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快递分练系统设计

2022-01-10 21:50王府深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2年1期

王府深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一种新型快递分练,即智能快递分练,这是一种基于RFID射频识别技术,能提高快递分练效率,减轻快递分练压力。

关键词:RFID系统;智能快递分拣系统;分练效率

1绪论

随着网上购物的兴起带来的是快递量的急剧增加,传统分练快递的方式要依靠大量的人工劳动,面对急剧增加的快递量,采取人工分练快递的方式很容易造成快递的丢失和分练混乱等问题,传统分练快递方式不能很好的应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快递分练模式,即智能快递分练,以提高快递分练效率,减轻人工劳动量。

2 RFID工作原理

RFID的工作原理是:标签进入磁场后,如果接收到阅读器发出的特殊射频信号,就能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或者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阅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系统组成射频识别系统至少应包括以下两个部分,一是读写器,二是电子标签。另外还包括天线,主机等。

将RFID系统应用在快递分练系统中,首先将每个快递设置一个电子标签,在电子标签上标记详细的物流快递信息,用电脑操作代替人工操作避免了在标识快递信息中出现错误、漏标等情况,在快递分练的各个过程当中,可以放置RFID读取器,利用电脑技术可以快速接收和控制各个快递,从而能够快速完成关于快速邮件、阅读和写入等的数据采集,这有效地提高了快速筛选的效率。

3智能快递分拣系统设计

3.1 硬件设计

在智能快递分拣系统中,采用OpenCV操作攝像头。在工程应用中,采取视觉定位,通过视觉定位可以判断出标签张贴的具体位置,最后,还可以采用HoughCircles函数,对轮廓部分进行准确提取。在各个快递分拣出口,需注意做好不同标记,通过应用OpenCV操作摄像头,可以对标记位置以及快件在传送带上的具体位置进行跟踪定位。如果OpenCV操作摄像头已经检测出快件到达相应的标记位置,则可通过机械装置,将快递派送至各个分拣出口中。智能快递分拣系统的硬件模块设计要点如下:

(1)前景检测模块CvFGDetector:针对各个像素,判断是否为前景或者背景;

(2)新团块检测模块CvBlobDetector:根据前景检测结果,判断新进入场团块;

(3)团块跟踪模块CvBlobTracker:根据新团块检测模块的结果,对团块跟踪模块进行初始化处理,并对新进入模块进行跟踪;

(4)轨迹生成模块CvBlobTrackGen:该模块能够对各个团块的运行轨迹进行保存处理;

(5)轨迹后处理模块CvBlobTrackPostProc:该模块可对轨迹进行平滑操作;

(6)跟踪流程模块CvBlobTrackerAuto:该模块的作用是将上述各个模块进行有效连接。

3.2 软件设计

在智能快递分拣系统的软件设计过程中,重点内容是对客户端APP进行设计,具体的设计内容如下:

(1)用户分为普通用户和会员用户,首先要进行注册和登陆,然后才能继续接下来的相关操作

(2)通过网络进行下单,对于需要寄送快递的客,可以点击网上下单功能,并让客户完善寄送快递的相关信息,然后利用电脑将快递打出RFID标签,记录存储订单的相关信息。。

(3)设立售后服务和在线客服,以便解决在智能快递分练过程中能够及时解决相关问题,在具体的服务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服务方案,比如相关技术人员上门服务、更换产品等。

(4)订单查询模块,用户通过电脑可以在网上随时查询快递物流信息、快递是否被领取,最后邀请用户填写对对物流公司服务质量的相关调查问卷。

(5)关于我们,点击此界面用户可以对我们的智能快递分拣系统的设计提出相关的反馈和出现的问题,后面我们会通过邮箱的形式传达相关的处理详情,力争为用户提供一个良好的服务质量。

(6)快递领取、代拿模块,用户在领取快递时,用户可以点击“个人信息”,此后界面会弹出快递领取人二维码信息,将快递和二维码个人信息通过摄像头进行扫描,快递信息和个人信息对比无误后方可领取快递。此外,如果用户需要帮别人代拿快递,则需要收集代拿人的二维码个人信息则,将快递和个人信息通过电脑对比无误之后即可完成代拿快递服务

4 结语

本文对智能分拣系统基本原理和设计过程进行了一个简洁的阐述,并且详细的论述了RFID系统在智能分拣系统的设计、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希望通过此次设计可以为我国智能快递分练系统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为我国的智能快递分练系统设计做出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李国,李俊. 智能快递柜能否破解快递行业难题[N]. 工人日报,2021-10-19(007).

[2]王蕾.我国智能快递柜发展策略研究[J].上海商业,2021(10):56-57.

[3]朱铝芬,羊井广.基于视觉技术的智能快递分拣小车的研制[J].物联网技术,2021,11(09):7-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