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2022-01-28 12:24魏昕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33
名作欣赏 2022年15期
关键词:姜夔触觉本体

⊙魏昕[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33]

“意象”通常是指客观的物象通过作家的主观情志创作而出的一种具有双重意义的艺术形象。一个完整的意象,既包含意象的主体词语,又包括对主体意象词语的描绘、修饰词句。意象具有双重意义,第一重是作为物本身(如物的形态、声音等)而给予想象性呈现;第二重是寄托隐含意义的语言符号。若想令这二重意义融合为一,需借助作家独特的处理方式。这种对于意象的处理方式是作家所运到的艺术手法的一种,笔者认为主要指的是作家对于意象的艺术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

姜夔是南宋的重要词人,他对于意象的处理方式别出心裁。目前对于姜夔的意象处理方式的研究中,一部分主要分析意象使用的某艺术特征,如高峰《姜夔词的感官意象及其幽冷词风》;少部分单就某意象的处理方式进行研究,如罗玲云《化作此花幽独—浅析姜夔词中的梅花意象》。由此观之,从语言方面对姜夔意象处理方式的研究尚还缺少较为全面的梳理,对于修辞手法和组合方式的研究还存在着空白。

对于意象的处理方式,笔者认为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当词人在情感动机下进行创作得到了与意相称的象时,就要通过语法手段、语义手法、语音手段等超常规的表现手法对内部世界的意象语言进行审美表现的外化。修辞手法就类属于这种超越日常语言的表现手法。第二部分,当词人面临一个或多个意象时,就要对这些意象进行谋篇布局,所以意象的搭配和排列也是词人意象处理方式的一种。建构意象所采用的内部的语言形式和外部的组合方式融为一体,反映了词人处理意象的思维方式和审美特征,这是本文的第三部分。

一、意象运用的修辞手法

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修辞手法归纳为4类36格。对于众多的修辞手法,姜夔大量运用其中的几种,有的则几乎不用。通过数据的对比和研究,笔者认为比拟、通感和比喻是姜夔使用次数多且使用特征最为明显的辞格,除此之外,用典、借代、叠字等辞格也是姜夔广泛运用的辞格。

(一)比拟

陈望道认为:“将人拟物和将物拟人都是比拟”,即比拟分拟人和拟物两种。姜夔在词中运用比拟辞格至少有十余处,且几乎都是拟人。请看一组典型词句:

1.古城阴,有官梅几许,红萼未宜簪。(《一萼红》)

2.冷云迷浦,倩谁唤玉妃起舞。岁华如许,野梅弄眉妩。(《清波引》)

3.背立怨东风,高花未吐。(《玉梅令》)

4.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容消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念奴娇》)

5.鱼浪吹香,红衣半狼藉。(《惜红衣》)

6.红衣入桨,青灯摇浪,微凉意思。(《水龙吟》)

7.残柳参差舞。(《点绛唇》)

8.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惜红衣》)

9.池面冰胶,墙腰雪老,云意还又沉沉。(《一萼红》)

姜夔所偏爱的“梅”(1—3句)、“荷”(4—6句)、“柳”(7—8句)、“云雪雨”(第9句)等意象几乎都运用了比拟手法,笔者认为其特征主要有二:一是其花木意象的拟体多为美人,且会根据花木的不同使拟体呈现出不同的姿态。梅花之美人妩媚幽怨、高洁冷傲;荷花的拟体似含羞的少女,飘然脱俗;柳的拟体更具凄凉萧瑟的意蕴。眼前之花木为实,心中的美人为虚,虚实之间使词更具有含蓄婉转之美。二是拟人所采用的动作多赋予意象清新刚健之感,与周围的凄清景象形成感觉上的对比,表现出白石词清刚的风格。词人多用“阴”“冷”“凉”“狼藉”“岑寂”“沉沉”“东风”“云雨”“冷香”等词塑造凄凉清幽的环境和氛围,在描写花木等意象时则巧用动词,如“起舞”“弄眉”“消酒”“摇动”“飞上”“入桨”“摇浪”,富有清新刚劲的动感。动静结合之间使词呈现峻洁峭拔之气。例9句以“胶”貌冰水,以“老”状雪,笔力瘦硬,构思奇崛。总之,姜夔的比拟手法常以虚实和动静的结合,表现出其心中意象的体态。

(二)通感

钱钟书认为“通感”即“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通感实现了多种感官间的相互沟通。白石词中运用通感辞格的词句也至少有十余处,试看词句如下:

1.倦网都收,归禽时度,月上汀洲冷。(以触觉写视觉)

2.折寒香。(以触觉写嗅觉、以形态写气味)

3.翠叶吹凉……冷香飞上诗句。(触觉、嗅觉、视觉相结合)

4.香冷入瑶席(以触觉写嗅觉)

5.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味觉、视觉、听觉相结合)

6.千树压、西湖寒碧。(以触觉写色彩)

7.冷红叶叶下塘秋,长与行云共一舟。(以触觉写色彩)

8.湿红恨墨浅封题。(以触觉写色彩)

9.闹红一轲。(以听觉写色彩)

从这些词句我们可看出姜夔偏爱用冷色调的字词描写意象,写触觉的“冷”和“寒”更是多次使用。以“月上汀州冷”为例,词人夜泛湘江,见远方的烟月从空寒的汀州升起,身体亦生出一股寒意。视觉画面和触觉感受并举,意象的两种感知体验也几乎同时完全地呈现在读者的脑中。这与杜甫的诗句“晨钟云外湿”有异曲同工之妙。冷和湿是一种全方位的感觉,以“冷”“湿”收束,不仅令读者感到身临其境,也增强了意象的时空感。这种“冷”不仅是景象的冷,也暗含了词人心境上厌倦漂泊、思归的凄冷。再如“冷香飞上诗句”,词人不仅描写荷花,而且以冷香写诗句,以无形写有形,更赋予诗句这一意象空灵曼妙之感。值得注意的是,词人在色彩意象的运用上也注重冷色调的使用,如“凉翠”“寒碧”“冷红”“湿红”“闹红”,反映其精神上的孤独烦乱。

总之,姜夔常采用多种感官并用的手法描写意象,且多以冷色调的触觉赋予意象清冷空灵之感,并借此抒发自己特定的心境。

(三)比喻

姜夔常用比喻手法,词中涉及比喻亦有十余处,且基本形式均有涉及。

1.动庾信、清愁似织。(本体:愁的密度)

2.春心如酒。(本体:春心带来的感受)

3.想垂杨、还袅万丝金。(本体:柳的颜色)

4.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本体:女子的意态)

5.画桡不点清镜。(本体:湖的颜色和状态)

6.便揉春为酒,翦雪作新诗。(本体:酒、诗的材料的味道、风格)

姜夔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时,往往注重剪裁,对本体意象的特性进行取舍,如写愁忽略愁的浓度、长度等,单取愁的密度;写春心忽略春心的颜色、形状,单取春心所带来的令人沉醉的感受。词人以点取面,以局部代整体,抓住本体意象的“神”,发挥联想和想象,从广阔的世界中寻找一处与“神”相配的喻体意象。而这个喻体往往与本体“形”远,增强了语言的张力,使意象的“神”更加鲜明和深刻。姜夔的比喻手法注重对意象剪裁,达到了以神取喻的境界。

(四)其他

对于白石词的用典手法,之前已有学者做了研究。统计其用典有二百多处,内容上多以道家神仙、魏晋雅士、漂泊诗人的事典入词,语典则上溯《诗经》《楚辞》,近多取杜甫、杜牧、黄庭坚和周邦彦的诗词。另外,借代也是姜夔常用的修辞手法,各种类型均有涉及。姜夔在运用这两种修辞手法时多注重画面感的呈现和情感的传递,避实就虚,技法空灵,了无痕迹,并无生硬晦涩之感。如《疏影》化用杜甫写昭君的诗句及寿阳公主的典故:“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姜夔取佩环、月夜、幽花、深宫、美人、蛾绿之意象,营造出一幅月夜幽花美人图,传达出词人哀思的深婉悠长,达到了水中着盐的境界。再如“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中以“红莲”代灯,“月冷龙沙,尘清虎落”中以“龙沙”和“虎落”代边境荒凉之地,姜夔擅长以意象的形象代本体,以具体的自然意象代替抽象的概念,更有利于词境构造的流畅和醇雅,增强了词作的艺术表现性。

二、意象运用的组合方式

对于诗歌意象组合方式的分法有很多。陈植愕将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组合方式归为五大类:并置式、跳跃式、叠加式、相交式、辐合式,这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分法。笔者根据白石词的实际情况,将姜夔意象运用的组合方式分为聚合式、递进式、并置式、对比式、跳跃式五种。限于篇幅原因,每种方式只根据运用情况稍举一两例加以论述。

聚合式指多个意象如众星拱月般突出、强化、衬托一个中心意象。如《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人绕湘皋月坠时,斜横花树小,浸愁漪……九疑云杳断魂啼。相思血,都沁绿筠枝。”词中的人、湘皋、坠月、愁漪、东风、茜裙、鸥、湘妃竹等意象都是为了衬托中心意象“梅”。这种不正面细致地刻画意象,而是通过意象的聚合式组合曲折反复、突出中心意象的组合方式在白石词中广泛运用。

在递进式的组合方式中,意象多随着时空的推移而蔓延,表现出诗人内心情感的变化。如《霓裳中序第一》上片:“亭皋正望极,乱落江莲归未得,多病却无气力。况纨扇渐疏,罗衣初索。流光过隙,叹杏梁、双燕如客。人何在?一帘淡月,仿佛照颜色。”首句一语双关,“红莲”的乱落是诗人烦闷无力的写照,表达了体弱多病之悲。次句以“纨扇”“罗衣”写时光流逝之悲。第三句的“杏梁、双燕”暗含独自漂泊的寂寞之悲。最后一句以“一帘淡月”写情人的容颜,蕴含着相思之悲。四句话中的四种悲情随意象的转换层层递进,最终落在了姜夔对情人的追思上,使整首词更具艺术感染力。

跳跃式是指超越时空限制的意象组合,这种意象的跳跃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空间。如《踏莎行》:“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首句写梦境中的情人“莺莺”“燕燕”,次句虚写情人衷肠,第三句以“书辞”“针线”追忆离别前后的场景,末句回归现实,“皓月冷千山”之景暗含着姜夔内心深沉的愧疚之情。过去与当下相融,梦境与现实交织,这种意象的时空跳跃深化了词中所蕴含的情感。

并列式和对比式是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组合方式,前者指两种及以上的意象在时空上情感上平行一致,后者指两种及以上的意象在语义或情感上对立矛盾。白石词中也大量出现这两种组合方式,前者如“衰草愁烟”“仗酒祓清愁,花销英气”,后者如“月上海云沉”“暗柳萧萧,飞星冉冉”。并列式的意象组合能够渲染氛围,烘托意境;对比式的意象组合则能够加强印象,深化情感。

由上可知,姜夔对于意象组合方式的运用是较为全面和多样的,他在谋篇布局上的精巧正源于对意象细致巧妙的安排和组合。

三、意象运用的思维方式

姜夔在艺术手法上所体现的审美特征反映了他处理意象的思维方式。如比拟手法常轻本体之实貌,重拟体之精神;轻环境之凄清,重体态之刚健;通感手法多采用特定的冷色调触觉,以抒发孤独凄冷的心境;比喻手法往往注重剪裁,以神取喻;聚合式的组合方式并不从正面直接描写意象的体貌,而是从侧面刻画,虚处传神,等等。这些艺术手法体现了姜夔在处理意象时遗貌取神,注重剪裁、以健笔写柔情的思维方式。

与其他词人在处理意象上的对比,最能体现出姜夔在刻画意象上思维方式的独特之处。以对荷花这一意象的刻画为例,姜夔并不着笔于荷花的具体形态,重点在于“愁”字,在于荷花清灵脱俗的神韵,在于词人和意象的情志共通之处。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姜夔对荷花的爱怜和依恋,这份感情隐藏的是他对荷花所象征的一尘不染、超凡脱俗的理想精神的追求。

北宋婉约派词人欧阳修的咏荷名句有:“初荷出水清香嫩”,“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雨打荷花珠不定,轻翻,冷泼鸳鸯锦翅斑”。欧阳修在五代词风的影响下赋予荷花意象香软艳丽的色彩,而姜夔多取荷花意象清刚之神貌。同为雅正词派的周邦彦的咏荷名句有“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新荷跳雨泪珠清”,周邦彦摹景状物多捕捉景观的自然状态,处理意象细腻精工,而不似姜夔化入主观神韵。苏轼描摹意象与姜夔有相似之处,同样注重情感和精神的表达,但是苏轼的意象更似自然而然地脱口而出,而不似姜夔刻意地不着一字,注重剪裁,精心选取景物营造意境。“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照水红蕖细细香……又得浮生一日凉”,苏轼并没有对荷花意象进行刻意的刻画,而似随意撷取,信笔写来,或服务于词人忧思寂寞之情,或融入闲适愉悦之感。

种种对比,不一而足。正是姜夔以己身孤云野鹤、飘然不群的个性关照意象,对意象的灵气之处进行敏锐捕捉和诗意表达,才形成了白石词境界清空、格调高雅的审美特征。

姜夔的词常以句琢字练称世,所以笔者认为从语言层面对姜夔词中意象的表现手法和思维方式进行研究是有必要的。总而言之,姜夔对于意象修辞手法的独特运用,在组合方式上的精心安排以及其遗貌取神、健笔柔情的思维方式在词坛上独树一帜,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并对后世影响深远。

猜你喜欢
姜夔触觉本体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继齐韵往昔,以今声开来——思考自五音戏主奏乐器的演变、本体及延伸
眼睛是“本体”
触觉“空降”虚拟世界
众生皆苦,但朋友是甜的
论姜夔词的表现艺术
一种新型水平移动式折叠手术床
船内船外
姜夔,你咋这么牛
触摸远隔重洋的你解密触觉互联网