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学课堂”,学生立场
——访山东省特级教师李玉玺

2022-01-24 11:10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助学深度素质教育

文|本刊记者

记者:李老师,您好!“助学课堂”是您提出的教学主张,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一主张提出的背景和具体内容吗?

李玉玺:你好!首先感谢《小学语文教学》杂志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专业平台,来交流关于“助学课堂”的一些思考和实践。关于这一教学主张,我们已经走过了六年的时间。在这六年的实践过程中,国家关于课堂教学先后出台了若干文件。较早时期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实施建议教学与评价中指出: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2017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在第四大条“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中的第二点“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中指出,教师应该采取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该意见提出要强化课堂教学主阵地,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要求。以上文件都是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都聚焦了一个话题——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传统讲授式的教学依然占有主导地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仅仅停留在了抽象概念层面,缺少具体的实践操作。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浅表性学习和虚假性学习时刻充斥着课堂。这样的课堂既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无法生成深度学习,学生的核心素养自然不能达成。为此,课堂教学要适应新的课程要求,就必须进行改革,“助学课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我所倡导的“助学课堂”,简要概括,就是教师在建构的学习单元(或模块)中,采用合宜的助学策略助推学生学习,借助与学习目标匹配的评价量规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助学课堂”倡导课堂改革由“教为本”转向“学中心”,这种课堂着重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回归学习的本质。教师的教不再是传统的知识灌输,而是学习发生之前的催生,学习行为发生之时的助推,学习出现盲点处、坡点时的助力。“助学课堂”是以学为中心的课堂,以学习者和学习行为为中心,统领学生、教师、教材、环境、资源、学习方法等一切与学习相关的要素。在教学方式上,“助学课堂”秉承“生学为本,师教为助”的教学理念,具体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以学定教,即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重构所需学习内容;以教助学,即教师改变以教为主的课堂行为,选择合宜的助学策略助推学生的学习;以评促学,即用与学习目标一致的评价量规实施评价,以评价结果来促进学生学习的发生。

记者:李老师,当前发展素质教育、核心素养或者是学科课程核心素养、深度学习等都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中的热议话题,您怎么理解“助学课堂”这一教学主张与当前课程改革的形势呢?

李玉玺:这个问题非常有深度。“助学课堂”其实是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具体表达方式。课程改革无论怎样进行,其核心都在课堂,课堂不变,一切均不会发生改变。“助学课堂”的理论自2014年提出以来,无论是与国家顶层文件设计还是和地方具体实施方案都高度吻合。这种不谋而合,既说明“助学课堂”教学主张的前沿性,也说明它具有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素质教育不是个新鲜词语,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这个词语就已经进入教育界的视野,进入到党和国家的文件中。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发展素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与30年前我们已经实施的素质教育应该是一脉相承的,是素质教育提出后的新论断、新发展和新提升。素质教育从实施到发展,呼应了时代的要求,也体现了素质教育本身的特点。“发展素质教育”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新使命,深究其中,立德树人是发展素质教育的使命根源。这一根本任务最终要落脚到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上。“发展素质教育”落脚到课程上就要构建“五育并举”的高品质课程,落脚到课堂上就是要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助学课堂”就是聚焦课堂教学的改革,承载的任务便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改革,其核心是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解决真实问题情境中,展开具有思维含量的深度学习。这样的课堂主体才是学生,教师化身为引领者和学习者,是学生学习发生的助力者。“助学课堂”提倡教师的教学行为由“教学”转为“助学”,即课堂上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教授者,而是要选择合适的助学策略促进与助推学生的学习;“助学课堂”下的学生要通过自主学、主动学而实现自我学习体系的建构、自我素养的提升。也正基于此,“助学课堂”恰好成为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化表达。

深度学习是当前教育改革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北京师范大学郭华教授认为,所谓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围绕着某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地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这一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就是深度学习发生的过程。基于深度学习的内涵特征,我们不难发现深度学习的主体一定是学生,教师只是引导、助学;深度学习的基本载体应该是基于学科课程,构建出的合宜学习单元(或模块);深度学习发生的关键应该是教师的正确引导与合宜助学策略的选择。为此,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课堂应该具有显著的核心特征:首先,深度学习的发生需要建构资源有广度、知识有厚度的学习单元(或模块);其次,深度学习应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关系的实质性转变,由以教师的“教”为重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重心,达到思维有高度、学习有深度的学习效果;另外,实现课堂教学中评价有力度、结果有效度的学习目标。“助学课堂”所具有的构建学习单元、选择助学策略助推学生学习和与学习目标相一致的评价量规三大特征,是深度学习的具体化表达,是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可行性方式。在“深度学习成为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这一大背景下,“助学课堂”的提出与实施顺应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势,符合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记者:正如您所说,我们从全国课程改革大形势大发展中,看到了“助学课堂”这一理念的价值所在,接下来您能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案例,介绍一下如何运用助学策略改变教师的“教学”为“助学”吗?

李玉玺:我认为最有价值的课堂改革就是贴地前行的改革,可操作、能落地、有实效。随着“助学课堂”的研究向纵深发展,我们在经历构建学习单元的这一阶段之后,迈向了助学策略研究阶段。该阶段,我们重点研究课堂学习中教师应该运用哪些助学策略能够帮助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总结了互文助学策略、思维导图助学策略、表格助学策略、逆向设计助学策略等。下面我结合前一段时间在国培班执教的公开课《麻雀》,简单介绍一下助学策略的运用。首先,教师先为学生播放了一段“老鹰捉小鸡”的视频,学生观后有感,落笔成文。通过对学生真实习作的赏析,不难发现学生因为“缺乏具体描写的方法”,语言表达始终在低水平徘徊。如何让学生学会具体描写事物的方法,便成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这也是学习《麻雀》这篇课文的靶心所向。

紧接着,学习目标明确之后,教师采用列表的助学策略,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哪些句子是作者对老麻雀展开的动作与神态描写,哪些是对老麻雀声音的描写,哪些是作者自己展开的想象……利用这张表格,学生破译了作者展开具体描写的密码就是采用“感官叠加”的方法,通过老麻雀的动作、神态、声音以及作者展开的联想,把老麻雀如何保护小麻雀的过程写具体。在教师采用表格这一助学策略的引导下,学生亲身经历学习与发现、总结与归纳的过程,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进而发现作者写作的秘籍。

最后,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修改自己的习作。最初的“开课即写”是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以终为始,使得学习目标不再空洞无物,这就是逆向设计助学策略的作用。在学习具体表达时,教师改变传统的做法,通过表格助学策略,引导学生填写句子、抓关键词、给词语分类等,让学生自主发现麻雀和老猎狗的动作、语言、神态以及作者的心理描写,独立获取作者具体表达的金钥匙。这就是助学的目的和价值,让学生主动地学、真实地学、深度地学。

记者:通过您的讲述,我们也仿佛经历了一次学习的历程,我想这样的课堂是真正能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李老师,“助学课堂”已经走过五六年的研究历程,最后请您谈谈课堂教学生态发生的变化吧。

李玉玺:“助学课堂”实施以来,引发了课堂教学生态的重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助学课堂”让教学回归了本义。学习,是学生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对新知识进行建构的过程,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学会的,并非教师教会的。鉴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知识零散、自主探究意识模糊和浮浅的现状,教师教学的行为与任务在于帮助学生整理知识、提升能力,让模糊的知识变清晰,让浮浅的知识变深刻,让零散的知识变系统。

二是“助学课堂”改变了课堂生态。“助学课堂”的核心是“学为中心”的课堂,这里的“学”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学生,二是指学习行为。“助学课堂”倡导教学理念的变革,改变了教师教学行为中“目中无人”的现状,让教学成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场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应有的落实;“助学课堂”以“学习行为”为中心的理念是教学方式的变革,课堂上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然发生。课堂真正成为了学习发生的场所,成为了学生探究的场所,课堂由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转变为了以学生学习为主的逻辑结构。

三是“助学课堂”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样态。“助学课堂”提升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被灌输的现状,让学生自主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四是“助学课堂”改变了教师的教学形态。“助学课堂”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指向。过去我们重点研究的是教师的教,研究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关注的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助学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指向研究学生的学,研究学生学什么、怎么学,需要教师提供怎样的助学策略,关注学生是否真正进行了学习,是否向着解决实际问题的深度学习发展。

五是“助学课堂”探寻了深度学习的有效路径。深度学习是学生以解决实际问题而发生的一种高阶思维学习活动。“助学课堂”旨在研究教师如何实施助学策略,发挥助力引导作用,形成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使学生走向深度学习。

记者:今天,您为我们深度解读了“助学课堂”的教学主张,也让我们从中感悟到了您的教育情怀。相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您和您的团队一定会取得更精彩的研究成果。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衷心祝愿在课堂教学研究的道路上,您能继续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作出更多的贡献!

猜你喜欢
助学深度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关爱·帮扶·助学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为助学一诺千金
郭万里“三帮”助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