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次转岗”中的完美转身

2022-01-20 21:39刘燊
中关村 2022年1期
关键词:病房门诊医护人员

刘燊

“正月初二我值完班,初三在家休息,在给家人做午饭饭的时候,突然接到院务部的电话说,医院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人手不够,让我赶紧带领全科医学科的医护人员去帮忙。元旦过后,我和同事就知道武汉有疫情,但没想到会这么严重,居然能波及到北京!我来不及跟家里人解释太多,简单收拾一下,就赶到医院。让我更没想到的是,自从那天走出家门,吃住在医院,在紧张的状态下工作了一个月。”北京市石景山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董亚苒给我讲述着那段经历。她那圆润的女中音温柔中不失大气与沉稳。

四年前,我曾应邀采访过一批北京援疆医生,董亚苒被石景山医院派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14师皮山农场医院任主治医师,她所在的医院距离市区非常偏远,条件也很艰苦,但她那里工作生活一年。别看她身材苗条、面容清秀,给人一种娇柔的感觉,从她给我讲述的那些亲历的事中,让我看到了一位医生对工作的认真与执着。在庚子年春节疫情蔓延的关键时刻,她再一次挺身而出,奋战在抗疫一线,又一次感动着我。

石景山医院成立了全科医学科,让董亚苒任负责人,没想到,成立刚满一个月的科室,经过不断摸索,一切刚步入正轨,因受疫情影响,石景山医院突然决定让她负责医院发热门诊工作,主要任务就是排查出新冠肺炎患者,让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减少社会恐慌心理。

2003年爆发的“非典”是全球众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的一场疫病危机,北京属于非典的重灾区,17年前,工作5年的董亚苒参加抗击“非典”SARS过程中,她在石景山医院一线工作,对于如何给发热病人诊断、如何作好个人防护等方面有着一定的经验。17年后,新冠疫情暴发,接到任务的她,再一次临危受命,勇敢冲在一线。

当她来到医院时,看到同事们都在各科室忙碌著,医院为接收新冠肺炎病人治疗做准备,为避免交叉感染,病区实行封闭状态,医护人员全都投入到封科及安置危重病人的行动中。

大家来到每个病房,跟每一个患者及亲属耐心解释,动员病房内的轻症患者回家康复,再把重症患者统一转到医院的老年科病房,这个过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但是,时间紧,任务重,有的病人和亲属能理解医院的这一做法,经值班医生讲明情况后,及时办理出院手续;也有一些病人不理解,医生护士只能反复给患者讲当前疫情暴发形势,也能给予配合。

老年科主任王新芳从接到任务那一刻起,犹如战场上处事不乱的指挥官,安排着本科室所有人员为本科原住院患者与新转来患者迅速完成病床调整、病人登记信息、医嘱明细等一系列工作,协同护士们负责把各科室运来的患者安置到本科每一张病床上。

春节期间,正是寒冷天,医护人员担心转送到老年科的病人受冷感冒,再加重病情,因此再三叮嘱注意保暖,仔细查看他们穿的棉衣帽子及围巾是否捂的严实。有的病人需要坐轮椅,有的病人需要用推车。忙碌了近8个小时,看到所有需要住院的危重患者都安排到老年科住院部后,大家才算松了一口气。

“只要跟病人和家属好好沟通,把实际情况给他们讲清楚,他们也非常配合,也很理解!记得有一名重病人在住院的那段时间,医护关系转走之前,他的家人拉着我的手说:‘听说新冠疫情传染性很强,你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呀!’听到这话感觉很温暖很感动。”董亚苒对我说这个病人的话很暖心,也给她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全力配合支援老年科的行动。

自从正月初三中午来到医院后,董亚苒一直处在满负荷工作状态中,就没闲着,带领几名医护人员协助老年科把危重病人安置到住院部。紧接着,又把腾空病人的科室收拾干净封闭了科室。

一直忙到晚上七八点钟,基本结束,第2天就去那边报到了。

董亚苒身穿防护装备在医院内

每到秋冬季节,是流感多发季节,发热门诊,肠道门诊等都属于感染性疾病科诊断的范围,也是医院感染科5名大夫最繁忙的时候,每天接诊许多发热病人,不料,疫情来临,两种病情重叠在一起,与往年相比,突然间增加了许多发热病人,让原本就很疲惫的医生,更加无法招架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董亚苒带领五名医护人员犹如火中送炭,到设立的发热门诊支援。

从普通的流感很快过渡到疫情,医院领导做出快速反应,将防控等级升级为一级防护。

大年初四一上班,董亚苒从全科医学科抽调两名“90后”年轻的医生来到发热门诊,主要筛查到医院就诊的发热病人里面有没有患新冠肺炎的病人,首先要排查流感,经常给病人提取分泌物做检测,有一些暴露的操作,稍不注意,就有被感染的可能。

在“红区”工作,就等于置身于污染区,尤其是,大家听说武汉有许多医护人员被感染,让人很痛心。为避免被感染,就必须做好个人防护工作,为此,石景山医院给所有一线医护人员配备了最好的防护设备,

面对厚厚的全套防护服、护目镜、护面屏,着实让几名年轻医生吓了一跳,脸上露出紧张的神情。

“2003年我参加抗击SARS非典的时候,近距离为病人治疗,那次疫情很严重,毕竟是中国近些年来第一次遇到,那时,我们的防护用具可没有现在这么专业与正规,你们看,只要我们把严格遵守穿脱防护服顺序,把心态放好,抵抗力强,能从容面对,就没什么可怕的。有我在呢,你们就放心吧!”董亚苒一番宽慰的话,给几名年轻的医生犹如吃了一颗“定心丸”。

守望相助,众志成城

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每个医生在发热门诊值班,穿着密封性比较强的全套防护服、戴着N95口罩,的情况下工作,如果用鼻子呼吸总感觉喘不过气,只能张嘴大口呼吸,特别憋气,但又不能多次脱掉防护衣,毕竟医用物资较紧缺,要减少吃饭喝水上卫生间的次数。

董亚苒在值班医生中算是年龄最大的,有时一天要给近80名患者检查,白天的时间还好打发,但到了晚上,仍有陆续来就诊的发热病人,没有病人的时候,就赶紧在诊床上趴一会儿,抓紧时间稍微休息一下。一天凌晨四点,董亚苒刚给一个病人检查完,突然眼前发黑,头晕眼花,竟然一屁股坐在橙子上,几分钟后才算缓过劲儿来。

听到这里,我有些担心地问她:“一天值24小时的班,怎么熬过后半夜呢?体力消耗一定很大!”

董亚苒坦然地对我说:“我们平时经常值夜班,基本上都是这种状况,已经习惯了,尤其春节期间,值班的医护人员比较紧张。医院为确保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我们轮值完一个班后,又从其他科室调人支援发热门诊,夜班情况也有所好转。那段时间确实很累,医院防护工作做的很到位,疫情期间,所有医务人员实现‘零感染’,这也是一件让人值得欣慰的事!”

不能放过一个疑似病例!否则,感染上新冠肺炎的患者能传染上医务人员,一旦走向社会,走向家庭,将会感染更多的人!董亚苒时常给发热门诊值班的医生提着醒。

大年初七晚上八点钟,董亚苒在接班的時候,一名年轻医生忐忑不安地说:“董主任,今天下午有一个发热病人没查出什么,我只给他开了点药,让他回去养病,但我心里总是不踏实,您再看看检查结果。”

“好,你下班吧,我来处理这件事儿。”董亚苒让年轻的医生下班后,认真检查病人的病历,及时把这情况发在专家组微信群,让大家把把关。专家们在群里分析讨论这种病情,建议为保险起见,避免放过一个不要产生不必要的麻烦做检查。

时间不等人,已经是深夜12点钟了,董亚苒查到病人电话,语言婉转地跟这名病人讲明情况,派专人接这个病人做检查,希望她能给予配合,并给她留下自己的手机号,有什么情况,及时联系。

第二天的白天,董亚苒联系车辆,把她接回医院做最后的筛查,检测结果为阴性,尽管是虚惊一场,折腾了10多个小时,非常辛苦,但大家都认为这种认真的态度很值得,也很踏实。

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人们可以说是谈“疫”色变,只要听说接受检查的人没有感染病毒,内心也会觉得很轻松。

在发热门诊值班的日子,仍是北方寒冷天气,房间内不能开空调,担心流动的风,导致各屋之间交叉污染,只能开着窗户,医院为发热门诊室配备了一台电暖器,仍能感到冷意袭来。尤其晚上值班,董亚苒坐在椅子上给陆续来看病的人诊断,冻的腿和脚都麻木了,没人来的时候,她就在地上来回走动着,产生点热量,增加点暖意,厚厚的防护服反而还能赶到保暖的作用。听她说这件事的时候,真难以想像,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工作,她的语气里充满着乐观与坦然。

“感染科主任已经撑了一个多月,医院安排他轮休,你接替他的工作,到感染科负责工作。”医务部主任给董亚苒打来电话。她二话不说,又走上了新的岗位——感染科。

在感染科工作,负责的范围较广,与发热门诊的工作量相比,要大很多,每天面对的事务千头万绪,她除了安排医护人员值班以外,还要安排病人转入转出,还要填写各种卫生防疫报表(不知都有什么报表呢?)每天要把填写好的报表统一报送到石景山区防疫部门,他们再把汇总后的数据报到北京市防疫总指挥部门。

董亚苒为尽快适应新岗位,把每一个环节都要考虑周全,发热门诊整个流程,筛查标准也会随着疫情政策诊断的变化而变化,已经出了七个版本,每次接到新的诊断标准,及时组织医护人员学习,迅速掌握相关知识。只要符合新冠肺炎诊断标准的病人,一律给他们做筛查。

一行行密密麻麻的数据,一个个转出转入的病人信息,都必须达到准确无误,每天她的脑子绷得紧紧的,生怕出现一个失误。

困意袭来,上下眼皮总是不听话地打着架,真想躺在床上好好休息一下,在感染科最初的那两天,基本上都没合过眼,每当这个念头在脑子里冒出来的时候,董亚苒就振作精神,时刻提醒自己:坚持!再坚持一下!一切都会好的!

就在董亚苒接替感染科主任工作一个星期后,工作忙而不乱,井井有条,正当她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突然又接到院务部的通知:医院安排她休整两周,同时也属于隔离阶段,毕竟她在污染区工作了一个月!

休息一天、哪怕两天,都是董亚苒工作最繁忙时候的一种渴望,突然,医院决定让她休息,反而有些不适应,一想到还有那么多同事战斗在“抗疫”一线,她表示继续坚守岗位,直到取得“抗疫”胜利的那一天。

“只有把身体调整好,才能保持战斗力!”董亚苒在院务部领导的劝说下,她服从安排,决定轮休,同时,也深为医院人性化的管理而心生感激。

2月12日,董亚苒从感染科代主任的位子上卸任后,她和同一批轮休的同事被安排进宾馆里,躺在房间里,每天满脑子还闪现着为病人诊断时工作的场景,浑身跟散了架一般。困,实在是太困了,有时竟然睡过了吃饭点,工作人员只好重新给她热饭再吃。

董亚苒把每一次“转岗”都当成考验她工作的能力,从不抱怨什么,接到通知,立刻执行!就在她快结束轮休的前一天,接到医务部主任的又一个“转岗”通知:“医院最近成立“过渡病房”,让你负责筹备!”

“过渡病房”这是个新鲜词,在医院工作了20年的董亚苒有些疑惑不解,它将起什么作用?规模是怎么样的?病房内应该有哪些医用设备?这一切显得很模糊。

既然让自己负责,说明医院领导对自己很信任!想到这些,董亚苒提前一天结束了休假,赶到医院,参加筹备“过渡病房”会议。原来,进入2月底,北京疫情明显好转,各大医院都将恢复正常门诊,收治普通病人入院。成立“过渡病房”的目的就是把所有来医院就诊的病人进行全部筛查,经检测后,没有患新冠肺炎的患者可以根据他的基础病,进行区分,安排到各个科室的普通病房;如果在排查过程中,发现有新冠肺炎症状的患者,及时转到专科医院接受治疗。只有医院严格把关,确保没有新冠肺炎患者后,才让住院患者及家属感到安全,更让所有医护人员工作的踏实。

此时,“过渡病房”显得尤其重要,这个特殊情况下涌现的新鲜事物,没有可参考的模式,一切都要从头开始,重新规划,并给予准确定位。

说干就干,平时爱学习肯钻研的董亚苒来到医院指定的五官科病房,当时,这里暂时没有病人入住,病房内如何设定流程?污染区、缓冲区及清洁区如何设置?医护人员如何做好哪几个等级的防护?收治病人的时候,如何转运?等等所有细节都必须考虑到。

时间太紧了,医院考虑到因为疫情期间而影响治疗的病人,需要尽快住院接受继续治疗,因此,筹备“过渡病房”限定在一天之内完成,难度可想而知!外表看似软弱,内心却很坚强的董亚苒再次接受这一挑战!

“我和几名医生重新设计出病房的模式后,只要提出需要什么物资,需要调配多少医护人员,医院立刻给予大力支持,非常给力,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制定方案到具体实施,仅用了10个小时,终于完成了‘过渡病房’的所有设置。”从董亚苒的语气里听得出按时完成任务的那份成就感。

那一天,董亚苒跟调配来的4名医护人员马不停蹄地把一个病房内由原来的三张病床统一改为一张床,这样可以避免发热病人之间交叉感染,再把搬出来的病床移到另一个腾空的病房内,每间病房都重新摆好柜子、电脑等用于紧急抢救的医疗器械。给所有电脑拉线、重新设置电脑摆放方向。

这些平时为病人打针、输液、拿手术刀的人群,此时,干起体力活,一点也不含糊,几名年轻的女护士累得小脸红扑扑的,手上还磨出几个豆粒般大的水泡,她们用针把水泡挑破了,满不在乎地戴上手套,继续投入到“搬运工”的行列。尽管大家言语不多,但眼神里都流露着坚毅的目光。

第二天,“过渡病房”正式开诊!

在疫情期间,连续“四次转岗”的董亚苒始终冲在前面,成功实现一次次完美的转身!

世上的岁月静好,那是因为,它背后都有着无数人在为之付出!

“我希望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疫情尽快结束,等到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一同奋斗过的好同事好姐妹们可以像往常那样,恢复了正常的工作与生活以后,可以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以崭新的容貌呈现在人们面前。”这是既将结束采访时,董亚苒给我讲的最后一句话,言语中充满着乐观与自信。

猜你喜欢
病房门诊医护人员
门诊支付之变
更正
战疫一线医护人员如何调适自己
整建制接管改造COVID-19重症监护病房的实践与探讨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CCU病房医院感染的预防
【通 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