种中外文电子书籍,但其与海外的信息化平台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中国电子图书的营销推广工作开展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

(五)翻译方面存在短板

在中国图书对外传播过程中,其图书翻译问题是最需要弥补的短板。第一,高素质的翻译人员短缺,互译方面的人员数量较少,且翻译人员对当地文化背景不熟悉,其文字翻译缺乏针对性、包容性和精准性。第二,文字和语言翻译工作容易忽视其他国家读者的阅读习惯,出现误译和偏差。图书翻译工作并不是语言上的相互切换,而是两国文化融会贯通的突破口。但由于翻译者所生活的背景不同,其对文化信息的解读也会呈现不同的解译方式,以致翻译出的内容可能无法为中国图书的传播提供助力。

四、中国图书的对外传播策略

(一)了解海外市场,减少文化差异

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受众群体,不同国家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方式也大相径庭。中国图书想要更好地对外传播,必须充分了解海外市场,减少文化方面的差异。在图书传播项目实施前,我们要深入海外市场内部做好调研报告,关注和研究海外市场读者的阅读需求与阅读习惯,有针对性地进行图书传播市场扩展。在文化传输过程中,我们要充分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背景,缩小在文化和未知领域的理解差距,减少文化误译的情况。同时,我们要处理好中国主流文化与海外文化的平衡,深入挖掘中国民间文化,丰富对外输出文化的种类,顺应时代潮流,挑选和推荐能够表达中国声音的书籍并进行编译,逐步实现中国图书对外传播的多元化,向世界展示一个更真实、更立体、更全面的中国。

(二)培养翻译人员,提升翻译质量

中国图书对外输出需要严格把控翻译质量。出版机构应该培养和挑选专业的翻译人员进行图书翻译,减少文化传播偏差,让海外读者清晰地读懂中国故事、了解中国。中外双方的翻译人员对图书翻译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在保全图书内容的情况下精准翻译。中国出版机构应该扩展与国际出版领域的合作范围,借助国际出版机构开拓市场,利用信息化平台提高版权贸易输出比例,并通过探索新型的输出途径,突破中国图书对外传播的局限,让中国文化拥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三)优化传播渠道,拓宽海外市场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图书输出方式的局限性日渐凸显。纵观中国图书的对外传播途径,分别是国际书展、座谈会、政府外交洽谈、图书推荐会等。这种传播渠道极易受时间、空间、财力、物力、人力等外界因素的制约。在“互联网+”时代下,出版机构可以借助互联网优化传播渠道,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通过网络媒介拓宽海外市场,并与传统的传播渠道相辅相成,线上、线下相结合,全方面、多层次地提升中国图书的对外传播效果。出版机构还可以立足海外市场读者的阅读模式和需求,构建中国图书对外传播的信息化平台,提升数字化阅读的便捷性和高效性。

(四)加大扶持力度,精准定位需求

目前,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启动了大量的国家级出版工程和项目,从不同方面促进了中国图书的对外传播。中国文化想要进一步“走出去”,仍需要精准定位其他国家的市场需求和出版内容,提升中国图书对该地方的影响力。首先,出版机构应借助政府的相关政策,抓准图书传播的定位,重点翻译入选的书籍资料。其次,出版机构应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会和民间交流活动,通过培养中国文化爱好者,拓展中国图书在海外市场的传播范围。最后,根据海外读者的个人需求,出版机构要精准把控其阅读习惯和阅读模式,对图书的选题和策划加以优化,利用信息化平台,尽可能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并丰富图书内容,进一步提高海外读者对中国图书的满意度和认可度,提升中国图书在海外市场的传播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图书的对外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图书成为中国向世界表达观点的重要文化载体。中国图书应该抓住“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利用信息化技术,大力宣传和推广中国图书,加快推进中国图书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提升中国在世界上的文化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潘婉,罗艳.“丝路书香出版工程”的出“海”实践探索及提升策略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2):66-70.

[2]黄金敏.从图书出版看国际传播人才建设[J].出版参考,2021(04):27-28.

[3]曲建君,葛吉艳.从人文社会科学图书海外传播看中国对外话语体系构建[J].出版发行研究,2020(12):69-74.

[作者简介]范伟(1982—),女,山东烟台人,中译出版社有限公司副编审。

猜你喜欢
对外传播挑战一带一路
新媒体时代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文化在我国国际话语权中的作用及路径
叽咕乐挑战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与对外传播之思考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