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双城经济圈”背景下中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2-01-12 08:58陈克乐唐玲琳彭宇福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探索实践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陈克乐 唐玲琳 彭宇福

摘  要:大力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将“以师带徒”为核心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引入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中职教育质量是中职改革的迫切需要,是解决技能人才培养瓶颈的必由之路。本文在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以中职学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为抓手,主动融合地方政府“5+2+1”现代产业体系,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基地输送人才,对中职“23361”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一方面,中职院校必须做好教育背景的分析和调研,认识到在“成渝双城经济圈”背景下实践现代学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另一方面,要科学构建课程能力目标及“23361”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形成具有引领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策略。此外,设计多层次中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优质课程,为高质量实施“23361”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优质资源支持。

关键词:“成渝双城经济圈”;中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2)01-0-03

四川省大英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本校)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第二批国家改革发展示范项目建设学校。学校位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心节点城市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自2015年7月学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以下简称电子专业)承担第二批四川省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现代学徒制探索试点——探索现代学徒制试点》,截至2017年12月项目验收完成以来,该专业所培养的学生目前成为服务地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生力军。本文以中职电子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探索为例,概述中职阶段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期作为借鉴。

一、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的中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

2020年1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遂宁市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中心节点城市,主动融入双城经济圈建设,抓住机遇调整产业布局,承接产业链的升级和转移,但是也面临着挑战。目前遂宁市的“5+2+1”现代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已经成为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基地;锂电及新材料产业已建成亚洲最大的锂材料生产基地,正积极打造中国锂都;机械与装备制造产业已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下的完整产业链;油气盐化工产业正努力建成西部重要的油气盐化工产业基地[2]。自2012年起,本校就开始与遂宁市英创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进行“订单培养”。该公司“工程设计软件使用”“品质管理”“PCB工艺”等岗位的技术优势明显,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对学生吸引力强,为学校与其合作探索中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构建中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能力目标

校企双方在实践中分析出,在企业工作岗位任务的基础上,按照“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对应课程”的校企合作课程能力建设目标,将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能力培养阶段、综合能力培养阶段和技术岗位能力培养阶段,对学生的培养由基础知识到综合知识、由简单操作到复杂操作逐步递进,遵循了学生的学习和认知规律,实现了校企合作下的课程能力目标建设[3],具体如下图1所示。做好课程分类和内容分解的同时,教育工作者要分别形成具有映照性和匹配性的新型教学模式。服务区域经济人才的培育,要加强传统课堂与市场的衔接,不断增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战性。以课程能力目标为导向,有明确目标和方向的增强及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例如,基于专业基础课程,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必须在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共同监管下推进人才培育工作。既要夯实学生专业基础,还要保证他们将理论活学活用,在实践中掌握技术与技能。

(二)构建“23361”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以校企对接课程体系的三个课程模块为依据,按中职学生(学徒)认知规律、职业能力形成规律、课程实施条件等分三段开展教学与培养,形成“23361”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基础能力——专业基础技能课程学习、企业认岗学习;职业综合能力——职业综合课程学习、企业跟岗学习;技术岗位能力——专业技能强化学习、企业顶岗学习。“23361”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专业基础学习、企业认岗学习、职业综合课程学习、跟岗学习、专业技能强化学习、顶岗学习六个环节组织教学。六个学习环节紧密结合,不可完全割裂,校企相互交融,即师傅与教师轮流或同时为学生(学徒)授课,理论与实践同步进行,企业个性化课程与学校通识性课程、学校学习与企业学习交替进行。而学生在交替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充分把握好教学学质量和节奏,要时刻关注学生职业能力形成情况,并观察他们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要引领学生以健康心理投入生产与实践。各个學习环节,要有效衔接和对接,始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身心健康成长状态,科学构建和实施“23361”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如2所示的具体框图,教育工作者要真正形成清晰的工作思路和技术路线,有步骤、有章法地开展人才培养活动。

(三)形成“23361”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策略

1.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

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是实施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23361”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组织实施策略的基础。电子专业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进行更深层次的剖析,构建了由四大模块课程组成的框架体系:人文素质培养、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除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人文素质课程以外,其他三个模块的课程均由电子专业通用课程与企业“个性化”需求课程共同组成。比如在职业基础课程模块中,除通用的专业基本技能知识(如电子基础与技能、电工基础与技能)外,必须具有企业特色的认岗实习课程(如钳工识图、电子CAD、单片机技术);职业核心课程模块中跟岗实习必须融入企业特殊要求的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如印制电路技术、图形形成技术、机械加工技术、品质管理技术、印制板现场管理技术);职业拓展课程模块中顶岗实习必须融入本企业拓展课程(如企业专业办公软件、企业生产报表)。具体见下图3所示。

2.依据职业能力成长规律分段展开教学的运行机制

现代学徒制的教学过程和阶段,需遵循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中构建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规律。“23361”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组织按照学习任务目标分为:专业能力基础段→职业综合能力段→技术岗位能力段等三个培育阶段,学习的场地又分为:学校→企业→学校→企业→学校→企业→学校→企业。

第一阶段(第一至三学期,专业基础能力段):第一学期在企业学习见习两周,第二学期在企业认岗两周,第三学期在企业跟岗学习一个月。本阶段企业定期委派工程师或技术骨干到校承担企业文化教育和岗位能力解读等教学任务,学生到企业体验企业文化,认识职业岗位。本阶段进行职业基础课程学习,学习专业基本知识,对学生进行基本能力和专业基础技术技能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具备一定通用职业能力打下基础[3]。

第二阶段(第四至五学期,职业综合能力段):第四学期企业跟岗3个月,第五学期企业跟岗学习2个月。本阶段企业落实学徒制的工作岗位,并委派技术骨干作为学徒导师,以师带徒方式实施跟岗培养;学校派教师到企业(或学生返校)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和技术研讨;学生认岗培养期间享受一定的生活补贴和奖学金。本阶段对接企业课程,进行职业核心课程学习,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

第三阶段(第六学期,技术岗位能力段):第六学期企业顶岗学习4个月。本阶段学生在企业顶岗学习,享受企业员工待遇。本阶段的学习中,在继续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着重在岗位实践中巩固已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同时需要学习企业职业发展能力培养的专门课程。

三、设计多层次中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优质课程

(一)社会层次课程

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强化中职生的职业能力和工匠精神,对有效解决和应对严峻就业形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围绕中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进行宏观思考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致力于开发优质的社会层次课程,为扎实和深度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提供重要抓手。要生成统一和现代的课程标准,开发具备实用性的教材,并根据工学结合的实际问题和效果,对社会层次的课程进行动态优化和完善。中职院校要根据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的目标和诉求,科学制订课程计划,并将其正式纳入学校课程标准。而社会层次课程的设计和应用,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企业实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技术和基础知识,才能更加扎实和深入地参与企业实习。中职院校不能完全依赖企业提供的技术精英,要在前期夯实理论基础。因此,需依托优质的社会层次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和明确企业实习的要点和重点,并能有侧重地学习和应用相关理论知识。中职院校需根据自身的专业设定,以及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科学制定课程标准,可开发和编制活页式教材,用以支撑中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三)学校层次课程

学校层次课程的设计和开发,主要是以社会层次课程为基础,提炼其中重要的内容,更加具有侧重地对知识进行延伸和深化。教师要根据中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以及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问题和具体情况,科学修改和优化社会层次课程,开发和编制具有特色的学校层次课程。要结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和瓶颈,科学扩充和优化学校层次课程。将社会层次课程中的精华和重点进行精准提炼,并合理融入企业文化和领域知识,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交叉融合型课程。从某种角度来说,学校层次课程的开发和设计,是解决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问题的关键和重要举措。以既定的能力建设目标为导向,设计逻辑清晰的学校层次课程。参照校企对接的课程能力目标框图,做好专业课程和企业课程的融合,并为学徒岗位实践提供优质资源。而学校层次课程的设计,必须充分满足学生学习和实践的个性化需求,并能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规律。要使学校层次课程科学应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整个过程,在基础学习、认岗学习、跟岗学习、技能强化等环节发挥作用和优势。

(四)教学层次课程

教学层次课程的设计,主要以学校的任课教师为主体,根据学生顶岗实习的问题和企业反馈,不断扩充和优化课程内容。通常情况下,教学层次课程主要应用于专业课堂,注重夯实学生理论基础,并为接下来的技能强化和综合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基础。教师需对课程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建立清晰认知,并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理解。而教师对教材或课程的理解程度,决定教学层次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质量。教师在实际实施和運作课程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教学行动和课程相统一,并将重要内容传授给学生,保证他们充分理解和内化吸收。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成渝双城经济圈”背景下,职业教育应高质量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要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高技能型人才。中职院校需对区域内的人才结构动态进行分析,用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效果。还要在课程建设和新型教学模式优化方面加深思考,科学引进现代教育工具,不断对现代学徒制人才模式赋能。在持续探索和深度实践下,真正获得更具有引领性和成效性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要真正示范引领专业动态。不断对“23361”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进而持续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袁正.扎实完成七项任务 深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J].当代党员,2021(1):46-47.

[2]本报编辑部.深度合作 共谋发展[N].四川经济日报,2018-09-21(3).

[3]濮德锁,林红明.现代学徒制下校企课程对接的实践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7(2):50-54.

(责任编辑:张咏梅)

猜你喜欢
探索实践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家用纺织品设计”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实践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新时期校企有效结合的探索与实践
油田服务单位混合用工条件下工会工作探索和实践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