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权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2022-01-14 10:34雷云白园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2年1期
关键词:勃勃交融匈奴

雷云 白园

中國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数千年前就已经开始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通过不断交往、交流、交融,铸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十六国时期,南北对峙,少数民族大规模进入中原,建立了大大小小几十个政权,迎来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交往最为频繁的时期。大夏国是十六国时期的最后一个政权,由匈奴铁弗部建立,前后仅存25年。作为一个区域性民族政权,大夏国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做出重要贡献。

一、特殊的疆域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客观条件

长城一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北方各民族交往交流最为频繁的地区。随着历史发展交流范围不断向南北扩展,大夏国统治恰好集中在这一区域内。据相关史学家推测,大夏国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州郡体系,但其以州为名,以州牧刺史加官,虽只是名号,却意味着大夏国拥有相对固定的统治区域,州郡体系在形式上仍然存在。

据《十六国疆域志》记载,大夏国在全国共设立过9个州,分别是幽州、雍州、朔州、秦州、北秦州、并州、凉州、豫州、荆州。幽州,为其国都所在,治所位于大城(今陕西靖边县西北);雍州,治所位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市);朔州,治所位于三城(今陕西延安市东南);秦州,治所位于杏城(今陕西黄陵县西南);北秦州,治所位于武功(今陕西武功县);并州,治所位于蒲阪(今山西永济市);凉州,治所位于安定(今宁夏固原市);豫州,治所位于李闰(今陕西大荔县东北);荆州,治所位于陕城(今河南三门峡市西)。

从其行政区划来看,大夏国疆域几乎包括陕西全境、河南省西部的大部、宁夏、山西西部部分地区、内蒙古西部部分地区,即以长城为轴向南北扩张一定范围。在北方少数民族没有大规模进入长城以南前,大夏国的统治区域就是汉族与诸多少数民族互市贸易、交流通婚、互相学习的荟萃之地。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大规模进入长江以北地区,相继建立了大小不一、持续时间各异的民族政权。大夏国是这一时期的最后一个政权,众多民族在其疆域内聚集,为各民族的交流、交融奠定了基础。在共同生产生活过程中,民族间的交流由个体逐渐扩大至群体,民族交流与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可见,大夏国之所以能够成为十六国晚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熔炉,是因为受到客观地理区位因素的影响。

二、丰富的民族人口为民族交融奠定了社会基础

大夏国选择军镇模式,以镇户的形式对治下各族人口实行统治。大夏国将掠夺来的人口直接安置到治下各城中,所以赫连勃勃统治时期修筑新城是十六国之中最多的。新城建设需要大量劳动力,而劳动力通过自然发展短时间无法快速增长,只能从他地或他国迁入。因此,新城建设聚集了大量各族人口,其境内的民族人口极为丰富,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场所,创造了客观条件。

赫连勃勃的创业班底是其父刘卫辰的3万匈奴人和2万鲜卑人。407年,赫连勃勃将鲜卑破多罗部并入大夏国。409年,入平凉,掳掠杂胡近4万人。占领二城后,被前秦安置在此的左贤王曹毂的4万户之后,近15万匈奴人尽归大夏国。兼并了其岳父以高平为中心的数万破多罗部部众和以三城为中心的鲜卑薛干部的万余口。后秦是大夏国掠夺人口的主要对象,共达47万左右,包括氐、鲜卑、匈奴、卢水胡等族。南凉也是大夏国主要掠夺的对象之一,南凉由秃发鲜卑建立,最多一次被掠夺2.7万人。418年,赫连勃勃占领关中,这里是以汉族聚居为主的地方。根据文献记载,赫连勃勃的曾祖父刘虎与其祖父刘务桓先后在不同民族政权被任命掌管丁零,所以大夏国也一定有相当数量的丁零人存在。可见,大夏国境内人口的民族成分非常复杂,以匈奴人和鲜卑人为主,同时存在大量羌、汉、氐、卢水胡、丁零等族。

不断的征伐和人口掠夺为民族交融提供了丰富的民族人口构成。各民族人民生活在共同的空间内,有共同的生产生活,民族间更深层次的交流、交融变得不可避免,比如通婚等。大夏国在不经意间助力了区域民族交融,有效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三、不断走向封建化,夯实团结统一的制度基础

在复杂民族关系背景下,为实现各民族关系的和谐与共同发展,大夏国选择“封建化”的方式。无论是最高统治者名号,还是中央、地方以及军事管理体制的设置,基本以中原地区封建集权专制体制为蓝本。封建化倾向使铁弗匈奴融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潮中,匈奴虽然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却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赫连勃勃在建立大夏国后自称“天王”“大单于”,似乎完全遵从游牧民族传统。但大夏国并没有设置专门管理游牧民族或汉族的机构,各民族统一纳入与中原地区相似的体制下。且“大单于”仅在其称帝时出现过,发挥类似于皇帝的职能。赫连勃勃也未将“大单于”传子或传弟,在其去世后册立的太子顺利继位,这与中原的皇帝继承制度完全相同。因此,看似继承匈奴传统的“大单于”其实只是徒有虚名。

大夏国也有自己的年号,共6个,分别是龙升、凤翔、昌武、真兴、胜光、承光。而且大夏国有太庙,据文献记载,“真兴七年六月,太庙基陷”。赫连勃勃“追尊其高祖训儿曰元皇帝,曾祖武曰景皇帝,祖豹子曰宣皇帝,父卫辰曰桓皇帝,庙号太祖,母苻氏曰桓文皇后”。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年),赫连勃勃在永安殿去世,谥号武烈皇帝,庙号世祖,葬于嘉平陵。无论是太庙,还是年号、谥号、庙号以及陵寝号,都是中原地区特有的制度。

同时,从大夏国行政中枢机构和军队将官的设置来看,已颇具中原正统之象。大夏国文武职官共有37种,其中武职有大将军、车骑将军以及长史等17种,文职有丞相、御史大夫、司徒等20种。区域内还设有牧、刺史、太守等,不仅学习三公九卿制度,而且学习三省及御史台等行政设置,这都反映出大夏国的建立者对于政权性质的定位,反映出来自北方草原的匈奴在内迁后,在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碰撞与交融中逐渐走向融合,在其带领下各民族逐渐融入中华文明中,加入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投身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融为一体。

四、交通道路的开辟为民族交融开辟了大动脉

大夏国的兴起之地在朔方,即今天陕西北部与鄂尔多斯一代,经过多年的经营基本站稳脚跟。因为地域过于狭小,发展空间不大,周边地区形势及地理环境使铁弗匈奴只得将目光置于南面。但是南下关中,必须跨越黄土高原的阻隔,所以沿着河谷修筑道路是最为合理的方式。因此,赫连勃勃沿芦河开凿了一条通往长安的通道,这条通道从现在的延安市向西北,经志丹县和顺宁城(又名顺宁寨,位于今志丹县西北),沿芦河而下,经靖边县到达古代夏州。这条通道当时被称为“圣人道”,关于这条道路的建设情况,《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七《保安军》记载:“圣人道在军城东七里……赫连勃勃自夏台入长安时,开山谷开此道,土人呼为圣人道。”道路修筑成功后,成为赫连勃勃南下入关中的主要通道。夺取长安后,这条通道成为从统万城到长安最近的道路,加强了大夏国对关中地区的控制。道路一旦打通,其所发挥的作用就不再局限于军事领域,民族交流,特别是跨區域交流变得比以往更加便捷,有了人口的流动,经济文化交流随之而来。如此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与外界的交流一旦产生,那民族间的多方面交流就不可避免,民族交融也仅是时间问题。

五、结语

一个政权的产生会对所辖区域产生深远影响。大夏国的建立者赫连勃勃东征西讨,掳掠了大量人口,区域人口民族成分非常复杂,为民族交融奠定了社会基础。大夏国采取军镇式的管理模式,在军事要冲或重要地方建城也是应统治之所需,新兴城镇的建设为民族交融提供了基本场所。加上组织机构的封建化与交通大动脉的打通,大夏国对区域内的统治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以城邑建设为骨架,以道路为动脉系统,以民族人口为血液,以统治方式的封建化为心脏,让共同体的形成具备实现的可能。总之,大夏国的建立对于区域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重要作用,并对随之而来的北魏兴起、隋唐盛世产生了积极影响,更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基金项目】本文系城川民族干部学院课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编号:CMGY-K-2021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洪亮吉.十六国疆域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2]胡玉春.大夏国人口问题初探[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68-73.

[3]罗君.十六国匈奴政权特点[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100-104.

[4][宋]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作者单位 1.城川民族干部学院;2.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勃勃交融匈奴
无基准的孔组位置度三坐标测量模型
真美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tudying Abroad
《春意》《生机勃勃》《绽放》《追求阳光》
义退匈奴兵
李代桃僵(上)
“生化危机”之匈奴的阴谋
中外艺术精品展览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词语小超市
交融的独特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