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赶美国,中国须驾驭真正的“三驾马车”

2022-01-10 09:17陈统奎
南风窗 2022年1期
关键词:三驾马车全球化出口

陈统奎

2021年末,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发布了一份《2021中欧EMBA学员企业全球化调研报告》,这是朱天、张华、李铭俊三位教授及皮鑫研究员的合作研究成果。这次调查回收1046份问卷,82%是民营企业,83%年营业额在1亿元以上,从这三个数字看,这次调研是中国民营企业全球化状况的一次权威调研,可以洞察出中国企业,尤其是头部民营企业的全球化经营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已经有三分之二的企业开展了与境外相关的各类经营活动。中国企业全球化的决心和行动,并没有因为近年来兴起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而有所减弱。正如这份调查报告所显示的那样,大部分中国企业对全球化抱有信心,他们认为,全球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方向,积极开拓境外业务是中国企业的正确路径。

当然,中国企业家还需要进一步开拓国际视野,把握国际规则,防范国际市场风险,提高企业国际运营能力,更好地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

近日,本刊特约记者专访朱天教授,请他就调研报告及中国企业全球化浪潮进行深入解读。朱天教授2005年加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之前,在香港科技大学任教10年,目前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教授、桑坦德经济教席教授、副教务长。

南风窗:我们注意到一个关键的调研数据,75%的企业境外收入比例小于 20%,可是中国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啊,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朱天:本来就是这样,因为中国整个出口占GDP的比重大概18%~20%,包括了服务出口,尽管服务出口的占比还比较少。由于GDP是增加值,因此各類企业销售收入总和是大于GDP的,所以说75%的企业境外收入比例小于20%这个调查结果是正常的。

从一个国家的角度讲,也不是出口占比越高越好。出口占比,首先跟一个国家的经济体量大小有关系,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之下,国家经济体量越大,出口占比就越低,美国就是全球出口占比最低的国家,像瑞士、新加坡这些小国家出口占比就很高。

中国出口占比在改革开放初期很低,只有5%,不过那个时候印度、土耳其这些国家也大体是这个水平,但现在印度出口占比与中国相仿,土耳其出口占比已经超过30%。中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出口占比曾达到36%左右的最高峰,到现在下降了将近一半。但这不是说中国经济不行了,或者更不开放了,而是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是世界第二大,GDP增长速度又比全球平均快很多,但是出口的增长速度不可能一直超过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因此中国的出口占比自然就降下来了。

随着中国经济体量进一步扩大,增长速度继续快过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今后的出口占比还会降得更低。

南风窗:宏观背景清楚了,但75%的企业境外企业收入小于20%,这是不是说中国企业要变成全球化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朱天:那倒不是这样的。美国的沃尔玛是《财富》500强排第一位的全球超级企业,但沃尔玛的境外收入占比也才四分之一。美国经济体量最大,其本土市场自然是最大的。反过来,一家中国企业出口占比高,不代表这家企业就是个优秀企业,一个专为外商做代工的企业100%出口,但不等于就是个好企业。因为中国市场现在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市场,一个中国的大企业在中国市场的份额通常是高于海外市场的。

美国和中国这种国内市场超级大的经济体,企业在全球化过程当中要平衡好国内市场与海外市场,哪边占比大一点并不代表什么。从国家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关心的不只是出口总额的变化,还有出口结构的变化,不断地从相对低端低附加值的产品转向高品质、高附加价值产品。美国出口占比不高,但出口的附加值非常高,如高附加值的音像产品出口就有一两百亿美元。

中国的出口正在由原来的生产加工、代工等逐渐走向更多自主品牌的产品。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升高,有些生产会转移到其他国家,甚至到欧美去生产,这样更贴近市场。日本汽车品牌在美国销售的汽车基本上都在美国本土生产了。中国有些企业将来也会是这样,但这些一定是头部企业。

全球前100名的大品牌中,美国企业占据一半以上,中国排第二,因为企业品牌价值是跟母国经济体量高度正相关的。拉美和非洲国家因为经济体量小,自然很难有全球化公司和世界品牌。未来,随着中国品牌在国内市场的崛起,随着中国市场规模赶超美国,中国企业的品牌价值会越来越大,将来在中国本土市场做得最好的企业,也就会是全球做得最好的企业。

南风窗:52.6%被调企业认为全球化是必然发展方向,中国企业应积极拓展海外业务,这个认知说明中国企业家还是清醒的,不过这个比例还是让人有点遗憾,总体来说是否反映了中国企业家还是缺乏全球视野?

朱天:被调企业中82%是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里中小企业居多。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在目前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这已经是一个非常高的认知比例了,说明来中欧读书的企业家和高管群体还是很拥抱全球化的。现在美国逆全球化的声音比较大,但也只是政治上说说而已,他们最近很着急的是中国的东西怎么能赶快运到美国,因为港口、货柜车的瓶颈,从中国进口的东西不能及时送到美国消费者家里。中美贸易还会继续,中国学生依然会去美国留学。

其实,中国企业家的全球视野在扩大,但另一方面也比以前更加自信了。二十年前,我们用的大多数教学案例都是哈佛的案例,后来我们的学员希望能有更多中国企业的案例,这不是不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了,而是多数企业做的生意还是在中国,希望知道中国企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现在我们的教学案例多数已经是中国的案例了。

中国也有一些像大疆创新、安克创新和SHEIN那样“天生”的全球化企业,它们不是从代工做起,而是直接做自主品牌,直接打欧美日这种全球高端市场,得益于亚马逊、抖音等互联网渠道红利,他们是靠商业模式取得成功的。这也说明中国企业家的全球化眼光提高了。随着中国人的收入水平不断上升,像大疆无人机这样比较贵的产品在国内市场上也会卖得越来越好。

南风窗:关于哪些核心资源掌握在外国机构手里这个问题,调研结果显示,渠道市场和品牌两项加起来刚好50%,这说明中国企业还没从微笑曲线的谷底爬坡上来,你们提醒说“不能只盯住核心技术,还应在建立自主销售渠道、增强供应链安全、发展自有品牌、争取规则制定权等方面多下功夫,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决定企业胜败的核心竞争力”。

朱天:我们讲到核心资源,讲到被卡脖子,想到的通常是硬科技,所以会反思中国科技研发投入的不足。我想说,高研发既不是经济增长的捷径,也不是企业发展的捷径。如果说高研发就高增长,大家都研发不就行了吗?全世界研发占GDP比重才2%多一点,中国和欧盟平均水平也都差不多在这个水平,2.2%左右。日本的研发占比超过美国,但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并不比美国快,德国的研发占比也比英国高,但德国增长也不比英国快。根本的问题是研发什么,谁来研发,怎么研发。不是花钱投研发,一个企业就成功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就起来了。要是这样,就不会有多少失败的企业了。

像大疆创新、阿里巴巴、腾讯、抖音这些很成功的中国企业,都算不上(起码早些年都不是)高精尖的硬科技企业,靠的更多的是商业模式,但是中国的企业家们可以靠商业模式打天下了,这一点也是值得赞扬的。苹果公司的成功也不是来自自己的高精尖技术,而是把人家的技术整合在一起生产出了革命性的产品,苹果的研发投入并不是很高的。

南风窗:那么,中国在追赶的过程中,怎么理解“高端技术”?

朱天:“高端”并不單纯指硬科技的先进性,也涉及工艺、系统和隐性的知识。例如,大型客机制造不只是个高精尖技术问题,还涉及数以百万计部件的工艺及精密复杂的系统设计。在芯片的产业链上,华为可以设计芯片,但还无法制造高端芯片。制造工艺很多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是靠“干中学”得来的。台积电发展到今天,有能力把芯片越做越小,除了巨大的投入外,还靠时间和经验的积累。技术进步是一个全方位的提升发展的过程,没有捷径可以走。企业的成功,除了技术,还有管理、品牌、渠道和供应链等等很多因素。

中国过去四十年为什么增长速度全球第一,墨西哥为什么没有像中国这样增长?墨西哥出口占比四十年前就达到10%,现在是40%多,而且墨西哥还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一员,一直是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不可谓不开放,但墨西哥的增长率只有百分之二点几,还不如美国,人均GDP已经被中国超过。

问题就在于,墨西哥的制造业似乎一直处于代工厂的阶段,可以说停留在微笑曲线的谷底。而中国最开始生产一些简单的部件,做组装,代工,然后替代零部件,自配供应链,自主生产,建立自主品牌。这就是产业升级,中国生产的产品附加值越来越高。这几年中国电动汽车品牌在追赶,诞生了蔚来、小鹏等自主品牌,它们的成功主要也不是硬科技上的优势。今后中国有可能在新能源、电动车、互联网等新兴领域建立起自己在技术、品牌、渠道和供应链上的优势。

产业升级的结果是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降低,这是发达经济体的特征。现在有些人担心中国经济空心化,担心制造业比重下降,但中国制造业占比仍然是全世界最高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这个比例注定要下降。其实什么算制造业,GDP中哪一部分属于制造业的增加值,这些问题并不好回答。在制造业的价值链条上,如果产品研发分离出来,研发就是服务业,把销售分出来,销售就是服务业,把品牌分出来,品牌就是服务业。苹果公司不能说是一家制造企业,因为它不生产终端的硬件产品,也不生产零部件,也没有制造工厂,它本质上可以说是一家服务企业,产品设计、软件开发、品牌这些才是它的强项,也是微笑曲线中价值最高的左右两端。

南风窗:未来我们继续追赶美国,有人提了从人口红利到工程师红利、设计师红利、科学家红利、思想家红利这五大红利,认为一个伟大的经济体不会只依靠一种红利,而是多种红利的接力,你如何看待这个论断?

朱天:我是用经济学家的视角来看问题的。任何一个国家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都不外乎投资、教育和技术进步,我称之为经济增长真正的三驾马车。过去的三四十年,中国的投资率是全世界最高的,基础教育质量与发达国家相媲美,超过所有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速度也是最快的,是这三驾马车的驱动使得中国实现了全球最高速的经济增长。只要中国继续坚持走市场化改革开放的道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也会像日本韩国一样顺利加入发达国家行列。

2021年的9月份剑桥大学出版社刚出版了我的一本英文书,讲中国究竟靠什么追赶美国,中文版2022年出来,书名翻译成《大追赶》。过去四十年中国能成功追赶发达国家,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没有做到,根本上还是靠中国人很高的储蓄和基础教育水平。勤俭节约、重视教育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所有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和地区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文化,所以在中国大陆和越南之前,这些东亚国家和地区(即日本和亚洲“四小龙”)虽然在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的模式上都不大一样,但都实现了经济的腾飞。

企业的长期发展与国家的经济增长一样,归根结底也是要用好资本,培养和留住人才,以及持续不断地创新。创新不只是硬科技。经济增长理论所说的技术进步其实是“生产率”的代名词,不只是指硬科技的进步,还包括管理效率的提高,包括工艺的进步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苹果公司的成功主要不是硬科技的成功,而是一个全方位的成功。经常有人说为什么中国出不了乔布斯,其实欧洲也没有出乔布斯,而且美国的纽约也没有出乔布斯,德州也没有,就是加州的洛杉矶也没有出乔布斯,只有加州硅谷才出了乔布斯,因为硅谷拥有全世界在电子科技领域最合适的技术与商业创新的条件和机会。中国虽然没有出乔布斯,但是中国出了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世界级企业。

走向未来,第一,要相信我们也能够做好,不用妄自菲薄;第二,也不要想着一蹴而就,一夜轰动武林,真正的企业成长是一个长期过程。乔布斯也没想到苹果会这么成功,当初做iPhone,他说只要1%的市场份额,没想到一个iPhone把苹果公司变成了2万亿美元市值的巨无霸公司。

南风窗:在新冠疫情之下,被调企业有21.4%境外业务收入基本不变,17.7%的企业的境外业务收入反而增长。虽然说明中国企业境外业务的抗危机能力不错,但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好,为什么?

朱天:企业境外收入21.4%不变,只有17.7%的企业海外业务是增长的,那意味着多数还是下降了。不过这个调查是 2021年上半年做的,说明这个时间节点前疫情对企业海外业务是很有影响的。但反过来看,本来国际政治环境那么糟糕,再加上疫情冲击,竟然还有将近40%的企业境外收入没有受到多大影响,说明情况其实并没有原来预计的那么差,可以说是好消息。

2021年中国GDP增长速度还是很高的,应该在7%到8%之间,2020年只有2.2%。美国2020年是-3.5%,2021年应该会有6%。结论是,疫情下大多数企业短期肯定受到影响了,但长期影响有限,危机也会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我觉得按202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做下去,稳字当头,明年经济应该没有大的问题。像拉闸限电这种动作,希望不再发生了。只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政府部门的管制政策和行业调整,不要过频、过激,不要一刀切,不要使市场主体的活力和预期下降,增强企业家和全社会的信心,中国的潜力真的是太大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到,要适度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在减污、降碳、新能源、新技术、新产业集群等领域加大投入,这些投资既扩大短期需求,又加强长期增长的动能。

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担心的不是需求问题,都是供给问题。中国经濟的特点恰恰是供给能力很强,储蓄率很高,人又勤奋,基础教育质量还比较好,学习能力强,吸收借鉴西方技术比较快,所以能实现不断的产业升级。

南风窗:从今往后中国企业全球化,竞技全球市场,我们应该举什么样的价值主张呢?

朱天: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不管到哪里,都是要以客户为中心,主动适应当地文化,用开放的心态去面对多元的文化价值。为什么一些西方品牌在日本、韩国和中国竞争不过本土企业,最后退出这些市场,因为本土化这一关没过,没有适应当地文化,没有适应当地消费者的价值选择。刚才我们说中国的储蓄和重视教育的文化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不能因此认为中国的文化更加优越。经济增长不是生活的唯一目标,这些年中国经济增长和收入上升都很快,但幸福感其实并不强。一些中国企业家到第三世界国家办工厂,喜欢说人家懒,不会吃苦,这就是文化优越感,是不对的。中国人不要像有些美国人那样,总以为自己的价值观是普世的,而是要尊重多元的文化价值。

南风窗:提出微笑曲线的台湾企业家施正荣先生就说,当面对全球性竞争时,技术一定要是全球最佳的技术之一,同时一定要就近服务当地市场,借重当地化的行销管理能力,才能有效经营。

朱天:技术也许不需要本土化,但生产组织、营销管理和客户服务可能是需要本土化的。中国企业到海外市场,也就意味着往微笑曲线的左右两边走,难度最大的可能不是技术问题,不是研发问题,而是品牌形象,而是文化魅力。这次调研还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即多数中国企业在中国市场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外资企业,而是本土企业。国内市场是一个竞争很激烈的市场,中国企业今后到海外市场开疆拓土,不见得是一件更难的事情,反而走出去看见的可能是一片蓝海。中国的储蓄大于投资,有贸易顺差,也就是说中国人的钱在国内是花不了的,将来自然就要到国外去投资设厂,企业经营可能都需要融入当地社会,实现本土化。

猜你喜欢
三驾马车全球化出口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全球化陷阱
一只鹰,卡在春天的出口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
某官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