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长效机制研究

2022-01-25 16:32周克清陈卫明郭海林倪晓阳
科技风 2022年3期
关键词:安全工程研究生教育长效机制

周克清 陈卫明 郭海林 倪晓阳

摘 要:为了适应安全工程研究技术向更高层次的不断丰富、人们对安全问题的不断关注以及社会对安全工程专业质量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结合当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全工程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对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长效机制进行了探索,旨在提高安全工程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创新型安全工程专业人才。

关键词:安全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长效机制

隨着人们对安全问题的不断重视,研究热点不断更新,从风险分析管控以及应急预案研究,到目前备受关注的本质安全技术探索,安全工程研究工作不断发展,并向更高水平的方向进步。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政策,为适应这一发展政策,我国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院校都进行了不同维度的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探索。中国矿业大学朱传杰等人[1]探讨了双一流学科背景下安全工程系本科生创新综合能力培养的具体举措;安徽理工大学张雷林等人[2]提出通过构建“一抓、三主、五步”的培养模式,培养高质量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福州大学阳富强等人[3]以学科竞赛为切入点,通过构建竞赛平台,引导学生参与学科知识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是最早开办安全工程专业的院校之一,现已形成本、硕、博、博士后流动站门类齐全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连续四届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在国内外有着重要影响力[4]。此外,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属于社会专业性人才,拥有特定的研究领域,创新能力是其在科研探索与社会实践中所必需的能力,也是衡量其培养质量的关键参数。因此,本文结合研究生现有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及社会需求,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增强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生科学思维和解决实际科研问题的能力为核心,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全工程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进行了探索。

一、安全工程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创新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必要素质,也是高质量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而研究生教育是引导学生形成专业思维与技能、向社会输出高质量人才的主要途径。此外,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关键政策。因此,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改革逐渐成为各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重点。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与世界一流大学还有不小差距。根据《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状况综合调研报告》显示:“53%的导师和47%的研究生管理人员认为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一般甚至较差”,68%用人单位认为“研究生创新能力一般或差”[5]。这表明当前各高校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与市场需求有较大差异,不能满足各用人单位对人才创新能力的期望。近年来,尽管高校对创新教育的认识不断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安全工程专业研究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现有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对安全工程系研究生创新能力激励与引导不足

高校对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大部分依托课程学习,课堂教育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基本的途径,课程教学内容、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重视及关注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目前,安全工程系研究生课程体系依旧存在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课程内容创新性不强、前沿知识交叉较少、课程的教授缺乏教与学的主体互动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影响其创新能力的发展;此外,由于研究生教育实行导师制,着重培养特定研究方向的专业型人才,而目前安全工程专业涉及矿山安全、安全管理、消防安全等多方面内容,学生普遍存在课程“有用”和“无用”的意识,对非研究方向的课程缺乏兴趣,这也影响了安全工程系研究生专业知识的全面储备。

(二)高校提供的创新实践机会不足

安全工程专业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社会联系性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与创新能力。然而,部分高校由于受到教育经费、设备、企业联系、实习基地等因素的限制,难以为研究生提供大量的创新实践机会,研究生长时间按照导师的引导进行文献阅读,实验探索,文章撰写等,大部分知识停留在理论阶段,得不到实际应用锻炼,缺少参与创新实践的方法与渠道。

(三)研究生导师指导力度不够

导师是研究生入学后发展教育的直接负责人,能结合自身科研经历对学生进行学习、生活以及心理上的指示与引导,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创新素质的提升。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大多数都是单一导师负责模式,而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研究生人数不断增加,导师数量无法及时与研究生人数增长相匹配,存在教育科研压力增大、无法与学生及时沟通等问题,不能充分发挥导师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引导作用。

(四)研究生主动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薄弱

当前,我国主要通过严格的应试考试与面试来进行研究生的录取考核,而在研究生教育管理过程中要求较低,因此存在部分研究生录取后心态和思想放松,对自身能力发展不够重视,缺乏自主学习意识的现象。此外,尽管目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可供研究生参与的创新竞赛活动较多,学生的参与程度也与日俱增,但依旧存在整体参与度不足、创新活动完成质量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安全工程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二、创新能力培养长效机制研究

中国安全生产的发展起步时间较晚,安全专业学科教育基础也比较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依旧存在一些差距,当前社会上急需具备创新素质以及专业素养的高层次安全人才。为了适应国家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同时响应国家关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政策,促进安全工程专业高质量人才的培养,从生源筛选、课堂教育、培养机制、学风建设、导师团队建设、科技竞赛、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等方面展开对研究生教育的改革探索,以提高其实践创新素养,向社会输出高质量拔尖人才,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一)严格生源筛选,提高创新基本素养

研究生生源基本素质是其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石,而优异的生源质量需要经过良好机制的选拔。通过在研究生招生时合理调整各部分考核比重,实现创新性人才的初步筛查,具体表现为:加重专业课考核中的自主思考部分,考查学生是否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同时,密切联系实事,考查学生对当前事故的看法、认知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录取基础较好的优质生源;其次,复试时避免唯分数论、唯出身论,着重了解考生在本科阶段参与的实践创新经历,注重学科交叉、强化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综合考评。通过对生源质量的提高,增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基础,强化创新原动力。

(二)调整课程结构,增强课堂教学质量

研究生课程结构的合理性与学生专业知识技能框架的构建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对研究生创新思维和意识的激发、培养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首先,以课程体系优化为重点,避免重复性课程,适当减少基础理论课单门课程的课时,增加专业选修课,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训练研究生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再者,更新授课内容,将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前沿进展和教师的科研成果引入課堂,开拓学生的创新眼界;最后,鼓励教师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情境化等教学方法[6],在课程中开展小组思维引导式讨论、布置针对性选题,带领学生对选题进行剖析、思考与自我解读,引导学生培养自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从问题中获取创新想法。

(三)优化培养机制,重视在校期间考察

培养机制的设置是对研究生发展方向和质量要求指标的根本规划,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这方面考虑从培养机制和教学管理两方面入手:在培养机制上,注重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和眼界,严格研究生毕业标准,要求研究生除完成毕业论文外发表高水平论文或者取得其他的创新成果,提高研究生毕业“门槛”,激发研究生内在的创新潜力,保证研究生在毕业时具备一定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在教学管理上,注重审查毕业论文质量,提高论文盲审比例和标准,向“严进严出”发展,提高研究生投身科研创新的积极性,激发创新潜力。

(四)营造学术氛围,培养实践创新学风

培育浓厚的学术氛围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创新学风的形成能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产生无形的影响。

通过设立实验室开放基金、开展研究生论文发表奖励制度,吸引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探索;组织研究生参加名家论坛、工程文化论坛、学术纵横论坛、科技报告会以及安全领域在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会等活动,了解领域的前沿发展动向和趋势,拓宽知识面和眼界,不断夯实创新基础知识,并获取创新灵感;举办课题组、学院、校内外的研究生学术论坛、学术沙龙,组织不同学科方向的研究生进行科研进展汇报、课题讨论等活动,形成不同学科之间的思维碰撞,引发头脑风暴,提升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在众多活动的举办过程中逐渐产生创新学风,形成长效性带动机制。

(五)组建导师团队,引导创新思维意识

良好的导师团队是研究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关键,导师的教育对学生有着最直观、最重要的影响。发挥导师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效果要求将师生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限制每位研究生导师的招生数量,原则上每年招生人数不超过2人,保证导师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培养学生;此外,导师集中时间对准研究生进行实验技能培训,引导研究生尽早参与课题研究,增加指导频率,培养研究生在实际动手过程中形成的全面剖析问题的能力;再者,发展联合培养模式,启动多导师培养机制,利用导师各自不同的经验和专业优势拓展研究生的知识面,降低单一导师制的弊端,在多领域、多环节不断强化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最后,利用青年导师的积极性和科研潜力对研究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效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六)参与竞赛项目,锻炼创新实干精神

各类竞赛项目能给学生提供完整规划项目的实践机会和发展创新思维的平台,同时在与其他参赛者的交流对比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取长补短,发展自身基本素质,同时激发创新意识[3]。依托学校已经连续开展多届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互联网+、创青春以及省级、国家级“挑战杯”学生课外科技竞赛等科技竞赛活动,构建竞赛牵引与项目驱动相融合的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组织安全工程系研究生参加“挑战杯”、中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教学实验室开放基金、研究生科技论文报告会等科技竞赛活动与创新创业项目,采用奖励与鼓励并行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七)联合校外平台,引入企业院所资源

校外平台主要包括与安全工程紧密联合的各大企业与科研院所,是研究生创新发展联系社会的重要渠道。加强校、企、院三者之间的联系,具体表现为通过企业导师联合培养、课题项目与企业院所共同研究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接触、认识、了解安全生产领域的新技术与新需求,同时提高自身实际操作能力。结合学生的创新潜力,与企业或科研院所进行优势互补、整合资源,全方位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高社会专业性安全工程人才的质量;发挥企业、科研单位和实习院所科研基地优势,解决应用研究、工业创新中遇到的难题,提升研究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并发展创新的能力。

总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安全意识的逐步提高,国家和市场对安全技术人才的专业素养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培养高素质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安全工程专业软实力进步的要点。目前,安全工程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还不足以满足社会需求,高校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不够完善。本文针对当前安全工程系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从生源质量、课程体系、培养模式、过程管理、学术氛围、导师团队建设、科技竞赛、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七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全工程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长效机制,以期为中国高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朱传杰,林柏泉,王亮.双一流学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综合能力培养与实践研究——以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例[J].高教学刊,2021,7(16):42-45.

[2]张雷林,石必明.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实践[J].安全,2021,42(05):61-65.

[3]阳富强,黄萍,施永乾,等.以学科竞赛平台促安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究[J].高等理科教育,2020(06):34-39.

[4]周克清.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20(10):150-151.

[5]王孙禺,袁本涛,赵伟.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状况综合调研报告[J].中国高等教育,2007(09):32-35.

[6]张洪杰,向晓东,陈旺生.安全工程专业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7(06):172-175.

基金项目:2020年6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安全工程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长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YJG2020101)

作者简介:周克清(1987— ),男,汉族,安徽宿松人,博士,副教授,安全工程系副主任,研究方向:火灾控制技术与方法。

猜你喜欢
安全工程研究生教育长效机制
构建公立医院党史学习教育长效机制的研究
探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与维护现状及发展对策
“家校社”一体化的德育协同长效机制探究
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正在制定,房价会降吗?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法与长效机制
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