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诗家语”感悟诗词之美

2022-01-13 05:05倪莉敏
语文教学之友 2022年1期

摘要:诗词是一种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其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典型的意象抒发内心的情感。教学中教师要紧扣“诗家语”,通过诵读、借助想象深层剖析诗词的内涵,体会古典诗词之美。拟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紧扣“诗家语”,感悟诗词之美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诗家语”;绘画美;内涵美;建筑美

何为“诗家语”?诗家语是指古诗词独特的语言特性。古诗词往往在语言上表现出律动、凝练、跳跃、含蓄等特点。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体悟这些“诗家语”的精妙之处,从而体悟诗词的美妙意境。教研中发现,当前古诗词教学中常出现以下问题:1.古诗词讲解庸俗化。有的教师讲解古诗词时会简单地进行文言翻译,缺少对诗词意境的分析,削弱了诗词的美感。2.古诗词讲解具体化。有的教师在古诗词讲解中过分注重文本的剖析,将整篇诗歌解读得支离破碎。3.古诗词讲解公式化。有的教师过度注重对赏析古诗词方法技能的讲解,使学生对古诗词语言缺少品味,思维僵化。基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古诗词教学应该回归到古诗词的“诗家语”上,注重对诗词语言的品味,从而体悟古诗词的语言美、形式美、情感美。

一、紧扣“诗家语”,挖掘诗词内涵美

古诗词贵在含蓄。篇幅短小,语言凝练,情感跳跃,具有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的效果。

首先,紧扣古诗词意象组合,挖掘诗词的内涵美。比如,在执教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一词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中的“乔木”有何深意?与“废池厌兵”有何区别?仔细推敲会发现两者都“厌兵”,但是在表达情感上却有所区别。“废池”写出了一种战争之后荒凉、衰败的景象。而“乔木”自带一种高大、挺直、强壮之感。 笔者适时引入有关“乔木”的相关语句,加深学生对这一意象的理解。具体如下:

横流方靡,而砥柱不移,故国已非,而乔木犹在。

——元好问《赠冯内翰二首(并序)》

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

——江淹《别赋》

诗词中的“乔木”多与国家相联系,可见“乔木”和“故国”在精神象征的异质同构,代表了一种家国之思。联系“乔木”本身的寓意:一种木本植物,非“松树”“柏树”莫属。可见“乔木”有一种毅然挺立、卓尔不群的意味,就像挺拔俊秀的民族脊梁在守护着家园。由此,学生对词句有了重新的认识:“废池厌兵”是昔盛今衰,表达的是一种历史的荒芜凄凉的感慨。而“乔木厌兵”则是以客观的观察者身份去评判历史,蕴含了一种冷静的透视,自然的永恒。可见词人姜夔的构思之妙,在意象的组合中深刻表达出了历史兴衰悲痛过后的冷静思考。

其次,寻找古诗词核心意象,挖掘古诗词的内涵美。课堂教学需要贯穿明晰的主线,依此来组织课堂学习活动。比如,黄厚江老师在讲解《春江花月夜》一诗时,为了聚焦“月”这个核心意象点,设计了以下学习任务:1.找出诗作中含有“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的语句;2.分析这五个意象之间的关系;3.诗歌中除了直接写月亮的语句以外,还有哪些语句暗含“月”。这三个学习任务看似简单,其实层层推进。前两个任务主要是为了引领学生关注月亮,得出五个意象以月为主,“月”是“奇光”和“奇锦”中最为耀眼的。由此,学生环环相扣研读张若虚心中的那轮月亮的模样。有学生从“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一句勾画出“月之初生”的意境;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等句品味出月光的空明洁净、一尘不染;从“江畔何人初见月……但见长江送流水”等句感叹“自然永恒,生命之思无限”。由此可见,古诗词中意象的组合和选取总是与诗歌的内涵密不可分。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古诗词这些显著特点,精心品读,仔细体悟古诗词的内涵美。

二、紧扣“诗家语”,品味诗词绘画美

古诗词具有形象美的特点。作者以诗入画,在时空的跳跃中挪腾,在表达的写意中省略,在大量的“留白”中突显出诗词的张力。教师需要紧扣“诗家语”,品味诗词的绘画美。

首先,借助朗读,丰富古诗词的画面。比如,学习《蜀道难》一诗,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品味诗歌中如画卷般的自然风景。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使学生在朗读中将自己置身于画卷之中,从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情感。学生在悲壮的语气中,读出了“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画面的苍凉气息,在“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中体会出了山川的峻峭奇险,此处应该运用雄奇的语调来读。“嗟尔远道之人胡为胡来哉”通过“嗟”“哉”等语气词读出诗人对统治者的劝诫。在朗读中,学生体会出了画面的波澜起伏、简洁中明快、空寂中苍凉。

其次,借助想象,补充画面,体会诗歌的绘画美。可以展开想象,进行情境还原。《春江花月夜》中“谁家今夜扁舟子……鱼龙潜跃水成文”等句,学生进行构图:一轮孤独的月亮悬挂在扁舟之上,徘徊在明月楼前,落在梳妆台上的是一缕相思的月光。教师因势利导地让学生思考:在这样的意境中你会产生怎样的情愫。学生情感被唤醒,思维被激活,表达出自己的个性见解。或认为是一种“相望不相闻”的惆怅,或是一种“逐君远去”的渴望,或是一种“卷不去,还再来”的缠绵悱恻,或是一种“欲得而不得”的无奈。

三、紧扣“诗家语”,感悟诗词建筑美

中国建筑上讲究整齐、匀称美。古诗词中诗人也通过语言文字构建其建筑美。所谓的建筑美是古诗词在内容和形式上强调有节的匀称和有句的整齐,也就是所说的句式整齐、诗节匀称。

首先,梳理诗词的诗节,感受诗词建筑美。在《蜀道难》一诗中,骈散结合,整句共28句,散句21句,充分体现出诗歌的建筑美。整首诗歌形式上整散结合、句式灵活、参差错落。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欣赏诗文形式上的建筑美。学生梳理全诗层次:全诗共三小节,每一个小节句数差不多,分别为:20句、15句、14句,句式之间匀称。比如,“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为七言,句式整齐,散中见齐。同时全诗句式复杂,融入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十一言等。长短句结合、整散结合、灵活多变,扣人心弦。在句式的转化中,学生品味出這首诗歌情感复杂,有对祖国山川绮丽的礼赞,也有对自己仕途坎坷的悲愤,更有对国事艰难的深深关切。总之,李白融画入诗,在诗文中表达自己纵情山水、自我放逐的情怀,同时又有着抒发人生不称意的情感。

其次,模仿诗歌章节创作新诗,进行比较体悟建筑美。比如,在学习《诗经·涉江采芙蓉》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男女主人公的视角,对诗歌进行改写、演绎,感悟诗歌的建筑美。部分学生以男子为抒情视角写到:

踏过江水去采莲/香草在那沼泽边/我采的花儿送给谁/美丽的妻子在远方/她在遥远的故乡/茫茫迢迢的路途/颠沛流离/怀念她/愁苦忧伤到老

由此,学生会发现原诗在形式上更加讲究层次,言语表达上意蕴更为丰富。作者采用对写、虚实等手法,在诗节上赋予变化,更凸显出了主人公的忧愁和寂寞。

总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紧扣“诗家语”,发现诗词的绘画美、建筑美,进而挖掘诗词的内涵美。

作者简介:倪莉敏(1977— ),女,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实验学校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