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传承与实践路径探析

2022-01-14 21:13莫塔拜尔•木拉提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2年1期
关键词:人性思政内容

莫塔拜尔•木拉提

20世纪末,“国学热”思潮不断发展与演变,成为进一步继承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优秀的哲学思想、人文思想以及教育方法等,这些内容与思政教育有着较大的关联性。将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相结合,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塑造大学生理想的人格、增强民族文化软实力极为重要。因此,进一步探讨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对高校培养专业优秀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可行性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合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对全球文化冲击、塑造学生理想人格以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需求。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契合度较高,加之“国学热”带来的良好发展契机,进一步提升了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效果,增强了二者融合的可行性。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都具备人文性特点

对于高校思政教育来说,人文性特点及表征是进一步开展教学活动独有的“化人性”与“属人性”这两方面的内容。其中,“化人性”展现的是针对思政教育教化功能的特点,针对相应的价值理念与政治立场,对相关人员开展有效的思政教育工作,促使其全面提升与发展;“属人性”表明的则主要是思想教育中人最本质的规定属性,这一属性早在人类发展之初就已经存在,并且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也进行了相应变革与演进。从“属人性”方面分析,儒家学派强调的是“道德”“为人”这样极为特殊的属性。例如,“性善”是孟子的重要思想,他认为,人之所以为人,主要就是因为人的“道德本性”。孟子在其观点“性善”中所表明的观点也就是其针对优秀文化中“人本质”所表达的核心思想。从“化人性”进行分析,传统文化强调“以文化人”,认为要通过教育塑造完美而且品德兼有的“君子”,强调“人文教化”。综上所述,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都具有人文性特点,都对“化人性”和“属人性”这两方面的内容进行重点强调,也为“化人性”和“属人性”的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二)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非常丰富的思政教学资料

优秀传统文化中可被充分运用并借鉴的优秀思政教学資源包括以下内容:其一,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所表现出来的“伦理”内容是一种本位,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历史演变,形成完善、系统的道德伦理观念,例如“仁”,这是孔子重要思想中出于人道主义的一种表现,孔子通过“仁”进一步阐述“为仁之方”,表达其特殊的思想内涵以及“仁义道德”;孟子强调人所表现出来的良知本性,并提出“道德心”这样一种理念为本质内容,还有“兼爱”这种独有的观念,表达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这些优秀的道德资源都可以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其二,优秀传统文化中注重群体观念。优秀传统文化以哲学为研究视角,提出“群己之辩”,其核心倾向在于“群”,要求个人的发展应当与群体相统一、相契合。例如,《大学》中的“齐家”“治国”“修身”“平天下”等相关思想,所表达的是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之间的关系,要求个体需要服从群体利益,体现出一种特殊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帮助人们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最后,优秀传统文化中非常丰富的教育教学方法。“化人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主要探讨教学方法。例如,孔子提出“因材施教”,是通过分析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方式。除此之外,孔子还提出“言传身教”这一重要教学原则,即教师需要以自我的言行和举止来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教师需要秉承“以身作则”的重要理念,让学生真正形成“身随影从”。这些教学方法的核心就是“德育培养”,与高校思政教育相吻合。综上所述,传统优秀文化中蕴含非常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可以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内容支撑,促进高校思政教育效果的提升。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传承与实践路径

(一)吸纳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融入高校思政教材中

高校思政教材影响着高校思政教育的授课方向、授课内容以及授课规范,由此,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之前,首先需要进一步明确传统文化中哪些内容是可以被吸收和融入的,哪些内容则需要摒弃。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同的形式、丰富的内容,不论是哲学思想还是文学诗歌,又或者是史书等,只要是对高校思政教育发展有意义的,都能够与高校思政教材相融合。但是,对一些不符合社会发展、束缚人性的糟粕内容应当予以摒弃。例如,传统文化强调“三纲五常”“皇权至上”等思想,这些内容的提出主要是封建社会统治者压迫民众的思想工具,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突出的基本价值理念相矛盾,应当予以批判和摒弃。只有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正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思政教育服务,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育人光彩。

(二)提升教育教学者的传统文化素养

教师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导者,其还有组织课程安排、承担育人使命以及安排思政课程的重要作用,能够促进思政教育活动顺利开展,引导教育教学行为的施行,拓展课程教育教学主要内容。教师需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教育相关理念,高校思政教育者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对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入高校大学生的思政课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想促使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更有效地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中,高校教育教学者必须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首先,教育教学者需要依据教学内容,不断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自身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层内涵的了解,以便在思政课堂中高效使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其次,高校可以不定期举办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程结合的相关培训,邀请专家开办讲座、举行会谈等,或者不定期举办国学讲座等,拓宽培训途径,以便教育教学者通过多种途径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教学教育者的知识储备。最后,高校还可以通过多样化的途径引导教育教学者实践感知优秀传统文化,如通过网络在线平台、红色基地、历史博物馆等,让教育教学者亲身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独有的神奇魅力,提升自身的综合文化素养,为学生以身作则。

(三)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除了依托传统教学模式之外,还需要不断创新思政教育教学新模式。首先,开展形式多样化的校内实践活动。近年来,许多学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诵读活动有了很大兴趣,通过经典诵读可以不断提升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丰富学生思想。积极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相关竞赛活动,例如,借助新媒体这一创新的活动模式举办诗词大会,如“一站到底”这一类节目,进而不断激发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热情。其次,学校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开展校外相关的实践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存在于史书典籍中,而且以各种形态陈列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学校根据自己的区位优势,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场馆或遗址进行合作,开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例如,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去东北抗联遗址进行参观学习,感受红色文化精髓。

三、結语

综上所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是高校思政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与不断优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切实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契合点的关键节点,是优秀传统文化在时代发展中需要与现当代社会紧密相连的重要内容,能够为进一步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肖霖予,廖肖依.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力提升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19):60-61.

[2]刘雪崎.关于将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于思政课中各相关部门给予支持工作不足问题探析[J].农家参谋,2019(6):254.

[3]王永明,刘雪崎.论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的契合性[J].法制博览,2019(19):36.

[4]杨艳坤.高校思政课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科技资讯,2015(13):198.

[5]朱应平.强化高校法学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N].安徽日报,2019-12-31(06).

[6]周德仓.提升思政队伍素质  开创育人新境界[N].西藏日报(汉),2019-12-12(06).

[7]陈翔.做好“课程思政”的供给侧改革[N].学习时报,2020-01-10(06).

[8]徐伟.把强化思政教育作为党建工作着力点[N].人民公安报,2020-05-03(03).

(作者单位 新疆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人性思政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逼近人性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