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对某院418例药品不良反应的分析

2022-01-14 00:46韩姗姗程慧平安继红张永州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21年11期
关键词:本院药师药品

韩姗姗,程慧平,安继红,张永州

(河南大学淮河医院药学部,开封 475000)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会导致一定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进而增加医疗费用,是全球面临的重要问题[1-2]。目前,我国医疗机构向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报告ADR大多采取自发呈报的被动监测,可能存在报告过程复杂、漏报率高、内容填写不规范、信息填写不准确、缺乏敏感性等问题[3]。2016年国家药监部门为了加强药品上市后安全监管、提升ADR监测能力,启动ADR监测哨点建设试点工作,成立了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哨点联盟,通过部署实施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Chinese hospital pharmacovigilance system,CHPS),辅助医疗机构监测哨点发现、报告、评价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开展药品重点监测和上市后再评价,获取药物警戒信息。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探索建立CHPS,是一种主动监测的尝试,以期与被动监测系统协同发挥作用[4-5]。CHPS通过与医院管理系统的对接,可从中提取患者的医疗文书、医嘱信息以及实验室检验结果等,从而为ADR监测工作提供详细信息,同时通过自动呈报及主动搜索功能,实现基于信息系统的ADR快速上报,可使ADR上报工作更方便、更快捷、更准确,并解决缺项、漏报等问题[6-7]。本院经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认定,于2019年1月成为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哨点联盟医院,通过CHPS上报ADR。本文基于CHPS,对本院2020年418例ADR进行分析,以期为国内医疗机构使用CHPS、开展ADR监测和合理用药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采用CHPS的自动呈报及主动搜索功能,共收集本院2020年度上报的ADR 418例。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ADR报告中患者的性别、年龄、用药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报告类型、报告主体等进行分析评价。

2 统计结果

2.1 ADR的患者性别与年龄情况

418例患者ADR报告中,男性181例(43.30%),女性237例(56.70%),男女患者比为0.76∶1,女性略多。年龄最小为1天,最大为89岁。其中,14岁以下患儿21例(5.02%),45~64岁患者172例(41.15%),65岁以上患者145例(34.69%),中老年人群(45岁及以上)相关的ADR报告占75.84%。

2.2 ADR涉及用药种类及分布

418例患者ADR报告中,按照ADR涉及用药种类和分布统计,以抗肿瘤药物最为常见,其次为抗感染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见表1。

表1 ADR涉及用药种类及分布

2.3 ADR给药途径分布

按药品给药途径统计:静脉给药324例(77.51%)、口服给药69例(16.51%)、吸入给药10例(2.39%)、肌内注射6例(1.44%)、皮下注射4例(0.96%)、外用给药2例(0.48%)、胸膜内给药2例(0.48%)、经眼给药1例(0.24%)。

2.4 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

ADR累及的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最为常见,临床表现为瘙痒、皮疹、荨麻疹、皮肤潮红等症状;其次为消化系统、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见表2。

表2 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

2.5 ADR报告类型

2020年,本院已知、一般的ADR报告共235例(56.22%);新的、一般的ADR报告79例(18.90%),严重的ADR报告85例(20.33%),新的、严重的ADR报告19例(4.55%),三者共占总报告的43.78%。

2.6 ADR报告主体

本院2020年418例ADR上报主要源于临床医师208例(49.76%)和护士168例(40.19%),药师为42例(10.05%)。

3 讨论

3.1 ADR患者年龄

2020年本院ADR报告涉及患者以中老年(45岁及以上)居多。一方面可能因为中年人群工作、生活负担较重,未能注重身体锻炼,机体抵御能力较差;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生理机能发生改变,各脏器功能逐渐减弱,导致ADR发生率相对较高[8]。此外,老年患者因基础疾病较多、机体新陈代谢减慢、脏器功能减退、联合用药情况复杂,ADR发生风险更大[9]。因此,应持续关注中老年人群临床用药安全,临床药师应加强对中老年人的药学监护和用药指导,避免或减少不必要的联合用药,从而减少ADR的发生。

3.2 ADR涉及用药品种和累及器官系统分布

2020年本院抗肿瘤药物ADR发生率(24.41%)居首位,较2019年的18.13%有所升高,提示应关注肿瘤药物的用药风险。ADR主要累及骨髓系统和消化系统,具体表现为血液系统损害以及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肝功能受损等。临床用药过程中应重视化疗前后的实验室相关检查,密切关注患者用药后的反应,积极预防和及时监测该类药物的严重ADR。本院78例抗肿瘤药物引起的ADR中,骨髓抑制占比最高(48.72%),化疗时粒细胞缺乏伴发热者或化疗前既往有严重骨髓抑制的患者,均为临床药师的药学重点监护对象。

抗感染药物ADR发生率(14.04%)居第2位,较本院2019年的22.05%有所下降,说明本院加强该类药物使用管理等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应持续关注抗感染用药风险。ADR主要累及皮肤及附件、消化系统,具体表现为皮疹、瘙痒、恶心、呕吐等。

心血管系统用药ADR占比居第3位,主要累及皮肤及附件和神经系统,具体表现为皮肤潮红、皮疹、瘙痒、头晕、头痛等。

3.3 ADR给药途径分布

静脉给药ADR发生率居于首位。主要是静脉给药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中,刺激性大,并受药物的pH、渗透压、微粒、赋形剂、配制过程、滴速、配伍药物等因素影响[10]。提示本院应进一步加强静脉输液管理,规范静脉输液药物的临床应用。

3.4 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

ADR累及的皮肤及附件损害发生率最高,表现为瘙痒、皮疹、荨麻疹、皮肤潮红等,大多由抗感染药物引起。其次为消化系统的损害,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肝功能受损等,主要与抗肿瘤药物有关。

3.5 ADR报告类型

2020年本院新的、一般ADR报告中,涉及用药以心血管系统药物为主,其中以注射用烟酸、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居多,二者说明书近年来均有修订,仍需进一步加强药品上市后安全性监测。严重的和新的、严重的ADR报告中,涉及用药以抗肿瘤药物为主,ADR预后大多为痊愈或好转,仅1例因患者家属坚持出院且未遵医嘱随诊转归不详。

3.6 ADR报告主体

2020年本院ADR报告主要源于临床医师和护士。本院药物警戒系统的建立,使得医师和护士ADR上报率大幅提高,成为主动上报主体。既往部分医护人员因上报过程复杂,且担心因上报ADR可能会引发医疗纠纷的误区或者受到批评或惩罚等,往往导致ADR上报的数量偏少、质量偏低,ADR监测以临床药师的查找、发现为主,总体效率偏低[11-12]。CHPS的应用,改变了一线医生和护士的认知误区,系统信息沟通反馈的高效便捷使得临床医护人员主动收集,并利用辅助报告功能上报可疑的ADR,鉴别和处置ADR的能力不断提高[13]。同时临床药师利用CHPS的主动监测和搜索功能,可以监测到发生的ADR,提醒临床医师或护士及时上报,也较大程度地减少了漏报[14]。

4 小结

2020年本院通过CHPS上报的ADR涉及用药以抗肿瘤药物居多,以静脉给药为主,ADR表现主要为瘙痒、皮疹、荨麻疹、恶心、呕吐等。ADR发生特点和规律与国内多数医疗机构监测大体一致。临床用药过程中,医师和护士往往为ADR的第一发现人。CHPS的建立,极大地提高了医师和护士的ADR上报率,减少了临床漏报现象。

综上所述,抗肿瘤药物将作为本院药物警戒监测工作的重点监测药物。同时,本院要加强静脉输液的管理,合理选择给药途径,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更好地发挥临床药师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

猜你喜欢
本院药师药品
药师“归一”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药师带您揭开华法林的面纱
药品保存细解读
PDCA循环在降低本院住院药房药品调剂差错中的应用
数据挖掘在学校招生工作中的应用
熊真的活过来了
熊真的活过来了
水果药品
药品侵权的性质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