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举行成人礼

2022-01-14 21:13邵凤丽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22年1期
关键词:冠礼仪礼晚辈

邵凤丽

中国人自古就重视成人这个问题,并习惯通过一套完整的礼仪活动,实现对成人身份的确认,这就是成年礼,古时称为冠礼。

冠礼的历史非常早,而且文献中的相关记载也较为丰富。先秦文献《仪礼》中《士冠礼》篇,对冠礼的程序进行了明确记载;《礼记》中还有专门的《冠义》篇,阐明了冠礼的文化内涵,足见当时社会对冠礼的重视程度。

隋唐时期,冠礼一度衰落,宋明时得到了明显改善,司马光、朱熹等人开始倡导恢复冠礼。在民间,冠礼与婚礼结合发展成为主流趋势。

清代,士大夫阶层的冠礼几乎消亡,只有民间还保留着“过十二岁”“圆锁”等具有成年礼意义的习俗。现今,除了部分地区保留着成年礼习俗外,学校逐渐成为传承成年礼的重要地点。

两千多年的发展,冠礼经历了跌宕起伏,但是人们对它的认知并未发生根本变化,那就是它具有“责成人之道”的重要价值。那么,究竟怎样才算是成人?成人的标准有哪些?

首先,举行冠礼有一定的年龄限制。儒家认为,冠礼是成人的标志,成人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素养。人在不同年龄段的能力不同,需要学习的东西也不同,这样,到了20岁,才有了充足的文化基础和能力,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礼记·曲礼》中规定“男子二十,冠而字”,此时要为他举行成年礼。

其次,冠礼蕴含丰富。《礼记·冠义》较为集中地阐释了成人之道的具体内容:“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焉。”

先秦时期,通过“加冠”这种方式使之成为成人,然后要求他行成人之礼仪。行成人之礼仪,就是要求他以人子、人弟、人臣、晚辈的身份行禮做事,具有孝、悌、忠、顺的德行。因此古人认为冠礼非常重要,“冠者,礼之始也”。

为了凸显内涵的不同,“三加冠”成为冠礼的核心仪式。

《仪礼·士冠礼》中记载,三加冠,首加缁布冠。缁布冠本是一块黑色的布,是为了教育年轻人不要忘记祖辈创业艰辛。在三种冠中,缁布冠地位最低,代表治人的资格,给孩子戴上缁布冠,主要是希望他从此抛弃幼稚童心,谨慎地修养成人之德。仪式中还要念祝辞,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

缁布冠之后,还要再加皮弁,祝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皮弁是用白色鹿皮缝制的,与朝服配套使用,代表着武力、军事,希望加冠者从此以后保持成人的威仪而不懈怠,继续修养自己的德行。

第三次加冠是加爵弁,祝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耇无疆,受天之庆。”爵通“雀”,在祭祀等重要场合佩戴。

经过三次加冠,冠服也越来越尊贵,这都是嘉勉加冠者以后有所成就。三次加冠,逐次赋予加冠者新的身份和责任,希望加冠者在将来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成人。

另外,加冠之后还要命字。古时,出生时由父亲取名,举行冠礼时,再由正宾取一个表字。《礼记·冠义》说:“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在社会交往中,名与字使用的场合不同,只有长辈对晚辈或是尊者对卑者才能直呼其名,平辈之间、晚辈对长辈要称字,表示尊敬。

冠礼的意义,除了在仪式上赋予加冠者新的身份外,还要求他在以后的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合格的社会人。一个人只有注重自己的“容体”“颜色”“辞令”,才能真正理解“礼”的意义,才能正确处理好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

虽然,《仪礼》《礼记》的时代已经离我们很遥远,现在不再举行传统冠礼,但是冠婚结合的民间习俗、共青团组织的成人仪式还广泛存在,冠礼赋予年轻人“成人之道”的价值意蕴,依旧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一个人只有懂得“成人之道”,才能准确认知自己的身份和社会角色,才能努力地去学习、工作,整个社会才能良性运行下去。

猜你喜欢
冠礼仪礼晚辈
杨复《仪礼图》明清版本考——兼论《仪礼图》的版本源流
过年世相
中国古代的冠笄之礼
한국 근현대 혼례음식 변화의양상에 대한 고찰―문화교육의 시각에서
大伯家的几个晚辈
长辈对晚辈可否说“请”字
朱鼎煦与顾校《仪礼注疏》
论卢文弨之学术、生平及其他——《仪礼注疏详校(外三种)》点校前言
近二十年来《仪礼》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