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在广东

2022-01-16 12:43张静
新华月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学徒广东职业院校

张静

2021年6月23日,23岁的曾嘉良(化名)回到学校领取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证。与其他走出象牙塔的应届毕业生不同,曾嘉良的大学生活,有一半是在企业度过的,一边上学,一边工作,还能领工资。当其他同学还在四处找工作时,他早早就被企业“预定”了,毕业后入职的薪资水平也高于应届生平均工资。

这种从学校到企业无缝衔接的模式是现代学徒制。这是一种由企业和学校合作推进的育人模式,在德国等发达国家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10年前,国内部分职业院校率先开始采用现代学徒制。大约5年前,现代学徒制在全国范围展开试点。

广东是探索现代学徒制的先行者。“经过10年探索,广东创新招生方式,采用自主招生,走出了现代学徒制的‘广东模式’,让校企深度融合贯穿整个培养链条,省内职业院校基本建立了紧贴产业发展的办学机制,成为产业转型升級的助推器。”全国现代学徒制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校长赵鹏飞告诉记者。

职业教育是一种具有跨界属性的教育,其基石是基于工作本位的学习,最有效的教学组织方式一定是校企交互训教、工学交替、岗位培养。

“现代学徒制推行前,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企业反馈上手慢,或多或少都需要经过一段培养期。但是一些行业,尤其是建筑行业流动很快,企业将人才培养出来,一些员工就跳槽了,搞得企业怨声载道。”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原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曾跃飞告诉记者。

如果校企合作处于浅层次、自发式、松散型、低水平状态,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两方的资源都得不到充分利用,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不能有效结合,学校与企业就不能实现双赢。

虽然早就有了“顶岗实习”,甚至开设了“订单班”,但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在企业间断性短期实习,与企业黏度不强,无法实现深度融合。

“学徒制”更通俗的理解就是师傅带徒弟。手工业时代,学徒从进入师门到长大成人的饮食起居均在师傅家中,师徒之间存在人身依附关系。进入大工业时代,学徒制从家庭延伸至企业。传统师徒的个人化“传帮带”虽然有用,但不能满足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大批量人才需求,将传统的学徒培养与现代学校职业教育紧密结合的现代学徒制,是弥补这一缺陷、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然选择。

经济强省广东近些年迎来制造业升级、补齐重点行业“缺芯少核”技术短板,增强制造业中高端供给能力的关键时期。赵鹏飞分析,珠三角作为广东制造的核心区域,“十四五”期间的制造业人才需求变化呈现两大趋势:一是信息化与工业化加速融合发展,复合型人才需求日趋旺盛。二是服务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将稳中有升。

“十四五”期间,广东制造业人才结构性供需矛盾极为突出。为此,2020年8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实施《关于强化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制造业人才大军。目标到2025年,全省制造业人才总量超过135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达到300万左右。

尽管相较于其他地区而言,珠三角具有强大的经济优势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人才虹吸效应明显,但就广东制造业发展态势和满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来看,在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仍会有约30万的高技能人才缺口。“配上人才,补上缺口,广东高职院校将大有可为,也必须大有作为。”赵鹏飞说。

从“建筑业大省”向“建筑业强省”迈进,以建筑行业为龙头专业的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深感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的不对称,学校管理层统一思想,以培养一大批严谨专注、敬业专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鲁班工匠为目标,着手改革升级职业教育模式。

2015年,广东省教育厅在全国率先成立由来自职业院校、行业企业、教育研究机构等专家组成的广东省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工作指导委员会,为全省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提供培训、指导、监督以及管理与咨询,并于2016年1月联合三部门印发《关于大力开展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扩大省级试点范围。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成为试点之一。

“以往的学徒制企业育人主体法律地位不明,学徒企业员工身份保障不力,因此无法高质量参与企业工作,产教融合效果就不理想。”赵鹏飞介绍。为解决这一问题,2018年9月,广东正式实施《广东省职业教育条例》,在全国率先以法规形式明确了职业教育企业育人主体地位,确立了职业教育校企双主体实施的合作机制。

这就意味着,学生在企业期间可以合法拿工资了。

学生(学徒)和行业企业签订劳动合同,落实培养对象在校学生和企业员工双重身份,学生(学徒)享有企业在岗员工的待遇,接受企业和学校的双重管理,在企业和学校两个场所双主体共同培养。

这样的双重管理方式对学生和家庭是利好消息,但对学校和企业来说,需找到相关各方的利益平衡点,建立成本分担机制,将企业、学生(学徒)和学校各方的责任与权益保障均写进合同里。

为鼓励企业参与,广东加大了对现代学徒制试点的资金支持力度。广东省教育厅基建财务处负责人给出一组数据,2016至2018年,广东职业教育总投入1329.99亿元,其中财政性经费973.30亿元。明确“奖补范围”,广东省于2019年明确对开展现代学徒制的企业,根据不同职业(工种)的培训成本,可给予每生每年4000到6000元的培训补贴支持。

有了资金保障,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和实施招工招生方案,包括宣传、考核、录取等,实现招生招工一体化,方案具体到不同类型的生源实行多种招生考试办法,确保精准选拔企业需要的人才。

现代职业教育需要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离不开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但过于强调理论学习,难免有“去职业化”之虞;反之,过度重视“技能化”也容易导致职业教育窄化为“就业培训”,缺乏长远发展的后劲。平衡技能学习和文化知识学习这两端,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第一要义。

在进入现代学徒制专业学习时,一部分家长对于孩子“上学当学徒”心存疑虑。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还未成年,应学习更多文化知识而非实践技能,应多接受学校教育而非早早进企业打工,还有家长担心参与学徒制的学生无异于企业的廉价劳动力。经过学校宣传,家长们认同了现代学徒制“双元育人、双重身份,交互训教、工学交替,岗位培养、在岗成才”的模式,逐渐消除了上述疑虑。

工学交替具体怎么操作,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不断实践求索。

“最开始的方案是大一新生入学几周后就下企业,在企业一个月后又回学校,以此往复。实践下来,这样高频次来回切换,不仅企业的岗位无法适应,学校的理论知识也学不扎实。后续在不断尝试中,我们找准了合适的工学交替频率。”曾跃飞说。

目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第一学年,学生主要在学校进行文化基础及专业课程学习,其间会安排8周在企业导师指导下进行岗位剖析与岗位认识,重点熟悉企业各岗位的职责与主要任务。第二学年学生在校与在企业时间各一半,采用交替训教模式,学生在企业导师指导下进行轮岗培养。第三学年学生在企业学习岗位核心技术技能,并在校企双导师共同指导下针对岗位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及撰写;同时,学生的岗位工作业绩将作为学业成绩的主要考核内容,以此突出工作导向的综合考核及评价。

对实行工学交替的合作企业,学校也是层层筛选。

曾跃飞介绍,工学交替模式贯穿学生整个三年的教育过程,合作企业要有一定规模,岗位设置要充足且丰富,确保学生在每个岗位都能学到真本领。

“比如和我们合作的中天华南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体量够大,他们的工程工期一般在2到3年,正合适学生在校期间工学交替轮岗一轮。从一线质检员到项目经理,每次重新下到企业的周期总会面临新的岗位,对学生来讲既是挑战又是成长的绝佳机会,在这样的规范企业培养下,人才成长速度很快,毕业后大多数都能直接正式入职。”曾跃飞介绍。

合作企业也对现代学徒制给予很大支持。企业从岗位入手,以职业能力分析为手段,结合员工的岗位晋升路径,融入职业资格标准,与学校合作定制模块化课程。特别是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掌握的不对外公开的技术、生产工艺等商业机密,在培养现代学徒的时候,企业也会毫不吝啬地拿出“真东西”。

除了“学校+大型企业”的形式,广东职业院校还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学校与工业园区的“院园融合”形式、“学校+职教集团+企业”形式及“学校+产业学徒培训中心+企业”形式等6种现代学徒制的实现形式。

迄今为止,广东已有70%以上高职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试点,超过500家规模以上企业参与育人,受益学生(学徒)近2万人。全省高职院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中职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多年超过98%和97%。近5年,全省职业院校累计培养出近400万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和曾嘉良的情况相似,2021年土木工程学院有30个现代学徒制学生,其中18个毕业即招工。企业反映,这些现代学徒制培养出来的应届生,上岗速度快,适应新工作能力强,未来晋升、涨薪速度也会高于一般毕业生。比起普通职校生,学徒制毕业生具有更加良好的职业精神,更加具有企业忠诚度、归属感。

比如,伊丽莎白美容科技有限公司培养的学徒,毕业一年内平均年薪超过12万元。部分毕业生创业创富能力强,如2016届学徒毕业生姚亮韬成功创业,年净收入超过200万元;2018届学徒毕业生石淑兰毕业两年已经成功创业。

目前,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在珠三角地区的高职学徒制毕业生的企业留用率均在50%以上,远高于其他类型毕业生。

探路早、创新多、实力强让广东现代学徒制不仅成为全国各地职校效仿学习的对象,这一中国经验也在走向国际。

2019年,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院校在赞比亚筹建的“中赞职业技术学院”正式开学。这是中国职业教育协同中国企业“走出去”首个教育部试点项目,该校通过校企双主体育人形式,帮助当地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同时也满足企业境外发展的需要,实现职业教育校企协同“走出去”。

“简单、有用、易懂!”赞比亚当地学员对中国老师、中国教材赞不绝口,对课程满意度达到了98%。

(摘自《瞭望东方周刊》2021年第26期。作者為该刊记者)

猜你喜欢
学徒广东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今日菜色
“革命三谭”:推动广东党团组织发展壮大
“粤来粤美”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如何处理好干与学的矛盾
芬兰大多数学徒是成人学习者
对爸爸妈妈说心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