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情山水间
——论“山水情壶”的意境美构建

2022-01-26 12:11范文杰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1年12期
关键词:太湖石泥料壶盖

范文杰

紫砂壶艺术自明朝正德年间诞生以来,制壶匠人们在工艺技法与艺术表现上进行了多重探索,使得紫砂壶得以承载并传承更多的文化、精神、情感等内容,展现了紫砂壶艺术的内在魅力,紫砂壶艺术世界亦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充分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且多元的审美需求。

中国传统艺术创作中有独特的“山水情结”,为紫砂壶的创作提供了借鉴,凝结于山水之中的文化情怀促使紫砂壶艺术形成了高雅、脱俗且韵味悠长的意境美,与茶文化的气质相符合。“山水情壶”就通过绞泥工艺与雕刻工艺的配合塑造出青山绿水之美,在艺术表现上具有创新效果,承载了中国独特的古典美学见解,传达了“纵情山水间,心游天地外”的意境追求。

一、绞泥的艺术魅力

此件作品泥料首先便能牢牢吸引住人们的目光。紫砂泥本就种类丰富,色彩多样,制壶匠人们又通过一些独特的工艺使泥料的色彩表现得更加丰富,尤其是进入现代以来,一些人工调配手段也相继出现,虽在品质上参差不齐,但能反映出紫砂壶艺术的时代风貌。

此壶便运用了紫砂壶制作工艺中难度较高的绞泥技法,在壶的表面交织出青山绿水的意境画面。绞泥发源于唐代,最早应用于瓷器当中,后为紫砂壶艺术所借鉴。绞泥就是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泥料相互糅合、挤压形成自然的纹路,如云如水,如木如烟,非常精美。

此壶首先在主色调上就非常独特,呈神秘、清冷的孔雀蓝色,有瓷器的韵味,体现了东方魅力,也象征那柔柔的、清澈的绿水。绞泥设计呈现在壶盖与壶身下半部分,为多色绞泥。壶身下部的绞泥由浅黄色与红棕色交织而成,为不规则的带状,环绕壶身一周,象征水的波纹和底部闪烁的泥沙颗粒。壶盖顶面的绞泥也为浅黄色与棕红色,呈团块状,如阳光照射在水面上形成的光影。泥料中的砂质在烧制后也变为点点金光,点缀在壶面上如波光粼粼,生动形象。通过绞泥工艺,作品中就呈现出春光明媚、绿水荡漾的意境效果。

二、造型中呈现的紫砂气质

紫砂泥通常体积较小,所能容纳的艺术元素比较有限,此壶所用的绞泥工艺已十分出众,因此在造型设计上创作趋于简朴,并由此展现了紫砂壶艺术的典型气质。

壶身为圆形,整体圆润宽大,颈部微微向内收紧,形成较小的口部,使作品宽圆而不笨重,衬托出自然垂落的放松肩部线条,气韵流畅。筒身有着向外突出的明显弧度,形成了饱满丰润的视觉效果,且能更好地贴合人手掌的弧度,触觉效果极佳,能让人们的每一寸手掌肌肤都能感受到作品结构的特征与泥料的细致。圆形壶盖的顶面也带有微微的弧度,与壶颈部完美嵌合,连接缝都细致得几乎消失不见了,增强了作品的整体感与简洁感。

壶嘴与把手出现了小小的“变奏”,在造型上,壶嘴是典型的一弯嘴,把手也是紫砂壶作品中最常见的耳状环形端把,曲线形态与壶身具有一致感,但就线面结构上看,壶嘴与把手明显呈现出方器棱面分明的特征,壶嘴上共四条棱线,把手则为典型的四方形态,且斜上方带有“飞”,棱角感更强。方器特征的融入象征山的巍峨与俊秀,与柔柔的“春水”形成对比,才能彰显出别样的山水情调。

三、“太湖石”带来的文化气息

此壶还有一个别出心裁的设计,那便是太湖石造型的壶钮,其与绞泥及造型配合形成的江南水乡情调相融合,使作品的意境美得以升华,一展文化情怀。

太湖石是经大自然精雕细琢而形成的独特石头,造型多样,玲珑剔透,有重峦叠嶂的姿态,极具观赏性。此壶中的太湖石壶钮虽同样为创作精雕细刻而成,但其生于自然的本质决定了能为作品增添自然气息。

太湖石壶钮镶嵌在壶盖顶面中央,造型不规则,表面带有许多圆形的孔洞,精准地塑造出了太湖石的特征。这一壶钮彰显了紫砂壶雕刻工艺的水准,从而提升了作品的工艺价值。通过这一壶钮也可以看出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拜与尊重,以及自然和文化之间的依存与转化。

创作者通过多种工艺的配合打造出意境美,有朦胧的山,有温柔的水,更有人们寄托于江南水乡与太湖石中的依恋情与文化情,让人们在赏壶、用壶之时完成一次江南水乡的心灵净化之旅。

结语:此件“山水情壶”的工艺价值较高,尤以绞泥工艺最为突出,使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创新特征,内里又是非常扎实深厚的中国意境美思想。本文分别对作品的绞泥工艺、造型与太湖石壶钮进行了分析,说明了作品的意境美构建,揭示了中国独特的山水情结与文化情怀。

猜你喜欢
太湖石泥料壶盖
伪造的情书
李卫平作品
青铜器·羊
李卫平作品
洱海太湖石
制怒
一头扎进醋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