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圆运动理论探讨阴阳守中现象及其临床意义

2022-01-10 08:53董必文王余燕郑进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2年1期
关键词:临床意义

董必文 王余燕 郑进

摘要:地球“自转生阴阳,公转生五行”,自转的中心是地心,公转的中心是太阳。五行转向,发挥半离合作用,形成了以土为中心的大气圆运动和人体圆运动。在研究中发现,自然和人体均存在“阴阳守中”现象。阴阳斗而不破,交而不融;阴阳离而不灭,合而不绝。“阴阳守中”是阴阳离合运动的基本条件。五行是通过半离合运动改变阳气的运动方向,而半离合的关键是守中,只有在守中时,阴阳才能半离合运动,五行能量趋势才能改变圆运动的方向。圆运动之要在“一径同中”,关键在守中之能。自然圆运动和人体圆运动,均有以土为中,以土为守的现象。守中就其本质而言,包括:守中心、守平衡、中位。狭义之守中指守脾胃;广义之守中指守中气,守气血,守平衡。本研究从彭子益圆运动理论出发探讨“阴阳守中”现象、“五行守土”现象及其在中医临床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彭子益圆运动;阴阳守中;五行守土;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01--02

彭子益圆运动包括[1] 人体圆运动和大气圆运动。自然界大气升降沉浮的圆运动以地表为中心,产生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风、秋分、夏至、冬至共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的物象。在圆运动中,无论日运动,月运动,还是年运动,均都以地表为中心。本研究从彭子益圆运动理论出发探讨“阴阳守中”与“五行守土”概念,阴阳守中现象在自然与人体中的表现及其在中医临床中的重要意义。

1.圆运动中“阴阳守中”与“五行守土”的四维时空现象

1.1自然界阴阳“以地为中”的守中现象

在自然界圆运动中,太阳热经过大气照射到地表,热量经过地表反射,封存在大气圈以内,进行大气圆运动,热量在地表进行转枢,转化,地面是太阳热的反射面和吸收面;地面也是地热的吸收面和封藏面;地面更是生物圈阴阳往来的分界面。从太极图上看,在彭子益圆运动中,阳轴代表戊土相当于阳鱼眼,为阴的轴心;阴轴代表己土相当于阴鱼眼,为阳的轴心,戊土下降带动三阳下降,己土上升带动三阴上升。阴阳的运动是以土为轴心的。这就是土枢阴阳的运动。所以将太极图称为阴阳离合图 。土枢四相就是五行守土,以土为中心,也就是五行守中。中者,何也,土也。

阴阳“以土为中”的日运动

地球自转,化生阴阳。地球以地核为轴心进行自转,用相对运动的方法来观察,对于某一地而言:该地可以看作太阳热(不是太阳)在地球自转轨道1日内相对运动而横扫地球表面,形成不同地区的昼夜交替现象。太阳热落在地平面以下为夜,出地表面以上为昼,白昼为阳,黑夜为阴,昼夜分界以太阳热出入地平面为界点,因此地平面是昼夜的分界点。即土是阴阳的分界点,即土枢阴阳。因此阴阳“日运动运动”是以土为中心的圆运动。

阴阳“以土为中”的月运动

如果说日运动给地球带来的是阳热,那么月运动带给地球的就是阴寒。月球绕地运动,月球的阴华照射地表,形成夜辉清冷之气。月出入地表形成以月为周期的明暗变化。而月运动的中心是地表。就日月和地球而言,日代表阳,月代表阴,地面代表土,日地月的运动也是以土为中心的圆运动。

阴阳“以土为中”的年运动

地球公转生五行。地球以太阳为中心的公转,代表了阳热在圆运动中的绝对作用。阳热的主导作用,反过来体现了阴的相对作用即:负阳即阴。也即是正能量是阳,负能量即是阴。阳的方向改变或数量减少,或负趋势改变即是阴,阴是相对阳而存在的。所以阳是绝对的,阴是相对的,其根源在于阳的作用来源于阳热,即能量。把自然界圆运动作为一个熵系统研究,太阳热就是系统外保持系统平衡和维持系统运动的基本能量。太阳热经过地表转化形成其他形式的能量比如动能、热能、化学能、原子能、电能,能量在转化中形成了物质生灭,生命的更替,万物的荣枯,这体现了阳的主动性和绝对性,阴的被动和相对性。自然界能量传输,传递,转化的中介就是地表土而已。地绕日运动是绝对运动,相对地球而言也可以看做是太阳热(不是太阳)在公转轨道绕地运动,形成以年为周期的年运动,而五行运动的介面就是地表土,二十四气,七十二候的物象不过是能量在地表土的循环演绎而已。

1.2.人体阴阳“以脾胃为中”的守中现象

从物质转化和能量转移来看:脾胃为物质转化中枢,外来物质经脾胃分解,重组,化生气血,为气血之海,水谷之海。气血化精,化神,化阴化阳,化精气。脾胃通过物质转化,实现能量传递,和功能新生。脾胃是生命的动力系统。

从四气五味看:辛甘化阳,酸甘化阴,甘味为阴阳和化之中,守甘则阴阳和化,任意不拘。阴阳以土为中,化生五行;五行以土为中化生万物。故守土即守万物万象之生机。

从气机运动来看:太极图上,阳轴代表胃相当于阳鱼眼,为五脏的轴心和阴轴代表脾相当于阴鱼眼,为六腑的轴心,胃气下降带动三阳下降,脾气上升带动三阴上升。阴阳的运动是以脾胃为轴心的。土枢四相就是五行守土,也就是五行守脾胃,以脾胃为中心。

从位置来看,脾胃位于中焦,为上下、左右之枢纽,脾胃之上轻如羽,脾胃之下重如权,脾胃则如沤又如渎。脾胃左旋化气,主于肺,纳于肾;右旋生血,藏于肝,统于脾,主于心。脾升清,胃降浊,完成精气与渣滓分离,新生与陈腐更替,升降、沉浮,出入开合的气机运动俱为守中,守稳,守平,守和的圓运动。

从六经来看,阳明为三阳之里,太阴为三阴之表,阳明太阴为三阴三阳之中,六经以戊己为中,以土为中。脾胃为邪气进出三阴之门户。亦为邪气透转外出之关隘。伤寒守脾胃阳气为第一要义,温病以存胃液为第一要旨,其理皆在阴阳守中守土而已。

从治疗来看:扶阳,必将火藏于土中;滋阴,必将水藏于土中 [2]。守中才能守住阴阳。圆运动必须守中才能圆运不灭。一旦离心,必将出轨,圆运破灭。驱邪,重在守土,扶正贵在调脾胃。脾胃为精气内生之本,卫气外御之源。攻守之道,太极之理,一阴一阳,阴阳交而守于中。

从服药来看:守脾胃就是守口,守二便,入口能下喉咽,入腹能出二阴,故药味守甘则能入口,守口则思食,守食则精气生,守二阴则陈腐出,水谷入,升降转动,气机循环。故凡药食,一入即吐,一服即泻,即便仙丹安能获益。守中守土才能实现物质运化和气机转动。

1.3阴阳离合运动与阴阳纠缠现象的守中本質

阴阳纠缠现象[3] 指:阴阳的信息感应、能量互动和惯性关联。正是阴阳的纠缠,使阴阳形成圆周运动。阴阳纠缠表现为:阴阳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五个方面。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互动中感应交合。在自然界阴阳交感的界面是地表,阴阳以地表为中进行交合。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使阴阳离合,半离合,形成圆运动,阴阳交感形成四维空间阴阳双螺旋环结构,阴阳交感以“守中”为变化的前提。阴阳互根,其实就是阴阳不能脱离同源的整体而存在,不能脱离圆运动的圆周而存在,不能离心离轨运动。概而言之就是阴阳要守中运动。

阴阳斗而不破,交而不融;阴阳离而不灭,合而不绝。阴阳相交又总能自持。阴阳离而有度,合而有界,不因离而阴阳绝,不因合而阴阳灭。阴阳吸引不合一,阴阳对立不格拒。中是阴阳的界面,是阴阳属性的度量。万物负阴抱阳,其阴阳属性是以中为界。阴阳消长平衡,以中为支点,中是相互转化的媒介。阴阳纠缠的界面,就是离合运动的离合线。总之就是[3] :气机升降浮沉守中位;阴阳纠缠螺旋守圆运(中心),五行同构全息守平衡。

五行以土为中,土者,其德厚,能载万物;其味甘,力浑厚,能和百味。土藏万物,而化百毒;土生万物,而还百毒。对自然现象而言,一切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都以土为幕布,在土上演绎;对社会万民而言,土地是获取生活资料的基础,对文明而言土地是文明延续和文明争夺的关键。对君王而言,守土就是守万民,站在土上可以成山巅之王,离开土,就会落入万丈悬崖。对人性而言,守中就是守人情而聚人气。食料中糖,淀粉,味精,酱油皆是中土之物,用甘以和百味。土之虚可藏水,土之实,可载木;土上夏热而冬寒,土下夏寒而冬热;阳土之上为表,阴土之下为里;土遇阳则刚,遇阴则柔;阳土降为阴,阴土升为阳,土枢升降有阴有阳;土枢四相,轴轮内外旋转。故曰:土为寒热、表里、虚实,升降、沉浮,出入、内外,刚柔、凹凸之中。土之为度,纲量之中。

2.圆运动中“阴阳守中”的临床意义

2.1病机分析和战略布局

守中之法,总以分析病证“叩两端”,治病理症“取中庸”。治病之法,初始调理四气之升降沉浮,五味之寒热温凉,待四气平和,脏腑气顺,务以守中收功,守中之法无非调轮而后守轴,守轴莫如守中焦,守中焦莫如调脾胃,调脾胃之法理中、建中温中、和中诸法而已。

2.2阴阳守中理论的临床意义

阴阳离合运动守“中位”,中为脾胃之土也。土是万物万象生灭,盛衰演化,能量转化,信息传枢之载体。“守中”,“守土”既为圆运动的中心,也为战略扼守的立足点。以“守中”为要冲,来组织辨证处方的攻守方略,意义重大。论守中之法:有理中建中法守中焦寒热虚实之和、四君四物法守中焦气血之和、补中益气法守中气升降之和、健脾资生法守生化清浊之和。故守中位以治四围八方,随其阴阳寒热之性而击之,随击随收,总以中位为守,攻守相依须臾不离也。

理中建中法

理中汤属"四逆辈",由参、姜、术、草组成,后世将其作为太阴病主方,其上治呕吐、中治腹痛、腹满、下治泻利或下血。以理中汤加附子,成附理汤(附子理中汤),治太阴少阴同病之吐、利、痛、胀、逆(厥),理中汤加黄连成连理汤,治太阴寒而阳明热之泻利,或“胃虚挟食,痞满发热",或上热下寒之口糜。故理中法,理顺中焦而上下诸逆皆平。

小建中汤,由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而成。该方以桂芍相配,酸甘和血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饴桂,辛甘化阳,温中补虚;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缓止痛。黄芪、当归建中,益气血。其症腹痛羸瘦,喜温喜按。大建中汤则用参、椒、姜,温中补虚,降逆止痛,用于阴寒 内盛之腹痛呕逆。建中法总以建中焦之和,平四围之逆。

四君四物法

四君子汤,益气健脾。主脾胃气虚证:面容萎黄,声低气短,食少便溏。脾胃气虚兼气滞,加陈皮为异功散;脾胃气虚兼痰湿,加陈皮、半夏为六君子汤;脾胃气虚、痰阻气滞,加夏、陈,香、砂为香砂六君子汤。四君汤以脾胃之气为守,或加行气,或加化痰,或加温阳,总使脾胃之气和建为主。脾虚所生邪气,或痰,或饮,或水气,或食滞,又总以四君为中,随击其邪。

四物汤补血活血,调经化瘀。为妇女圣药,治伤科血虚血滞之证。加人参、黄芪名“圣愈汤”(《兰室秘藏》),治一切失血,或血虚烦渴燥热,五心烦热之症。加阿胶、艾叶为胶艾汤,养血止血,调经安胎;四物合二陈汤治积痰而经水不通,或咳嗽引胁下痛;加桃仁、红花而成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治血虚兼血瘀证。故四物以脾胃之血为守,或加益气、或加止血、或化痰或化瘀,总使血运和顺为主。脾虚所生邪或气虚,或气陷、或痰阻,或血滞又总以四物为中,随击其邪。

故五脏以脾胃为中,脾胃之治气血为中,气血又以以四君四物为中。人身中间病邪:痰,饮,水,血,其治又以脾胃为守,或为包块,又以气血为守。故守中之法治病之要约也。

补中益气法

补中益气汤自《脾胃论》,能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复中焦升降之能,主脾虚气陷证。上治体倦肢软,肌无力;下治脱垂,崩漏,便稀溏;中治食少懒言,面萎黄。其守中而治四方。加羌活防风,治风湿身痛,为守中解表,以轴运轮法;腹痛寒加肉桂,热加黄芩,痞加黄连,湿加苍术,秘加大黄,泻加苓术(苍术);咳则春加旋覆、款冬,夏加麦冬、五味,秋加麻黄、黄芩,冬加麻黄,天寒加干姜。故守中气随击诸邪。气虚多汗,加白芍、五味子为调中益气汤;清阳不升,头痛恶风,加白芍、细辛、川芎、蔓荆为顺气和中汤;阴火乘阳发热昼甚,自汗短气,加黄柏、生地为补中益气加黄柏生地汤(《内外伤辨惑论》)。故补中气而达四末,复升降而转气机,守中气而治四方。

健脾资生法

参苓白术散建脾胃,补肺气。主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补中气,渗湿浊而诸症自除。本方以四君为中,加莲、药、豆、苡、砂、和桔梗而成。以四君守中,上治肺,中治胃脾,下治肠泻。资生丸自《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治妊娠脾虚及胎滑。资生丸健脾开胃,消食止泻。治脾虚腹满,黄瘦便溏;妊娠三月,阳明脉虚而胎堕,故以四君守中健脾,莲芡药豆苡,守甘平以补脾元,三仙消积,藿砂蔻陈桔香辛调胃,黄连清燥,总使使补、运、消、养,臻于至和,胎元得固。

3.总结

地球“自转生阴阳,公转生五行”,自转的中心是地心,公转的中心是太阳。五行转向 [4],发挥半离合作用,形成了以土为中心的大气圆运动与人体圆运动。在研究中发现,自然和人体均存在“阴阳守中”现象。故阴阳斗而不破,交而不融;阴阳离而不灭,合而不绝。半离合之门为表里启闭之门,内外出入之门,进退往来之门;半离合为寒热相合之证,虚实互容之机,水火共济之态。半离合其实质是阴阳运动的八纲界点。其表现为正邪相持、阴阳胶着,气机呆滞;其症状变化无常,多少不一。重启半离合以“守中土,和八纲”为法。守中是阴阳离合运动的基本条件。五行通过半离合运动改变阳气的运动方向,而半离合的关键是守中,只有在守中时,阴阳才能半离合运动,五行能量趋势才能改变圆运动的方向。圆运动之要,在圆与运动之间,圆者,一径同中,守中之能也;运者,转化不已,离合不已;动者,阴阳二气之能也。故治病之中心不外三条:一曰先天水火,二曰后天脾胃,三曰普天气血,均归于土。

自然圆运动和人体圆运动,均有以土为中,以土为守的现象。守中就其本质而言,其意有三:一是立中轴,守中心,不偏不依也;二是居两端,守平衡,不盈不亏也;三是立中位,守和平,升降浮沉之中,寒热虚实之和也。狭义之守中者,守中土而已:即以脾胃为中心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传化,强调以脾胃为基础,驱邪以顾护脾胃为守,扶正以调和脾胃为枢的治疗原则。广义之守中者,指守脾胃,守中焦,守中土;守中气,守气血,守营卫;守枢机,守中轴,守中位;守正气,守精神,守和平,守对称;守清净,守祥和,守虚空。守中者,不偏不倚之谓也。故圆运动之阴阳“守中”,五行“守土”现象,及其守中理论可以指导临床制定攻守,进退方略,确定战略重点,扼守战略要冲,指导辨证论治及处方用方药,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董必文,王余燕,郑进.彭子益“圆运动”学术思想研究,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20:43(6)98-101

[2]董必文,王余燕,郑进.从彭子益“圆运动理论”探讨扶阳学术的五行原理[J] 《东方药膳》,2021,上(11):196

[3] 董必文,王余燕,郑进.从圆运动理论探讨全息元下的阴阳纠缠与五行同构现象[J]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2021:16(8):416

[4]董必文,王余燕,鄭进.从彭子益“圆运动理论”探讨“气-阴阳-五行”数学模型的建立[J] 《东方药膳》,2021,上(21):182

基金资助: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培训项目(No.国中医药人教函[2019] 128号)

作者简介:董必文(1979-),男,汉族,硕士学位,云南宾川人,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内科与针灸康复。

猜你喜欢
临床意义
免疫性抗体对女性不孕不育检测的临床意义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热性惊厥患儿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冠心病患者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水平及临床意义分析
探讨侧俯卧位在产程进展中的临床意义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解剖研究及临床意义
输精管高位结扎术的手术技巧及临床意义探究
免疫性抗体对女性不孕不育检测的临床意义
糖尿病肾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尿酸检测的意义
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检测血清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实验室检查的临床意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