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街头田径赛事开展的积极效应与优化路径探析

2022-01-18 05:46陈小伟
四川体育科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田径竞技大众

陈 豪,陈小伟

中国街头田径赛事开展的积极效应与优化路径探析

陈 豪1,2,陈小伟2

1.阿坝师范学院,四川阿坝,623002;2.成都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新时代的到来,田径运动被赋予更深的时代内涵,街头田径赛事的发展为田径运动注入新的活力。运用实地调查、文献资料、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对街头田径赛事的发展进行研究。主要结论:街头田径赛事具有促进田径文化塑造和传播、改善体育人口、提升竞技水平、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作用。优化策略:平衡男女项目、增加群众项目、提高群众参与度;增加举办场次、增设比赛项目、提高场地利用率;整合资源、寻求赞助商、加大赛事宣传力度。

街头田径;田径赛事;田径文化;优化路径

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水平高速发展,群众健康意识逐步增强,对体育运动的需求越来越高。田径作为“运动之母”,目前除马拉松项目蓬勃发展外,其他项目群众参与度和关注度较低。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田径运动的特点和功能显得尤为重要,为此中国田协顺应国际田联“让田径走向街头”的号召,推出中国田径街头巡回赛,旨在突破传统赛事的发展瓶颈,为田径运动的普及和推广提供新思路。

1 中国街头田径的起源与发展

2015年国际田联(现世界田联)主席塞巴斯蒂安·科提倡“让田径走向街头”。同年7月中国田径精英赛在北京世贸天阶举办,中国田径赛事开启了由场馆到街头的新旅程。2016年9月,中国田径精英赛更名为中国田径街头巡回赛,打破田径项目办赛传统,旨在通过“让田径走上街头”的办赛理念,宣传田径文化、推广田径运动,不断贴近普通大众,更加直接和广泛地传播田径的正能量[1],为我国田径运动的普及和发展提供新途径。经过5年的发展,中国街头田径赛事已具有一定规模(见表1),从最初的全年2场比赛增加到全年的4-5场赛事,从单一项目到涵盖跑、跳、投等多项目赛事,从单一办赛城市扩散到北京、西安、上海、广州、南京、成都等多城市举办,中国街头田径正在不断地发展。

表1 中国田径街头巡回赛赛事一览表

2 开展街头田径赛事的积极效应

2.1 街头田径对田径文化的塑造

田径文化大体包括田径认识、价值、情感、道德、田径的物质条件和制度等[2]。运动技术属于田径运动的基本表现形式,是田径文化外显性的一部分;其内隐性为田径精神、田径项目的氛围和人际关系等。街头田径赛事能从外显与内隐两个层面推动田径文化的发展。

大众观看传统赛事的主要途径是网络直播和现场观赛,网络直播能清晰地捕捉运动员的运动技术特点,但是缺乏连贯性:(1)不能兼顾整场比赛,观众可能会错过自己喜欢的项目;(2)网络直播会在运动员的重要技术中进行慢放或重播,但往往不能将整体运动技术完整的呈现给观众;同时捕捉到的运动技术只是运动员在整个比赛中的单次发挥,不能代表运动员的整体能力。网络直播观赛难以感受现场热烈的氛围和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对观众的情绪感染有限,难以调动观众的运动感知,不利于田径内隐文化的塑造。现场观赛能够感受到现场的强烈氛围,享受比赛带来的情绪释放。但由于传统赛事在场馆内进行,观众席与比赛场地之间的遥远距离将运动员与观众拉远,观众难以捕捉运动员清晰地运动技术;而街头田径赛事能够弥补网络直播与现场观赛的不足,整合两者的优点,将清晰地运动技术展现与现场浓烈的氛围相结合。观众能近距离清晰地观看跳跃项目的助跑、起跳、腾空(过杆)、落地(落垫);径赛项目的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冲刺跑的完整技术;投掷项目从静止到出手的全过程。通过运动员的运动节奏、面部表情和竞技表现,以及主持嘉宾的技术讲解,观众能够感知运动员在每一跳、每一投、每次跑动中的情绪和对更快、更高、更远的追求。

街头田径的开展对田径基础知识的普及具有重要作用,在街头田径的多站比赛中设置有拍照体验、跑鞋体验、体育互动等体验区,观众可以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去体验、感受田径赛事,了解田径基础知识,领略田径文化的魅力,为田径文化塑造打下群众基础。街头田径通过田径技术动作的展示,田径运动项目知识的普及,熏陶观众的精神内涵、调动观众的情绪,促进田径文化的塑造与传播。

2.2 街头田径对体育人口的影响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在2020年我国经常参与锻炼的人数达到4.35亿,到2030年达到5.3亿[3]。我国将学生群体纳入在体育人口统计内,使体育人口数量达到一个较高的值,除去学生群体这支主力军,普通人群的体育人口塑造是群众体育建设的关键。田径运动作为基础大项,正在努力承担项目应尽的责任,2018年我国马拉松累计参赛人次达583万[4],是发展最快、参与人群最多的田径项目。2017至2019年,陕西省田径协会举办3场田径公开赛,打破热爱田径却无比赛可参加的局面;2019年中国田径街头巡回赛开启大众选手的报名通道,如成都站设置有男女20岁、30岁、30岁以上不同组别,为热爱田径运动的大众选手提供参赛平台。在成都站大众选拔赛中,报名人数共计180人,参赛人数160人,参赛者最大年龄67岁,最小年龄11岁(见表2)。

表2 中国田径街头巡回赛成都站大众选拔赛参赛情况

160名参赛者背后是160个家庭,通过以个人辐射家庭再扩散社会的影响效应,其作用不容小觑。大众赛事的设置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提供了个人展示的平台,满足群众的参赛需求。街头田径所增设的各种体验区也是群众了解、普及田径常识的窗口,对群众的健身意识培养、街头田径的发展和群众体育人口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3 街头田径对竞技水平的提升

体育强国建设对竞技体育水平有更高的要求,街头田径赛事以其独特的赛事特征,营造浓烈的现场氛围,对运动员的心理产生激励作用,提升运动员的竞技表现,涌现出一系列好成绩。2017年北京世贸天阶男子跳远比赛4人5次刷新赛会纪录,石雨豪以8.31m创造新的亚洲青年纪录并获得冠军;黄常洲跳出8.26m,将PB提升6cm取得亚军。2017年7月张国伟在瓢泼大雨中跳出2.30m打破赛会纪录,谢震业跑出6.55s的好成绩,距其PB仅0.02s。2018年在北京世贸天阶,张伟以5.70m的PB大幅度提高赛会纪录获得冠军;在上海站跳高比赛中,王宇凭借2.32m的成绩夺冠,刷新个人室内最好成绩、打破2.30m的赛会纪录。2019年北京五棵松100m比赛,谢震业以10.04s的成绩获得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入场券。在2019年收官之战成都春熙路街头,黄常洲以8.24m的成绩达标东京奥运会,表现出强劲的竞技实力。运动员在街头田径赛事中的高水平发挥离不开现场浓郁的氛围、观众的极高关注度和新环境等因素的刺激。青少年近距离观看精英运动员比赛有利于激发田径兴趣,提升田径意识,为田径运动扎根青少年打下基础;精英运动员的良好竞技表现为青少年参赛运动员树立榜样,为我国后备人才的培养夯实基础。

2.4 街头田径对体育产业的推动

为给中国体育产业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全新动力,2019年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体育消费的行动计划(2019-2020年)》,《计划》中提到,到2020年我国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1.5万亿[5]。近年来,马拉松是我国发展最快、市场化程度最高、体育及周边产业消费带动最广的运动项目。田径项目多,能否借助各项目特点,以街头田径为契机,带动体育及相关产业消费的增长是街头田径可持续发展与市场经济需求亟待解决的问题。街头田径作为田径运动项目改革新生的赛事模式,从诞生即捕获大批群众的心,建立较为固定的赛事周期、打造特色赛事,通过街头田径的举办提升城市知名度,从而促进田径爱好者的观光旅游度假,增设每一站赛事主体的周边衍生产品,以其特有的项目特征和大批的田径爱好群体带动其对体育市场经济的促进作用。

3 街头田径发展路径的优化策略

3.1 平衡男女项目增加群众项目设置提高群众参与度

2015年来街头田径共举办近20场赛事,其中女子仅4场,男子16场(见表1),呈现出男女设项不均衡的特点。本着男女平等、以人为本的思想,深入吸引女性参与到体育运动中,街头田径赛事应均衡男女项目,为女运动员提供更多的参赛平台,提高女性群众的参与度。

街头田径举办的初衷是“让田径走向街头”,旨在吸引大众参与到田径赛事中来。现场观众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还是以“亲历者”的身份参与街头田径,这对发挥街头田径赛事的作用产生的效果也不同。街头田径赛事不仅强调现场运动气氛对大众的影响,更强调的是让大众作为竞技者亲身参与到比赛中,从身体到精神切实感受田径赛事的魅力。促进观众由“旁观者”到“亲历者”的转换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打破以精英赛为主的模式,设置更多的特色组别,增加社会人群、学生、残障人士等群众项目设置[6-7]、提高群众项目关注度。由于大众选手与精英选手水平的差异性,必将导致大众比赛的精彩程度不及精英选手,由此大众比赛的关注度也将大大降低,其影响力也会大打折扣。若将大众组与精英组的比赛交替进行,不仅能与精英运动员同场竞技、得到更多的关注、增加参与者的被认同感,还能够促进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均衡发展,从单一竞技化向竞技化、大众化转变,提高参与度。

3.2 增加举办场次增设比赛项目提高场地利用率

从2015年2场到现在全年的4-5场比赛,其举办场次较为固定,但举办总量较少;其举办城市除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还有西安、南京、成都等新一线城市,举办地较为单一。为更充分有效的发挥街头田径赛事的作用,可以将街头田径带到更多的城市,特别是二三线城市,适当增加全年的比赛场次,让不同层次和水平的选手有机会了解并参与到田径运动中。

街头田径比赛项目单一、时间总量较短,这一问题在今年举办的成都站中得到一定的改善,取得较好的效果。成都站分别在7月7日和13日举行两场大众组选拔赛,在24日上午举行大众组决赛,下午举行青少年组、晚上举行专业组比赛,赛事时间延长,不仅丰富了比赛内容、营造了良好的赛事氛围,而且提高了场地的有效利用率、避免场地闲置。未来的街头赛事项目安排可以延续2017年上海站、2019年的北京站和成都站,将田赛与径赛相结合,增设项目内容、延长赛事时间,结合开展更多组别的比赛,可持续的发展街头田径。

3.3 整合资源寻求赞助商加大宣传力度

为进一步扩大街头田径赛事影响力,保证比赛的顺利进行,应整合安保、交通、宣传、新闻、旅游等政府部门资源,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合作,确保赛事安全有序开展。同时还应借助社会力量,吸引更多赞助商,积极发挥商家、企事业单位的作用,通过对街头田径赛事的资金注入与赛事推广,不仅有助于赛事的顺利进行,还有利于品牌自身影响力的扩展,形成以赛事推广品牌和以品牌支持赛事的双向良性循环模式。

街头田径赛事的宣传在影响范围、传播速度等方面仍存在不足。赛事宣传应该考虑到受众年龄层次的差异、接受信息喜好方式的不同、地域上的限制等多方面因素。因此,田径赛事的宣传可以打造“传统宣传+新媒体传播”的宣传模式。传统模式主要是以当地电视转播、新闻、报纸报道、广告投放为主。传统媒介仍有大量的受众群体,如针对一些年龄较大,习惯阅读报纸、收看电视新闻的受众来说,传统的宣传模式产生的效果不容小觑。地铁广告投放也是一个重要手段,2018年成都地铁日均客运量约为317万人次[8],如此巨大的受众群体,运用好地铁广告将具有很好的宣传效果。传统宣传模式也能弥补以网络技术为载体的新媒体传播的不足,在网络信息技术欠发达的地区能够打破地域限制,传播田径赛事的相关信息,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媒体则是以微博、微信、抖音等软件进行宣传,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力大的特点。以新浪网为例,2006年世界杯开赛后,其新闻刷新的速度是以秒为单位进行计算的,其中文字是5s的刷新速度,图片是30s的刷新速度,详细的图文报道是5min的刷新速度[9]。将新媒体运用到田径赛事的宣传上,参赛运动员的视频、高清图片、个人排名,甚至是赛事信息的调整与变更均可通过相关平台及时的查阅。因此,采用“传统宣传+新媒体传播”的宣传模式,既能打破时空的限制,又能兼顾不同的受众群体,还能结合田径赛事的特点进行宣传,极大的拓宽了田径赛事的宣传广度,让更多地域、群体感受到田径运动的魅力。

4 结 语

街头田径赛事的开展有利于田径文化的塑造、体育人口的培育、竞技水平的提升及体育产业的推动,能有效促进田径项目的普及,可见其发展的重要意义。而街头田径赛事的发展,则需要从平衡男女项目、增设群众项目、增加举办场次、增设举办地、提高利用率、整合资源加强宣传等各方面进行创新与完善,以更成熟的模式更好地促进田径项目的发展。

[1] 中国田径街头巡回赛官网[EB/OL]. http://www.castsport.cn/onepage3.html.

[2] 万 岗,于楼成.论田径运动的文化内涵[J].科技信息,2008(09):229.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Z].2016(10).

[4] 中国田径协会官网[EB/OL].(2019-3-11) http://www.athletics.org.cn/marathon/news/2019/0311/218818.html.

[5] 国家体育总局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促进体育消费的行动计划(2019-2020年)》[Z].2019(01).

[6] 武文强,崔 雨,蔡 勇,等.我国街头田径赛事问题分析及优化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19(04):65~70+76.

[7] 陈春平,姚光亮.中国街头田径赛事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06):83~88.

[8] 成都地铁客流量数据统计分析[EB/OL].(2018-12-29)https://www.ditietu.com/p/1827.

[9] 孙 怡.政府发力体育产业背景下体育新媒体的作用和发展趋势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4,5(16):47.

Analysis on the Positive Effect and Optimized Path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treet Track and Field Events

CHEN Hao1,2, CHEN Xiaowei2

1.Aba Teachers University, Aba Sichuan, 623002, China;2.Chengdu Sport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41, China.

The coming of a new era, track and field has been endowed with a deeper connotation of The Times. The development of street track and field events has injected new vitality into track and field. By mean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literature,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nstruction of street track and field events.Main conclusions: Street track and field events can promote the shaping and dissemination of track and field culture, improve the sports population, enhance the competitive level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dustry.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balancing male and female projects, increasing mass projects and increase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masses; Increase the number of events held, add competition items,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the venue; Integrate resources, seek sponsors and increase the publicity of the event.

Street track and field; Track and field events; Track and field culture; Optimization path

G808.22

A

1007―6891(2022)01―0077―04

10.13932/j.cnki.sctykx.2022.01.18

2020-03-18

2020-04-16

陈小伟(1977—),男,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田径教学训练管理。

猜你喜欢
田径竞技大众
科学运动会:田径篇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竞技精神
从第15、16届世界田径锦标赛透析我国竞技田径的发展
花与竞技少女
如何进行高中田径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